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理論要跳出「銘於心不明於口」

2020-12-08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戲曲理論要跳出「銘於心不明於口」

  前不久,九十三歲高齡的著名學者、教育家、書法家歐陽中石先生在北京逝世。其實歐陽中石先生還有一個重要的身份——京劇藝術家。他是奚派創始人奚嘯伯的學生,是京劇奚派老生重要傳人。數年前,筆者有幸聆聽歐陽中石先生講授「戲曲表演理論體系研究」的課程。聽聞老先生去世,我翻出了當時的筆記,又重讀了歐陽中石先生所著《京劇藝術漫譚》一書中有關章節,回憶緬懷之餘,再次觸動了我對京劇表演理論、戲曲表演體系的些許思考。

  其實,「戲曲表演體系」是當代戲曲理論界非常熱點的話題。若從宋元南戲算起,戲曲形成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千百年來,戲曲舞臺上誕生過多少優秀的藝術家、上演了多少劇目、感染了多少觀眾,難以確切統計、衡量,然而戲曲藝術之獨特、積澱之厚重、影響之深遠卻是人人可以感知到的。在古代,戲曲作為一種民間藝術、表演藝術,舞臺實踐是多於理論總結的,人們熱衷於戲曲舞臺上酸甜苦辣的情感表達,沉醉於戲曲舞臺上唱做念打的熱鬧錶演。而對於戲曲創作者特別是戲曲演員來說,「銘於心不明於口」,經過多年童子功的訓練,唱腔爛熟於口、表演「全在身上」,規律掌握在心裡,知道該怎麼辦,但並不能訴諸於理論性的表達。

  這某種程度造成了體系化理論總結的缺失,不得不說是一種缺憾。因此,戲曲這門歷史悠久、精深博大的表演藝術呼喚著系統的理論總結。加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演劇體系的參考對比,對於戲曲這一獨特演劇形態的體系化理論總結,更成為了今人的使命和自覺。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如果說古人生活在與戲曲更為接近的時代,難以系統總結戲曲表演理論體系,那麼今人目之所及已遠非古人能比。相較於古人,前人的積澱為今人提供了參考,而且今人更具備「他者」的眼光和條件,來完成這一重要的使命。

  但是,「戲曲表演體系」這個問題是非常難的。

  這個難,首先在於戲曲藝術體系的深厚、龐大、駁雜。

  何為深厚?戲曲歷經千百年,雖然其經南戲、雜劇、傳奇等多種形態的變遷,但在我看來,這是戲曲內部不同要素調適、嬗變的結果,並不是戲曲美學斷裂式的前進,也就說形態雖然變遷,但某些精神內質、根脈卻是一直在流傳。

  何為龐大?從歷史和現狀來看,中國戲曲藝術體系是由南戲、雜劇、傳奇以及數百種各地方劇種等歷史的、現實的形態構成,而且同一個劇種內部又分為很多支流、很多「派系」,就像歐陽中石先生所說,戲曲講的是以流派為代表的「派系」,比如京劇有梅蘭芳的「梅派」、程硯秋的「程派」等等,不同劇種不盡相同,同一劇種的不同「派系」也不盡相同,戲曲藝術體系之龐大也是令人「咋舌」的!因此,要從深厚的歷史積澱、多樣變化的形態中,概括剝離出戲曲表演的規律,是何等不易!

