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繪藝術:光影交合 繪浮世迷離(組圖)

2020-12-11 日本頻道

原標題:光與影的藝術——浮世繪

流失海外的日本藝術

作為日本美術的靈魂代表,浮世繪聲名遠揚。誕生於江戶時代的浮世繪,多描繪當時的風土人情、重大事件,堪稱一幅幅歷史繪卷。

似乎所有的藝術都逃不過一個相同的宿命——流失海外。明治時期,浮世繪作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工藝品被大量出口,深得海外美術收藏家的喜愛。雖如此,但近年來,這些「顛沛流離」於異鄉的浮世繪通過影像、網絡等方式傳遍世界各地,成為人類共有的寶貴文化財產,這未嘗不是一件美事!

據說,目前世界現存浮世繪數量約為200萬幅。最初是由德高望重的畫師召集一批弟子,開設工房製作浮世繪。其中不乏因此富甲一方的人氣畫師,例如留下無數名作的歌川國貞就在江戶近郊擁有一處大宅。

浮世繪魅力——光與影的藝術

浮世繪的藝術性在於畫師善於利用光影表現,在和紙上揮灑色彩的同時,以絕妙的凹凸手法凸顯人物、畫面的立體感,在墨中融入骨膠、銅粉等,散發獨特光澤。正是憑藉這些與西方美術截然不同的表達方式,將日本浮世繪推向世界藝術殿堂。

