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常識趣聞:古代戲曲之《樂書》和參軍戲!

2020-12-14 昂傑聊文化

陳腸(1064-1128年),字晉之,閩清縣人,是《樂書》的編纂者。陳暘賢良方正、能言善辯,及第後被封為順昌軍節度推官。陳暘精於樂律,北宋神宗到哲宗時期,是「升之文館」的《樂書》主編,他是宋代官廷雅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陳腸主張太虛為音樂的本源,聲音律呂以中聲為本,而中聲又以人心為本,他對「五聲」以外使用高低音和變化音極度反對。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陳暘完成200卷《樂書》,升為太常丞,被封為駕部員外郎,成為講議司參評禮樂官。崇寧二年(1103年),《樂書》正式進獻宮廷,他又升官為鴻臚太常少卿、禮部侍郎。政和初1111年),他獨佔鹽鐵專利,忤逆聖旨,被奪職。政和三年(1113年),他回到福建。不久後被平反。《樂書》在乾隆時期被收人《四庫全書書目提要》。

《樂書》共200卷,目錄20卷,可以說是一部音樂通史,記載了上自三代,下至宋朝的歷代樂制、樂論、八音、歌曲、百戲、五禮之樂等,而且每類目皆條貫古今,溯源明流,通其原委,詳加論證。

《樂書》中的樂器圖收錄了散佚少見的《唐樂圖》、《樂法圖》、《律書樂圖》、《大周正樂》、景佑馮元《樂記》等,被譽為當時的「音樂百科全書」

《樂書》中的大量插圖,據統計共有插圖517幅,涉及樂器、樂律、舞姿、舞器、舞位、樂器排列、五禮等,內容涉獵廣泛。

《樂書》是一部中國古代編撰的大型音樂工具書,對早已散佚的唐、宋及以前的大量音樂文獻進行再編,為後世提供了豐富的音樂資料,詳盡地說明了音樂思想、音樂理論、樂器,在中國古代文獻中佔有最重要的地位,至今仍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參軍戲是由優伶演變而成,是一種中國古代戲曲形式。

五胡十六國後趙石勒時,有一個參軍官員貪汙,他讓優人穿上官服,假扮成參軍,讓別的優伶在旁邊戲弄他,參軍戲就是這樣而得名的。大部分分為兩個角色,被戲弄者名參軍,戲弄者叫蒼鶻。它以滑稽搞笑為主。至晚唐,參軍戲不再只是由兩人出演,戲劇情節更豐富,其中增加了女角色。參軍戲對宋金雜劇的形成有著直接影響。

唐代不但歌舞戲繁榮,參軍戲在這一時代的發展也相當迅速。參軍戲有許多特徵:在對白、動作之外還融合了歌唱和管弦伴奏。

參軍戲開創了中國戲曲的角色行當。不少戲劇史家指出:「參軍」這個角色和後世戲曲中的淨角是一樣的、「蒼鶻」的角色,即相當於丑角。唐代詩人李商隱在《驕兒》一詩中有「忽復學參軍,按聲喚蒼鶻」之句,足見晚唐時期嬉戲的孩童都知道按既定行當劃分的方法來摹仿參軍戲了。

知識小拓展:

