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嶺迷窟:佛度有緣人 大師 傳道「色即是空 」新境界

2020-12-19 影視小崔把詩還

故事片段來源於 :龍嶺迷窟第9集

鷓鴣哨與師傅了塵大師以及隨行 老外「憨豆」託馬斯先生,三人結伴進入沙漠黑水城地下古墓,眼前是一眼望不到頭的深淵,鷓鴣哨探查地形後,用繩索將兩邊連接,恐高的託馬斯在了塵大師的幫助下用牛皮包裹繩索有驚無險的滑到達了對岸大睡佛跟前…

本章主要講述在這過程中發生的趣事!

了塵大師準備好牛皮紙後 想讓「託馬斯」用這個划過去,託馬斯看著繩索上面的牛皮紙,表示不解,連忙問這是什麼意思?(什麼情況?)

當得知一定要用這張牛皮紙滑過去時,一臉懵逼狀態 完全不敢把自己的小命寄託這小小的牛皮紙上(隨口來了句 :萬一斷了呢…)。

了塵大師見狀 表示這張牛皮很堅硬,現在正是無奈之時(就目前 這是唯一可到達對岸的方法)。

了塵大師是佛教信徒 禪佛多年(職業病又犯了)開始傳教了:所謂「色即是空」 眼一閉 腿一蹬 一眨眼人就過去了(心靈安慰 託馬斯)。

佛學:色即是空

大家可能都聽說過「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這兩句,下面來給大家詳細補充解釋:色,外在、表面、現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指表象為空,外在為空。

從本源上說:色、空從本源上說,是一體的。色是空性「因緣和合」而產生或幻化而出;一切色都是通過一定的「因緣和合」而從空性中產生或幻化出來;也就是說,色是空性在一定因緣條件下的表徵或表象或表相。色來自空;一切色都有空性。而空性則是色的本源或本質。一切色都可以回歸其本性,也就是回歸到空性。當色(或有情眾生)回歸到空性或本源,也就是成佛。

恐懼是由內心產生,心裡的恐懼害怕其實都是幻想,那麼幻想就好解釋了、其實就是空無縹緲的暗示~

形色空也(眼前的障礙,不要去瞎想 ,心裡障礙就會消失)

我佛慈悲,講究的佛度有緣人,(經過這麼一洗腦)似乎託馬斯焦慮不安的內心稍微平靜了下來,見狀後大師 隨後讓託馬斯雙手抓緊牛皮紙,欲幫助他早點划過去~

誰知 託馬斯正準備啟動時(腿不聽話,軟了 使不上力)又害怕起來了 ,大師連忙安慰和告誡 聽我的 :不要看下面、聽我數到三

1…(準備)

2…(開始了 不要怕)

3…(失敗 :託馬斯還是腿軟 完全沒跟著大師的節拍走啊)頓時又 停了下來,表示 (不行不行)這裡太高了。

想讓大師 先來個試驗(還是害怕 不相信大師的牛皮紙 ,也不相信自己啊)。

大師就是大師 結果來了個激將法 ,我先過去,你一個人更加不敢跳,要不?你一個人往回跑…

激將法 果真見效 (軟硬兼施是王道啊),

託馬斯主動表示 :我來吧 隨後 做好了準備

(這貨 腿還是有點顫抖,還自言自語了起來,我記得我從來都是恐高的…)。

大師見狀 不對勁啊 、趕緊囑咐 手抓緊 (這小子又開始磨嘰了 還是有點怕啊)

趕緊說:聽我數123

1…

2…心中默念 「我佛慈悲 」 一下給推了出去

都沒給 託馬斯反應的機會 (厲害 大師玩也套路啊)

託馬斯 禁閉雙眼 一路尖叫聲(啊~啊~) 通過滑索到達了 對岸,被鷓鴣哨接住!

隨後三人又開始了更加冒險的旅程…

稍後將繼續為大家分享 精彩影評~

如果大家對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有獨特見解的過 歡迎留言互動!

