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 | 國學大師饒宗頤逝世,他是「整個亞洲文化的驕傲」

2021-02-07 國家人文歷史

2018年2月6日凌晨,國學大師饒宗頤去世,享年101歲,而去年8月,先生剛剛過完百歲生日。


饒宗頤出身書香名門,自學而成一代宗師。他是當代中國,百科全書式的古典學者,其茹古涵今之學,上及夏商,下至明清,經史子集、詩詞歌賦、書畫金石,無一不精;他貫通中西之學,甲骨敦煌、梵文巴利、希臘楔形、楚漢簡帛,無一不曉。人謂「業精六學,才備九能,已臻化境」。


他與錢鍾書並稱「南饒北錢」,錢鍾書先生稱他是「曠世奇才」;他與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季羨林先生說他是「我心目中的大師」。金庸說,有了他,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學術界尊他為「整個亞洲文化的驕傲」。


1917年,饒宗頤生於廣東潮安。父親饒鍔在家鄉建有潮州最大的藏書樓「天嘯樓」。少年饒宗頤常躲進天嘯樓裡自學,打下了良好的傳統文化根基和超強的自學能力。


在饒宗頤的回憶中:「我家以前開有四家錢莊,在潮州是首富,按理似乎可以造就出一個玩物喪志的公子哥兒,但命裡註定我要去做學問,我終於成了一個學者。我小時候十分孤獨,母親在我兩歲時因病去世,父親一直生活在沉悶之中,但他對我的影響很大。我有五個基礎來自家學,一是家裡訓練我寫詩、填詞,還有寫駢文、散文;二是寫字畫畫;三是目錄學;四是儒、釋、道;五是乾嘉學派的治學方法。」

 

  

1935年,18歲的饒宗頤經溫丹銘舉薦,進入廣東通志館中,專職藝文纂修。這段編纂地方志的經歷,為他百科全書式的學問體系打下深深的基礎。




饒宗頤是第一位講述巴黎、日本所藏甲骨文的學者,也是第一個系統研究殷代貞卜人物。


1962年,饒宗頤獲得了被譽為「西方漢學的諾貝爾獎」的「儒蓮漢學獎」。自此,饒宗頤、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並稱為「甲骨五堂」。


饒宗頤


饒宗頤的研究領域,囊括上古史、甲骨學、簡帛學、經學、禮樂學、宗教學等十三個門類,他出版著作六十餘部,著述3000萬言,僅《20世紀饒宗頤學術文集》浩浩十二卷,就達1000多萬字。


2017年6月27日,百歲高齡的饒宗頤前往法國巴黎,參加「蓮蓮吉慶——饒宗頤教授荷花書畫展」開幕儀式,並與兩位老學生:90歲的法國漢學泰鬥汪德邁、91歲的德國漢學泰鬥侯思孟會面。他所追求的正是將中國文化傳播海外。



饒宗頤的人生哲學


饒宗頤曾詩云:「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這是他的人生態度和追求。「我是彈古琴的。有一次,我和學生在海上彈琴,作了兩句詩。『萬古不磨』,就是中國人講的『不朽』,中國人講『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

 

「這個『自在』,是佛教的話。我寫心經簡介,第一句就是『觀自在菩薩』,『自在』,就是像觀世音一樣。『中流』,在水的中央,說明有定力,有智慧,有忍耐,有六個波羅蜜,就是要保持一種自在的心,是一種境界。」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前矗立四個大字「慈悲喜舍」,也蘊含著他對人間的一片悲憫之心。 

 



饒宗頤的人才觀


在饒宗頤先生百歲之時,曾對如何培養通人、怎樣看待「東學西漸」等問題談過自己的看法。


在饒宗頤心中,有一個「新經學」的概念。「經」是經典的意思,「新」主要「新」在三個方面:一是重新整理和研究新出土的材料;二是重新界定傳統的經的範圍,不應只限於十三經;三是可擴大經的範圍至一些長篇而重要的銅器銘文、部分《逸周書》等,可以補充《尚書》,包括記言類的《國語》也可以入經,思想性的出土文獻可選一些入經,道家的書如《老子》《莊子》等,一些子書更自當列入新經書體系之內,甚至釋家的書如《壇經》等亦可列入。


