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那坡縣地處桂西南邊陲,是「老、少、邊、山、窮」地區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2020年掛牌督戰的貧困縣之一。近年來,深圳市龍崗區在精準上下功夫,從「造血」上謀長遠,與那坡縣攜手深挖鄉村特色經濟、引進龍頭企業帶動發展、深化教育醫療各領域補短板,確保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截至目前,龍崗區累計投入財政資金1.89億元,社會幫扶資金5726萬元,實施扶貧項目228個,惠及貧困人口10萬人次。累計實現脫貧出列貧困村49個、貧困人口42319人,貧困發生率從28.18%下降到2.31%。
種桑養蠶,貧困村裡大變樣
55歲的梁永政是那坡縣百合鄉清華村人,也是該村靠種桑養蠶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以前靠種田,一年收成比不上養一張蠶。」梁永政回憶,2017年他第一次養蠶,養6張,半年裡收入4300多元。嘗到甜頭,第二年擴大種養規模,收入達到12900多元。前些年蠶繭價格便宜,一斤只賣9元,2019年漲到25元,加上村裡有專門的公共蠶房,有技術員幫忙指導,梁永政收入水漲船高,達到5萬多元。錢包鼓了,梁永政修了新房,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圖為那坡縣百合鄉清華村梁永政在打理租用的集體蠶房。李小芳攝
在清華村,和梁永政一樣種桑養蠶的村民不少。「種田和養蠶收入差距有5倍,這個拉動效應非常大,村民養蠶積極性很高。」清華村黨總支部書記黃國際告訴記者,清華村共有2500畝田地,桑園面積卻達2800畝,村裡一些緩坡通過開荒種上了桑樹。全村569戶村民中有420戶加入種桑養蠶隊伍,158戶貧困戶裡146戶實現脫貧。「沒脫貧的12戶今年可通過種桑養蠶實現脫貧。」黃國際強調說。
↑圖為那坡縣城廂鎮口角村村民收集蠶繭。謝燊攝
種桑養蠶規模化發展過程中,龍崗區對口幫扶發揮了重要作用。那坡縣素有種桑養蠶傳統,但專業技術和飼養環境不足導致蠶繭產量低、質量不高、價格不穩定、種養規模不大。2016年,龍崗區扶貧幹部發現這一特色農業的潛在價值,分析當地環境條件,協調幫扶資金和資源,對接專業技術團隊提供指導,因勢利導推動規模化種養。龍崗區在清華村投入財政資金幫扶建起15間集中大蠶房,配套提供相應蠶具。在整個那坡縣先後投建多個集中蠶房區,城廂鎮口角村就建有39座集中蠶房。
↑圖為那坡縣城廂鎮口角村村民收集蠶繭。謝燊攝
如今,規模化種桑養蠶已成為清華村特色產業,成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廣西創新團隊桑蠶產業技術體系百色綜合試驗站,村裡的集中蠶房成為那坡縣示範基地標準化集中大蠶房以及那坡縣示範基地蠶病普查測試點。在整個那坡縣,種桑養蠶熱情日漸高漲,全縣桑園面積達到11.3萬畝,2018年以來全縣新增種桑面積4萬畝,年累計養蠶18.7萬張、鮮繭產量769萬公斤,實現產值3.53億元,4735戶貧困戶通過種桑養蠶實現脫貧摘帽,約佔全縣13670戶貧困戶的34.63%。
化繭成絲,龍頭企業開啟「脫貧快車」
龍頭企業是實現持續帶貧、穩定帶貧的重要保障。龍崗區在對口幫扶中注重推動產業合作,提升造血機能,著重培育支撐當地經濟長久發展新引擎。
↑圖為同益新車間,公司已安排當地人員就近就業。李小芳攝
那坡同益新絲綢科技實業有限公司就是龍崗區結合當地產業特色從深圳引進的企業。那坡縣委常委、副縣長葉立強介紹,同益新項目2017年落地,幾年來對那坡經濟發展、農民脫貧致富起到了積極作用,將來即使對口幫扶隊伍離開,這個企業及其背後的拉動鏈和延伸鏈都將持續「造血」,成為帶動那坡發展致富的「火車頭」。
↑圖為同益新車間,蠶繭經過一道道工序變成絲綢,讓當地貧困戶搭上「脫貧致富快車」。李小芳攝
