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PK:藝術家們的創作靈感來自哪裡?

2020-08-13 優思創意美術


美學大師朱光潛在其《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八》中寫道:

「許多第一流作者起初都經過模仿的階段,莎士比亞起初模仿英國舊戲劇作者;布朗寧起初模仿雪萊;陀思妥也夫斯基模仿雨果……」

因此,你大可以從各種地方「剽竊創意」,剽竊那些能夠直接觸動你靈魂的東西,以此來點燃你的想像力。


在藝術圈,也不乏「剽竊」之作。藝術家也是人,他們也「追星」,還喜歡模仿自己偶像的作品。這些模仿是一種借鑑,也是一種致敬。面對大師們的作品,有人感受到了內心世界的平靜,而有的人感受到的卻是創作的動力。


馬奈 VS 畢卡索

愛德華·馬奈《草地上的午餐》,1862-1863年


《草地上的午餐》是法國寫實派與印象派畫家愛德華·馬奈創作於1863年的一幅布面油畫,原名為《浴》,現收藏於巴黎奧賽美術館。


馬奈將赤身的女子和兩個衣冠楚楚的男子安排在一起,並置於巴黎最普通、最常見的場景——草地午餐之中。這一反常態的表達方式是對當時古典繪畫常見的教化和情感主題的譏諷與挑戰。


巴勃羅·畢卡索《草地上的午餐》,1960年


畢卡索曾說過,塞尚是唯一給他靈感的畫家。


其實遠不止這樣,畢卡索晚年到美術館看到了愛德華·馬奈的這幅《草地上的午餐》,驚嘆之餘。更是用了兩年時間一次又一次地模仿這幅畫,包括油畫、版畫、素描等上百張之多。當時,現代藝術已經走到了盡頭,新興的後現代藝術已經出現。


巴勃羅·畢卡索


用BBC的話來說,畢卡索的模仿是一次對這場運動的回顧巡禮,是對這場運動源頭的致敬。


愛德華·蒙克 VS 安迪·沃霍爾

愛德華·蒙克《吶喊》,1893年


或許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創作的《吶喊》,是美術史上僅次於《蒙娜麗莎》的第二名畫。2012年,於1895年創作的板上粉彩版《吶喊》在紐約蘇富比拍賣會拍出近1.2億美元的天價,買家是美國金融家利昂·布萊克。


安迪·沃霍爾《吶喊》,1984年


蒙克的《吶喊》影響了許多後世的藝術家們。1984年,安迪·沃霍爾利用絲網印刷技術模仿創作的《吶喊》,也在2014年被拍到了550萬美元的高價。


曾有人說:「《吶喊》的偉大之處不在於其對後世作品的影響,而在其超越藝術和歷史的界限,成為了流行文化的試金石。


達·文西 VS 費爾南多

李奧納多·達·文西《蒙娜麗莎》,1503-1517年


《蒙娜麗莎》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李奧納多·達·文西創作的油畫,現收藏於法國羅浮宮博物館。


《蒙娜麗莎》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美學方向,該作品折射出來的女性的深邃與高尚的思想品質,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對於女性美的審美理念和審美追求。


費爾南多·波特羅《12歲的蒙娜麗莎》


費爾南多·波特羅,這位拉丁美洲最著名的當代藝術家,作品對象多為胖子,展現獨特的個性和魅力。他熱衷於「臨摹」古典大師之作,還表示,「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說,如果沒有看過大師的作品,他很難去表現自己的藝術。


費爾南多·波特羅


《12歲的蒙娜麗莎》描繪了畫家想像中兒時的蒙娜麗莎,構圖與達文西基本相同,只是用他特有的博特羅語言置換了畫面中的諸多意象,充氣般的臉龐讓觀眾看後有禁不住想要捏一把的衝動。


費爾南多·波特羅在繼承與揚棄、借鑑與創新中,巧妙融進自己的思想,用特有的語言符號重現大師巨作。


米萊斯 VS 拉斯·馮·提爾

米萊斯《奧菲麗婭》,1851-1852年


《奧菲麗婭》是19世紀英國著名畫家約翰·埃弗裡特·米萊斯的成名作。據說,為了畫出奧菲麗婭在水中的效果,米萊斯特地做了一大玻璃池,讓模特兒躺在水中,他則在一旁細細臨摹。畫家以極為工細精湛的寫實技巧和神奇的畫境創造,震驚了當時的英國畫壇和觀眾。


