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繪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2020-09-04 中國經濟網

來源:解放日報

近期,北京、上海與東京三地,都在舉辦浮世繪大展,它們分別是中國美術館「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上海的「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與東京的「日本三大浮世繪收藏展」。

浮世繪在日本藝術史上跨越了260餘年,用今天的眼光看這顆東方的藝術明珠,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視角。

不可忽視的是,唯美的浮世繪與中國明清版畫有著不解之緣。

來自姑蘇版的視覺訓練

浮世繪是日本江戶時代流行於民間的繪畫,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日本文化的象徵。江戶時代正值我國明清時期。浮世繪的發展與演變,深受中國明清版畫的影響。

清朝中期,姑蘇城中有50餘家畫鋪,年產版畫百萬幅以上,遠銷中國各地以及日本和東南亞各國。姑蘇城盛產的反映姑蘇繁華街市、人物仕女的風俗畫和人物畫被稱為「姑蘇版」。與中國其他地區的民間版畫相比,「姑蘇版」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它深受西洋畫的影響,帶有明顯的西方銅版畫的陰影和透視手法。銅版畫的特點在於用銳利細密的線條表現畫面的明暗變化,中國民間畫工將這一特色移植到木版畫上,以明暗法表現物象,並手工著色上彩,一些畫上還特意題款「仿泰西筆意」,意為模仿西洋繪畫技巧。

日本江戶時代,幕府政權閉關鎖國,只設長崎為口岸,對荷蘭與中國維持貿易往來。17世紀下半期到18世紀上半期,長崎居住著一批旅日的蘇州人,他們保留著家鄉過年的習俗和對本土藝術的眷戀。於是,姑蘇版畫通過居住在長崎的蘇州人傳入了日本。與此同時,隨著貿易的往來,更多來自中國的木刻版畫流入日本,深受當地民眾的歡迎。姑蘇版畫中的陰影和透視手法,在無意間對日本的浮世繪畫師進行了一番「視覺訓練」,將西方繪畫的透視法與技巧進行了二次傳播,並與日本藝術結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透視法。

中國古代的山水畫講究散點透視,而日本繪畫的視角則以平面為主。為了表現空間感,不少浮世繪畫家採用了一種俯瞰透視,如同鳥兒一般通過俯瞰的方式展現地面的景物。

知名浮世繪畫家歌川廣重在其最重要的系列作品《名所江戶百景》中就採用了豎幅構圖。日本美術史專家、上海美術學院潘力教授告訴記者,與以往在風景畫中常用的橫幅構圖不同,畫家若要將透視原理運用於豎幅構圖,那天空就將會佔去畫面的一半,這會給風景的表現帶來不少困難。歌川廣重採用了俯瞰式手法來調度空間位置,有意壓低地平線,大面積的空白與景物產生對比,使構圖非常有趣味。他還將前景物像極度拉近,主體被畫面邊緣切斷,使畫面更具空間縱深感。

無意間接受了仇英的風格

明代萬曆年間至清初可謂是中國木刻版畫的全盛時代。木刻版畫技術的發展首先離不開社會需求,明代中葉後,人們對圖書的需求量大大增加,戲曲小說大量出現插圖,《西廂記》《水滸傳》《西遊記》等深受讀者歡迎。《十竹齋書畫譜》和《十竹齋箋譜》成為當時的經典,其技法也成為日本浮世繪發展過程中的直接參照。

明代版畫發達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許多大畫家紛紛為雕版作畫,這在以往是極少見的。儘管宋代畫家的繪畫水平很高,兩宋畫院名家甚多,但很少有人涉足版畫。到了明代,大畫家唐寅、仇英以及明末的陳洪綬等都為雕版印刷繪製插圖。此外,還有許多名家為各種版本繪製了高水平的畫作,這在當時幾乎成為一種社會風尚。

明代版畫的成熟在時間上比日本浮世繪的興起早了一個多世紀,當這些線條圓潤、刀法精湛的版畫隨著通商貨物出現在長崎港,令日本畫師們大開眼界。這些畫師中就有鈴木春信。作為浮世繪歷史上舉足輕重的畫師,與那些以花魁為主角的美人畫不同,他筆下的美人洋溢著別具一格的風韻,她們個個體態輕盈、手足纖巧,傳遞一種浪漫與感傷的氣氛。這種風格被稱為「春信樣式」,代表了當時的流行畫風,也影響了一代畫師的繪畫風格。

