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波士頓三位學者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實至名歸

2020-11-23 第一財經

欣聞阿比吉特·班納吉(Abhijit Banerjee)、埃絲特·杜弗洛(Esther Duflo)和麥可·克雷默(Michael Kremer)今年折桂諾貝爾經濟學獎,很為故交舊識驕傲,更為諾貝爾獎委員會將大獎頒給發展經濟學和兩位60後、一位70後的領軍學者而折服。

一如中國眾多海外學子,班納吉和杜弗洛分別在印度和法國完成其本碩訓練後,前赴美國攻讀博士學位。克雷默則是昔日哈佛本科生中的佼佼者,然後又在哈佛用了七年時光獲得了博士學位。然後,三人結緣於一河之隔的麻省理工學院(MIT),多年專注於貧困問題研究。

三位中青年學者著作等身,然而卻並非束之高閣、無人問津。他們關注貧困問題的具體改革之道,試圖「徹底地重新思考我們與貧困作鬥爭的方式」。他們提出預防性醫療、有效學校教育等具體方法來改善貧困,也直接造福於超過500萬印度兒童和肯亞學生。這是三位知行合一的學者。

同時,在學術方法上,他們用基於實驗的新方法改變了發展經濟學,使其蓬勃發展。在轉軌經濟學研究裹足不前的同時,發展經濟學迎風而起,成為學界的熱點領域。三位學者當中,最為年輕的杜弗洛不僅是諾貝爾獎前哨的克拉克獎獲得者,也是經濟學界領軍刊物《美國經濟評論》(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的主編。

三位學者不僅學術精湛、勤於實踐,而且平易近人、幽默風趣。還能憶起,我當年在密西根大學時,班納吉和杜弗洛師生前來講學,年輕的杜弗洛在白板上跳起來寫算式,班納吉關愛地告知可將白板拽拉下來的有趣情形。此後,兩人結合,也譜成了國際經濟學界的一段佳話。克雷默則是經濟學大師羅伯特·巴羅(Robert Barro)的高徒,也曾是班納吉在MIT的同事、亦為杜弗洛讀博時的老師之一。克雷默在MIT授課七年,成為教授之後,回到母校哈佛執掌教鞭。他長期與同城的班納吉夫婦攜手共進,試圖明確抗擊貧困的學術理論、實驗分析和解決之道。實至名歸,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再次花落波士頓。

在當今年代,國際學界遴選出專注貧困研究的發展經濟學學者為今年諾貝爾獎得主,也是在善意提醒國際經濟秩序的當前主導者,不僅需要給企業主減稅、施壓聯儲貨幣寬鬆來發展本國經濟,也需要關注世界的貧困問題。這一學界主張與我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一帶一路」倡議和扶貧實踐是不謀而合、息息相通的。我國學者不僅要在理論上有所建樹,也需要在國計民生和人類命運上有所貢獻。