米萊斯的名字是與拉斐爾前派兄弟會(PRB)緊密相關的,並且還是這一畫派的三位創始人之一。當時這個畫派可是給波瀾不驚的英國畫壇帶來了一股不小的震蕩。正如其名稱所反映的,PRB的成員們認為英國繪畫處於一種垂死的狀態,對此感到十分絕望,並希望能重新獲得早期義大利藝術中的那種真摯和簡樸。


電影《憂鬱症》


導演拉斯·馮·提爾2011年拍攝的《憂鬱症》曾提名第64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女主角開場就躺在水裡的場景模仿《奧菲麗婭》瞬間吸引人的眼球,並且隱喻了女主的命運走向。


李奧納多·達·文西 VS 曾梵志

李奧納多·達·文西《最後的晚餐》,1494-1498年


達·文西的畫作不必多說,現收藏於義大利米蘭聖瑪利亞感恩教堂的世界名畫《最後的晚餐》已經是提前預約也看不上一眼了。


曾梵志《最後的晚餐》,2001年


2013年10月5日,中國當代畫作《最後的晚餐》在香港蘇富比拍賣中以1.6億港元落槌,加上佣金,以1.8億港元的價格售出,刷新了亞洲當代藝術品交易價格紀錄。


在藝術家曾梵志的這幅《最後的晚餐》裡,紅領巾、三道槓象徵著轉型前的中國。叛徒猶大那個位置上,被曾梵志安排了一個不戴紅領巾,而是打著金黃色領帶的人物,代表西方資本主義。