有學者指出,鈴木春信的人物造型、用線筆意以及略顯傷感的樣式,很可能受到我國明代畫家仇英的影響。潘力教授認為,鈴木春信作為江戶時代的市井畫工,究竟能有多少機會接觸到仇英的畫作,尚未可知。可能性較大的是,由於仇英本人製作過版畫插圖,使得明清版畫普遍受到仇英風格的影響。而明清版畫又隨著中日間的通商貿易往來大量流入日本,因此鈴木春信有可能是在模仿明清版畫的過程中無意間接受了仇英的風格。

畫面背後的生命態度

中國的姑蘇版畫深植於市民文化繁盛的城市——蘇州。明清時代的蘇州富庶繁華,版畫的題材既涉及城市風景,也有許多普通的人物仕女。

江戶時代也是日本歷史上平民生活水平、經濟水平較高的時期。江戶畫師們不僅從姑蘇版畫中間接地接觸到了西方繪畫的明暗法和透視法,同時也感受濃濃的市民氣息,並將自己的繪畫題材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們筆下的美人繪、役者繪、風景畫將普通市民的風俗、喜好、趣味和思想一一展現,構成了一部江戶時期的平民自傳。正如浮世繪大家葛飾北齋所說的,萬物皆可以入畫。

不過,日本浮世繪與中國明清版畫在社會功能、藝術傳統方面還是有很大的差異,兩者所體現的審美趣味也有所不同。中國木刻版畫多選取人們喜聞樂見的題材,反映一種樂天知命、豁達開朗的民族性格;而日本浮世繪則略帶感傷,展現了日本民族細膩、敏感的性格和對生命的態度。日語中的「浮世」與「憂世」同音,對於提倡現世精神的江戶市民來說,「浮世」一詞非常貼近當時最流行的人生觀。日本作家淺井了意曾說:即使面臨貧困,也不用在乎,不用沮喪,只要隨波漂浮,這就是「浮世」。浮世繪中所表現的那些底層百姓盡力生活、珍惜享受此生有限生命的態度,也正是浮世繪至今依然動人的原因之一。

此外,兩國的畫師在當時的地位與命運也截然不同。浮世繪雖然唯美,但在歷史上,浮世繪的出版曾受到幕府的限制,許多題材受到禁止,包括一代浮世繪大師喜多川歌麿在內的不少大家都曾受到當局的拘押和刑罰,導致浮世繪畫師不敢在畫面籤下自己的真實姓名。在那個時代,這份工作並不光彩。畫師們的生活大都過得很艱辛,哪怕是後來成為浮世繪藝術象徵的《神奈川沖浪裏》的作者葛飾北齋,最終也是在窮困潦倒中結束了一生。然而,歷經浮世艱辛的他們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多年後那些幾乎淪為廢紙、瓷器包裝紙的繪畫,漂洋過海到了歐洲,成了歐洲新藝術的引爆器。

延伸閱讀

浮世繪的全球「粉絲團」

魯迅 他青年時代留學日本,接觸了西洋繪畫並迷上了日本浮世繪。魯迅曾在一篇雜文中間接地提到過浮世繪。他一生收集了許多浮世繪圖書與不少日本浮世繪大師的代表作品。他曾說:「關於日本的浮世繪,我年輕時喜歡的是北齋,現在則喜歡廣重,其次則為歌麿的人物……依我看,適合中國人一般眼光的,恐怕還是北齋。」

凡·高1860年至1910年前後大約50年間,以浮世繪為主的日本美術對歐洲藝術產生了巨大影響。1867年,江戶幕府參加巴黎世博會,包括浮世繪、和服、陶瓷器在內的諸多展品銷售一空。特別是浮世繪作品,應主辦方要求又追加百餘幅出售。這次世博會成為浮世繪風靡歐洲的發端。凡·高是一位瘋狂的浮世繪愛好者,他早年在荷蘭期間的繪畫色彩比較暗。接觸浮世繪後,他的畫風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畫面開始變得陽光、鮮豔起來。

莫奈 晚年的莫奈把從日本來的皺巴巴的陶瓷器包裝紙一張一張展平,然後鑲在鏡框裡,掛在牆上,這兩百多幅浮世繪作品是他一生所愛。他還建造了一座日式園林,裡面有一座日本風格的橋橫跨池塘,他的餘生都在這座園林裡描繪他最愛的睡蓮。

除了凡·高、莫奈之外,德加、馬奈等一批印象派畫家都深受浮世繪的影響。他們描繪現實生活,在繪畫技巧上不再像古典派那樣把陰影抹得光滑過度以至看不出線條,反而強調平面塗色,不加陰影,保留線條,用色大膽豔麗。這些都與浮世繪的特點相吻合。

