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朝廷大官退休後回老家,現在官員怎麼都想留北京?原因不簡單

2020-12-09 騰訊網

  古代朝廷大官退休後回老家,現在官員怎麼都想留北京?原因不簡單

  古代在朝中當官的人,其實並不像我們認為的那樣,是那麼的風光無限好,他們時時要謹言慎行,若是出了一點錯,可能就是掉腦袋的大罪。

  畢竟伴君如伴虎,出不得一點差池,而皇帝又向來是疑心很重的,坐在萬萬人之上的位子,皇帝時刻要擔心一下別人是否有謀反意圖,於是經常俯視這些大臣,有時候就算你沒有犯錯,也要弄出點事情,來敲打敲打一下,讓你知道什麼叫做「雷霆雨露俱是天恩」。

  所以說,在朝為官那也是要擋著風險的,據傳在古代,那些上早朝的官員,每次早朝時都要和妻子隆重告別,把今天當成最後一天來好好珍惜,可見去朝中上班對他們來說有多麼可怕。

  若是在京城為官,並且還能相安無事,直到退休,那麼對他們來說,這是多麼高興的一件事。而歷史上功成身退的人,他們一般都會告老返鄉,選擇回到老家,過上幸福生活。

  比如春秋時期謀士範蠡,他幫助越王勾踐復國之後,就選擇退休,和西施去太湖隱居。又比如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他是劉邦身邊著名的謀士,幫助其開創霸業之後,也選擇了告老返鄉。

  由此可見,古代朝廷大官退休後大多選擇回老家,那麼問題來了,現在官員怎麼都想留北京?其實原因不簡單,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一一道來。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古代官員為何選擇回鄉。一則在古代,不僅是官員,而且連普羅大眾都是有這些一觀念,那就是對故鄉的眷戀,那就是「落葉歸根」的思想,一種對家的渴望,所以也會有「衣錦還鄉」的概念。

  朝廷大員在外拼搏了幾十年,到了退休之後,選擇回到老家養老,將來葬在故土,這也是他們的夙願。而有些人,因為一些原因,死在了外面,不能回鄉,那麼這種情況叫做「客死他鄉」,對於古人來說,是非常可悲的一件事。

