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知己,就想到了伯牙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或是想起周旋在歌詞中唱的「天涯呀海角,覓呀覓知音」。所謂知己,就是能夠理解和欣賞自己的人,自古以來,知己就是一生中極難遇到的,《孫子兵法》中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既能夠打敗自己,也能夠鑄成自己,因為知己相當於另一個自己,人生能得一知己,死而無憾。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是一門深刻的學問,生活在繁華而擁擠的世間,與人交往是必須掌握的一門課題,人與人之間的友情也分等級,普通的關係僅僅只有點頭之交,在深刻一些,就是朋友,若想要再進一步,比朋友更高的關係,就是「知己」。人人都想要找到一個「懂我的人」,即便不說話,一個眼神就能夠明白你所想要表達的,與知己在一起,可以盡情大笑,也可以盡情大哭,因為這個「懂我的人」,他明白我們為何發笑,又為何流淚。
人生最難遇知己,更難的是遇知己而不得不分開,這樣的惺惺相惜之情,隔著千山萬水,隔著時間空間,兩人分別時有有痛苦,有迷惘。所謂天涯遇知音,最難是離別,古人在分別的時候,也會覺得難過和感傷,王勃在送別朋友的時候,說「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四海之內都是知心的朋友,即便是遠在天邊,也好似在眼前,只要我們感情相同,再遠也會覺得親近。這樣的勸慰之詞,還出現在高適的詩中,而「知己」這一詞的由來,也是那首詩。
高適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與岑參一起並稱為「高岑」,更是「邊塞四詩人」之一,在他的詩中有盛唐時期蓬勃向上的光景,詩歌題材廣泛,有現實主義風格,內容也很豐富。那個時代的詩人才子,都是惺惺相惜的,知己就算再難遇到,偶爾也能遇上與自己志趣相同的人,在和朋友離別時,高適寫下了《別董大二首》,這兩首詩不同於唐人贈別詩中,常帶有的悽清感傷之情,而是發自肺腑的慷慨悲歌。
公元747年,高適在睢陽送別董庭蘭,盛唐時期盛行胡人的音樂,董庭蘭是當時著名的琴師,擅長彈奏七弦琴,此時高適也是處於一個艱難的時期,抑鬱不得志,四處流浪,時常在窘迫交加的境遇之中,所以更能理解董庭蘭的心境。「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描寫了相逢之時的景色,這是一幅典型的北方之景,暈染了送別的情調;「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兩句,是對董庭蘭的安慰,天下有誰不認識你呢?不用擔心前進的路上遇不到知己,只管往前走就好了。
第二首以「六翮飄颻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開頭,鳥兒四處奔波只能夠自古悲傷憐憫,離開京洛已經有十多年的時間了;「丈夫貧賤應為足,今日相逢無酒錢」,哪一個大丈夫甘願過著貧賤的生活,即便是今天的相逢,也拿不出酒錢來。這第二首將詩人相逢時的境遇描寫了出來,但在這樣窘迫的環境中,這首詩仍舊給人一種信心和力量,詩人在即將分別之際,不寫千萬愁緒,而是以這樣的一首詩,激勵和安慰自己的之際,滿懷以往的踏上新的旅程,迎接新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