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實習生 齊元皎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蔣肖斌)11月27日,「全球視閾下的中國戲曲海外傳播高峰論壇——戲曲的東亞傳播」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舉辦。論壇梳理了中國戲曲與東亞各國之間的交流歷史,試圖為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提供參考。
1919年,梅蘭芳首次到日本公演,至今已是百年。這是中國戲曲走向海外的一個重要事件,也是一個重要標誌。為什麼梅蘭芳的海外商演首選日本?著名戲曲史學家、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周華斌認為,這是因為中國和日本一衣帶水,同文同德。
歷史上著名的京劇科班「富連成社」,也曾於上世紀20年代出訪日本,與日本著名歌舞伎藝術家「二代目」市川左團次進行了關於京劇文化傳播的交流,為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作為「富連成社」的後人,北京外國語大學藝術研究院院長孫萍教授希望此次論壇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促進中國藝術家、學者與日本戲劇藝術家再次合作,更希望在將來,京劇藝術與日本「狂言」藝術能有更頻繁、更深層次的交往與互動。
京都聖母女學院短期大學名譽教授藤岡道子,對日本傳統戲曲形式「狂言」和中國傳統戲曲的合作抱有很大期待。她認為,中日兩國都對傳統戲曲興趣濃厚,在表演能力方面都有紮實的基礎,因此合作具有很大前景。
新媒體時代,傳統戲曲出現了新生機。電影戲曲在緩慢復甦當中,進入數字電影拍攝和社會化製作。但周華斌提醒,新媒體與電影戲曲結緣,並不都是正效應,也有負效應。「丟掉了面對面的演出形式,改變了『唱念做打』,演播室中的虛擬拍攝可能會影響到戲曲舞臺。目前戲曲音像層出不窮,有些甚至是假唱,這種風氣很容易失去觀眾,值得戲劇人反思和警醒。」
本次論壇由北京外國語大學主辦,北京外國語大學藝術研究院承辦,北京外國語大學日本學研究中心協辦。(文化副刊部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