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記載神話精衛填海:炎帝小女兒死後化為鳥,填平東海
《山海經·北山經》記載了一種悲壯而引人注目的鳥精靈:又北二百裡,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由文中可知,這種鳥應該是生活在西太平洋中國大陸沿岸的海鷗。古人見到海鷗為了修巢產卵而收集草木飛過海面,還以為這鳥是在填海,於是編出炎帝小女兒死後化為鳥,因死於海而誓要填平東海的神話。
看得出來,這個故事與「愚公移山」在精神氣質上的相似性,都是以極柔之力對抗並立意改變強大現實的抗爭,而且都是極其徒勞的悲壯奮鬥。那麼,古人為什麼對徒勞無功的努力如此情有獨鍾?
精衛填海與夸父逐日一樣是無意義的,既非為民除害,亦非帝王事業,但是,它們背後的文化意旨恰恰在於它是無意義的。正因為它無道德、無政治、無歷史的內涵,所以才顯示出這事件的真實內含。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們不妨看看古代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
根據荷馬史詩《奧德賽》的描寫,西西弗斯生前是一個自私、狡猾、罪惡多端的國王,因此他死後受到懲罰,要他永不停息地往山上推石頭,石頭剛推到山頂就又滾落下於是又要重新將石頭往山頂上推,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永無盡頭(這個周而復始的勞動,也像月宮中吳剛位一樣)。
西西弗斯的勞動是徒勞的,精衛的填海也是徒勞的,而且二者都帶有悲壯的色彩。其實它們都反映了古代神話的一個顯著特徵,即無功利性的思考。這種永恆往復的內容,往往既無道德內涵,也沒有歷史與人文的色彩。其實無功利性並非等於沒有意義,這種意義就在遠古人類對力量的崇拜,和對英雄主義的謳歌。原因是英雄時代的野蠻先民們,並不十分注重具體功利性的利益,反而最重視沒有功利意味,卻又充滿英雄、壯烈、浪漫氣質的活動。
例如北美洲的阿爾袞琴印第安人,如果偷來幾十匹敵人的馬,並不會因而受到部落成員們的尊敬。可是一旦他冒死把敵人馬廄中的幾十匹馬給放跑了,他回來就成了大英雄。同樣,海達印第安人有一種叫 Patilache的活動,即在活動中由主持者把財富大量送人或破壞,表示自己無功利之心,以此往往就在變窮的同時成為某種意義上的英雄。
精衛填海,如果以善惡或成敗的價值標準來衡量,是毫無意義的(上面舉的那些印第安人例子也是些毫無意義的活動)但它立誓要填平東海的英雄壯舉,則是驚天地、泣鬼神的,充分體現了遠古人類的英雄品格。
這種沒有具體道德或歷史意義,卻有明確目的但又不可能實現的英雄神話,其實廣泛存在於希臘神話、北歐神話、印度神話,乃至西藏的神話之中。例如在古埃及赫利奧城裡斯神話中,有一隻叫「阿波菲斯」的巨蛇,想要阻止太陽從東方升起。於是每天它都在啟明星升起前,攔在太陽神Re經過的路上,但它總是被太陽神的隨從們殺死。次日它會復活,然後又去阻止太陽的升起。
由此可見,「精衛填海」並不是荒誕孤立、毫無意義的神話,它所反映的英雄主義,與其他古代文明中的例子是相同的。它的產生,說明了《山海經》對炎帝部落那種壯烈的勇猛表示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