相關焦點

  • 從歌曲「渡我不渡她」,告訴您為什麼「佛度有緣人」
    為何「佛度有緣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聽到這一句話所以, 相對於「空」的「色」,形態形式不是固定一成不變的,正如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所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佛的慈悲,不在於是哪個個體,而在於是否是「有緣」人。
  • 《河洛群俠傳》佛度有緣人成就怎麼獲得 佛度有緣人成就達成攻略
    導 讀 河洛群俠傳佛度有緣人怎麼獲得?
  • 佛度有緣人
    平常與客戶洽談,真正聊業務的比重並不高,更多的是扯點閒談,天南地北都胡吹一通,一來打破隔閡,二來增加信任,好有進一步發展。有次出差拜訪一個新客戶,之前素未謀面,只是經人介紹打過幾個電話。見面後一樣開始於扯閒談,但這個客戶不一樣的地方是他是信奉宗教——佛教。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三重境界,非指色相皮囊,是讓人奮進
    佛教裡面有很多不好理解的話,「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是如此。不才淺析一下,說說自己的理解。色在漢語裡有很多意思,景色、顏色,也指好看的女子(好看的男子也算)。從字面的意思看,這「色即是空」,色不是指景色,也不是說的顏色,那就肯定說的是女色了。按照這個意思理解下去,「色即是空」說的是「色相都是假的,或暫時的,到頭來都是一場空。」
  • 佛度有緣人,沒緣的是度不了呢還是不度?
    摘錄自心上蓮花次第開博客問:佛度有緣人,沒緣的是度不了呢還是不度?如果是不度,那豈不是有分別心嗎?請師兄答我所疑,謝謝。答:一切法不離因果,因果是「因+緣=果」,過去的種子叫因,現在的條件叫緣。度不了的人,要麼是過去未種善因,如同沒有種子;要麼是現在的緣尚未成熟,就像種子尚未到發芽的季節一樣。所以,無緣的人是暫時度不了,不是不度。
  • 佛度有緣人,什麼人有緣?
    輕鬆學佛法佛度有緣人,什麼人有緣?1 經典裡面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十方世界諸佛無量無邊,有的佛法緣殊勝,度很多眾生;有的佛法緣不廣,度的眾生寥寥無幾,這是什麼原因?不是他們的智慧德能不一樣,是他們在因地當中跟大眾結的緣不一樣。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大乘境界。讀懂心經的精髓
    《心經》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兩句經文,應該是最令人熟悉的了。《心經》中的色可不是好色之色。而是色香聲味觸法的本質或者說一切有形象的東西(當然這都是我們小乘之人的理解,上乘之人根本無此分別)。這兩句經文究竟要告訴我們怎樣一個大乘境界呢?
  • 佛度有緣人,怎樣才算有緣?這種人佛也難度,有你嗎?
    在我們學習佛法的過程中,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佛度有緣人。」那麼,到底誰才是有緣人呢?事實上,佛度有緣人,這只是大家常說的一個口頭禪。從佛教的觀點講,這個世界上,實際沒有一個佛不度的人。佛經裡面講,最後所有的人、所有的生命,他們都會成佛,他們的心靈也一定會提升到巔峰,這就是佛的境界。
  •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中「空」和「色」分別代表什麼?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中「空」和「色」分別代表什麼?空代表空相,色代表色相。《心經》裡已經有說明,一切色、受、想、行、識,五蘊皆是色相。所以一切色相都是迷亂人主觀意識的一種客觀存在形式。在佛教裡,把這些狀態和現象看作是不真實的存在。那麼什麼是空相呢?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很玄乎?有三重境界,並非指色相皮囊
    佛教裡面有很多不好理解的話,「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是如此。不才淺析一下,說說自己的理解。色相都是空,只是說得通在平常,許多人喜歡從字面意思理解,特別是這個「色」字。色在漢語裡有很多意思,景色、顏色,也指好看的女子(好看的男子也算)。
  • 說說「佛度有緣人」這句話