  那麼現代官員退休之後,為何大多願意留在北京,或者去北京安度晚年?一則北京是個現代化的城市,設施完善,醫療保險等等俱全,在北京生活會很安逸。

  二則在北京上班的官員,一般都在北京安定下來,一家老小都在北京生活,退休之後當然選擇繼續呆在北京。

  再說了,北京是個國際都市,兒孫將來讀書工作,自然希望他們得到好的資源,北京能完全滿足他們的需求,有很好的發展空間,所以他們留在北京,陪著親人。還有的,他們戶口已經落在北京,自然回不了家鄉。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與本人和本文無關,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古代官員退休,為何一定要回老家?落葉歸根,並非主要原因
    可不管何種原因退休,退休官員卻幾乎只有一個去處可供選擇,那就是老家。「準其返鄉養老」、「返回舊籍」、「遣返原籍、回家養老」等字眼也大概率地出現於官方文獻記載中。那麼,清朝乃至前朝歷代的官員退休後,為何非得返回老家,就不能留在京城或者於任職地終老嗎?
  • 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什麼都得回老家?不止因為落葉歸根
    古代統治者建立了科舉制度,使得那些寒門子弟可以通過科舉考試成為官員為國效力,實現自己的夢想。官員們也有三六九等之分,各種等級制度非常的嚴明,除了對官員的等級制度規定非常嚴明之外,對於官員退休之後的規定,也是非常的嚴格。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什麼都得回老家?不止因為落葉歸根。
  • 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何會告老還鄉?
    戲劇裡面看到很多官員都被離職皇帝,如著名詩人賀知章的一首詩,少小離家老大回,沒有任何變化鬃毛鄉音提醒退休。按理來說,他們可以成為資本大官,一定會在資本也住了很長一段時間了,為什麼資本後不退役繼續生活?為什麼不把這些官員的官方後,不要留在京城,並選擇回鄉?
  • 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什麼都選擇告老還鄉?留在京城養老不好嗎?
    或是繁華的都市,或是清幽的小院,或是溫馨的寵物,或是熱鬧的家人,不同的方式都有人喜愛。現代人的退休生活,有人喜愛都市的便捷,有人喜愛鄉下的清閒,各有各的喜好。但縱觀古代的歷史記載能夠發現,那個時候的官員總是在退休後回到自己的老家生活。這樣極具共性的選擇,背後透露出來的又是怎樣的情懷?
  • 古代的官員退休後為什麼都要還鄉?富貴不歸故鄉,誰知之者
    退休這個詞,是舶來品,是從歐美翻譯過來,在中國古代文獻中,你找不到任何退休的影子,跟退休有關的東西,一般都是企業,在企業上班的職工到一定年齡後可以退休。但是我國古代並沒有什麼企業,在重農抑商的古代,老百姓都是自己給自己打工,即使在封建社會後期出現僱工後,也是不存在退休概念的。
  • 古代官員為什麼要告老還鄉,而不是留在京城享福
    按照我們現在的想法,一個人當了大官,無論是在北京還是在其他任何地方,退休後一定是在當地的大城市裡安享晚年。因為大城市裡有便捷的交通,良好的醫療條件,繁榮的經濟文化以及自己在當地的深厚人脈。比如給小孫子找個重點小學上學啥的,都是非常的輕鬆的。
  • 古代官員請辭後,為何一定要告老還鄉,而不選擇留在京城養老?
    不過有數據稱,我國老齡化越來越嚴重,所留有的養老金可能支撐不到80後退休,養老問題已經越來越嚴重了。其實在古代也存在養老問題,古代官員到達了指定年齡也會告老還鄉,不過京城是權利和財富的中心,為什麼他們非要回老家呢?
  • 致仕:從宋朝的退休制度中看古代官員的退休制度
    我國古代的退休制度最早出現於周代,《禮記·曲禮》中記載:「大夫七十而致事。」這個規定只涉及了大夫一級的官員,但是在古代時期,由於生產力水平與社會發展水平的不高,大部分人根本就活不到七十歲,所以在那個時候,退休制度如同虛設。
  • 古時候官員退休後,為何不在就任地方養老,而是一定要回故鄉?
    說到退休制度在我古代就已經開始了,文人武將進京為官當到了了一定的年紀就可以申請退休,退休之後,並沒有任何一條規章制度,命令要求退休之後必須回到自己的家鄉,可是為什麼大多數官員退休或者辭官之後,選擇回了自己的家鄉呢?難道留在京城裡生活不好嗎?
  • 為什麼古代官員要告老還鄉,而不選擇留在盛京,安享天年?
    為什麼古代官員要告老還鄉,而不選擇留在盛京,安享天年?我們讀歷史或者多看電視劇都知道,在朝任職的官員上了年紀,退休時,都會向皇帝遞摺子申請告老還鄉,著名詩人賀知章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朝為官50餘載直到年歲漸長,最後以86歲高齡才辭官退朝,告老還鄉。賀知章返鄉之後才發覺,家鄉人與物的變化早已不是他所熟悉的場景了。離家幾十餘載怎能不感到陌生。其實不只有賀知章會有這種感受,古代其他官員也是如此。你們也許會問既然如此那他們為什麼不選擇定居皇城呢?其實這裡面不僅摻雜了「京城米貴」的經濟原因更重要的還是政治因素居多。