走進同益新車間,伴隨著轟鳴的機械聲,從村民手中收來的蠶繭經過一道道工序化繭成絲,織就精美的蠶絲面料,也讓當地貧困戶搭上「脫貧致富快車」。同益新公司總經理劉建雲一邊帶記者參觀,一面介紹:「絲綢生產線屬於勞動密集型產線,鮮繭烘乾、繅絲、織造等車間用工較多。目前,公司已安排當地就業30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09人,佔比35.62%。二期項目正在續建,全部竣工投產後預計年收購鮮蠶繭5000噸左右,年產值5億元以上。屆時,可提供800個左右就業崗位,可以進一步幫助更多人進廠就業實現脫貧致富。」
↑圖為同益新車間,蠶繭經過一道道工序變成絲綢,讓當地貧困戶搭上「脫貧致富快車」。李小芳攝
在同益新的扶貧車間,一則標語十分顯眼:「扶貧車間脫貧路,打工不必去別處」。來自永樂村倫亭屯的譚澤紹和吳鬱秀夫婦曾是長期在廣東打工的貧困戶,如今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外出打工時孩子們變成留守兒童,兩地開支大也攢不下錢。現在工廠離家近,騎摩託幾分鐘就到家,能照顧老人孩子,養上雞鴨,種上水稻玉米,完全自給自足。」譚澤紹說起新變化非常高興,「以前在外漂著,現在有了歸宿感。」更讓他興奮的是收入變化。夫妻倆是2018年第一批進廠員工,兩人每年掙6、7萬元,扣去開支還能剩3、4萬元。早已脫貧的譚澤紹盼著努力工作幾年把蓋好的新房裝修得漂漂亮亮。
↑圖為同益新車間,蠶繭經過一道道工序變成絲綢,讓當地貧困戶搭上「脫貧致富快車」。李小芳攝
龍頭企業的帶貧能力更加體現在前端種桑養蠶的帶動力。同益新是集蠶繭收購、生產白廠絲、生產綢布的大企業,數碼印花生產線將在近期遷入那坡,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我們還在各鄉鎮設有30個蠶繭收購點,方便村民就近售賣。企業落戶讓農戶有了靠山,增強了種桑養蠶的決心和信心。」劉建雲告訴記者,今年受到疫情影響,鮮繭收購價格降至13元到16元間一斤,同益新實施保價收購,一級繭每斤最低20元,讓種桑養蠶戶放了心。截至6月底,同益新收購那坡縣農戶出售的鮮蠶繭240多萬斤,支付蠶款5400萬元。
↑圖為那坡同益新絲綢科技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建雲展示絲綢成品。李小芳攝
「以前村裡人也養蠶,但價格不穩定,擔心賣不出去,不敢多養。現在縣裡有大企業,家門口有收購點,我們收入穩定,以後年年都想養。」梁永政家今年種桑8畝,收入雖然比去年少一些,但他表示對未來很有信心,下半年還要繼續養。
「這次疫情使得繭、絲、綢價格波動,企業經營有壓力,桑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葉立強介紹,龍崗區通過積極對接,協調金融機構為同益新提供免息貸款支持,企業保價收購既幫助養蠶戶尤其是貧困戶穩定收入,也保護種桑養蠶積極性,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在推動特色農業、支柱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同時,龍崗區還加快那坡龍崗邊境貿易扶貧產業園等項目建設,加強產業發展合作力度,提升村村結對幫扶工作質量,助力我們完成脫貧任務。
查缺補漏,留下帶不走的專業力量
缺乏教育保障難以斬斷貧困的代際傳遞,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龍崗區在幫扶那坡縣補經濟發展短板的同時,著力推動提升醫療、教育水平,努力補齊民生發展短板,創建優質環境,留下先進技術,為當地培育帶不走的專業力量。
↑圖為龍崗區援建的深龍小學。李小芳攝
