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腸(1064-1128年),字晉之,閩清縣人,是《樂書》的編纂者。陳暘賢良方正、能言善辯,及第後被封為順昌軍節度推官。陳暘精於樂律,北宋神宗到哲宗時期,是「升之文館」的《樂書》主編,他是宋代官廷雅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陳腸主張太虛為音樂的本源,聲音律呂以中聲為本,而中聲又以人心為本,他對「五聲」以外使用高低音和變化音極度反對。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陳暘完成200卷《樂書》,升為太常丞,被封為駕部員外郎,成為講議司參評禮樂官。崇寧二年(1103年),《樂書》正式進獻宮廷,他又升官為鴻臚太常少卿、禮部侍郎。政和初1111年),他獨佔鹽鐵專利,忤逆聖旨,被奪職。政和三年(1113年),他回到福建。不久後被平反。《樂書》在乾隆時期被收人《四庫全書書目提要》。
《樂書》共200卷,目錄20卷,可以說是一部音樂通史,記載了上自三代,下至宋朝的歷代樂制、樂論、八音、歌曲、百戲、五禮之樂等,而且每類目皆條貫古今,溯源明流,通其原委,詳加論證。
《樂書》中的樂器圖收錄了散佚少見的《唐樂圖》、《樂法圖》、《律書樂圖》、《大周正樂》、景佑馮元《樂記》等,被譽為當時的「音樂百科全書」
《樂書》中的大量插圖,據統計共有插圖517幅,涉及樂器、樂律、舞姿、舞器、舞位、樂器排列、五禮等,內容涉獵廣泛。
《樂書》是一部中國古代編撰的大型音樂工具書,對早已散佚的唐、宋及以前的大量音樂文獻進行再編,為後世提供了豐富的音樂資料,詳盡地說明了音樂思想、音樂理論、樂器,在中國古代文獻中佔有最重要的地位,至今仍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參軍戲是由優伶演變而成,是一種中國古代戲曲形式。
五胡十六國後趙石勒時,有一個參軍官員貪汙,他讓優人穿上官服,假扮成參軍,讓別的優伶在旁邊戲弄他,參軍戲就是這樣而得名的。大部分分為兩個角色,被戲弄者名參軍,戲弄者叫蒼鶻。它以滑稽搞笑為主。至晚唐,參軍戲不再只是由兩人出演,戲劇情節更豐富,其中增加了女角色。參軍戲對宋金雜劇的形成有著直接影響。
唐代不但歌舞戲繁榮,參軍戲在這一時代的發展也相當迅速。參軍戲有許多特徵:在對白、動作之外還融合了歌唱和管弦伴奏。
參軍戲開創了中國戲曲的角色行當。不少戲劇史家指出:「參軍」這個角色和後世戲曲中的淨角是一樣的、「蒼鶻」的角色,即相當於丑角。唐代詩人李商隱在《驕兒》一詩中有「忽復學參軍,按聲喚蒼鶻」之句,足見晚唐時期嬉戲的孩童都知道按既定行當劃分的方法來摹仿參軍戲了。
知識小拓展:
參軍戲與歌舞戲關係密切,二者間不斷滲透,為即將形成的以歌舞、科白、表演融為一體的的中國戲曲格局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