  • 古代官員老了後辭官歸隱有「退休金」嗎?生活貧困還是富裕?
    現在的我們經常說養老金,退休金,那古代也有嗎?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古代的官員在老了後有沒有退休金?他們是靠什麼生活的?古代官員退休的「規定」時間竟然是七十歲都說古代人平均壽命比較短,那古代官員的法定退休年齡是多少歲呢?
  • 古代的官員們辭官之後,為什麼非要回老家?留在京城養老不行嗎?
    現職公務員退休後,一般都會住在退休的城市。古時候的官吏都會回家鄉去。不管是在繁華的大都市,還是在京城,最後都不是生活在那裡,而是必須回到家鄉。為什麼古代的官員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呢?首先要說明的是,古代的官員退休與我們今天的官員是不同的。古時候的官員一般沒有退休年齡的限制。幹體實在撐不住時,向皇帝打報告,皇帝同意後,你就可以退休。
  • 古代官員的延遲退休:《禮記》記載稱70歲才退休
    讓老幹部累死在崗位上肯定不妥,但如果逼他退休,又是斷了他一家人的活路,也不妥當。於是上司幫他想轍,安排他署理全省有名的肥缺——徵收「漁稅」,攢一筆外快回鄉養老。終於,俞老在這個署理期內賺了不少銀子之後,才同意退居二線。  而持反對意見的官員們則要求,一切都應該按照制度來。  這些官員的理由主要有三條。
  • 古代官員退休「落葉歸根」,告老還鄉是唯一選擇,法律明文規定!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人不可能像機器一樣一直工作下,等到老了的時候,所面臨的問題就是退休。古代官員也有退休制度,大多數的古人當了官,在退休之後又沒有選擇留在當官的地方,反倒是告老還鄉,為什麼不願意留在自己生活了很多年的地方而選擇告老還鄉呢?
  • 中國古代官員的退休制度是啥樣
    南北朝時期,拓跋燾(北魏太武帝)當皇帝後,委任已107歲的羅結為「侍中、外都大官,總三十六曹事」,羅結一直幹到110歲時才退休。他在退休後仍未能閒著,還得為朝廷出謀劃策,活到了120歲。推遲退休,古代中國很多時候並非政務需要,而是由腐敗引起的。如在唐代,中期以後由於宦官專權,政壇腐敗,貪戀祿位的情況十分嚴重,退休年齡成了橡皮筋,可大可小,只要官場有人就能推遲退休。
  • 宋朝退休很難?官員都不願主動離職,為何歐陽修要何七乞致仕?
    大家可能會覺得奇怪,歐陽修申請退休時都六十多歲了,怎麼還能叫「提前退休」呢? 原因很簡單:宋朝公務員的法定退休年齡比較晚,年滿70歲才可以退休。事實上,不僅是宋朝,整個中國古代的法定退休年齡都是70歲。《禮記·曲禮》說:「大夫七十而致仕。」歐陽修申請退休和恩準退休時都不到70歲,所以他是提前退休。
  • 古代官員退休沒退休金,上下五千年唯此人得皇帝特批:給一半俸祿
    在現代社會,別說是官員,就是普通的上班族,滿工齡後退休,每個月也是可以拿到退休金的。然而,在古代,無論是多大的官,都沒有退休金一說。因此,很多人在任上時,就會抓緊時間撈錢,等到自己退休了,回到老家,還可以當一個富裕的鄉紳。
  • 古代的退休制度,實在太苛刻,很多官員退休之後生活拮据
    古代的退休制度,實在太苛刻,很多官員退休之後生活拮据 2020-07-24 10: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古代官員為何喜歡告老還鄉?留在京城或就任地豈不更好
    乞骸骨在我國古代,奉行這樣一個原則,那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就意味著,古代所有人,都是皇帝的臣民,其人身依附關係方面,都屬於皇帝,包括生命。因此古代官員在申請告老還鄉的時候,給皇帝上書,都會用「乞骸骨」這個詞——乞討自己的骸骨,希望皇帝把自己的骸骨賜給自己,引申意義,就是放自己回老家。那麼,為什麼古代官員退休後都要回到自己家中?留在京城安度晚年,或者在自己做官的地方安度晚年,不也是一種選擇嗎?
  • 古代官員動不動辭官告老,他們靠啥生活?古人有個特質我們丟失了
    「文官告老還鄉,武將解甲歸田」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官員們退休的常態,而實際上在古代,官員退休都被稱作是「致仕」。一般的致仕年齡大多是70歲左右,若是有身有病痛則可以提前致仕。也是非常人性化的了。而古代也不是致仕後什麼都不管了,根據致仕前的官職,功績以及皇帝對官員的印象不同,致仕後的待遇也不同。而事實上官員致仕後的待遇,以宋朝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