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為破解率先發展遇到的社會治理難點、痛點,順德區啟動了社會建設「眾創共善」計劃,成功將該計劃打造成為資源整合、多元共建、協同發展的平臺,成為全國縣級地區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生動實踐。
近日,順德區社會建設「眾創共善」計劃入選了2019年全國創新社會治理優秀案例。榮譽背後是實實在在的惠民成效,近3年,「眾創共善」計劃共投入9000萬元扶持超400個公益項目,遍布順德10個鎮街105個村(居),服務人次超165萬。
在實施「眾創共善」計劃的同時,順德還大力探索黨建引領「雙驅三化」的社會治理創新機制,即在黨建引領下實行資源整合和機制創新雙輪驅動,推進資金來源和參與主體多元化、聯合決策和運作機制規範化、過程管理和數據收集智能化,率先為全國2000個縣(區)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探路。
●南方日報記者 歐陽少偉
通訊員 熊冬平 楊晶晶
長者「一餐飯+一堂課」
叩開社區服務專業化大門
近年來,率先發展的順德也率先遇到「經濟建設腿長、社會建設腿短」的問題,政府基本公共服務的規模、質量與市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之間的矛盾愈發突出。
容桂街道華口社區是順德區一個以工業為主的典型「村改居」社區,流動人口超3萬人。提升社區居民整體素質、充實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助力社區和諧與經濟產業發展的雙向提升,促進本地戶籍人口與新市民融合,維繫社區穩定,一直是華口社區「兩委」開展社區治理的重要目標。
在黨建引領下,華口社區黨委加強總體服務謀劃,在社區營造中凸顯「社區教育」,依託專業化的社會服務,培育社區自組織發展,正多點開花構築一個涵蓋幼兒、兒童青少年、長者的全鏈條「社區教育」網絡。
2018年5月,華口社區長者照顧與支援服務項目啟動,通過引入順心社工運作,以素食飯堂為載體,為社區60歲以上長者提供素食午餐。項目還匯聚黨員、社區志願者為社區內孤寡、貧困、行動不便的長者、殘障人士開展節日慰問、送餐服務等。
華口社區黨委副書記梁玉蘭介紹,通過社區公益、社區參與、社區教育,一批社區長者不僅通過「長者學堂」學知識、健身體,更從被動接受服務到主動服務他人,競相走上社區舞臺,成為支持社區發展的公益新力量。
項目在啟動之初就獲得了本地熱心人士的關注,華口愛心企業家冼健勝先生捐贈了3萬元作為素食飯堂的啟動基金,梁嬌蘭女士則捐贈了一臺蒸飯機。截至2019年8月,該項目獲捐總金額約256123元,物資獲捐約28097元。
「長者最需要的是陪伴,項目不僅凸顯了社區服務的專業化,營造了社區的公益氛圍,提升了居民的參與度、對社區的信任度,也令社區更穩定,鄰裡關係更和睦。」梁玉蘭說。
「黨建+公益」「政法+公益」
現代社會工作理念融入社區治理
事實上,華口社區長者服務項目啟動之初,就獲得了順德區社會建設「眾創共善」計劃的支持。
何為「眾創共善」計劃?該計劃由順德區委政法委、順德區民政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順德區婦女聯合會、順德區社會創新中心、順德慈善會聯合發起,在整合原有各自為政、分散開展的公益創投的基礎上發展而來。2019年,該計劃扶持資金擴大到4400萬元,通過競爭性分配的方式,引導申報單位圍繞基層黨建、養老、殘疾人服務、矛盾糾紛預防化解以及社區發展等重點領域開展創新。
順德區委依法治區辦常務副主任葉翠青介紹,「眾創共善」計劃實施以來,致力推動「黨建+公益」「政法+公益」,即在基層黨建和政法工作項目中融入現代社會工作理念及手法。數據顯示,近3年成功申報「眾創共善」計劃項目的村(社區)達到105個,佔順德村(社區)數量一半以上;社會組織聯合村(社區)黨組織申報項目218個,有力地支持村(社區)黨組織在基層的領導地位和自身建設,培育了一大批社會組織,破解了治理主體單一的問題。
而在培育協同共治新力量方面,順德專業社工機構從2011年的5家發展到目前的35家,從業人員從不足200人發展到超800人;民辦助殘社會服務機構從2011年的6家發展到目前的74家;不少優質社會組織得以湧現,3A以上社會組織由46家發展到目前的117家。
順德區委政法委基層社會治理科(新市民事務科)科長龔趣雲說,每年有超過100個社會組織圍繞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策劃和實施創新項目,如慈正社工機構的「情暖司法」——順德區法院群眾訴導服務計劃、鵬星社工「『MORE法』校園」容桂街道未成年人預防犯罪教育服務計劃等,推動社會治理法治化進程的同時,也將司法關懷的溫度與普法的深度覆蓋更多社會群體。
「由於順德區社會建設『眾創共善』計劃和容桂街道司法所、教育局的大力扶持,我們得以創造性地以主題班會課、桌遊、舞臺劇、話劇、模擬監獄等形式開展在校未成年人預防犯罪教育,培育在校師生普法志願者組織。」鵬星社工李芷凌說。
過程管理智能化
撬動各方力量參與協同共治
聚沙方能成塔,「眾創共善」計劃充分發揮政府資金的槓桿作用,引導社會資源投入。譬如,廣東省和的慈善基金會通過順德慈善會「和的·愛心基金」每年提供500萬元扶持資金,參與和支持「眾創共善」計劃,扶持社會組織開展貧困家庭服務幫扶項目,在物質扶貧之外彌補政府公共服務短板。
項目執行方還通過「徒步+公益」、騰訊99公益日等方式開展項目資金眾籌。3年來,共帶動超過8萬人次參與項目的小額捐贈,累計籌募善款超過496萬元,3.3萬多人通過志願服務參與「眾創共善」計劃項目。
順德社會創新中心總幹事李允冠介紹,為滿足「眾創共善」計劃對項目過程管理的需求,2018年起,順德開發並啟用公益項目管理雲平臺,實現一站式管理。
截至2019年6月,雲平臺累計註冊機構數達416個,為主辦單位、項目執行方、評審專家、督導機構、評估機構、秘書處等提供工具支持,管理項目超過859個。後臺項目管理工作系統對扶持項目進行線上申報、評審、進度跟進、督導評估、資金撥付等環節的全過程管理,有效地實現了公開透明,而累積跨年度的數據,不僅沉澱了社會組織服務能力評價信息,為建立社會組織分級評價機制奠定基礎,更為政府和社會公益資金分配提供有價值參考。
項目「小試點」,還撬動起政策「大創新」。「眾創共善」計劃創新採用「小額資助、項目試點」的方式,推動完善社會服務公共政策的迭代升級。如結合長者服務項目的開展,順德在養老領域已出臺社區養老提升計劃,明確了3年內要建立60個社區養老服務中心,並將服務納入政府購買範圍;而在殘疾人輔助性就業領域,即將出臺順德區殘疾人社區康園中心運營補助政策,更好地支持中重度殘疾人士的輔助性就業。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宋世明教授認為,以黨建為引領,「眾創共善」計劃圍繞順德社會治理、民生服務領域的主要問題開展探索與創新,並且能夠發揮企業與民間資源豐富的獨特優勢,調動黨政社企民各方共同參與,每年都在不斷改進和完善,以項目帶動系統地解決社會問題,很好地體現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