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將兩張粽葉疊加,摺疊成漏鬥狀,再舀上一勺糯米,加到粽葉中……」端午假期第一天,坐落在武漢東湖之畔的湖北省博物館遊人如織。走進一樓大廳,一場別開生面的親子文化活動正在這裡舉行。10餘名小朋友和家長在志願者的指導下,正認真地學包粽子。
「仲夏端午。端者,初也。」吃粽子、競龍舟、喝雄黃、憶屈原……傳統節日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豐富的內涵凝聚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情感。
端午節期間,全國多地博物館通過舉辦形式多元的活動,增強博物館與社會的互動,讓文化「動」起來、讓歷史「活」起來,群眾在豐富多彩的節日活動中,感悟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親近傳統 增進認同
童聲齊誦《離騷》,親子學包粽子,自製香囊……端午節期間,湖北省博物館「禮樂學堂」品牌活動結合節日主題,舉辦「粽情端午」傳統節日活動,邀請10組家庭參與節日課堂,介紹端午節的由來、習俗和歷史故事。
4歲的尤翌舒試了好幾次都疊不好粽葉的形狀,糯米總是漏出來。最終在志願者的幫助下,他成功包好了第一個粽子,高興地向旁邊的媽媽展示。
「從16日到18日,依託『禮樂學堂』,我們每天邀請一些家庭走進節日課堂、互動體驗等科普活動。不僅為他們講解端午節的文化內涵,還引導他們體驗包粽子、製作香囊、畫龍舟等互動活動,感受傳統過節方式。」湖北省博物館社會教育部主任錢紅介紹。
2014年9月,湖北省博物館創辦了「禮樂學堂」教育品牌。迄今為止,「禮樂學堂」以「請進來」「走出去」相結合的形式服務社會,舉辦各類教育活動2000餘場次,通過線上線下配合,服務公眾35.5萬餘人次。
「傳統節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後我們會舉辦更多更好的活動來推廣傳統文化。」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說。
感受民俗 追尋記憶
菖蒲、艾草、桑葚、櫻桃、粽子、五毒餅以及八仙桌上的鐘馗畫像,走進北京民俗博物館,老北京人過端午的場景便在這近700年歷史的東嶽廟內呈現。
今年端午節,北京民俗博物館準備了包粽子、畫王老虎、系長命縷、點硃砂、祓禊祈福等節令習俗體驗,以及香道、插花、剪紙、風箏、泥塑、豆塑、毛猴等民間傳統手工藝體驗。
端午節期間,北京民俗博物館還特意邀請故宮博物院書畫部主任、研究室主任餘輝老師,帶領觀眾們一起尋找古代畫作中隱含的端午文化線索,探尋以龍舟賽為題材的畫卷的背後故事。
東嶽書院傳統文化系列講座也讓觀眾受益匪淺。今年的端午節,北京民俗博物館堅持「走出去」戰略,立足首都的文化功能定位,不僅為首都人民奉上節日大餐,還開創新的發展模式、服務其他地區的觀眾——其中,6月15日在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推出「華衣冠佩——北京民俗博物館精品文物展」;6月18日走進泉州晉江安海,舉辦東嶽雅集端午鍾馗畫展……
動靜結合 傳承文化
6月16日,南京博物院藝術館長廊內,主題展覽「我們的節日——端午節」吸引了眾多觀眾。今年端午節期間,南京博物院從6月15日至18日舉辦「我們的節日——到南博過端午」活動,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吸引公眾親身體驗,感受中國傳統節日的魅力。
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南京博物院從2008年起就結合場館改建和空間重組,以「我們的節日」為主題,有意識推進「歲時節慶」活動走進博物館,並特別開設了非遺館。
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表示,傳統節日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珍存著中華民族的獨特文化記憶。
找龍、畫龍、拼龍……端午節期間的內蒙古博物院,一群孩子或在展廳中尋找與「龍」相關的展品,或利用博物院提供的材料描繪、拼貼出自己心目中的「龍」,更有「小講解員」為觀眾介紹展品,講解中華龍文化。
自2011年開始,每年端午節內蒙古博物院都會推出「博物院裡過端午」「端陽懷古」等系列主題活動,不僅為觀眾介紹端午節的習俗,還增加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拓展知識。「人民群眾對文化產品的需求越來越豐富,我們必須把陣地利用好,奉獻更多的文化盛宴。」內蒙古博物院院長陳永志說。(記者 田豆豆 範昊天 魏 薇 申 琳 丁志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