他認為,「新經學」 有助於建立民族文化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助於重新樹立中國人傳統的、正確的道德價值觀,使之成為中國人做人做事的常道,以達到天人互益的境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現在已不是科學或物質的問題了,近年我們這方面突飛猛進,物質生活甚至已有過猶不及的態勢,有些人開始價值觀混亂或扭曲了。


饒宗頤在接受採訪時說:中國的傳統學問本就重視「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要求學者做通人,並非做專家。這個「通」「究」之道要付出極大心力和極多現實上的自我犧性。


"我的心得是,首先不要自我設限,保持廣泛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可先從一個小範圍內的方面做起,如我年輕時先做方志學和地方史,以家鄉潮州為研究對象。從考古一直到文學、戲曲、陶瓷等都做,特別注重不同領域間的關聯性問題,這樣慢慢就越做越通了。我也是這樣教學生的,但願意這樣跟著我長期做的人極少。"


"現在要培養通人很難!中外學界制度上都重視專家,這是受理工科的影響。所以人文素質越發低下了,因為我們用了理工科的應用主義方法去培養文科的人才,結果是貌似專精而實際狹小,這還已是好的了,我還知道有不少粗疏而虛空的「專家」呢!學者可以先成專家,再追慕會通,終成通人,大概這樣一個過程是可以的。"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饒宗頤在為人修學中也有自己的「三境界」:


「漫芳菲獨賞,覓歡何極」為第一重境界,在孤獨裡思考和感悟,上下求索。


「看夕陽西斜,林隙照人更綠」為第二重境界,人其實越想暴露光彩,就越是沒有光彩。


「紅蔫尚佇,有浩蕩光風相候」為第三重境界,無論如何都要相信,永遠會有一個美好的明天在等候自己,只有這樣才沒有煩惱,自主人生,自成境界。



先生一路走好


整理自:

《「他是整個亞洲文化的驕傲!」今天,送別國學大師饒宗頤》,公眾號「人民日報」(微信ID:rmrbwx);

《獨家專訪饒宗頤:現在要培養通人,太難!》,公眾號「思享者工作室」(微信ID:sxzh6536);

