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歌舞參軍戲

2020-12-19 小名講娛樂

 公元618年建立的唐帝國,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盛世。在隋朝統一的基礎上,唐王朝對外開疆拓土,對內選賢任能,法治嚴明,打擊豪強,發展生產,贏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朝野上下充滿了勃勃生機。南北文化以空前的速度相互融匯,中外文化大規模交流,為文學藝術的繁榮興旺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唐代的詩歌光華萬丈,名家輩出,詩體大備。眾多的流派,各異的風格,形成詩國中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的壯美奇觀。

  唐代的傳奇小說瑰麗多彩,情節離奇,故事曲折,成為戲曲素材的重要來源之一。元稹的《會真記》、陳鴻的《長恨歌傳》、蔣防的《霍小玉傳》、白行簡的《李娃傳》、李公佐的《南柯太守傳》、沈既濟的《枕中記》、陳玄祐的《離魂記》、袁郊的《紅線傳》、許堯佐的《柳氏傳》等後世均被改編成名劇。

  唐王朝設梨園,置教坊,音樂、歌舞極一時之盛。隋九部樂增為十部樂,即:一宴樂、二清商、三西涼、四扶南、五高麗、六龜茲〔qiuci丘磁〕、七安國、八疏勒、九康國、十高昌。刪雅樂,補胡樂,定燕樂;演劍器舞、胡旋、柘枝等健舞,及綠腰、涼州等軟舞。唐代的大曲載歌載舞,著名的《霓裳羽衣舞》傳說由楊貴妃創造,舞蹈者身著孔雀翠衣,腰系緋紅長裙,飄飄欲仙。《七德舞》(即《破陣曲》)發揚蹈厲,威武雄壯。《劍器舞閃爍著刀光劍影,如羿射九日,群龍飛翔,火爆熾烈,變化多端。由《公莫舞》發展而來的《樊噲〔kuai塊〕排君難》,動作性強,人物形象鮮明。唐代的樂器演奏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白居易的《琵琶行》描寫歌女彈奏琵琶,時而如急雨,時而像絮語,時而如珠落玉盤,時而像鶯聲嚦嚦,時而如幽泉潺潺,時而像銀瓶迸裂、刀槍齊鳴……達到出神入化的水平。

  唐代還出現了形式多樣的講唱文學——如變文、詞文、俗講、詩話等,它們多數取材於佛經,也有不少取材於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如《大目連冥間救母變文》、《降魔變文》、《孟姜女》、《伍子胥變文》、《李陵變文》、《王昭君變文》、《捉季布傳文》、《秋胡》等。著名俗講大師文漵和尚馳譽四方。  到了唐代,由北齊流傳下來的《蘭陵王》、《缽頭》、《踏搖娘》等歌舞日臻精妙,更富於戲劇性。特別是《踏搖娘》,已由原來的兩個角色發展為三個角色,增加了當鋪夥計,當場調侃一番,有點類似後代小生、小旦、小丑的「三小戲」。演員在廣場上的錦筵(彩席)上表演,馬圍人簇,非常熱鬧。觀眾自動圍成圓圈,並齊聲幫和,戲劇效果十分強烈。  唐代出現的參軍戲,是先秦俳優滑稽表演的衍變和發展。參軍,本來是一種官職的名稱。相傳後趙時一個身為參軍的官員周延貪汙了幾百匹黃絹。皇帝赦免了他的罪過,卻每逢宴會便命俳優扮演他,令人嘲弄。那個扮演周延的演員被稱為參軍,扮演嘲弄角色的演員叫做蒼鶻〔gu谷〕,參軍裝出痴呆愚笨的樣子,蒼鶻則機智靈活。二人表演以科白為主,一個逗哏〔gen〕,一個捧哏,有點像今天的相聲。後來,參軍戲逐漸由簡單趨向複雜,並吸收了歌舞成分。趙璘《因話錄》云:「肅宗宴於宮中,女優有弄假官戲,其綠衣秉簡者,謂之參軍樁。」薛能《女姬詩》云:「此時楊花初似雪,女兒弦管弄參軍。」可見,後期的參軍戲已有了歌唱,加進弦管鼓樂伴奏,並有女演員參加演出。

  參軍戲是唐代主要的戲劇樣式,湧現出許多著名的演員。宮廷名角有黃幡綽、張野狐、李仙鶴、李可及等。黃幡綽被稱為「滑稽之雄」,深得玄宗寵愛,「如一日不見,龍顏為之不舒」(高彥休《唐闕史》)。李可及機智敏捷,妙語聯珠。他的《三教論衡》採用諧音、串義,奚落了儒、道、釋三教祖師孔子、老子、釋迦牟尼,令人忍俊不禁。民間參軍戲藝人有曹叔度、劉泉、周季南、周季崇及其妻子劉採春等。周季崇、劉採春是淮甸人,夫妻善弄參軍,歌聲入雲。唐代的參軍戲流行非常廣泛,連小孩子都會學演。李義山《驕兒詩》云:「忽復學參軍,按聲喚蒼鶻。」可為證明。

  唐代的歌舞參軍戲對後代產生了深遠影響,隨後的五代十國雖然時局動亂,但某代某國處於相對安定的狀態下,都以制禮作樂、百戲歌舞來點綴昇平。尤其是後唐莊宗李存勖〔xu序〕,像唐玄宗一樣能知音唱曲,風流自賞,取名「李天下」,被後世戲曲藝人尊為戲神。李存勖和優伶關係至密,《五代史·伶官傳》記載了他和當時有名的伶工敬新磨之間的故事。有一次,莊宗和群優在庭院內遊戲時,環顧四周,大呼曰:「李天下!李天下在哪裡?」敬新磨急忙走上前去,給了莊宗一個耳光。莊宗驚愕失色,周圍的人無不十分恐懼,齊聲質問道:「你為什麼抽天子的耳光?」敬新磨從容答道:「李天下只有一個,他就是李天下,還叫何人?」一句話逗得大家都笑起來,莊宗大喜,不僅沒有怪罪敬新磨,反而給他豐厚的賞賜。