作為一名金融學者,我以後不僅要繼續分析鑽研資本市場,而且應該重續與班納吉夫婦的舊緣,學習他們的學術精神和治學之道,開展有助於抗擊貧困問題的普惠金融研究。的確,只有普惠的陽光普照地球,人類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作者系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三位經濟學家分享
    分析指出,三位獲獎者的理論解釋了市場上的這種衝突,他們的成果有助於更加合理地僱傭工人,有助於確保失業者能夠找到更好的工作,有助於各國政府有效地應對失業問題。1994年,戴蒙德獲西北大學頒發的歐文-普萊恩( Erwin Plein Nemmers Prize )獎。在頒發該獎時,西北大學校長阿諾德-韋伯曾說「戴蒙德教授的研究為其他經濟學家開創了新的研究領域,很少有學者能做到哪怕一次,而戴蒙德卻三次做到了。」此外,戴蒙德還是美國社會保障研究院的創始人之一。戴蒙德獲得計量經濟學會1984年,戴蒙德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 獨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終極預測:三位女性或折桂!
    因為每年這個時候,就是瑞典皇家科學院和諾貝爾基金會公布當年諾貝爾獎的時候。經濟學家群體也同樣如此。諾貝爾經濟學獎無疑是經濟學領域的最高榮譽。當全世界人民都期盼不已、屏住呼吸準備在10月14日開啟又一個諾貝爾經濟學獎時,也許我們應該冷靜下來,思考更為深刻、更為理性的東西。
  • 「新制度經濟學」與諾貝爾經濟學獎
    隨著威廉姆森成為繼科斯1991和諾思1993之後的第三位因為研究「新制度經濟學」而榮獲諾獎的經濟學家,「新制度經濟學」在現代經濟學中的「顯學」地位得到進一步加強。  ■陸洲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落在兩位美國經濟學家艾利諾·奧斯特羅姆 Elinor Ostrom 和奧利弗·威廉姆森 Oliver Williamson頭上。據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的理由,威廉姆森獲獎的成就是他對經濟治理機製作出的分析,尤其是他對企業界限的分析。瑞典皇家科學院指出,在威廉姆森發展的理論中,企業發揮了衝突解決機制的作用。
  • 三位經濟學諾獎得主是學者典範
    編者按:10月14日,2013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名單公布,美國經濟學家尤金-法馬(Eugene F.Fama)、彼得-漢森(Lars Peter Hansen)和羅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因資產價格實證研究方面的成就而榮獲該獎項。
  • 「市場設計派」的創新與傳承——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側評
    以米爾格羅姆、威爾遜和埃爾文·羅斯(201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等人為代表的「市場設計派」,也許已經發展成了當代微觀經濟學中最重要的一個流派;同時,一個以這幾位學者為核心的「經濟學豪門」,也已隱約可見
  • 深圳學者熊偉「家門口」獲頒當代經濟學獎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吳吉12月5日,在2020年當代經濟學獎頒獎典禮上,深圳學者熊偉獲頒第三屆當代經濟學獎。在深圳舉辦的盛會,迎來深圳本土獲獎者,意義非凡。這也是深圳學者第二次獲得該獎項。據悉,熊偉教授為普林斯頓大學金融學講座教授及經濟學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經管學院學術院長。當代經濟學基金會官方表示,熊偉的重要貢獻集中在研究市場摩擦與投資者行為偏差,如何導致金融市場中的不完備與低效率。據悉,他的理論解釋了金融中介機構的高度槓桿化可能帶來的後果,包括在市場中引發流動性問題以及傳染效應等。
  •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前瞻:芝加哥學派成熱門
    作者:時代財經 石恩澤、劉沐軒 事實上,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全稱是「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瑞典國家銀行經濟學獎」。(圖源:諾獎官網) 1969-2019年的50年期間,諾貝爾經濟學獎已經授予了84位經濟學家,其中近6成經濟學家來自美國,還有近一成多經濟學家的雙重國籍中涵蓋美國國籍。因此,諾貝爾經濟學獎也常常被吐槽為「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經濟學獎」。
  • 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思想全景
    得主人數在2位以上的11所高校中,9所為美國高校,合計擁有51位得主;非美國高校僅有劍橋大學(4位,英國)和奧斯陸大學(2位,挪威)。美國大學對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壟斷一方面反映美國在經濟學研究領域的中心地位,另一方面與評選機制有關,提名者通常依據自己的學術研究經歷進行提名,因此對有共同工作經歷或有師生關係的經濟學家更為熟悉。
  • 關於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幾個冷知識,你get了嗎
    1、諾獎最初不設經濟學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正式名稱為「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瑞典銀行經濟學獎」,簡稱為「瑞典銀行經濟學獎」。該獎項並非來自諾貝爾本人的遺囑,但它仍然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與諾獎其他獎項遵從相同的規則。因此,大家還是習慣性稱之為「諾貝爾經濟學獎」。
  • 任澤平: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思想全景
    得主人數在2位以上的11所高校中,9所為美國高校,合計擁有51位得主;非美國高校僅有劍橋大學(4位,英國)和奧斯陸大學(2位,挪威)。美國大學對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壟斷一方面反映美國在經濟學研究領域的中心地位,另一方面與評選機制有關,提名者通常依據自己的學術研究經歷進行提名,因此對有共同工作經歷或有師生關係的經濟學家更為熟悉。