  何為駁雜?戲曲「程式化」表演形式具備獨立的審美價值,觀眾不需要知道劇情或者在基本熟悉劇情的情況下能獨立欣賞表演,另外在千百年的形成過程中,戲曲表演雜糅了雜技等多種技藝,戲曲的形式與內容、劇情與表演的關係絕非想像的那麼簡單。可以說表演理論需要解決的「演員與角色」「表演與觀眾」「舞臺調度」等等這些基本問題,戲曲要比話劇複雜得多、難得多。

  其次,這個「難」在於理論話語。理論的總結需要話語來支撐,我們在探索戲曲表演理論體系的同時,需要找到恰當的話語來表達、闡述。一個體系的獨特與獨立,不僅在於理論精髓、思想的獨特性,也應該在於理論話語的獨特性。體系的缺失勢必造成話語的缺失,話語的缺失又勢必影響體系的形成。我們常說的體驗、表現、情境、假使、「第四堵牆」等表演話語可以為我們參考,但用在描述戲曲表演藝術時,西方的那些概念,往往有削足適履、隔靴搔癢、言不盡意的感覺。因此想完整概括戲曲表演體系,恐怕還需從前人的理論積累、心理學美學等理論範疇中去汲取營養,來建立一套完整的話語體系。

  因此,戲曲表演理論體系應是一個用屬於自己的話語來概括博大精深戲曲舞臺基本規律的體系。這個體系的總結不僅是理論的進步,也能夠更好地指導今後戲曲藝術表演實踐、創作實踐。

(文章來源:長江日報)

(責任編輯:DF386)

