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常識趣聞:戲曲文化之梅蘭芳!

2020-12-05 昂傑聊文化

梅蘭芳(1894-1961年),名瀾,字畹華,乳名裙姊。漢族,生於北京,祖籍江蘇泰州。出身於梨園世家,8歲學戲,9歲拜吳菱仙為師學青衣,10歲登臺。祖母無錫人,四歲喪父,十二歲喪母。他主工青衣,兼演刀馬旦。擅長旦角,扮相端麗,唱腔圓潤,颱風雍容大方,被稱為旦行一代宗師。

梅蘭芳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菜希特並稱為世界三大表演體系。

後又求教於秦稚芬和胡二庚學花且。他刻苦學習崑曲、練武功,廣泛觀摩旦角本工戲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經過長期的舞臺實踐,對京劇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樂、服裝、化妝等各方面都有所創造發展,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世稱「梅派」。在藝術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國外人士的重視,曾於1949年前先後赴日本、美國、蘇聯演出,並榮獲美國波摩那學院和南加州大學的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梅蘭芳先生在促進我國與國際間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是我國向海外傳播京劇藝術的先驅。他曾於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訪問日本,1930年訪問美國,1935年和1952年兩次訪問蘇聯進行演出,獲得盛譽,並結識了眾多國際著名的藝術家、戲劇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畫家,同他們建立了誠摯的友誼。他的這些活動不僅增進了各國人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也使我國京劇藝術躋人了世界戲劇之林。

地方戲曲「梆子腔」唱腔結構特點是什麼?

「梆子腔」是我國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其最主要的特色是用硬木梆子擊節來控制節奏。它是最早採用板式結構變化的戲曲之一,發源於明朝末年的西秦腔。西秦腔和各種民間音樂以及地方方言相結合,逐漸演變成為梆子腔支系。梆子腔起源於我國陝西地區,陝西在戰國時期屬於秦地,所以梆子腔也是秦腔的一種,是陝西、甘肅一帶的名歌、民間小戲法逐漸發展的一種產物。它以不同的板胡為主要演奏樂器,調式上面多為微調式,分上下句的唱調,流暢華彩的花腔樂句夾雜其中,起到必要的輔助作用。曲調採用七音階結構,多跳進式旋法,擅用閃板,音樂風格粗獷、激昂、悲壯又高亢。

從音樂的結構形式來劃分,戲劇音樂可分為板式變化結構和曲牌聯套結構。梆子腔就是我國最早的、最典型的一種板腔體結構戲曲。板腔體戲劇音樂,運用各種節拍形式,展現出不同的變化節奏。梆子腔的音樂將對上下句作為基本的結構單位,上句和下句字數基本上相等,或7個字,或10個字,句子之間有明顯的標誌,也就是樂句的落音。這樣既可以形成獨立的樂曲,又能集中若干對上下句,組成一段樂曲,形式結構和運用方法非常靈話。在唱腔上,梆子腔的上句落音通常是不穩定的,下句落在主音上。其中,連結上下句的伴奏,稱為「過門」

知識小拓展:

從中國戲劇音樂發展的歷史角度看,梆子腔的音樂相對於宋元時期的南北曲,以及明朝時期的崑曲、高腔,都有著非常開拓性的創新,它對於戲曲音樂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這也是梆子腔能夠獨立一派的重要原因。