參軍戲與歌舞戲關係密切,二者間不斷滲透,為即將形成的以歌舞、科白、表演融為一體的的中國戲曲格局奠定了基礎。

相關焦點

  • 中國文化常識趣聞:古代戲曲之《西廂記》和《錄鬼簿》!
    歷史上的文學作品往往都蘊含著「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的美好願望,《西廂記》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從根本上改變了《鶯鶯傳》的主題思想和鶯鶯最後悲慘的結局,書中男女主人公被塑造成在愛情上堅貞不渝,敢於衝破封建禮教的束縛,並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得到美滿結果的一對青年。
  • 中國文化常識趣聞:古代戲曲表演之《牡丹亭》和《南詞敘錄》!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還魂記》,同《紫釵記》、《邯鄲記》和《南柯記》合稱「玉茗堂四夢」。劇中歌頌了青年男女大膽追求愛情自主的精神,對封建禮教壓迫進行了強烈的批判,揭露、批判了程(程質、程顥)朱(朱嘉)理學「存天理、滅人慾」的虛偽與殘酷,對封建社會設落時期思想、文化專製造成了一次強烈衝擊。《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湯顯祖最著名的作品。
  • 中國文化常識趣聞:戲曲文化之崑曲!
    崑曲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它發源於江蘇崑山,到目前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許多地方劇種,像晉劇、蒲劇、上黨戲、湘劇、川劇、贛劇、桂劇、邕劇、越劇和廣東粵劇、閩劇、婺劇、滇劇等,都受到過崑曲藝術的影響。
  • 中國文化常識趣聞:戲曲文化之梅蘭芳!
    梅蘭芳先生在促進我國與國際間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是我國向海外傳播京劇藝術的先驅。他曾於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訪問日本,1930年訪問美國,1935年和1952年兩次訪問蘇聯進行演出,獲得盛譽,並結識了眾多國際著名的藝術家、戲劇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畫家,同他們建立了誠摯的友誼。他的這些活動不僅增進了各國人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也使我國京劇藝術躋人了世界戲劇之林。
  • 中國文化常識趣聞:戲曲表演之李龜年和《閒情偶寄》!
    李龜年在「安史之亂」後流落江南,遇到良辰美景就觸景生情,想起過往的美好生活,就忍不住歌唱,常常使聽歌的人潸然淚下。李龜年偏愛王維的詩,但更讓他準忘的是他們在明皇時代常常演唱王維詩的情景。他唱的這些曲子,不僅表達了自己的興亡之痛與無限愁思,也深深地打動了聽眾,勾起了他們對大唐盛世一開元、天寶年間的繁榮興盛的眷戀之情。
  • 為中國戲曲文化積累了豐厚的藝術財富,戲曲劇種之變遷
    戲曲孕育中國戲曲在其孕育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中,以博大的胸懷不停地吸收一切可用的藝術手段,並加以消化。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區,戲曲吸收的東西是不同的,因而產生了時代性和地區性的差異,於是產生了個性不同的「劇種」。
  • 唐代的歌舞參軍戲
    在隋朝統一的基礎上,唐王朝對外開疆拓土,對內選賢任能,法治嚴明,打擊豪強,發展生產,贏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朝野上下充滿了勃勃生機。南北文化以空前的速度相互融匯,中外文化大規模交流,為文學藝術的繁榮興旺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唐代的詩歌光華萬丈,名家輩出,詩體大備。眾多的流派,各異的風格,形成詩國中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的壯美奇觀。
  • 積年累月,中國戲曲原來是這樣形成的
    上次知道了戲曲的起源,這次來說戲曲是怎麼形成的?中國戲曲不像古希臘的悲喜劇,從祭神儀式中蛻變而來,也不像古印度的梵劇,從宗教活動中演變而來,戲曲屬於既厚積薄發又另闢蹊徑的偉大藝術。戲曲的的確確形成於隋朝、唐朝和五代十國時期。隋朝煬帝時期,設立教坊,從《七樂部》增訂到了《九樂部》,向全國各地徵集散樂百戲,每年正月會在京城進行大匯演。
  • 歷史文化知識: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之「六藝」「六義」與「六禮」
    【導語】常識是軍轉|軍隊文職考試公共基礎知識的組成部分,為了幫助考生熟悉複習內容,中公網校為您提供常識知識及模擬題,供廣大考生學習。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內容廣泛,尤其是涉及到一些「數字」名詞,比較容易考察,今天讓我們共同了解下中國古代教育中的「六藝」,先秦文學詩經中的「六義」及中國古代婚嫁習俗「六禮」。
  • 中國文化常識趣聞:戲曲表演之《長生殿》和《六十種曲》!
    《長生殿》是清初劇作家洪舁(1645-1704年)所作的劇本,借鑑了《長恨歌》和《梧桐雨》,講的是唐玄宗和貴妃楊玉環之間的愛情故事,但他在原有題材上,進行改編,一是融合了當時社會和政治方面的內容;二是改造和充實了愛情故事。
  • 豐富多彩,中國戲曲文化
    本文乃作者還珠格格駕到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中國戲曲發展概況文化藝術的結晶,是悠久文化歷史的產物,也是我國廣大勞動人民、歷代民間藝術家和戲曲工作者的偉大創造,在我國文化史、世界文化史上閃爍著燦爛的光輝。
