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裡過端午:讓文化「動」起來 讓歷史「活」起來

2020-12-21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人民日報

「將兩張粽葉疊加,摺疊成漏鬥狀,再舀上一勺糯米,加到粽葉中……」端午假期第一天,坐落在武漢東湖之畔的湖北省博物館遊人如織。走進一樓大廳,一場別開生面的親子文化活動正在這裡舉行。10餘名小朋友和家長在志願者的指導下,正認真地學包粽子。

「仲夏端午。端者,初也。」吃粽子、競龍舟、喝雄黃、憶屈原……傳統節日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豐富的內涵凝聚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情感。

端午節期間,全國多地博物館通過舉辦形式多元的活動,增強博物館與社會的互動,讓文化「動」起來、讓歷史「活」起來,群眾在豐富多彩的節日活動中,感悟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親近傳統 增進認同

童聲齊誦《離騷》,親子學包粽子,自製香囊……端午節期間,湖北省博物館「禮樂學堂」品牌活動結合節日主題,舉辦「粽情端午」傳統節日活動,邀請10組家庭參與節日課堂,介紹端午節的由來、習俗和歷史故事。

4歲的尤翌舒試了好幾次都疊不好粽葉的形狀,糯米總是漏出來。最終在志願者的幫助下,他成功包好了第一個粽子,高興地向旁邊的媽媽展示。

「從16日到18日,依託『禮樂學堂』,我們每天邀請一些家庭走進節日課堂、互動體驗等科普活動。不僅為他們講解端午節的文化內涵,還引導他們體驗包粽子、製作香囊、畫龍舟等互動活動,感受傳統過節方式。」湖北省博物館社會教育部主任錢紅介紹。

2014年9月,湖北省博物館創辦了「禮樂學堂」教育品牌。迄今為止,「禮樂學堂」以「請進來」「走出去」相結合的形式服務社會,舉辦各類教育活動2000餘場次,通過線上線下配合,服務公眾35.5萬餘人次。

「傳統節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後我們會舉辦更多更好的活動來推廣傳統文化。」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說。

感受民俗 追尋記憶

菖蒲、艾草、桑葚、櫻桃、粽子、五毒餅以及八仙桌上的鐘馗畫像,走進北京民俗博物館,老北京人過端午的場景便在這近700年歷史的東嶽廟內呈現。

今年端午節,北京民俗博物館準備了包粽子、畫王老虎、系長命縷、點硃砂、祓禊祈福等節令習俗體驗,以及香道、插花、剪紙、風箏、泥塑、豆塑、毛猴等民間傳統手工藝體驗。

端午節期間,北京民俗博物館還特意邀請故宮博物院書畫部主任、研究室主任餘輝老師,帶領觀眾們一起尋找古代畫作中隱含的端午文化線索,探尋以龍舟賽為題材的畫卷的背後故事。

東嶽書院傳統文化系列講座也讓觀眾受益匪淺。今年的端午節,北京民俗博物館堅持「走出去」戰略,立足首都的文化功能定位,不僅為首都人民奉上節日大餐,還開創新的發展模式、服務其他地區的觀眾——其中,6月15日在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推出「華衣冠佩——北京民俗博物館精品文物展」;6月18日走進泉州晉江安海,舉辦東嶽雅集端午鍾馗畫展……

動靜結合 傳承文化

6月16日,南京博物院藝術館長廊內,主題展覽「我們的節日——端午節」吸引了眾多觀眾。今年端午節期間,南京博物院從6月15日至18日舉辦「我們的節日——到南博過端午」活動,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吸引公眾親身體驗,感受中國傳統節日的魅力。

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南京博物院從2008年起就結合場館改建和空間重組,以「我們的節日」為主題,有意識推進「歲時節慶」活動走進博物館,並特別開設了非遺館。

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表示,傳統節日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珍存著中華民族的獨特文化記憶。

找龍、畫龍、拼龍……端午節期間的內蒙古博物院,一群孩子或在展廳中尋找與「龍」相關的展品,或利用博物院提供的材料描繪、拼貼出自己心目中的「龍」,更有「小講解員」為觀眾介紹展品,講解中華龍文化。

