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什麼都得回老家?不止因為落葉歸根

2020-12-13 佳欣侃史

前言

《尚書》記載:"大夫七十致仕,老於鄉裡。"

古代統治者建立了科舉制度,使得那些寒門子弟可以通過科舉考試成為官員為國效力,實現自己的夢想。官員們也有三六九等之分,各種等級制度非常的嚴明,除了對官員的等級制度規定非常嚴明之外,對於官員退休之後的規定,也是非常的嚴格。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什麼都得回老家?不止因為落葉歸根。

古代一般認為,一個官員的法定退休年齡是70歲,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也是最終沒落的王朝,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君主專制。早先的王朝規定官員在60歲之後便可以退休,並且給予他們退休金,而歷代皇帝對退休制度有了些許的改動。之後,清朝官員的退休年齡也逐漸從60歲變到了70歲。

落葉歸根的傳統思想

那麼為什麼官員們在退休之後,都會選擇回老家呢?其實這些官員們也是有著自己的原因的。對於一些官員來說,在退休之後,唯一的去處可能只是自己老家了,因為他們作為官員可能了解一些官場的信息,這些退休的官員可能會對一些官員造成威脅。那些官員選擇回老家,這樣與世無爭,顯示自己遠離政局,無心政事。

這些官員落葉歸根的思想和中國傳統思想有所聯繫,不只是官員,每個中國人心中最嚮往的還是自己的家。雖然遠方再好,但最柔軟的地方還是自己的家,家是避風港,這些官員們在經歷了一輩子的沉浮之後,並無心於福華,他們心中只想歸家。

並且古代官員們就任官的地點,一般都不是自己的家鄉。因為古代的統治者警惕官員,害怕官員在自己的家鄉任職,會變成地頭蛇,通過自己的人脈,為自己鞏固權力。所以古代對於官員,一直採取的是讓他去其他地方做官並讓他們遠離家鄉的做法。這對於統治者來說是一個非常有效率的事情,使得地方權力相對被中央控制地方不至於勢力割據。但是這對於那些官員來說,導致他們背井離鄉,遠離自己的家鄉,可能顛簸半生。有官員們都不願意在自己退休之後,還留在一個和自己家鄉無關的地方度過終老,他們想要回到自己的家鄉,在自己家鄉度過自己人生最後一刻。

固定的房產

有些官員們並不是想著落葉歸根的說法,而是說基於各種理性思考,回家是最佳選擇。古代官員在退休之後可能會接受一些退休金,但他們幾乎沒有房產。如果還在京城養老的話,沒有房產是很難居住的,回老家的話,有固定的房產,有一個相對舒適的養老環境,所以這些官員們即便不想回家,也無奈只能歸家。

政治原因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出於政治了,那些退休的官員們和那些仍然在朝的官員的聯繫要切斷,只有他們回家才可以切斷這樣的聯繫。對於皇帝來說,這些退休的官員們仍然有著威脅,只有他們真正告老還鄉,才能不威脅到自己的統治。

這些退休官員們對於皇權來說,僅僅是一種沒有利用價值的工具,他們告老還鄉才能讓皇帝真正放心。那些官員們告老還鄉,也是有著出於自己內心的因素,他們為國家的未來付出了自己的青春,最終告老還鄉,享受一個安靜的晚年也是人之常情。