  • 2013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勒:中國房地產泡沫嚴重
    諾貝爾經濟學獎14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揭曉。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尤金·法瑪、拉斯·彼得·漢森,以及耶魯大學教授羅伯特·席勒三位學者,因對資產價格的實證分析而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有分析認為,該決定反映了諾貝爾委員會致力於對世界金融危機核心宏觀經濟的討論。而最近20年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都有美國經濟學家的身影。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中國朋友圈:張五常與諾獎關係最密切
    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將於北京時間10月8日17:45左右公布,威廉·諾德豪斯(William D.Nordhaus)及保羅羅默(Paul M.Romer)獲得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在關注今年的經濟學獎將花落誰家之餘,不妨先來看看此前諾獎得主與中國的淵源。
  •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埃絲特·迪弗洛成為自美國政治經濟學家歐斯壯(Elinor Ostrom)於2009年被授予經濟學獎後,第二位獲得該獎項的女性。諾貝爾獎官方表示,2019年經濟學獎獲得者進行的研究大大提高了我們應對全球貧困的能力。在短短的二十年中,他們基於實驗的新方法改變了發展經濟學,如今這已成為一個蓬勃發展的研究領域。
  • 張五常走近諾貝爾經濟學獎
    香港媒體近日盛傳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院長、著名經濟學者張五常是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人選之一。如果張五常教授獲獎,他將成為196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設立以來的首位華人得主。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張五常也證實,的確有諾貝爾獎委員會的有關人士在收集他的資料。
  • 諾貝爾經濟學獎再次青睞新制度經濟學
    奧斯特羅姆是有史以來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女性,她是印第安納大學教授。威廉姆森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他是繼羅納德·科斯、道格拉斯·諾斯之後,又一位獲得該項殊榮的新制度經濟學的代表人物。威廉姆森:新制度經濟學創始人「新制度經濟學」一詞,來自於奧利弗·威廉姆森1975年的著作,也被叫做「數理制度經濟學」、「理論制度經濟學」、「現代制度經濟學」或「新型制度經濟學」,其主要目的在於和凡勃倫、康芒斯、米切爾等人的「老」制度經濟學劃清界限。
  • 讀懂諾貝爾經濟學獎對現實的指導意義
    2017年諾貝爾獎授予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理察·塞勒(Richard Thaler),表彰他在行為經濟學方面的貢獻。  有趣的是,在今年該獎開出之前的預測中,塞勒不是最熱的經濟學家。畢竟近十餘年來已有多位研究行為經濟學的學者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 安格斯·迪頓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源於對貧富分化的分析
    當地時間10月12日,瑞典斯德哥爾摩,瑞典皇家科學院揭曉安格斯·迪頓獲得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圖/CFP  10月12日,出生於英國的經濟學家安格斯·迪頓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即將迎來七十大壽。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稱,他的獲獎理由是對於對消費和不平等問題的研究。根據官方信息,安格斯·迪頓獨自獲獎,他可以拿到800萬瑞典克朗,約合618萬人民幣。
  • 博弈論學者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據新華社斯德哥爾摩10月10日電 瑞典皇家科學院10日宣布,將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有以色列和美國雙重國籍的羅伯特·奧曼和美國人託馬斯·謝林,以表彰他們通過博弈理論分析增加了世人對合作與衝突的理解。
  • 彼得 戴蒙德:"冷門"還是實至名歸?
    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左為彼得 戴蒙德從概率上看,這是一個冷門。Pissarides)三位學者共同獲得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們將一起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6萬美元)的獎金。本次獲獎人數之多堪稱歷史最高水平,而且像這樣三人同獲此殊榮,在歷史上僅出現三次。不僅讓之前預測的多家機構大跌眼鏡,就連諾獎得主本人也頗感意外。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貝克爾逝世 與弗裡德曼齊名
    據《紐約時報》報導,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加裡·S·貝克爾(Gary S. Becker)於周六(5月4日)在芝加哥逝世,享年83歲。 北京時間5月5日午間消息,據《紐約時報》報導,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加裡·S·貝克爾(Gary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