自2011年開始,每年端午節內蒙古博物院都會推出「博物院裡過端午」「端陽懷古」等系列主題活動,不僅為觀眾介紹端午節的習俗,還增加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拓展知識。「人民群眾對文化產品的需求越來越豐富,我們必須把陣地利用好,奉獻更多的文化盛宴。」內蒙古博物院院長陳永志說。(記者 田豆豆 範昊天 魏 薇 申 琳 丁志軍)

相關焦點

  • 山東整合博物館資源 讓文物「活」起來讓文化「動」起來
    多措並舉 讓館藏資源「活起來」在山東淄博市的齊都文化城,足球博物館、齊文化博物館、民間博物館聚落和文化市場四個部分空間上聚集、內容和功能上互補,吸引力眾多遊客前來參觀。其中,足球博物館有文物2000餘件(套),通過場景復原、幻影成像設備、嘉年華互動遊戲區以及仿古蹴鞠表演等,系統展示了足球的起源、發展、影響和傳播等幾千年的演進歷史和發展風貌,並圍繞蹴鞠和足球設計、製作、生產、銷售相關紀念品60餘種。足球博物館裡現場表演蹴鞠,比賽規則一目了然。
  • 讓歷史文化遺產活起來
    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  考古是今天與昨天的對話,是通往歷史深處的「指南針」。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鬥,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
  • 博物館讓歷史名人「活」起來
    北川擁有豐厚的大禹文化遺蹟,禹穴溝、禹母池、誓水柱等,還有李白、顏真卿等名家的「禹穴」題刻以及揚雄的「石紐」題刻等,大禹的傳說在當地家喻戶曉。每年在大禹誕辰日農曆六月初六,北川要舉行大規模的祭祀活動。如今,「三過家門而不入」等大禹傳說、大禹祭祀分別列入國家和四川省非遺名錄。人們紀念大禹的精神,需要有一個直觀的場所,博物館將成為增強歷史記憶、文化記憶的最佳載體。
  • 習近平時間|讓歷史文化活起來
    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近年來,歷史研究和考古工作者不斷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闡釋工作,修復、保護考古遺蹟和歷史文物,讓歷史文化活起來。
  • 文化潤疆 | 流動博物館 讓文化動起來
    10月21日上午,呼圖壁縣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遊局組織「流動博物館」走進二十裡店鎮,讓各族群眾近距離了解新疆的歷史文化、文物知識,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樂舞新疆」等四個主題,通過展覽和現場講解的方式加深各族群眾對新疆歷史文化的認識。
  • 湖北省博物館"接地氣" 文物融入科技"活"起來
    融入科技 文物才能「動」起來   近年來,湖北省故宮博物館推出了一系列「腦洞大開」、令人驚喜的數位化創意產品。中國首部考古主題動畫片《曾侯乙》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代表,使用3D技術復原了墓葬全景,以歷史文獻和考古研究為素材,再現了2400多年前曾國地下樂宮的全貌。
  • 傳承傳播「動起來」讓普洱歷史文化「活」起來
    這些歷史文化,前人做了很多研究,出版了大量書籍,做了權威解讀,諸如《普洱史話》《普洱風物大觀》《普洱歷史文化大觀》……可是,筆者在書店以及學校等地,幾乎難覓蹤影,而讀過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這樣令人遺憾的事不是個例。
  • 新華網評:讓歷史文化遺產活起來
    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考古是今天與昨天的對話,是通往歷史深處的「指南針」。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鬥,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
  • 讓文物活起來(思想縱橫)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我們要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文物古籍保護、研究、利用,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