  • 中國古代戲曲,國之瑰寶,其演變發展史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許許多多的寶貴財富,而戲曲,作為傳統文化中獨特而又璀璨的明珠,是世界上古老的文化,我國的戲曲種類非常多,其歷史發展過程中也充滿了魅力。戲曲以其獨特的唱腔、打扮和表現形式,深得觀眾的喜愛,中國的戲曲源頭及其成熟過程的背後,蘊含著許多歷史真實,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探索一下。我國的戲曲藝術流傳非常久遠,「戲曲」這一個名詞的最早出現是在宋代,在永嘉戲曲當中,各種戲劇形式有了統稱,而戲曲藝術源遠流長,在先秦時期的時候。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中華五千年文明,離不開古代物質文化
    1961年,在北京大學任教的王力教授接到了一份委託,編寫《古代漢語》,在這套古代漢語中有一部分比較特別的存在,是講古代物質文化的,這部分書稿最終成就了《中國古代文化常識》這本書。雖然書名為《中國古代文化常識》,這本書卻是一本有點「冷門」的專業解讀,這也是我喜歡這本書的一個原因,正好可以掃盲。
  • 中國文化常識趣聞:戲曲表演之《榴花夢》和《古典戲曲存目》!
    中國最長的古典小說是《榴花夢》,創作於清代道光年間,女作家李桂玉窮其畢生精力寫成了此書。全書360卷,約483萬字,文筆流暢秀麗,韻如環扣,節律相稱,是中國近代彈詞中的名著。外藩察覺朝廷情況之後,以為有可乘之機,再度人侵,桂恆魁又提兵殲滅南蠻,並回戈北上,清君側,終於席清宇內。全書兼寫恆、羅、梅、桂四大族姓的生活,最後以吉慶終場。《榴花夢》塑造了桂恆魁文武雙全、智勇絕世的女英雄形象。作者將人們可以成就的各種功績加注於恆魁一身,讓閨閣女子衝破封建束縛,揚眉吐氣。
  • 中國文化常識趣聞:中國戲曲之鄭光祖和關漢卿!
    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他的雜劇在當時「名聞天下,聲振閨閣」。同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齊名,被後人稱為為「元曲四大家」。除雜劇外,鄭光祖寫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數二套流傳。關漢卿的戲曲語言通俗易懂,樸實生動,別具一格,「本色」是其雜劇的特色。關漢卿通過描寫竇娥的悲慘遭遇,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敗殘酷,抨擊了當時的社會黑暗,讚揚了竇娥的善良心靈和反抗精神。《竇娥冤》來源於「東海孝婦」的民間故事。貧儒竇天章因家裡貧窮,無錢進京趕考,無奈之下將幼女竇娥賣給蔡婆家為童養媳。婚後竇娥的丈夫去世,婆媳相依為命。
  • 中國古代文學常識:常用借代詞語和中國文學之最
    人可以沒知識,但不可以沒常識。17、提攜,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華蓋:運氣 21、函、簡、箋、鴻雁、札:書信 22、廟堂:朝廷二、中國文學之最1.最早的詩歌總集是《詩經》; 2.最早的田園詩人是東晉的陶淵明; 3.最早的也是最傑出的邊塞詩人是盛唐的高適和岑參; 古代最傑出的豪放派詞人是北宋的蘇軾; 古代最傑出的女詞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古代最著名的愛國詞人是南宋的辛棄疾; 古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是唐代的李白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淺析現代人為什麼要學習古代文化?
    很多人更是迷惑,生在現代的我們為什麼要了解古代文化呢?帶著這樣的疑惑,我翻開了久聞大名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終於找到了答案。《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是北京大學王力教授主持,並召集眾多專家共同編寫的關於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簡明讀本。出版50多年來前後歷經4次重要修訂。
  • 本是同根生——相聲的「逗」與戲曲科諢之形成
    顏師古注《急就篇》:「俳,謂優之褻狎者也。」一語點出了俳優的滑稽詼諧的特徵。後世對俳優的論述,多是本此意而推衍。王國維《宋元戲曲考》載:「要之,巫與優之別:巫以樂神,而優以樂人;巫以歌舞為主,而優以調謔為主;巫以女為之,而優以男為之。」《曲律·雜論》載:「古之優人,第以諧謔滑稽,供人主喜笑,未有並曲白而歌舞登場,如今日之戲子者。」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帶你走進古人的世界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是北京大學王力教授主編的《古代漢語》教材中「通論」的一部分,由王力教授統稿,馬漢麟(南開大學)、郭錫良(北京大學)和祝敏徹(蘭州大學)三位教授執筆。全書分天文、曆法、樂律、地理、職官、科舉、姓名、禮俗、宗法、宮室、車馬、飲食、衣飾、什物十四個部分,是了解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入門讀物。本書是一部非常傳奇的關於中國古代文化的通論性經典作品。這本書自1961年出版以來前後歷經4次重要修訂,到今天仍然是大眾認識中國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礎參考書。本書曾在港臺地區出版並被譯成日、韓等語言流行於海內外。
  • 中國文化常識趣聞:中國的國粹戲曲是這麼來的呀!
    黃土高原上吼響的秦腔和小店茶館裡消遣的京劇等一系列融合地方特色的戲曲表演藝術,直都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和獨特魅力所在。梅蘭芳等一大批優秀藝術家們,為中國表演藝術的宏圖譜寫了壯麗的篇章。說白即戲曲表達形式中的朗誦形式,具有一定的音樂性和節奏性。科是動作、表情等。一本劇通常由正末或是正且一人來唱,其它腳色有白無唱。正末主唱的稱「末本」,正旦主唱的稱「旦本」元雜劇大部分每本都分為四折(相當於今天的幕或場),每折-次寫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也有由五折構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