相關焦點

  • 中國文化常識趣聞:戲曲文化之崑曲!
    崑曲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它發源於江蘇崑山,到目前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許多地方劇種,像晉劇、蒲劇、上黨戲、湘劇、川劇、贛劇、桂劇、邕劇、越劇和廣東粵劇、閩劇、婺劇、滇劇等,都受到過崑曲藝術的影響。
  • 中國文化常識趣聞:中國的國粹戲曲是這麼來的呀!
    黃土高原上吼響的秦腔和小店茶館裡消遣的京劇等一系列融合地方特色的戲曲表演藝術,直都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和獨特魅力所在。梅蘭芳等一大批優秀藝術家們,為中國表演藝術的宏圖譜寫了壯麗的篇章。戲曲中的音樂有什麼特徵?戲曲音樂作為中國戲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形式的音樂藝術有很大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對於戲劇性的要求上面。中國戲劇的音樂要求能推動劇情發展,能夠營造情景氛圍,能夠表現戲劇人物的主要性格。這是一種戲劇化了的音樂,有著自身特有的表現手法、藝術形式和結構技巧,具有很強的民族風格。
  • 展現戲曲文化魅力和「梅派之城」風採 2020中國泰州梅蘭芳藝術節下周登場
    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交匯點訊記者從泰州市委宣傳部獲悉,2020中國泰州梅蘭芳藝術節將於本月28日開幕,一直持續至12月,以打造梅蘭芳文化地標為目標,進一步提升泰州城市文化識別度和美譽度,增強廣大市民精神文化獲得感,為建設人民滿意的幸福城市提供更有力的文化支撐。
  • 不得不了解的中國文化—戲曲常識
    戲曲常識評劇中國京東唐山的傳統戲劇。粵劇是廣東省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隨著粵語華人的移民及其對粵劇的喜愛和傳唱,被傳播到美國、加拿大、英國、東南亞等廣府華僑聚集地,如新加坡素有「粵劇第二故鄉」之稱。粵劇代表人物:李文茂、鄺新華、馬師曾、紅線女越劇中國第二大劇種,有第二國劇之稱,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亦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依次為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之一。
  • 中國戲曲的文化價值理念
    梅蘭芳在《貴妃醉酒》中的劇照3月8日下午,剛剛成立的中國戲曲評論學會舉辦了「中國戲曲文化價值理念」座談會,多位戲曲專家就此議題發表了看法。解璽璋(歷史學者,文藝評論家):前幾年讀王元化先生的書,他就提出:你要想認識中國戲曲的文化價值理念,首先要認識中國文化的價值理念。那麼中華文化的價值理念到底是什麼?從社會、道德講很多,但是從文化、審美的角度講應該是什麼樣的理念?現在我們的戲曲觀其實是從西方來的。19世紀的寫實主義發展到20世紀分解為:一個是走到現實主義,一是現代主義。現代主義都被市場吞沒了,連孟京輝都被市場化了。
  • 北京戲曲文化研學之中國戲曲博物館研學課程課題
    中國戲曲作為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包涵了許多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戲曲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各種表演藝術因素綜合而成的,作為中國五千年文明中的一株奇葩,在歷史的發展中,戲曲汲取了無數的文化精華,在今天仍然在不斷發展和進步。
  • 專訪梅蘭芳紀念館館長劉禎:梅蘭芳的文化自覺與歷史擔當
    劉禎,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學位委員會委員,梅蘭芳紀念館館長、書記。曾多年(2002—2013年)任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戲曲研究》主編。現兼任中國儺戲學研究會會長,武漢大學、東南大學、同濟大學、中山大學、上海大學、河南大學、山西師範大學等院校兼職教授。
  • 2020廣東事業單位考試: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國古代京劇常識匯總
    在事業單位考試中,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是考試的重要內容。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底蘊豐富,其中被稱為國粹的京劇至今仍然令世界著迷。今天我們就來系統總結在考試當中常見的中國京劇常識。一、知識介紹(一)京劇的形成京劇是在18世紀下半葉經徽戲、秦腔、漢調的交融,並借鑑吸收崑曲、京腔之長而形成的。徽劇是京劇的前身。
  • 中國文化常識趣聞:古代戲曲之《西廂記》和《錄鬼簿》!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借林黛玉的之口,稱讚它「曲詞警人,餘香滿口」《西廂記》在我國已經是家喻戶曉的古典戲劇名著,它表達了對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滿與反抗,及對美好愛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幾百年來,無數青年男女曾被它激勵著。即使在今天,我們從作品中的主題思想和藝術形象,仍然可以加深對封建禮教罪惡本質的認識。