  • 動起來的故宮 時尚文化「嗨」起來
    而「動」,可能就是故宮大熱的秘訣之一。 順時而動:時尚文化「嗨」起來 全民唱著「好嗨呦,感覺人生到達了巔峰」的2019年年初,故宮確實「嗨」起來了。 上元之夜,94歲的故宮博物院第一次「亮」了。連一向任性的北京的天兒也超級配合,一輪明月掛在半空,午門和東西雁翅樓環抱的廣場上,近萬名觀眾聚集在一起,仰頭屏息,等待亮燈一瞬。
  • 讓成語文化活起來
    (原標題:讓成語文化活起來)
  • 讓博物館「活」起來的理念、路徑與底色
    在人們心目中,博物館是文化的窗口,藝術的殿堂,人類文明的集聚地。博物館往往和凝重、古遠、沉雄、寧靜相聯繫,博物館也不會拒絕鮮活、華滋、節奏和創意。博物館既敬畏歷史,又懂得活化文物的當代價值;既呈現文明史詩的整體走向,又關注重要細節的文化活力;既讓觀賞者沉浸於歷史的厚重,又讓傳統成為未來的關鍵文明元素。
  • 讓博物館不再是冰冷展示,故宮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
    長期以來,博物館人心裡起急、嘴上抱怨,在這裡展覽的這些珍貴文物,既有歷史又有文化,但是很多人寧可選擇逛街,也不肯來博物館看上一眼。當人們想到博物館時,第一反應總是缺乏興致,冰冷、單調成為了展櫃裡文物的代名詞,很多人只是匆匆在相機裡留下幾張影像便離開,更不必說有何收穫。如何讓故宮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是故宮博物院應該思考、研究和實踐的重要課題。
  • 媒體評博物館和展覽上線:「動」起來才能更好
    媒體評博物館和展覽上線:「動」起來才能更好 魏永剛/經濟日報 2020-12-12 07:26
  • 博物館文化創意主題論壇:文創讓文物活起來
    原題:博鰲文創周之博物館文化創意主題論壇:文創讓文物活起來「博物館要實現創造性的轉化和創新性的發展,首先是思想的解放、觀念的改變,進行科文統籌、跨界融合、學科協同。」11月16日,在2020博鰲文創周之博物館文化創意主題論壇上,中國權威博物館機構的專家們,就「文創如何讓博物館文物活起來」進行了經驗分享。文物作為文明的瑰寶、民族的根脈、歷史的見證、國家的名片,尤其是在新的歷史條件和環境下尤為重要。怎樣讓博物館裡的文物活起來?
  • 「考古盲盒」:讓博物館裡的文物活起來
    河南博物院供圖河南博物院文創辦品牌運營主管劉維介紹,團隊設計「考古盲盒」的初衷便是讓文物從歷史中醒來,帶領大家一起探索中國古代文化,通過營造一個個獨立的「考古現場」,讓大家切身感受通過考古發現歷史的瞬間。此外,「考古盲盒」還引入了「動態文創」的概念,外包裝經歷了12次修改,版本也數次迭代,在使用者反饋和建議的基礎上不斷優化升級。
  • 「考古盲盒」:讓博物館裡的文物活起來
    河南博物院供圖河南博物院文創辦品牌運營主管劉維介紹,團隊設計「考古盲盒」的初衷便是讓文物從歷史中醒來,帶領大家一起探索中國古代文化,通過營造一個個獨立的「考古現場」,讓大家切身感受通過考古發現歷史的瞬間。此外,「考古盲盒」還引入了「動態文創」的概念,外包裝經歷了12次修改,版本也數次迭代,在使用者反饋和建議的基礎上不斷優化升級。
  • 蘇州相城:讓馮夢龍廉政文化活起來、動起來
    廉政文化,是馮夢龍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蘇州市相城區依託馮夢龍廉政文化的獨特優勢,持續深入挖掘馮夢龍廉政文化的內涵和元素,為推動廉政文化建設發展作出有益探索。
  • 咪咕想讓博物館動起來,「走」進年輕人的手機裡
    在過去很長的時間裡,源於歷史沉澱下自帶的沉靜氣質,博物館總會給人一種古老而莊嚴的感覺。歷史與傳統文化,是博物館的核心所在,但傳統往往是不太容易被崇尚新潮、個性的年輕一代人所追隨的。直到5G時代到來,博物館開始被「搬上」雲端。
  • 歷史文化可以這樣「活」起來
    人民網-人民日報讓歷史文化「活」起來的關鍵在於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藝術表現手法、製作形式和技術手段的創新是提高其傳播力與親和力的重要推手當下,憑藉藝術表現手法、製作形式和技術手段的革新,許多歷史文化資源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得到「活化」傳播,讓當代年輕人真切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