模仿學習是好事,但不能泥古不化,仿也要仿出水平,仿出風度才行。模仿到最後,或許「超越」才是每一個創作者所畢生追求的。


藝術也是一樣,不能千篇一律,要百花齊放,歷史的車輪才能永恆向前。

相關焦點

  • 大師PK:藝術家們的創作靈感來自哪裡?
    藝術家也是人,他們也「追星」,還喜歡模仿自己偶像的作品。這些模仿是一種借鑑,也是一種致敬。面對大師們的作品,有人感受到了內心世界的平靜,而有的人感受到的卻是創作的動力。巴勃羅·畢卡索《草地上的午餐》,1960年畢卡索曾說過,塞尚是唯一給他靈感的畫家。其實遠不止這樣,畢卡索晚年到美術館看到了愛德華·馬奈的這幅《草地上的午餐》,驚嘆之餘。更是用了兩年時間一次又一次地模仿這幅畫,包括油畫、版畫、素描等上百張之多。
  • 繪畫大師的靈感來自哪裡?2個底層邏輯,告訴你不為人知的秘密
    在繪畫藝術方面,靈感一直是一個具有神秘色彩的探討話題。這些靈感的源泉來自哪裡?從天而降,還是另有乾坤。本文在深入分析世界級繪畫大師作品基礎上,找尋那些神秘的靈感來源。以期達到向大師學習,深挖其精髓的目的。
  • 創作的靈感來自於……
    每個人都有一個創作的夢想。那麼創作靈感來自於哪裡呢?穿著靈感來自於很多的東西。比如某一時刻的想法。某一時刻看到的東西。某一刻發生的事情,自己對於他的一個理解,等等等等。每個人的靈感不一樣。每個經歷的事情也是不一樣的。俗話說的好三分靠打拼七分靠運氣。
  • 搞藝術的人靈感一般是從哪裡來的?
    神秘而又充滿魔力的藝術,吸引了一大批藝術創作者,偉大的藝術時代,那些藝術創作者一夜之間成為了藝術大師,「物以稀為貴」,藝術大師自然少之又少,即便如此,也從不影響人們對藝術的熱愛與追求,投身於藝術創作中,那麼問題來了,那些搞藝術的人的靈感一般是從哪裡來的呢?
  • 一個藏著兩位藝術家創作靈感的植物園
    摩洛哥的馬拉喀什,有一座備受矚目的私家園林,園林因兩位藝術家的精心打理而成為人們欣賞世界園林藝術的植物園,而兩位藝術家則從這些花花草草中獲取了無窮無盡的創作靈感。作為浪漫的藝術家,馬約爾先生在植物的栽培中獲得靈感,從沙漠植物中萃取出明亮而不張揚,大膽而又充滿神秘的藍色,被後人稱為馬約爾藍。儘管時光過去了將近100年,但是這種藍在園林中隨處可見,時至今日已成為摩洛哥王國廣受稱道的色彩。
  • 巴黎城市,文化空間給人們帶來的生活,藝術家們的創作與靈感
    我們觀察一下周圍就可以知道了,在生活中,文化的起源和發展一直都是和社會的進步相互牽連的,藝術家們的思想在很大的程度生帶給文化界一些發展的方向和思想風格,作家們常常通過生活區獲取他們的素材以及靈感,在他們的筆下,生活被他們演繹得活靈活現。小編對此深有體會,下面就讓我們去看看這些文化和藝術在演變中都發生了什麼有趣的故事吧。
  • 創作傑出肖像畫的3個技巧:靈感來自荷蘭藝術家梵谷的作品!
    一到那兒,我就立刻跑去看影響我最深的藝術家的作品:文森特·梵谷;這位藝術家改變了我們看待顏色的方式,把它作為講故事的工具;一個口袋裡什麼都沒有,卻對創造力和創新有著永無止境的激情的藝術家。在這篇文章中,我決定分享一些我從這位偉大藝術家的肖像照中學到的工作方法和技巧。方法我嘗試,只是嘗試,在我的工作中應用。
  • 德州首屆陶藝創作營開營 36名藝術家碰撞創作靈感
    8月20日下午,第三屆德州大眾藝術周暨「大德天工·德州首屆陶藝創作營」開營,來自韓國、荷蘭以及7個省市的36名陶藝家齊聚德州,陶藝家們將在一周的時間裡現場創作,分享優秀作品,交流不同文化創作理念。開營儀式前,36名藝術家利用2個小時的時間,創作出書法、繪畫、剪紙、刻瓷等眾多藝術作品,並現場進行表演展示。
  • 「隔離」的藝術家,無法「隔離」的藝術靈感
    在出行屢受阻隔的時間裡不乏令人讚嘆的人和事,藝術家恰好就是愛「搞事情」的一類,他們在「與世隔絕」的環境下不斷迸發靈感的火花,創作出感動人們,乃至流傳千古的作品。  2020年,新冠肺炎病毒的肆虐讓藝術家們將藝術陣地轉至社交網絡,其中就包括2018年在蘇富比拍賣會上因自毀作品《女孩與氣球》而刷屏海內外的班克斯,他最近又火了一把——作為一名街頭藝術家,班克斯因疫情禁令無法上街塗鴉,便在家中浴室製造了一幕「混亂」場景。
  • 林奕華改編「梁祝」,靈感來自這位音樂劇大師的三首歌
    作為林奕華創作的第一部音樂劇,他在這部作品裡一人包辦了除《自畫像》以外的所有歌詞,音樂作曲部分則交給了有著「 劇場音樂小王子」之稱的陳建騏進行創作,而舞蹈和形體部分林奕華則再次請來了與他合作過《賈寶玉》《三國》等作品的「黃金搭檔」——編舞家伍宇烈。《梁祝的繼承者們》創作團隊林奕華、陳建騏、伍宇烈(從左至右)。
  • 哈爾濱畫室滿滿的藝術氣息來自靈感