  • 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推介:梅蘭芳紀念館
    海棠花開,一如昨日,這裡的一磚一瓦,一樹一花,都曾與中國近代最偉大的舞臺表演藝術家梅蘭芳一起度過了芳華十年。今日,就請您和中國文化中心一起走近「梅蘭芳紀念館」,感受這梅蘭芳華。
  • 中國文化常識趣聞:中國戲曲之鄭光祖和關漢卿!
    關漢卿的戲曲語言通俗易懂,樸實生動,別具一格,「本色」是其雜劇的特色。關漢卿通過描寫竇娥的悲慘遭遇,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敗殘酷,抨擊了當時的社會黑暗,讚揚了竇娥的善良心靈和反抗精神。《竇娥冤》來源於「東海孝婦」的民間故事。貧儒竇天章因家裡貧窮,無錢進京趕考,無奈之下將幼女竇娥賣給蔡婆家為童養媳。婚後竇娥的丈夫去世,婆媳相依為命。
  • 中國文化常識趣聞:戲曲表演之李龜年和《閒情偶寄》!
    李龜年在「安史之亂」後流落江南,遇到良辰美景就觸景生情,想起過往的美好生活,就忍不住歌唱,常常使聽歌的人潸然淚下。李龜年偏愛王維的詩,但更讓他準忘的是他們在明皇時代常常演唱王維詩的情景。他唱的這些曲子,不僅表達了自己的興亡之痛與無限愁思,也深深地打動了聽眾,勾起了他們對大唐盛世一開元、天寶年間的繁榮興盛的眷戀之情。
  • 中國文化常識趣聞:古代戲曲表演之《牡丹亭》和《南詞敘錄》!
    劇中歌頌了青年男女大膽追求愛情自主的精神,對封建禮教壓迫進行了強烈的批判,揭露、批判了程(程質、程顥)朱(朱嘉)理學「存天理、滅人慾」的虛偽與殘酷,對封建社會設落時期思想、文化專製造成了一次強烈衝擊。《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湯顯祖最著名的作品。
  • 中國文化常識趣聞:戲曲文化之京劇服裝分類!
    二衣,在技藝處理上和大衣有著共同之處,不過它們之間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的。二衣包括的服裝有:靠、改良靠、箭衣(其中含龍箭衣,花箭衣,索最箭衣,布箭衣)、馬褂(其中含龍馬褂,黃素緞馬褂,鏟子馬褂)、抱衣(含花,素)、奪衣(含花,索,絨,布)、卒坎、龍套、大鎧、青袍、茶衣、大袖等。
  • 中國文化常識趣聞:古代戲曲之《樂書》和參軍戲!
    陳腸(1064-1128年),字晉之,閩清縣人,是《樂書》的編纂者。陳暘賢良方正、能言善辯,及第後被封為順昌軍節度推官。陳暘精於樂律,北宋神宗到哲宗時期,是「升之文館」的《樂書》主編,他是宋代官廷雅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 了解中國文化從了解中國戲曲開始(一)
    本周音樂居家學習推薦的主題是「感受中國戲曲,傳承傳統文化」。崑曲01崑曲,又名崑腔,源於江蘇崑山,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被稱為「百戲之祖」。崑曲,以曲詞典雅、行腔婉轉、表演細膩著稱。崑曲的場面除了文場外,武場與京劇武場基本相同。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中國文化常識趣聞:戲曲表演之《榴花夢》和《古典戲曲存目》!
    中國最長的古典小說是《榴花夢》,創作於清代道光年間,女作家李桂玉窮其畢生精力寫成了此書。全書360卷,約483萬字,文筆流暢秀麗,韻如環扣,節律相稱,是中國近代彈詞中的名著。外藩察覺朝廷情況之後,以為有可乘之機,再度人侵,桂恆魁又提兵殲滅南蠻,並回戈北上,清君側,終於席清宇內。全書兼寫恆、羅、梅、桂四大族姓的生活,最後以吉慶終場。《榴花夢》塑造了桂恆魁文武雙全、智勇絕世的女英雄形象。作者將人們可以成就的各種功績加注於恆魁一身,讓閨閣女子衝破封建束縛,揚眉吐氣。
  • 秦華生:梅蘭芳的戲曲理論貢獻
    秦華生:梅蘭芳的戲曲理論貢獻 發表時間:2014-12-17   來源:中國藝術報   梅蘭芳一生主要從事京、昆表演,創作了一批時裝戲和古裝戲,加工整理了一批傳統戲,他對戲曲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之於戲曲理論的貢獻僅是其中一面。
  • 逛園林,看戲曲,在北京園博園沉浸體驗「中國戲曲文化周」
    國慶期間,位於北京市豐臺區的北京園博園成為了中華戲曲的「大觀園」。10月2日至8日,2019中國戲曲文化周在此舉行。戲曲文化周舉辦期間,整個園博園都人流如織,熱鬧非常。北京京劇院《鳳還巢》《鎖麟囊》《紅娘》《望江亭》、國家京劇院《漢明妃》,共同組成了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張君秋旦角五大流派代表劇目同臺輪番上演。此外,中國戲曲學院、北京風雷京劇團、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也帶來了京劇折子戲專場。
  • 戲曲文化扮靚北京園博園
    本報電 (記者鄭 娜)10月2日至8日,由文化和旅遊部、北京市政府主辦的2019中國戲曲文化周在北京園博園舉行。在為期7天的時間裡,戲曲文化周總計在23個空間邀請了全國65個院團舉辦各類展演活動370場,吸引遊客18萬人次,演出規模和遊覽人數均創戲曲周曆屆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