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1894-1961年),名瀾,字畹華,乳名裙姊。漢族,生於北京,祖籍江蘇泰州。出身於梨園世家,8歲學戲,9歲拜吳菱仙為師學青衣,10歲登臺。祖母無錫人,四歲喪父,十二歲喪母。他主工青衣,兼演刀馬旦。擅長旦角,扮相端麗,唱腔圓潤,颱風雍容大方,被稱為旦行一代宗師。
梅蘭芳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菜希特並稱為世界三大表演體系。
後又求教於秦稚芬和胡二庚學花且。他刻苦學習崑曲、練武功,廣泛觀摩旦角本工戲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經過長期的舞臺實踐,對京劇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樂、服裝、化妝等各方面都有所創造發展,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世稱「梅派」。在藝術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國外人士的重視,曾於1949年前先後赴日本、美國、蘇聯演出,並榮獲美國波摩那學院和南加州大學的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梅蘭芳先生在促進我國與國際間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是我國向海外傳播京劇藝術的先驅。他曾於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訪問日本,1930年訪問美國,1935年和1952年兩次訪問蘇聯進行演出,獲得盛譽,並結識了眾多國際著名的藝術家、戲劇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畫家,同他們建立了誠摯的友誼。他的這些活動不僅增進了各國人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也使我國京劇藝術躋人了世界戲劇之林。
地方戲曲「梆子腔」唱腔結構特點是什麼?
「梆子腔」是我國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其最主要的特色是用硬木梆子擊節來控制節奏。它是最早採用板式結構變化的戲曲之一,發源於明朝末年的西秦腔。西秦腔和各種民間音樂以及地方方言相結合,逐漸演變成為梆子腔支系。梆子腔起源於我國陝西地區,陝西在戰國時期屬於秦地,所以梆子腔也是秦腔的一種,是陝西、甘肅一帶的名歌、民間小戲法逐漸發展的一種產物。它以不同的板胡為主要演奏樂器,調式上面多為微調式,分上下句的唱調,流暢華彩的花腔樂句夾雜其中,起到必要的輔助作用。曲調採用七音階結構,多跳進式旋法,擅用閃板,音樂風格粗獷、激昂、悲壯又高亢。
從音樂的結構形式來劃分,戲劇音樂可分為板式變化結構和曲牌聯套結構。梆子腔就是我國最早的、最典型的一種板腔體結構戲曲。板腔體戲劇音樂,運用各種節拍形式,展現出不同的變化節奏。梆子腔的音樂將對上下句作為基本的結構單位,上句和下句字數基本上相等,或7個字,或10個字,句子之間有明顯的標誌,也就是樂句的落音。這樣既可以形成獨立的樂曲,又能集中若干對上下句,組成一段樂曲,形式結構和運用方法非常靈話。在唱腔上,梆子腔的上句落音通常是不穩定的,下句落在主音上。其中,連結上下句的伴奏,稱為「過門」
知識小拓展:
從中國戲劇音樂發展的歷史角度看,梆子腔的音樂相對於宋元時期的南北曲,以及明朝時期的崑曲、高腔,都有著非常開拓性的創新,它對於戲曲音樂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這也是梆子腔能夠獨立一派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