相關焦點

  • 浮世繪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近期,北京、上海與東京三地,都在舉辦浮世繪大展,它們分別是中國美術館「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上海的「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與東京的「日本三大浮世繪收藏展」。浮世繪在日本藝術史上跨越了260餘年,用今天的眼光看這顆東方的藝術明珠,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視角。
  • 站在中國看世界:文化融合 浮世繪與青島的不解之緣
    相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斂保守,青島的文化特點更具開放性也更為現代。在青島30多年的殖民歷史當中,在談及殖民文化對於青島影響的時候,往往德國人的口碑是要好於日本人的。因為中日之間那段刻骨銘心的戰爭史,往往讓我們無法用非常理性的眼光去看待日本這個國家,就算在包容性強的青島也是如此。但是歷史的車輪依舊向前行駛。
  • 歌舞伎的由來,又如何與浮世繪結下不解之緣?!
    「浮世」一詞自佛教用語,本意指人的生死輪迴和人世的虛無飄渺。所以版畫題材處處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時行樂」的意味。浮世繪的發展與藝伎和歌舞伎劇場密切相關,描繪藝伎和町家女性的「美人畫」與歌舞伎「役者繪」並稱為浮世繪的兩大主題。
  • 潘力:浮世繪借鑑了中國的傳統版畫
    ,這種精美而獨特的日本版畫藝術,在很大程度上學習借鑑了中國的傳統版畫。如果沒有浮世繪出現的話,日本美術在世界美術史中不值一提。正是因為出現了浮世繪,才使得日本美術在世界美術史當中有了一席之地」。近日,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潘力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言語中充滿自豪。 江戶時代的「百科全書」 對日本文化和美術做了多年研究的潘力,向記者講述了浮世繪的前世過往。
  • 永遠的浮世繪
    從日本浮世繪,我們很容易聯想到中國宋代畫家張擇端那幅生動地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百姓生活面貌的風俗長卷——《清明上河圖》,人物眾多,規模宏大,從寧靜的郊區一直畫到熱鬧的城內街市,被譽為了中國「一部宋代民生的百科全書」。同樣是「百科全書」式的風俗畫,雖然,浮世繪沒有《清明上河圖》大氣磅礴的手筆,但幅幅作品卻是精巧凝鍊,就好像是《清明上河圖》在東洋的優美摺子唱段。
  • 日本浮世繪中的中國小說圖像
    日本浮世繪中的中國小說圖像 2019年09月16日 08:4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吳肖丹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展出日本浮世繪經典
    近日,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甄選一百餘件作品展出,為觀眾帶來美的盛宴。近日,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甄選一百餘件作品展出,為觀眾帶來美的盛宴。
  • 浮世繪風格
    從而使肉筆浮世繪進入版畫浮世繪階段。浮世繪版畫的印刷技巧,初為單純的墨摺本,以後發展有丹繪和漆繪,用彩筆添入的。真正的套色版畫錦繪,在公元1643年至公元1765年前後出現,浮世繪的印刷技術,達到一個高潮,如錦繡萬花,絢爛多彩,代表了日本民族在藝術上的高度成就。
  • 訪浮世繪博物館
    日本人為何如此看重「浮世繪」?我一直心生疑惑。今年五月在長野縣旅行時找到了浮世繪博物館,讓我有點興奮;更讓我意外的是,這裡收藏的浮世繪畫作竟多達10萬件。  在館內見到各式各樣的人物與風景的浮世繪畫作,看介紹知道浮世繪是在德川幕府時期興起的一種民間藝術,主要描繪日本百姓的日常生活場面、山水風景和精彩演劇。從某種意義上說,它與中國的《清明上河圖》表現的題材有點相似。
  • 浮世繪的前世今生
    浮世繪的起源浮世繪的起源得益於小說的流行。江戶時代初期,恰逢中國明代小說興起,大量帶有插圖的書籍出口到日本,由於帶有插圖的大眾讀物在日本民眾間收到極大歡迎,這直接改變了插圖與文章的從屬地位,促進了插畫從文本中獨立出來、單獨成冊,最終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繪畫藝術——浮世繪。