人民日報客戶端(記者楊雪梅)等


註:未經版權方允許,請勿轉載、抓取。


相關焦點

  • 國學大師饒宗頤:學貫中西 惠澤流芳
    這是在饒宗頤文化館拍攝的國學大師饒宗頤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鵬 攝新華社香港2月6日電(記者顏昊)著名國學大師饒宗頤6日凌晨於香港逝世。消息傳來,香港各界無不嗟嘆惋惜和深切哀悼,對大師一生治學和問道之路致以崇高的敬意。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更形容其為「香港和世界學術和藝術界的瑰寶」。
  • 潮汕驕傲!國學大師饒宗頤去世,享年101歲,你我或許都在試卷上見過他......
    2月6日一大早,傳來了饒宗頤先生離世的消息。學者陳子善在微博上寫道:「海內外著名的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文學家、書畫家饒宗頤先生逝世,享年101歲。沉痛悼念!饒公千古!」媒體也證實了這個消息。1998年,錢鍾書逝世,北國大師出現空缺,後改由季羨林遞補,他與饒宗頤並稱「南饒北季」。2009年,「北季」亦翩然辭世,留下的空當迄今無人可遞補,而今「南饒」又殞,「南北雙璧」亦不復存在了。金庸說,有了饒宗頤,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學術界尊他為「整個亞洲文化的驕傲」。
  • 著名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昨逝世 生前最後個展正在廈舉辦
    饒教授學術範圍廣博,他的《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全套共十四卷二十大冊,學問遍及上古史、甲骨學、簡帛學、經學、禮樂學、宗教學、楚辭學、史學、中外關係史、敦煌學、目錄學、古典文學及中國藝術史十三大門類。  廈門網訊(海西晨報記者葉子申)昨日凌晨,著名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在香港逝世,享年101歲。
  • 國學大師饒宗頤逝世 西泠印社社員追憶社長「擔當」
    國學大師饒宗頤逝世 西泠印社社員追憶社長「擔當」 2018-02-直到2011年12月13日,西泠印社選舉產生了第七位掌門人——國學大師、學術泰鬥饒宗頤。  「我見過一次饒社長,高高瘦瘦,話不多。」西泠印社理事、浙江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何水法回憶道,「但是為人十分和藹,『德高望重』四字形容再恰當不過。」  「西泠印社假如沒有首任社長吳昌碩,不會延續110多年,對一個文化學術團體而言,『領頭羊』的意義十分重要。」
  • 國學大師饒宗頤睡夢中逝世:萬古不磨意 中流自在心
    饒宗頤 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國學大師在睡夢中逝世,享年101歲;與季羨林、錢鍾書齊名,港澳特首先後致唁  據新華社電 著名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6日凌晨於香港逝世,享年101歲。我有幸認識饒公多年,並於擔任發展局局長期間直接參與於政府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下的饒宗頤文化館的設立;我和饒公及他的家人感情深厚,多年來得到他老人家的親自教誨,令我獲益良多。」  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發出唁函,代表澳門特區政府向這位享譽中外的國學大師表示深切哀悼,並向饒先生家人致以誠摯的慰問。
  • 國學大師饒宗頤紀念會在巴黎舉行
    新華社巴黎2月22日電(記者 張曼)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紀念會22日在法國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舉行。中法學者齊聚一堂,哀悼不久前逝世的饒宗頤先生,緬懷他對中國文化研究、中法文化交流以及世界文化研究作出的傑出貢獻。
  • 追念國學泰鬥饒宗頤: 從潮州走向世界
    文/圖 金羊網記者 趙映光 通訊員 林英涵 韓師宣一代國學大師饒宗頤於6日凌晨在香港與世長辭,享年101歲。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潮州人,饒公從兒時求學到首執教鞭再到飲譽全球,都在潮州留下了許多成長的足跡。
  • 國學大師饒宗頤的北流緣
    成年之後,他更是孜孜不倦,學貫中西,「業精六學,才備九能」,無論甲骨文、簡帛學、敦煌學、佛學、道學、史學、哲學、古文字學乃至印度梵學、西亞史詩、藝術史、音樂、詞學、書畫,學無不涉,涉無不精,因而與錢鍾書並稱「南饒北錢」,與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金庸曾說,有了他,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學術界尊他為「整個亞洲文化的驕傲」,是國際漢學界公認的文化巨匠。
  • 在香港心經簡林追憶國學大師饒宗頤:胸懷慈悲 為人有擔當