相關焦點

  • 浮世可繪——日本浮世繪的感官世界
    梵谷畫浮世繪十分好奇一個歐洲的畫家和日本是怎麼發生關係的。之後發荷蘭商船將日本的茶葉運往歐洲,而茶葉的外包裝剛好就是日本的浮世繪。通過茶葉貿易傳到歐洲的浮世繪對歐洲的很多畫家都產生了影響。既然講到這裡,我們就淺談日本浮世繪文化 浮世繪是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7年間),隨著風土文化的發展而興起的一種民間版畫藝術。它的淵源來自原有的「大和繪」。「大和繪」是專供貴族鑑賞和在上層社會中盛行的一種帶有濃厚裝飾性的藝術;而浮世繪是表現民間日常生活和情趣的一種藝術形式。
  • 浮世繪風格
    在亞洲和世界藝術中,它呈現出特異的色調與丰姿,歷經三百餘年,影響深及歐亞各地,十九世紀歐洲從古典主義到印象主義諸流派大師也無不受到此種畫風的啟發,因此,浮世繪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浮世繪的藝術,初期原為肉筆浮世繪,即畫家們用筆墨色彩所作的繪畫,而非木刻印製的繪畫。
  • 浮世繪眾生 萬物留光影
    吸引了足足10萬多藝術愛好者打卡。今年暑期,日本浮世繪風潮強勢回歸,跨越400年,中國最大規模、最全作品登陸的「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本月抵達上海,由浮世繪研究者潘力教授精心策展。由上海新華發行集團和上海天協文化聯合主辦的「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空降外灘1號Bund One Art Museum,這次展品布局新穎,融入超多新元素,140餘幅浮世繪經典作品集各個時期的流派名家,跨次元重現江戶歷史風情、浮世繪的發展脈絡、名師名作的解讀以及對浮世繪版畫技藝繁衍的探索等,全方位地展現了浮世繪絢爛多彩的風俗人情和歷史價值,給中國觀眾上了一堂了解日本經典藝術的基礎課。
  • 浮世繪的前世今生
    浮世繪的起源浮世繪的起源得益於小說的流行。江戶時代初期,恰逢中國明代小說興起,大量帶有插圖的書籍出口到日本,由於帶有插圖的大眾讀物在日本民眾間收到極大歡迎,這直接改變了插圖與文章的從屬地位,促進了插畫從文本中獨立出來、單獨成冊,最終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繪畫藝術——浮世繪。
  • 日本的浮世繪藝術
    這些大和繪師的技術成就,代代相傳,遂為其後的浮世繪藝術,開導了先路。浮世繪的畫師們,往往自名為大和繪師,這就可知兩者的繼承關係。這種木刻浮世繪,表現了市民新興資產者的趣味、願望與生活,對封建統治者曾予以批判嘲諷,這在當時是有進步意義的。浮世繪產生於我國明代版畫藝術高度發展之後,明代的木刻插圖小說,也已傳人日本,這顯然曾受到些影響。但在日本浮世繪的造型藝術上,卻獨具民族的特色,因此在亞洲和世界藝術中,它呈現出獨異的色調與丰姿,而為國際藝術界所重視。
  • 浮世繪風格紋身欣賞
    它是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7年間,也叫德川幕府時代)興起的一種獨特的民族藝術,是典型的花街柳巷藝術。主要描繪人們日常生活、風景、和演劇。浮世繪常被認為專指彩色印刷的木版畫(日語稱為錦繪),但事實上也有手繪的作品。
  • 【藝術與設計】浮世繪創始人菱川師宣及六大家——浮世繪(2)
    他的筆觸有度有力、人物形象穩固且具動態美,這些都和他的大和會的觀念一起被浮世繪師們沿襲下來。菱川師宣重要性在於他有效地融合了早期各種短暫的繪畫和插圖畫流派的藝術風格和創作方法。他的主要作品有《吉原風俗圖卷》、《吉原遊興圖屏風》、《歌舞伎圖屏風》、《芝居茶屋遊樂圖卷》、《北樓及演劇圖卷》、《隅田川上野風俗圖屏風》、《江戶風俗圖卷》等。
  • 他山之石:日本浮世繪
    那些用來裝飾武士貴族的「大和繪」,就自然而然地發展成為一種叫做「浮世繪」的民間藝術形式,用來裝飾私人住家、店鋪、酒館、劇院(歌舞伎院)以及更多的是妓院。剛開始的浮世繪是由人工繪製的,叫做「肉筆」。後來隨著需求的增長,開始刻板印刷,所以有了墨色線板、套色、漆繪、錦繪等多種方式,並且產生出各種流派和名家。京都和大阪一代,出現了以家族為名號的很多浮世繪民間畫師。
  • 凋零的藝術王國 坊間流傳浮世繪的邪與媚
