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上吼響的秦腔和小店茶館裡消遣的京劇等一系列融合地方特色的戲曲表演藝術,直都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和獨特魅力所在。梅蘭芳等一大批優秀藝術家們,為中國表演藝術的宏圖譜寫了壯麗的篇章。從我國第一座劇院的奠基到氣勢宏偉的大禮堂落成,一座座藝術的殿堂在見證著中國藝術發展之路的一座又一座裡程碑。
戲曲是在什麼時候達到成熟的?
戲曲是在元代達到成熟的。元朝時期,「雜劇」在原有基礎上得到迅速發展,演變成一種新型的戲劇。元雜劇具備了戲劇的基本特點,它的出現是我國戲劇進人成熟階段的標誌。
元雜劇發展於民間,是在繼承前代各種文學藝術的的基礎上,經過教坊、行院、伶人、樂師及「書會」等人的不斷努力,而改創出來的綜合性舞臺藝術。在形式上,元雜劇的故事情節來自於北曲四大套數,用楔子把不連貫處結合起來,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式,每折用同-官調的若干曲牌組成套曲,必要時另加「楔子」。結尾用2句、4句或8句詩句概括全劇的內容,叫「題目正名」
曲詞、說白(賓白)及科(科泛)三部分構成了每折。曲詞是按需要填寫的文字,也叫曲文、唱詞或是歌詞。不但可以用來是敘述故事情節、還能刻畫人物性格。全部曲詞都押同一韻腳。說白即戲曲表達形式中的朗誦形式,具有一定的音樂性和節奏性。科是動作、表情等。一本劇通常由正末或是正且一人來唱,其它腳色有白無唱。正末主唱的稱「末本」,正旦主唱的稱「旦本」
元雜劇大部分每本都分為四折(相當於今天的幕或場),每折-次寫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也有由五折構成的。有的還有「楔子」,一般放在第幕之前,相當於現代劇的序幕,有時在兩折之間也有,具有過場戲的性質。劇名,為題目正名的最後一句。
戲曲中的音樂有什麼特徵?
戲曲音樂作為中國戲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形式的音樂藝術有很大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對於戲劇性的要求上面。中國戲劇的音樂要求能推動劇情發展,能夠營造情景氛圍,能夠表現戲劇人物的主要性格。這是一種戲劇化了的音樂,有著自身特有的表現手法、藝術形式和結構技巧,具有很強的民族風格。
民族音樂是中國戲曲音樂的本質屬性。戲曲音樂的成長與發展都來自民間,其創作具有很多民間音樂的特徵。
第一,戲曲音樂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它的產生與發展與各地的方言、民歌以及說唱音樂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這些民間藝術經過民間藝術家的再加工,形成了系統的民間音樂。
第二,戲曲音樂是勞動人們的集體結晶,而不是由某個人創造出來的。所有的戲曲音樂的出現與發展都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進程,它不是某一個作家個人創作出來的,而是長年累月中音樂發展累積的產物,是世世代代集體創造的成果。
第三,戲劇音樂具有口頭傳承的特點。在戲劇音樂發展之初,不同的地方使用方言不同,戲劇音樂在傳唱過程中,不斷地發生變化。這種變化使得同一腔派的風格演變成不同的腔調;同一劇中的唱腔也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流派。漸漸地已經形成的不同流派,記錄了自己戲曲音樂的特點,並且匯集成譜。
第四,戲曲音樂的作曲過程和演奏過程是合二為一的。也就是說,演奏者就是作曲家,演奏者在演奏的時候也是在作曲。
戲劇音樂的另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它具有極為強烈的程式化。其程式貫穿在戲劇音樂的結構、唱腔體制形式中,小到曲牌、鑼鼓點、板太唱腔等,都有程式化的痕跡,而且非常豐富,無所不在。
知識小拓展:
中國戲曲是程式化音樂在戲劇中的應用,既具有嚴格的規範性,又具有足夠的靈活和自由度,因此在長期實踐中奠定出音樂程式的表現功能。中國戲曲音樂的民間性與程式性,也表現在其獨特的民族特色和專業水平上,具有極強的美學意義。很多特點至今仍保留在中國戲曲音樂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