相關焦點

  • 戲曲理論要跳出「銘於心不明於口」| 戲外閒言
    數年前,筆者有幸聆聽歐陽中石先生講授「戲曲表演理論體系研究」的課程。聽聞老先生去世,我翻出了當時的筆記,又重讀了歐陽中石先生所著《京劇藝術漫譚》一書中有關章節,回憶緬懷之餘,再次觸動了我對京劇表演理論、戲曲表演體系的些許思考。其實,「戲曲表演體系」是當代戲曲理論界非常熱點的話題。若從宋元南戲算起,戲曲形成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 《中國文藝評論》專訪戲曲理論評論家郭漢城:戲曲要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
    :2020年5月,您發表在《人民日報》上的《用一生體會戲曲之美》一文,再次提到戲曲理論要為戲曲改革服務。其次,加強戲曲理論的建設,因為沒有理論就沒辦法知道戲曲現代化的建設實踐。再次,加強劇目建設,在繼續堅持「三並舉」政策的同時,適度把重點轉移到戲曲現代戲方面,樹立劇目精品意識,建立優秀作品獎勵機制。此外,還要加強戲曲人才的培養建設,包括解決好院團體制改革、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等內容,這些規劃要與實現戲曲現代化的任務和目標相適應。
  • 銘於心 立於言 鑑於行
    黨員幹部踐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只有真正把「忠誠於黨、熱愛人民、報銷國家、現身使命、崇尚榮譽」這五局話銘於心、立於言、踐於行,才能從根本上推動培育踐行工作求深入、見成效。  銘於心。一是心繫於黨。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的第一要義就是忠誠於黨。
  • 王驥德的戲曲理論及對後人的影響
    他一生以大部分精力從事戲曲創作和戲曲聲律理論的研究。王驥德著述甚多,今存《題紅記》、《男王后》。戲曲理論集有《曲律》、《南調正韻》; 並曾校注《西廂記》、《琵琶記》。若無緊要處,只管敷演,又多惹人厭憎:皆不審輕重之故也。《曲律》是王驥德戲曲理論的代表作,是明代重要戲曲論著之一。它在古代戲曲理論發展中起了承前啟後的關鍵性作用,也對戲曲創作產生過很大影響。《曲律》門類詳備,論述全面,自成體系。
  • 厚重紮實的戲曲理論總結
    有這樣一位世紀老人,他的學術生涯與新中國同齡,他見證新中國戲曲事業的發展歷程,其戲曲理論建樹成為新中國戲曲理論發展的重要收穫——他就是現年103歲高齡的著名戲劇理論家、劇作家、詩人郭漢城。北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十卷本《郭漢城文集》是郭漢城一生著述結晶,內容包括理論研究、戲劇評論、劇本創作等,全面、厚重、紮實。這一文集的出版,讓我們有機會再次領略郭漢城戲曲理論的魅力和價值。
  • 秦華生:梅蘭芳的戲曲理論貢獻
    秦華生:梅蘭芳的戲曲理論貢獻 發表時間:2014-12-17   來源:中國藝術報   梅蘭芳一生主要從事京、昆表演,創作了一批時裝戲和古裝戲,加工整理了一批傳統戲,他對戲曲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之於戲曲理論的貢獻僅是其中一面。
  • 中國戲曲理論建設的守正與創新
    如程硯秋總結前人經驗歸納的戲曲演員表演「四功五法」,一經提出,就引起普遍重視,至今仍是戲曲表演理論的基礎框架。這一時期,集國家之力對演員表演經驗進行的理論梳理和總結遠超以往。經各地文化部門大力組織、幫助,許多文化程度較低之藝人的表演經驗也得以記錄、總結成書或見諸報端,這是新中國體制下戲曲事業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 臨寫《石門銘》要懂得這些理論,你就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臨寫《石門銘》,一要注意結體左低右高的險側,二要注意線條曲曲折折的延伸舒展。這兩個特點與褒斜道和石門的自然景觀相同,《石門銘》 雲;「 白晉世南遷,斯路廢矣,其崖岸崩淪,澗閣堙褫,門南北各數十裡,車馬不通者久,攀蘿捫葛,然後可至。」又雲:「皇魏正始元年, 漢中獻地。
  • 從戲曲到戲劇,中國古代戲曲的「藝術理論」有怎樣的發展?
    由此可見唐宋時期不過是我國戲曲理論的萌芽時期。李漁是我國戲曲理論發展史上,第一個站在戲曲本體的角度去考慮有關戲曲藝術實踐及其理論的意義,他的戲曲理論的誕生標誌著我國戲曲藝術理論實現了從戲曲單一論到戲劇綜合論的跨越。
  • 綜合中西各家有關典型人物的理論,學習戲曲的塑造典型人物的經驗
    比如宋元戲曲中的竇娥、鶯鶯;明、清戲曲中的杜麗娘、柳夢梅、李慧娘等,他們如三春百卉、夏夜群星,為中國舞臺和世界舞臺增添了無限光輝。所以八百多年的戲曲藝術創作實踐為我們提供了十分豐富的塑造典型人物的經驗。這些經驗也提升為理論,散見於古代小說和戲曲的理論、批評。這些塑造典型人物的經驗和理論,與歐洲小說、戲劇塑造典型人物的經驗和理論基本上是一致的。