參考資料:《尚書》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古代官員退休,為何一定要回老家?落葉歸根,並非主要原因
    可不管何種原因退休,退休官員卻幾乎只有一個去處可供選擇,那就是老家。「準其返鄉養老」、「返回舊籍」、「遣返原籍、回家養老」等字眼也大概率地出現於官方文獻記載中。那麼,清朝乃至前朝歷代的官員退休後,為何非得返回老家,就不能留在京城或者於任職地終老嗎?
  • 古代朝廷大官退休後回老家,現在官員怎麼都想留北京?原因不簡單
    古代朝廷大官退休後回老家,現在官員怎麼都想留北京?原因不簡單   古代在朝中當官的人,其實並不像我們認為的那樣,是那麼的風光無限好,他們時時要謹言慎行,若是出了一點錯,可能就是掉腦袋的大罪。
  • 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何會告老還鄉?
    戲劇裡面看到很多官員都被離職皇帝,如著名詩人賀知章的一首詩,少小離家老大回,沒有任何變化鬃毛鄉音提醒退休。按理來說,他們可以成為資本大官,一定會在資本也住了很長一段時間了,為什麼資本後不退役繼續生活?為什麼不把這些官員的官方後,不要留在京城,並選擇回鄉?
  • 古代的官員們辭官之後,為什麼非要回老家?留在京城養老不行嗎?
    現職公務員退休後,一般都會住在退休的城市。古時候的官吏都會回家鄉去。不管是在繁華的大都市,還是在京城,最後都不是生活在那裡,而是必須回到家鄉。為什麼古代的官員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呢?首先要說明的是,古代的官員退休與我們今天的官員是不同的。古時候的官員一般沒有退休年齡的限制。幹體實在撐不住時,向皇帝打報告,皇帝同意後,你就可以退休。
  • 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什麼都選擇告老還鄉?留在京城養老不好嗎?
    或是繁華的都市,或是清幽的小院,或是溫馨的寵物,或是熱鬧的家人,不同的方式都有人喜愛。現代人的退休生活,有人喜愛都市的便捷,有人喜愛鄉下的清閒,各有各的喜好。但縱觀古代的歷史記載能夠發現,那個時候的官員總是在退休後回到自己的老家生活。這樣極具共性的選擇,背後透露出來的又是怎樣的情懷?
  • 古代官員退休「落葉歸根」,告老還鄉是唯一選擇,法律明文規定!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人不可能像機器一樣一直工作下,等到老了的時候,所面臨的問題就是退休。古代官員也有退休制度,大多數的古人當了官,在退休之後又沒有選擇留在當官的地方,反倒是告老還鄉,為什麼不願意留在自己生活了很多年的地方而選擇告老還鄉呢?
  • 在京城養老不好嗎,為何古代官員退休,都要告老還鄉
    在古裝劇中,我們常常能見到某位老臣請求告老還鄉,事實上古代也是如此。古代官員退休叫做「致仕」,也叫「致事」、「致政」或「休致」。不同的朝代,對於官員退休要求也是不同的。意思就是說大夫七十歲便退休,這在漢朝形成一種制度。後來的唐、宋、元等朝都沿襲了這一制度。到了明、清,退休年齡就提前到六十歲了。官員退休的可能性很多,比如意識到自己可能會功高震主,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官員沒到歲數,皇帝也可能會同意他致仕。
  • 古代官員請辭後,為何一定要告老還鄉,而不選擇留在京城養老?
    不過有數據稱,我國老齡化越來越嚴重,所留有的養老金可能支撐不到80後退休,養老問題已經越來越嚴重了。其實在古代也存在養老問題,古代官員到達了指定年齡也會告老還鄉,不過京城是權利和財富的中心,為什麼他們非要回老家呢?
  • 古代官員為什麼要告老還鄉,而不是留在京城享福
    按照我們現在的想法,一個人當了大官,無論是在北京還是在其他任何地方,退休後一定是在當地的大城市裡安享晚年。因為大城市裡有便捷的交通,良好的醫療條件,繁榮的經濟文化以及自己在當地的深厚人脈。比如給小孫子找個重點小學上學啥的,都是非常的輕鬆的。
  • 古時候官員退休後,為何不在就任地方養老,而是一定要回故鄉?
    說到退休制度在我古代就已經開始了,文人武將進京為官當到了了一定的年紀就可以申請退休,退休之後,並沒有任何一條規章制度,命令要求退休之後必須回到自己的家鄉,可是為什麼大多數官員退休或者辭官之後,選擇回了自己的家鄉呢?難道留在京城裡生活不好嗎?
  • 古代的官員退休後為什麼都要還鄉?富貴不歸故鄉,誰知之者