    學美術的人都知道,畫畫是需要靈感的。沒有靈感的畫就相當於一個沒有靈魂的照片一樣,確實了欣賞意義,也就沒有收藏的價值。一般美術界的大師作品都具有非常大的收藏價值,甚至拍賣價格都非常高。寫生是帶來靈感的最佳時機,也是很多藝術家們創作靈感的來源。靈感來源於大自然,人的閱歷,進入眼帘的景象等。當靈感來臨時,作品都會充滿活力。極具欣賞價值,很多畫展都會有很多名畫。全國各地的都有,什麼樣的風格都有,抽象派的,寫實派的,山水的,水墨的,中國風的每個作品都融入了作家的心血與當時的『此情此景』的感受。培養藝術人才也是我國的扶持重點,國畫是需要延續的。
  • 玉雕大師紹興重溫曲水流觴 越文化激起創作靈感
    玉雕大師紹興重溫曲水流觴 越文化激起創作靈感 2014-09-13 22:44:24今天,6名當代玉雕大師坐在王羲之當年寫下《蘭亭集序》的浙江紹興蘭亭,一邊效仿曲水流觴,一邊探討越文化。幾位大師紛紛表示,越文化底蘊深厚,為創作帶來了很多創作源泉。  這次參加曲水流觴的幾位都是玉雕界的大佬,包括被稱為中國玉雕界「齊白石」的王朝陽、玉雕書生李仁平、亞洲珠寶玉雕大師肖軍、雲南省玉雕大師李振慶、著名玉雕藝術家鑑賞家劉東、中國青年玉雕藝術家盧葵。
  • 為什麼說一個藝術家如果沒有天賦和靈感或叫悟性,就不會成為大師
    中西方的繪畫藝術發展已久,誕生了許許多多的著名的藝術家,每位藝術家筆下也有許多經典的繪畫作品,甚至有些堪稱世界名畫,每幅畫中都有著生動感人的傳奇故事,人們在羨慕藝術家才華的同時,又在考慮一個問題:才華(天賦、靈感)對於畫畫有多重要?
  • 因「面具」著名的中國藝術家,以梵谷的傑作為靈感創作出震撼畫作
    這個僅僅涵蓋5件作品的特展,最大看點在哪裡?藝術家本人又是如何看待這場跨越時空限制的對話的?看點一:自畫像梵谷在其短暫的創作生涯中畫過很多自畫像。他的個性風格、技巧形式、外表形象和傳奇生平,都可以在自畫像裡找到答案。而對於曾梵志來說,自畫像同樣是極為重要的創作形式,他在每個人生的重要階段都繪畫過自畫像,通過經歷這個觀察自我的過程,來更清晰的了解自己、 突破自己。
  • 凡是大師都有自己的畫風,作為藝術家如何創作自己的專屬畫風?
    巴洛克油畫藝術大師魯本斯12歲學習畫藝,天賦加勤奮,畫技日進,不到20歲就成為當地教堂的首席畫師。但魯本斯並不滿足已有的成績,因為他知道他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專屬畫風。於是,他來到義大利,尋著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喬爾喬內、提香等文藝復興前輩大師的蹤跡,逐一臨摹大師們的作品,從中感悟藝術的真諦。
  • 不怕,科幻大師教你輕易找到自己的靈感女神
    我們都知道,高產的前提,來自於源源不絕的靈感。可大師們的靈感,到底都是從哪裡來的呢?著名科幻作家,反烏託邦小說《華氏 451》的作者雷·布拉德伯裡告訴我們:儘管天然的靈感可遇而不可求,但寫作的靈感卻是可以通過有意識的訓練來獲取的。
  • 訪「大師們的大師」國際著名藝術家李同欣
    李同欣不僅自己在藝術的實踐與學術上盛名在外,他的身後更有眾多大名鼎鼎的學生:著名畫家陳逸飛,「蘋果花歌后楊燕」,連環畫畫家徐亦君、陳運星,美國感覺藝術學院院長羅芊樺等,這些人們眼中的藝術家大師們,都曾跟隨李同欣習藝。
  • 路易威登與世界知名藝術家JEFFKOONS全新跨界合作MASTERS大師系列
    近年來,通過與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們攜手推出多項合作項目,路易威登與藝術界的聯繫愈發緊密。包括Stephen Sprouse、村上隆、Richard Prince、草間彌生、Cindy Sherman、James Turrell、Olafur Eliasson與Daniel Buren等大師級藝術家,均曾為路易威登設計時裝秀場、完成藝術創作委託,亦或發布全新創作產品。在創造藝術新體驗的過程中,路易威登身為重要藝術贊助者與策展人的影響力正不斷擴大。
  • 靈感 究竟來自哪裡?
    俗話說,創作來源於生活中,但是生活中的事情,總不能發生一件記一件。有很多事情印象不是那麼深刻,轉眼之間就忘在腦後了,而有時候無意間又會走進回憶裡,那就是靈感!有的時候只有心情靜下來,才會觸發靈感,而有時候也會因為一件事而觸景生情引發其它的感想。。。總而言之,在沒有靈感的時候,哪怕要寫出一個詞來都會很難,而靈感來的時候,卻好像有千言萬語,滔滔不絕也沒有完。
  • 納蘭霍: 情感是激發創作的靈感
    畢業後,納蘭霍實踐了表現主義流派繪畫風格,1969年在巴黎又嘗試了抽象繪畫的表現方式,1970年回國後,走向超現實主義風格的創作道路。    納蘭霍是中國藝術家的老朋友,在20世紀80年代,他既傳統又現代的魔幻現實主義作品就對剛剛打開國門的中國的藝術家產生了較大影響。他曾多次到訪中國,並先後應邀在中國美院和中央美院講學授課,和中國老一輩藝術家靳尚誼、詹建俊、全山石等結下了深厚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