  • 太極拳理論建設史上的「三聖」——武禹襄、李亦畲、宋書銘略傳
    縱觀太極拳理論建設史上,除了武禹襄、李亦畲的《太極拳譜》外,此後只有宋書銘另闢一個視角,對太極拳理論做出大貢獻,堪稱「三聖」,後世的習學太極拳者,無不享受者三聖的理論滋養。武禹襄作為太極拳理論的最大貢獻者,無人敢否定。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山西戲曲,改革中的理論依據
    戲曲在戲曲改革中進行綜合治理的理論依據第一「綜合治理」是戲曲藝術規律所決定的。中國戲曲是綜合性藝術。這是它的一大藝術特徵。對此中國.古代的藝術家有所論述:如王國維就說,中國戲曲是以歌舞演故事,這便有「綜合性」的含義。中國現代的表演藝術家、戲劇理論家則更明確地指出,綜合性是中國戲曲藝術的根本特徵。
  • 巫師3石之心划船跳出 和夏妮划船跳出解決辦法
    玩巫師3石之心的時候,在某個婚禮結束之後,我們要和夏妮一起划船,然後進入所謂的「香豔」環節。但是問題來了,很多小夥伴遇到了巫師3石之心划船跳出的情況,試了各種辦法都解決不跳,該片段即便是跳過也會跳出,所以很多玩家無奈的選擇了另一項對話,這樣就無法看到「精彩」的劇情了。這裡簡單介紹下可能有用的對應辦法,是否對所有玩家可行我們就未知了。
  • 張世敏:張載公二銘說
    張載歿後,二程怕引起事端,隨將「貶愚」改為「東銘」,「頂頑」改為「西銘」。後人有的將它編入《正蒙》最後一篇,有的將它放在《張子全書》卷首。作為張載著作中最著名的篇章,被後世學者推崇備至,甚至與《論語》《孟子》等經典相提並論。 「東銘」全文一百一十二字,主要講做人要誠實不欺。「西銘」全文二百五十三字,對以後的儒家思想產生巨大影響。
  • 專家:構建當代戲曲理論基礎在於切實鼓勵傳承
    就此,中國文化報理論部日前舉辦「戲曲理論的當代建構」研討會,邀請業內專家學者進行深入研討。  「前30年我們說戲曲是好的,後30年我們說戲曲不會亡。」中國戲曲學院戲曲研究所所長傅謹感嘆,戲曲理論的當代建構,既要充分總結前人的經驗,同時又必須根據語境的變化,找到更切合時代需求的新的理論坐標。現在的戲曲環境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因為觀眾流失帶來的焦慮感致使整個戲曲界的自信非常脆弱。
  • 在古代,中國戲曲理論批評的依據都有哪些觀點?
    中國古代戲曲理論批評著作眾多,涉及的範圍也比較廣泛,諸如戲曲作者、表演者、和觀者等等,這實際上就是著眼於戲曲的創作、表演和劇場藝術等幾個最為重要的部門。但古代戲曲理論批評的格局並不平衡,綜觀古代戲曲批評史,會發現,探討戲曲創作的論作最多,論及舞臺表演的相對較少。這種情況到二十世紀前期得到改觀。
  • 在戲曲理論方面的深厚造詣,使李隆基被民間戲曲藝人尊為梨園祖師
    雖然在其後還有一個人所共知的後唐莊宗李存勖,但是,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李隆基都要高出李存勖一籌。如果說李隆基是大師,那麼李存勖充其量不過是個喜歡蹦蹦跳跳的戲子而已。這樣說,其實一點也不過分。在今天陝西省西安市內,有一處鮮為人知的文化遺址——梨園。該園建成於盛唐時代,坐落於唐皇宮宜春北院內。園內設廣場,主要用於訓練宮廷歌舞藝人,也可以用於拔河、打馬球。
  • 戲曲表演代代相傳的是什麼?口傳心授才能掌握的「訣竅」
    戲曲傳承中也經常有這樣的情景:徒弟觀摩師傅的某一名劇已經多次,其中某一動作早已爛熟於心,但就是」做」不出來,或者硬「做」時感覺「不順」。其原因就是沒有掌握「訣竅」。這個訣竅就是發聲的技巧或動作起承轉合的要領。老師要教學生的不僅是「唱什麼、做什麼」,更要教其「怎麼唱、怎麼做」。
  • 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加了「述事」,他抓住了戲曲文學的要點
    筆者認為,其中重要貢獻之一,是他借鑑與化用西方理論,繼承發展中國古代論、畫論、詩論、曲論,明確提出了「自然」「意境」、「悲劇」和「喜劇」幾個戲曲美學範疇,並以此作為理論闡述和美學評價的基點,極大地豐富了中國戲曲美學乃至整個中國美學的寶庫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即《宋元戲曲史》)中,多次運用「自然」一詞:「古代之文學之形容事物也,率用古語
  • 張載《西銘》-我們為何要去愛陌生人?
    儒家的理論系統是從周代封建制遺留下來的產物,到了秦朝以後其實就不太能夠適應新的社會結構了,但是人心變化不了那麼快,大家都還在勉強支撐小社會的生活方式。到了宋朝就全變了,唐朝的崩潰意味著:豪族社會的崩塌。社會全面扁平化,社會契約與法律又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人走進大城市一片迷茫,社會上人人逐利,毫無人情可言,這是北宋時期面臨的嚴峻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