相關焦點

  • 戲曲的養成之路:形成期的唐代歌舞戲
    梨園唐代是戲曲形成的階段,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戲曲,但因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唐代繁榮的文學藝術【通過記載我們可以看到這是一曲在唐代時由西域傳入中原的民間歌舞節目,講述了一個胡人因為父親被猛虎咬死,上山尋找父屍,與虎搏鬥的事情。】
  • 中國文化常識趣聞:古代戲曲之《樂書》和參軍戲!
    參軍戲是由優伶演變而成,是一種中國古代戲曲形式。五胡十六國後趙石勒時,有一個參軍官員貪汙,他讓優人穿上官服,假扮成參軍,讓別的優伶在旁邊戲弄他,參軍戲就是這樣而得名的。大部分分為兩個角色,被戲弄者名參軍,戲弄者叫蒼鶻。它以滑稽搞笑為主。
  • 唐代都有哪些民間娛樂活動
    唐代是我國古代的鼎盛時期,唐代民間娛樂活十分豐富,最普遍的是「行人南北盡歌謠」民間歌舞長盛不衰,除此外還有戲劇,遊戲等。百戲百戲是中國古代漢族民間表演藝術的泛稱,「百戲」一詞產生於漢代。《漢文帝篡要》載:「百戲起於秦漢曼衍之戲技後乃有高絙吞刀、履火、尋橦等也。」
  • 古代「參軍戲」.
    中國戲劇產生的歷史,是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巫祝以及民間歌舞的,但是,真正屬於戲劇表演的萌芽,還是出現在一些優伶人物身上。優伶陶俑所謂優伶,就是古代以音樂歌舞或雜技戲謔娛人的藝人,包括司馬遷在《滑稽列傳》中所記載的那些滑稽人物。
  • 太史公筆下優孟與唐朝的參軍戲
    唐代的「參軍戲」就是在俳優語言藝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唐人高彥休所著《唐闕史》中有一則利用同音字引起笑場的參軍戲,題為《三教論衡》,大意如下:  鹹通中,優人李可及者……乃儒服險巾,褒衣博帶,攝齋以升座,自稱三教論衡。其隅坐者問曰:「既言博通三教,釋迦如來是何人?」對曰:「是婦人。」問者驚曰:「何也?」對曰:「《金剛經》云:『敷坐而坐』,或非婦人,何煩夫坐,然後兒坐也?」上為之啟齒。
  • 唐代戲曲發展:說唱藝術指說唱故事的表演,興於唐代,繁榮於宋代
    唐代戲曲發展:說唱藝術指說唱故事的表演,興於唐代,繁榮於宋代唐代繼承古優滑稽表演的傳統,使俳優裝扮某一特定角色,並以動作與語言為主要表演手段,表演人物故事或情節片斷,達到諷諫或諧謔的效果。古優滑稽的表演形式與內容進一步得到發展,後人就稱之為俳優戲,著名的有《樊噲排君難》和《崔公戲妻》。
  • 一千多年前的「反腐」相聲,一主一僕,滑稽逗笑 | 唐朝參軍戲
    唐代遊擊將軍穆泰墓參軍戲俑 | 圖源網絡唐朝參軍戲總共有兩名表演人員,一人飾演參軍,一人飾演蒼鶻,二人是主僕關係,參軍是主,蒼鶻是僕。觀賞參軍戲,興許是唐人日常生活中,從大人到小孩都會參與的娛樂活動。02.
  • 唐代歌舞音樂與酒文化
    酒與音樂相互交織,不論是歷朝歷代統治者的歌舞昇平,文人貴族宴請賓朋時的即興詞作,還是酒肆樂伎的以酒佐興縱情歌舞,酒已經成為唐代歌舞音樂中重要的藝術符號和文化精神。酒文化在唐代經歷了非常快速的發展,劉禹錫云:「無人不沽酒」,就是對唐代酒業繁榮的真實寫照。
  • 最早的相聲在唐代嗎
    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侯寶林認為相聲源自唐代的參軍戲,那什麼是參軍戲呢?如果你有機會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展廳,千萬不要錯過「隋唐五代的社會生活」部分展示的一對唐代參軍戲是中國古代戲劇地重要形式之一。它歷史悠久,最晚在南北朝地時候就已經出現,在唐五代時期為鼎盛,宋元之後逐漸匯入雜劇,成為戲曲的一部分。據說「參軍戲」名字的由來與後趙皇帝石勒有關。相傳他手下有一個擔任參軍的官員貪汙,石勒就令優人穿上官服,扮作參軍,讓別的優伶從旁戲弄,參軍戲也就由此得名。
  • 酒文化︱唐代歌舞音樂與酒文化
    酒與音樂相互交織,不論是歷朝歷代統治者的歌舞昇平,文人貴族宴請賓朋時的即興詞作,還是酒肆樂伎的以酒佐興縱情歌舞,酒已經成為唐代歌舞音樂中重要的藝術符號和文化精神。 酒有著多層次的受眾群體,在酒樂之中,人們的情感得以宣洩、審美需要得以滿足,伴以唐代歌舞音樂的酒文化較之其他朝代有著明顯的傳播特性。 酒在最初被視為權利和尊貴的象徵,《大雅 早麓》:「清酒既載,驛牳既備,一饗一祀,以介景福。」我們的祖先在無法控制自然現象時以酒祭祀上天,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到了唐代,酒已經普及於百姓的生活之中,酒的受眾群體也遍及社會的各個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