    與魯迅同時代的日本散文家永井荷風的名篇《邪與媚--關於浮世繪》中,總結了早已凋零的浮世繪,「最耐人尋味的東西,它的身上可能具備兩種品質日本的浮世繪(Ukiyo-e)藝術,總讓人聯想到情色。然而,「春宮」僅是「浮世繪」的一部分,卻因了公認的浮世繪創始人菱川師宣(1618-1694),多以「春宮」在江湖上走動,便使得「浮世繪」多了許多「赤條條」來的共識。
  • 浮世繪「紋身」
    點擊上方「翰墨刺青」訂閱日式紋身浮世繪
  • 【浮世繪】戰國浮世繪集錦
    浮世繪是日本江戶時代(也稱德川幕府時代,1603至1867年)興起的一種民間繪畫,是日本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藝術,也是日本一枝獨特的民族藝術奇葩
  • 浮世可繪,被封存的浮世繪紋身
    浮世繪的精髓在於活在當下,這些反映世俗生活風俗畫也反映了當時市井的主流思想。簡簡單單,紛紛擾擾,喧喧鬧鬧造就了一幅又一幅的浮世繪,靈巧生動,那麼淺顯那麼複雜。浮世繪的內容多為當時普通百姓和武士的生活,戲曲人物、風景名勝。帶有情色意味的浮世繪「浮世」一詞也一直含有暗指豔事與放蕩生活之意。
  • 印象派與浮世繪的真實關係
    ,啟發印象派畫家創新實踐的並不是浮世繪所特有的東西,像主題、題材、用色等,而是其畫法上異於當時整個西方繪畫傳統的東西,這不是在特有層面,如用色、線條造型等,而是在一般層面異於西方,主要是對空間和光影的異樣處理,當時,浮世繪開啟印象派畫家的創新思路也主要集中在這兩點上。
  • 北京:「生生·浮世之光——浮世繪大展」開幕 組圖
    8月11日,觀眾在798藝術工廠參觀「生生·浮世之光——浮世繪大展」的作品。 8月11日,「生生·浮世之光——浮世繪大展」在北京市798藝術區798藝術工廠開幕。據了解, 此次展出的100餘件浮世繪作品,幾乎囊括了近400年來浮世繪發展史中的代表作。本次展覽分為畫作區、互動區、影像區、周邊區、課程區五大區域。展覽時間為2019年8月12日至2019年10月13日。 (新華社發 任超攝) 8月11日,觀眾在798藝術工廠拍攝「生生·浮世之光——浮世繪大展」的作品。
  • 賴特與浮世繪
    浮世繪帶給他藝術上的靈感、物質上的財富和精神上的自豪。浮世繪既是賴特了解日本的一扇窗口,也是賴特藝術哲學觀建立的基礎。賴特與日本的早期接觸19世紀末,一場被稱為「日本主義」的熱潮席捲歐洲。自1860年至1910年前後大約50年間,日本工藝美術品和浮世繪以獨特的造型和華麗的色彩對歐洲產生了巨大影響。
  • 浮世繪:「朝秦暮楚」的藝術之花
    日本江戶時代(1603年—1867年)流行的木刻版畫浮世繪是出自民間畫工手筆的大眾藝術,以流暢的線條和鮮豔的色彩描繪日常生活、民俗風景以及普通百姓難得見到的歌舞伎明星、花魁美人和春宮魅惑。浮世繪最廣為人知的是美人畫,其次為歌舞伎演員畫像,還有在幕末時期興起的風景畫。
  • 【大家】浮世春夢——浮世繪中的春畫
    作為浮世繪中的春宮,春畫有枕繪、勝繪、濡繪、笑繪、秘畫、秘戲畫、偃息圖、豔畫、豔本等形形色色的別稱,以枕繪最為通俗(本文權且以此作為浮世繪春畫的通稱)。一代繪師喜多川歌麿(Utamaro Kitagawa,1753~1806年)一生創作了大量枕繪,被看成此類繪畫中的「絕品」,其中最有名的系列作品,名為《歌枕》,意為「歌麿版枕繪」。浮世繪中到底有多少春畫?
  • 淺議解讀日本浮世繪藝術
    浮世繪從字面的理解是「虛浮世界的繪畫」的意思,直指所繪內容是過眼煙雲的瞬間歡樂。這種繪畫形式產生於17世紀的,由日本風俗畫發展而來,由於浮世繪的題材接近百姓生活且畫面豔麗優美,它展現出了日本繪畫的新形勢和新風貌,以旺盛的生命力繁榮了300多年的時間。
  • 浮世光陰繪不盡 樂享當下且珍惜
    它在日本不受藝術正史待見,卻如何能以「包裝紙」的身份深刻影響了印象派和後印象派?浮世繪和中國明代書籍版畫又有著怎樣的血脈淵源?浮世繪巨匠葛飾北齋風靡全球的名作《神奈川衝·浪裡》何以成為日本精神的標誌性符號?究竟是怎樣的文化土壤孕育了日本浮世繪這朵豔麗之花?興起於日本江戶時代的浮世繪藝術近年來在中國的熱度一直攀升,各種關於浮世繪的展覽和書籍層出不窮。
  • 浮世繪淺說【太陽藝術空間】
    日本浮世繪是誕生於江戶時代(公元1603-1867)民間木版繪畫藝術。獨特的藝術魅力,包羅萬象,百姓喜聞樂見的內容,使其成為江戶時代社會風貌的「百科全書。」浮世繪流傳到歐洲後,深刻地啟發和影響了印象派畫家的創作風格,逐漸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世界各國著名的美術館爭相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