  • 日本浮世繪與妖怪
    說起浮世繪,很多人並不陌生,去吃日料的時候,隨處可見浮世繪掛畫。甚至西方的許多藝術家,如莫奈、凡高、高更、畢卡索等,都從浮世繪中汲取過靈感。比如凡高的名作《星夜》中的旋渦圖案就被認為是參考了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裏》。
  • 賴特與浮世繪
    威廉那一年拜訪了賴特,想要買下100幅浮世繪,因為聽說賴特準備在1913年的秋季去日本。賴特從斯波爾丁兄弟那裡收到20 000美金,先為他們留出所有他發現的獨特並且優質的浮世繪。「我把浮世繪帶到了斯波爾丁在普賴德街上的鄉村住宅……斯波爾丁有古金(作為顧問行家)還有其他幾個收藏家。我們花了整整三天時間把浮世繪鋪開,越來越多,直到他們都不敢相信他們的眼睛。威廉·斯波爾丁尤其高興,興奮得幾乎說不出話來。
  • 當梵谷遇見浮世繪
    近日,雲集中國、日本和歐洲版畫精品的「融合的視界——亞歐經典版畫展」亮相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中國明清版畫、日本浮世繪、歐洲銅版和木版畫,看似遠隔重洋,卻在歷史的流傳中構建起了一條東西方文明交流的「絲綢之路」。此次展覽中的一幅浮世繪名作《大橋暴雨》就是東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見證。
  • 浮世繪,日本的風俗畫
    浮世繪的題材極其廣泛,有社會風情、民間傳說、歷史典故以及春宮圖等等,是日本民間生活的百科全書。浮世繪藝術佔據日本畫壇二百六十餘年,是一顆耀眼的明珠,在世界美術史上有著光輝的一頁。日本的浮世繪最初是指代描繪世間風情的畫作,一直表達著豔事與放蕩生活之意,與中國的春畫有異曲同工之妙。
  • 浮世繪藝術:光影交合 繪浮世迷離(組圖)
    原標題:光與影的藝術——浮世繪 流失海外的日本藝術 作為日本美術的靈魂代表,浮世繪聲名遠揚。誕生於江戶時代的浮世繪,多描繪當時的風土人情、重大事件,堪稱一幅幅歷史繪卷。 似乎所有的藝術都逃不過一個相同的宿命——流失海外。
  • 浮世繪,畫的是什麼?
    在日語中,「絵(え)」就是畫的意思,所謂浮世・繪,就是浮世之畫。那麼什麼是浮世呢?其實也很好理解,是指人們所生活在此的現世、人世間生活百態。由此可見,浮世繪多為描繪在日本的人們的生活場景、風景、還有一些戲劇人物的畫像。浮世繪中主要是以彩色印刷的木版畫(日語稱為錦繪)為主,也有一定量的手繪作品。說到浮世繪的歷史,就要提到木版畫的歷史了。
  • 日本的浮世繪藝術
    這些大和繪師的技術成就,代代相傳,遂為其後的浮世繪藝術,開導了先路。浮世繪的畫師們,往往自名為大和繪師,這就可知兩者的繼承關係。木版浮世繪的早期成就,菱川師宣實為其重要的一人。他的作品,明顯地受有中國版畫的影響。如其所作《繪本風流絕暢圖》,即由於看到中國的彩色版《風流絕暢圖》後加以模刻。其後每一時代,都有這一類的作品。如東京早稻田大學博物館所收集,即有不少珍貴的遺存。它的初期可以說是受有中國的影響。不過,中國在長期的封建制度下,轉無日本資本主義社會藝術多樣發達了。
  • 浮世繪大師展在滬開幕 日本浮世繪席捲魔都
    浮世繪盛行於世兩百餘年,影響遍及歐亞,此次展覽也將從浮世繪的發展,版畫技藝的探索以及名師解讀等方面,全方位地展現浮世繪藝術的豐富性和歷史價值。因此,「浮世繪」又有入世行樂、人生如過眼煙雲之意,是體現市民趣味的繪畫。美人畫是浮世繪最重要的主題,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對華麗服飾的描繪,每一幅美人畫佔據畫面最大位置的莫過於美輪美奐的和服款式和圖紋。
  • 【浮世繪】戰國浮世繪集錦
    浮世繪是日本江戶時代(也稱德川幕府時代,1603至1867年)興起的一種民間繪畫,是日本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藝術,也是日本一枝獨特的民族藝術奇葩
  • 日本的風俗畫——浮世繪
    展覽由140餘幅名家作品組成,內容涵蓋了美人畫、歌舞伎畫、風景花鳥畫和歷史神話故事等主要題材,構成浮世繪從草創到成熟期的發展史。每一幅浮世繪都是一個小宇宙,承載著豐富的日本民俗密碼。通過解讀這些信息,不僅能增加觀賞的趣味,還能使我們對江戶民俗和日本文化有更形象的認知。浮世繪為什麼這麼火?與中國的繪畫藝術有著怎樣的淵源?本期美術報帶您領略浮世繪絢爛多彩的風俗人情和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