    這裡的每根木柱上都刻有國學大師饒宗頤所書的《心經》經文,行至此處,令人感到平靜祥和。饒宗頤生前很喜歡心經簡林寧靜清幽的環境,去年2月於香港逝世後,他的一部分骨灰被撒在了這裡。清明將至,記者跟隨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李焯芬一起來到心經簡林,傾聽他回憶饒公其人。  【解說】饒宗頤是享譽海內外的學界泰鬥和書畫大師。其學茹古涵今,貫通中西,在當代國際漢學界享有崇高聲望。
  • 國學泰鬥饒宗頤先生逝世 享年101歲
    國學泰鬥饒宗頤先生2018年2月6日,國學泰鬥饒宗頤先生於凌晨子時時分在睡夢中安詳逝世,享年101歲。其茹古涵今之學,上及夏商,下至明清,經史子集、詩詞歌賦、書畫金石,無一不精;他貫通中西之學,甲骨敦煌、梵文巴利、希臘楔形、楚漢簡帛,無一不曉;人謂「業精六學,才備九能,已臻化境」,在國際漢學界享有崇高聲譽,被譽為「國際矚目的漢學泰鬥」「整個亞洲文化的驕傲」,與錢鍾書、季羨林並稱為「北錢南饒」和「北季南饒」。
  • 以一己之身證明國學的可能 國學大師饒宗頤辭世
    新華社發  錢鍾書先生稱他為「曠世奇才」,季羨林先生說他是「我季羨林心目中的大師」。與錢鍾書並稱「南饒北錢」,與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  2018年2月6日凌晨,被譽為「業精六學,才備九能,已臻化境」的國學大師饒宗頤辭世,享年101歲。
  • 香港各界送別國學大師饒宗頤 林鄭:永遠值得人們敬仰
    參考消息網3月1日報導 港媒稱,2月6日辭世、享年101歲的國學大師饒宗頤,28日舉殯。據香港《星島日報》網站2月28日報導,林鄭月娥於喪禮上致悼詞時表示,在饒宗頤身上,她看到什麼是「君子以自強不息」,什麼是「君子以厚德載物」。饒宗頤絕對是做人做事的學習典範。對於他的離世,深感不舍和難過。
  • 追思 | 國學大師饒宗頤去世,享年101歲
    饒宗頤先生被譽為「蜚聲國際的國學大師」「國際矚目的漢學泰鬥」「整個亞洲文化的驕傲」,與錢鍾書、季羨林並稱為「北錢南饒」「北季南饒」。錢鍾書說他是曠世奇才,季羨林說他是心目中的大師,法國漢學家說他是全歐洲漢學界的老師,當代最偉大的漢學家,一代通儒。饒宗頤先生是我國當代的文化巨匠,其對歷史、考古、文學、經學、教育、書畫等不同領域均有涉獵,又是傑出的翻譯家、學術大師、教育家。
  • 國學大師「饒宗頤的故事」 展現中華文化的生生不息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劉志敏):為紀念國學大師 饒宗頤 教授一生的成就,「饒宗頤的故事」展覽正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在本次展覽期間,記者專訪了饒宗頤的女兒、饒學聯匯創會會長饒清芬,聽她暢談和父親之間的親情故事、她最喜愛的展品背後的精神折射、她眼中傳統文化在香港的發揚傳承等等。
  • 國學大師饒宗頤去世 曾與季羨林並稱為「南饒北季」
    人民網北京2月6日電(湯詩瑤) 據人民日報客戶端消息,國學大師饒宗頤於 饒宗頤先生,字固庵、伯濂、伯子,號選堂,1917年出生於廣東潮安,被譽為「通儒」、「國際矚目的漢學泰鬥」,是中國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學家、經學家、教育家和書畫家。他與錢鍾書並稱為「南饒北錢」,與季羨林並稱為「南饒北季」。
  • 國學大師饒宗頤,學貫中西,享年101歲,與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
    國學文化燦若星河,但是這些年西方的文化和藝術大肆侵入華人文化生活,已經很難產生傳統意義上的國學大師。 2018年一代國學宗師饒宗頤去世,中國傳統國學失去了最後一位學究天人的大宗師。
  • 國學大師饒宗頤,學貫中西,享年101歲,與季羨林並稱南饒北季
    國學文化燦若星河,但是這些年西方的文化和藝術大肆侵入華人文化生活,已經很難產生傳統意義上的國學大師。2018年一代國學宗師饒宗頤去世,中國傳統國學失去了最後一位學究天人的大宗師。2018年2月6日,饒宗頤在香港逝世,享年101歲。
  • 「南饒北季」,香港有他就不是「文化沙漠」
    著名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2月6日凌晨在港逝世,享年101歲。   饒宗頤,字伯濂,號選堂,1917年8月出生於廣東潮州,長期致力於學術研究和教學,是蜚聲國際的百科全書式國學大師。他精通甲骨文、古文字學、上古史、藝術史、詩詞學,乃至書畫音律。
  • 國學大師饒宗頤 一代通儒的三面人生
    國學大師饒宗頤 一代通儒的三面人生  享年101歲,90多歲時仍在發表學術文章,著作等身;生前與季羨林齊名,學界稱「南饒北季」資料圖:國學泰鬥饒宗頤在廣州參觀「紫石風華(硯)、修心養德(琴)、怡心雅茗(壺)」展覽。
  • 香港多家書店舉辦專題書展 紀念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
    人民網香港2月14日電(記者陳然)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本月6日凌晨在港逝世。聯合出版集團12日公布,其屬下各三聯書店、中華書局及商務印書館等主要書店正式舉辦「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紀念書展」,為市民提供認識饒公恢弘成就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