    「佛度有緣人」這句話大家常常聽過, 那麼「度」是什麼, 佛是如何「度」你,你是「有緣人」嗎?你需要佛來「度」你嗎?一個「度」字,如果不明白它的含義,那無論你是「有緣人」,還是「無緣人」,即使佛「度」了你, 你還是不懂感恩。
  • 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你是有緣人嗎?
    如果我們把全部生命、理智和熱情投注到一個目標上,使它形成一個焦點,在那個焦點上就會綻放出智慧的花朵,我付出的就會有收穫,有好的結果,人生就會圓滿。 六是心誠 一瓣心香,至虔至誠,即心即佛,心佛相印。
  • 佛說修行的境界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在展現的過程中,心靈認知就會親身經歷天堂地獄,六道人間的種種境界。當心靈習慣於在那種境界當中去體驗那種妙樂的時候,你會發現人世間他並不真實。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們現在看看,我們現在存在的人世間,包括我們的身體,我們的思想,我們的情感,我們的覺受,有哪一樣東西不是變異的呢?我們所能看到、聽到、想到、觸到、品嘗到的一切,都是因緣聚合形成的果,他叫果,他不是「因」,「因」是在我們的心識分別當中。
  • 學佛有問必答:佛度有緣人中的「有緣」是什麼意思?
    問:佛度有緣人中的「有緣」是什麼意思呢?   學佛有問必答:   勸人念佛,只要不排斥,都是有緣人。暫時排斥,以後有機會再勸,或另想其它對症下藥的方法,弘傳念佛感應錄是好辦法,因為「事實勝於雄辯」,南無阿彌陀佛。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和空到底是什麼意思?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心經》中最廣為人知的名句,有人將「色」理解為美色,把「空」解釋為虛無,美色就是虛無,倒也能說通,也頗含哲理意蘊,足以在人前賣弄一番。但是按佛教教義的理解,還屬於粗通,並未得《心經》之精要。在佛教文化語境中,「色」即物質世界,「空」是指因緣和合、沒有自性;緣起假象謂之「色」,緣生無性謂之「空」。
  • 大安法師解釋「色不異空」和「色即是空」的區別?
    第一,既然是緣生法,就是種種因緣湊合的一種色法,它不是原來就有的,所以它當體即空,「色即是空」不是在色法之外去滅色為空,不需要滅,當下色法就是空的,照見五蘊皆空,色受想行識的當體的空性照見,這就是以真空容妄有,以真容妄就能夠度一切苦厄。
  • 「色不異空」與「色即是空」,《心經》中的這兩句話,有何區別?
    佛法三藏中有大乘「般若部」經典,以「般若波羅蜜多」命名的經文當中,玄奘大師翻譯的六百卷《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是最大的部頭。六百卷的經文,濃縮成五千餘字的《金剛經》,再將其精煉,就有了二百六十餘字的《心經》。
  • 佛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地火水風,是自然界的,是空性的,空本身也是空性的,人體的有為法,即想,行,識,也是空性的,識是空性的,識即是知道,這是佛家講的七大皆空。是比較科學的分析唯心注意觀,於唯物注意之間的密碼。舉個例子比如火,他的形成要幾個條件,首先要有,燃料,氧氣 ,合適的溫度。才會有火,少之則不行,這證明火本身是空性的,只有形成的條件達到了,才會有火,而且是要在時間,空間,上完美融合,即合和,但是我們不可以完全理解成火就是空,就是什麼也沒有,那就大錯特錯了,如果什麼也沒有,我們吃的東西怎麼熟的?如果都是空了,那麼我們看到的火又叫什麼?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和色代表什麼?竟然大多數人理解錯了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出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此經書稱之為「心經」,是佛教在我國流行最廣泛的經書之一。上面那句經文,是觀世音菩薩在感悟宇宙人生之後,教育舍利弗說的話。但是很多人對此經文理解的比較膚淺,俗氣,大都認為佛教在勸誡人不要貪圖女色。
  • 佛度有緣人,對應著就是無緣,有緣和無緣應該怎麼理解呢
    佛度有緣人,對應著就是無緣,有緣和無緣應該怎麼理解呢。我們經常聽到兩句話,分別是「佛度有緣人」和「佛不度無緣之人」。當年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證悟成佛後感慨的說道,「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