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詞>>黃河文化傳承
開欄的話:
一條大河奔流,經歷幾多春秋,中原大地寥廓,文明千古悠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已然上升為國家戰略。
黃河成為熱詞,黃河成為熱點。更好的生態,更美的環境,更優的發展,更豐富的黃河,新時代的黃河,要講述不一般的故事。
恰值歲末年初,一場瑞雪之後,河南省「兩會」召開,大河報推出專題策劃——「兩會·大河唱」,聚焦黃河,講述黃河,解讀黃河,會談黃河,參與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一國家戰略之中。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劉瑞朝蔡君彥文許俊文攝影
黃河浩蕩,歷史滄桑,文化奔騰,華夏發祥。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成為其中重要的課題之一。「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兩腳一踩就是秦磚漢瓦」,這句話形象地寫出了黃河文化在我省的豐富程度。
為傳承發揚好黃河文化,我省將構建「一核兩極多點」沿黃國家大遺址公園走廊,串聯我省古今黃河流域的15處國家大遺址,展示綿延不斷的華夏文明演進與民族融合發展歷程。黃河文化傳承成為河南省「兩會」期間的熱詞,業內專家、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為黃河文化如何發揚光大而建言獻策。
發揚黃河文化,兩會期間有啥建議?
1.以最能代表黃河文明的陶瓷為抓手,樹立民族文化自信。
2.以「研學旅行」為切入點,尋找文旅融合發展著力點。
3.承載中華民族精神,文學藝術界要深入生活,講好黃河故事。
【傳承】我省要在「中華源·黃河魂」上下功夫
如果說「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是考題的話,我省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一方面,我省將牢牢把握中原文化作為華夏文明之根、中華文化之源、黃河文明中心的地位,推動中原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另一方面,我省將圍繞「中華源·黃河魂」主題,深入挖掘黃河文明精神內核和時代價值,挖掘姓氏文化、黃帝文化、功夫文化、漢字文化、河洛文化、客家文化等根親祖地文化資源,辦好黃帝故裡拜祖大典,構築華夏兒女精神家園和心靈故鄉。
最為重要的,是統籌推進文化遺產連片整體性傳承利用和保護展示,規劃建設黃河文化帶、大運河文化帶和一批精品博物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全面啟動黃河母親地標復興,實施黃河文化旅遊精品工程,扮靚傳承弘揚中華歷史文明的重要窗口。
【動態】將構建「一核兩極多點」沿黃國家大遺址公園走廊
發揚黃河文化,河南要先行先試。去年12月23日,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成立暨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研討會在鄭州召開。黃河流域40多家博物館的100多位館長和專家學者,共同參與和見證了黃河流域博物館的誕生。
也就是在這次會議上,河南省文物局披露了黃河流域文化建設方面的計劃。我省將構建「一核兩極多點」沿黃國家大遺址公園走廊,串聯我省古今黃河流域的15處國家大遺址,展示綿延不斷的華夏文明演進與民族融合發展歷程。
「一核」是環嵩山大遺址公園群,主要包括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漢魏洛陽故城、隋唐洛陽城遺址、鄭韓故城、鄭州商代遺址、宋陵、清涼寺汝官窯遺址、賈湖遺址、邙山陵墓群、北宋東京城遺址等;「兩極」分別是仰韶文化核心區(三門峽)和殷商文明核心區(安陽)。「多點」指淮陽平糧臺古城、鞏義雙槐樹、登封王城崗、禹州瓦店、新密李家溝-古城寨-新砦遺址等。
【創新】推出《黃河故事》系列新型文藝作品,打造黃河新IP
說到黃河文化,您腦海中會浮現什麼?政協委員、河南小櫻桃動漫集團董事長、河南省漫畫家協會主席張國曉表示,要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需要推動黃河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通過創新表現手段,利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動畫、漫畫、遊戲、實景演出等藝術手段,讓黃河文化及其蘊含的時代價值飛進千家萬戶。
「我們正準備推出《黃河故事》系列新型文藝作品。」張國曉表示,比如,他們聯合相關部門面向全國徵集「黃河吉祥物」,計劃選定一組卡通形象作為黃河吉祥物,包括:大禹、中華龍、黃河鯉魚。之後,再把這些卡通形象用起來,創作一批動畫、動漫、遊戲等作品。目前,52集的《黃河故事之大河神龍記》電視動畫片已經報到相關部門立項,正在創作劇本。
此外,他們還將打造《黃河故事之治水人物》系列漫畫、《黃河故事之中國神話》系列漫畫,弘揚黃河文化。
【建議1】應以陶瓷為抓手,樹立中華民族文化自信
省政協委員、洛陽三彩藝術博物館館長郭愛和說,黃河文明孕育了中華五千年文明,換句話說,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唯一見證者便是黃河。而什麼才是最持久、最有力、最能代表中華文明和黃河文明的?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陶瓷。
黃河流域孕育了從陶到瓷的發展,陶瓷也是沒有斷代的中華文明的第一見證者。陶瓷是中原文化、中華文明的核心品牌,是代表國家形象的品牌。黃河流域共分布了上千個古窯口,其中有數百個省保單位,20個國家文保單位。中國五大民窯中,三個都位於河南境內的黃河沿線。
從仰韶文化,到二里頭文化,從漢朝到唐朝,黃河河南段的陶瓷技術一直是國內領先甚至世界領先。而絲綢之路的貫通,陶瓷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認為,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就是要講好陶瓷源、中國窯的故事。為此,國家、河南都應重視陶瓷文化的發掘、陶瓷產業的扶持,向全世界展示中華文明的文化自信。
【建議2】大力發展「研學旅行」,尋找文旅融合發展著力點
「文旅融合發展史我國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的戰略選擇,可以以『研學旅行』為切入點,尋找文旅融合發展著力點。」省政協委員、河南師範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趙黎波說。
一是面對國內大中小學的「研學旅行」。《國務院關於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首次明確了「研學旅行」要納入中小學日常教育範疇。而在大學,也有著研學旅行的需求。根據義務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階段性特徵,開發唐詩宋詞,華夏文明,紅色抗戰,古建宗教,豫商民宿等特色研學課程。
二是面對港澳臺、海外等青年學者的研學旅行。與國家漢辦、港澳臺辦,國際漢學界,孔子學院開展合作,省內的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遺址景點、歷史街區,文化古都等,免費對海內外青年學者開放。
【建議3】承載中華民族精神文藝界要講好黃河故事
「我們正在積極組織全市的文學藝術家們努力講好開封段的黃河故事。」省政協委員、開封市文聯主席甘桂芬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哺育了中華民族,黃河文明值得中原人民驕傲。
九曲黃河萬裡沙,千百年來,她哺育了兩岸億萬人民,也曾挾泥裹沙、為禍生靈。歷代黃河泛濫最為嚴重的地方包括鄭州、內黃、開封。黃河故事既是人類認識黃河、與黃河搏鬥的故事,又是人類與黃河同呼吸、共命運的故事,承載著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精神。
她說,開封的歷史、現在和未來,都與黃河密切相關。開封文藝界將堅持深入生活,圍繞「講好黃河故事」,謳歌「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幹,讓黃河造福人民」的中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