在那坡縣城廂鎮,由龍崗區投資3060.36萬元的對口幫扶援建學校深龍小學2019年9月正式辦學。目前,全校797名學生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336人,異地搬遷戶子女119人。「非常感謝龍崗區幫扶,讓山裡的孩子們有了環境優美、設施先進的學習條件。」校長黃麗宇告訴記者,深龍小學的軟硬體配套環境比龍崗區的很多小學都好,也是那坡縣最好的,在這個學校教學讀書很幸福。
↑圖為龍崗區援建的深龍小學。李小芳攝
打造良好讀書環境的同時,龍崗區還派出多名老師支教,參與學校教研和管理制度完善,把深圳先進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帶進山城。「學校貧困生、異地搬遷學生比較多,學習基礎普遍薄弱,和深圳學生差距較大。」近30年教齡的支教老師張弋燕在這裡教二年級語文,她回憶,剛來時班裡大多數學生拼音、字形不過關,她想辦法在講新知識點時反覆查漏補缺,讓孩子們逐步趕上進度,經過一學期的努力,成績普遍有了較大提升。張弋燕還擅長通過創新手段,以設置情景、播放課件等現代教學方式激發學習興趣,啟迪孩子們主動探究和思考,更多體會學習帶來的樂趣。
↑圖為深龍小學讀書角,孩子們在整潔的環境裡閱讀課外書。李小芳攝
直接教學的同時,支教老師們還參與學校教研和管理,向當地年輕老師傳經送寶,輔導教師參加教學競賽、舉行公開課,利用新技術手段和工具教學,開拓教學思維,增長教學本領。支教老師餘成豔有22年的數學教齡,在帶四年級數學的同時還積極指導當地年輕老師們掌握現代教學技能,曾指導該校一名「90後」老師在百色市數學教學技能大賽上贏得一等獎,2位支教老師還指導該校老師在全國中小學美術教師教學成果評比中拿到第二名。
↑圖為來自龍崗區的支教老師張弋燕展示學校配備的現代教學工具。李小芳攝
「扶貧要先扶孩子,孩子是家庭的希望。」餘成豔表示,深圳市基本實現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協同發展,但在那坡縣,學校承擔著絕大部分的教育責任。「支教老師只是星星之火,我們希望通過影響一部分學生和老師,帶動影響更多孩子。相信隨著教育扶貧工作的持續開展,山區孩子們的未來會越來越好。」
在醫療幫扶方面,龍崗中心醫院從2018年9月起先後向那坡縣人民醫院派出42名醫生和護士開展醫療幫扶。龍崗中心醫院泌尿科醫生、那坡縣人民醫院掛職副院長鄺世航介紹,幫扶團隊先後幫助該院新建新生兒科室,開展新技術新項目15個,參與搶救病人30多次,其中成功進行那坡第一例術後嬰兒氣管插管,首例宮腔球囊壓迫止血術及首例剖宮產術中產鉗助產術等,多次下鄉開展義診活動。在醫療設備支持方面,僅2020年5月就給醫院捐贈價值19萬多元的醫療設備。目前還有大型設備在規劃招標,預計將達700多萬元。
↑圖為龍崗派出的醫生鄺世航(左一)在那坡縣人民醫院做手術。(資料圖片)
呂世一是龍崗中心醫院產科資深醫師,也是幫扶那坡縣人民醫院的產科專家。「在那坡的幾個月裡,我親身經歷多次孕產婦危急重症搶救,無一例孕產婦死亡及子宮切除案例。」呂世一回憶,曾有一名產婦出現胎盤早剝大出血,母子告危,他和其他醫護人員一道多科合作,生死救援,最終母子平安。「健康科普在這裡尤為重要,支醫過程中我們開展了很多這方面的工作。」呂世一稱,當地群眾淡薄的健康意識令人擔憂,很多偏遠山村的產婦都等到出現陣痛才往醫院趕,山高路遠很容易發生危險。
↑圖為龍崗區派出的醫生呂世一在查房,詢問產婦術後情況。李小芳攝
那坡縣醫療資源相對匱乏,在新生兒救治護理方面尤為薄弱,從事新生兒護理臨床工作十多年的黃春香發揮專業優勢,與當地醫護人員一起在那坡縣人民醫院創建新生兒室,填補了該縣新生兒就醫空白,並組建起一支經驗豐富、專業技術強的醫護籌備軍。
「既然是醫療扶貧,就要把龍崗的先進醫療技術和管理理念帶到那坡,造福這裡的人們。我們想盡全力發揮各自特長,努力把先進技術留在那坡,在當地培育一批高水平業務骨幹,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鄺世航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