    退休這個詞,是舶來品,是從歐美翻譯過來,在中國古代文獻中,你找不到任何退休的影子,跟退休有關的東西,一般都是企業,在企業上班的職工到一定年齡後可以退休。但是我國古代並沒有什麼企業,在重農抑商的古代,老百姓都是自己給自己打工,即使在封建社會後期出現僱工後,也是不存在退休概念的。
  • 古代官員退休沒退休金,上下五千年唯此人得皇帝特批:給一半俸祿
    在現代社會,別說是官員,就是普通的上班族,滿工齡後退休,每個月也是可以拿到退休金的。然而,在古代,無論是多大的官,都沒有退休金一說。因此,很多人在任上時,就會抓緊時間撈錢,等到自己退休了,回到老家,還可以當一個富裕的鄉紳。
  • 致仕:從宋朝的退休制度中看古代官員的退休制度
    在如今的社會,我們每個人都在為生活努力著,我們用前半生的努力換後半生的享受。我國有著十分健全的退休政策,我們到了一定的年齡就可以退休享受生活了,而且我們退休之後還可以享受到社會保障。我國古代的退休制度最早出現於周代,《禮記·曲禮》中記載:「大夫七十而致事。」這個規定只涉及了大夫一級的官員,但是在古代時期,由於生產力水平與社會發展水平的不高,大部分人根本就活不到七十歲,所以在那個時候,退休制度如同虛設。
  • 「落葉歸根,來時無口」——說說關於古代官員卒後的「歸葬」習俗
    記得小時候看過一部非常感人的電影名字叫——《落葉歸根》,影片的主人公是由趙本山老師扮演的一個五十多歲的農民,他與自己的好友去深圳打工,但好友卻因為喝過量而死在了工地裡。在喪葬習俗中,人們又比較重視「落葉歸根」。人們之所以重視「歸葬」,這主要是因為受儒家孝道觀念的影響,在社會普遍出現對孝道的遵循,對家族、家鄉的認同。也正是基於此種認同,在中國古代社會喪葬習俗中,人們開始廣泛推崇歸葬的行為。歸葬習俗在中國古代社會中是一直存在的,並隨著時代發展,產生了一系列的變革。
  • 落葉歸根,人老了為什麼都喜歡回農村養老?
    人人都有這樣的經歷,特別懷念自己曾經生長過的故鄉,不管走多遠,走多久,小時候的童年記憶歷歷在目!大半輩子在外漂泊的經歷,感覺永遠都沒有比得上家鄉,給予自己生活的安逸踏實的那種感覺。城鄉彩虹橋家鄉的農村裡,這樣的例子太多了!為什麼,落葉歸根,人老了為什麼都喜歡回農村養老呢?城鄉彩虹橋君認為有以下三點原因!
  • 古代官員老了後辭官歸隱有「退休金」嗎?生活貧困還是富裕?
    現在的我們經常說養老金,退休金,那古代也有嗎?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古代的官員在老了後有沒有退休金?他們是靠什麼生活的?古代官員退休的「規定」時間竟然是七十歲都說古代人平均壽命比較短,那古代官員的法定退休年齡是多少歲呢?
  • 落葉歸根從古就有,談談關於古代官員卒後的「歸葬」習俗
    由此可見,「歸葬」這一習俗從很早的時候便傳了下來,並且貫穿了古代中國。其實,「歸葬」最早可以追溯到氏族時代。一開始,原始人都是分散著以個體的形式生活的,隨著慢慢發展,原始人會使用火和工具之後,繁衍和合作分工的需求變得更加強烈,於是開始群居,然後因為大量血親成員的產生,而形成的氏族群落,再擴大則成了由很多個宗族或者家族組成的大氏族社會。
  • 老家破敗成這樣已經回不去了,我該如何落葉歸根?
    由於年齡大了,最近我父親老是跟我念叨想回老家住,說:老家住著舒坦,儘管在城市裡買了房,總感覺心是漂著的,不踏實。最重要的是要落葉歸根!拗不過父親,最近抽了個時間陪父親一起回到了那個熟悉又陌生的家鄉。。。然而,見到家的那一刻我震撼到了:這還是那個我熟悉的家嗎?
  • 古代官員的延遲退休:《禮記》記載稱70歲才退休
    整理 本報記者 王一  如今,「延遲退休」這個話題,在社會引發了許多人的關注。  在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的古代,延遲退休同樣富有爭議。  中國古代的退休制度是啥樣  古代退休年齡是幾歲?朱元璋頒令「文武官員六十以上者」皆「致仕」。
  • 中國古代官員的退休制度是啥樣
    南北朝時期,拓跋燾(北魏太武帝)當皇帝後,委任已107歲的羅結為「侍中、外都大官,總三十六曹事」,羅結一直幹到110歲時才退休。他在退休後仍未能閒著,還得為朝廷出謀劃策,活到了120歲。推遲退休,古代中國很多時候並非政務需要,而是由腐敗引起的。如在唐代,中期以後由於宦官專權,政壇腐敗,貪戀祿位的情況十分嚴重,退休年齡成了橡皮筋,可大可小,只要官場有人就能推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