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葉歸根從古就有,談談關於古代官員卒後的「歸葬」習俗

2020-12-06 黃仲彥

文丨黃仲彥(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

歸葬,就是人死在除了家鄉以外的其他地方後,將其屍體運回家鄉進行安葬。根據史料記載,《史記·管蔡世家》:「 悼公死於宋,歸葬。」 唐代韓愈的《董府君墓志銘》提到:「明年,立皇太子,有赦令,許歸葬。」

儒林外史》第三九回寫道:「他今求的他太翁骸骨歸葬,也算了過一生心事。」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一編第二章第一節:「作為母系大家族的成員,其中還包括出嫁死後必須歸葬於本氏族的男子。」由此可見,「歸葬」這一習俗從很早的時候便傳了下來,並且貫穿了古代中國。

其實,「歸葬」最早可以追溯到氏族時代。一開始,原始人都是分散著以個體的形式生活的,隨著慢慢發展,原始人會使用火和工具之後,繁衍和合作分工的需求變得更加強烈,於是開始群居,然後因為大量血親成員的產生,而形成的氏族群落,再擴大則成了由很多個宗族或者家族組成的大氏族社會。

而在氏族成員死後,其他活著的成員會將其葬在公共的氏族墓地裡,原因是在氏族社會背景下,群體對墓的認知是死後的家,那麼每個氏族成員死後也應該共同生活在一起,與其他已經逝世的家人團聚。

而後社會生產力持續發展,群居社會的規模不斷擴大,不變的死後要和宗族的人安放在一起的概念,而社會規模的擴大導致人可以移動的距離遠遠大於原始社會,於是有了越來越多的人客死他鄉,而將客死他鄉的人的屍體運回故鄉安葬的需求越來越大,於是有了「歸葬」。

我國古代在對官員的選任和管理上實行人事迴避制度,主要目的是防止官員因個人利益或親屬關係等因素對政治活動產生不良影響。

在這個制度下,當官一般不能在自己的家鄉任職,而大多要去到其他地方,原因是在自己的家鄉任職很容易遭遇親戚、熟人有事請求,長久以往容易形成徇私舞弊的作風。所以,當官基本就要去外地當。

其次,古代官員的法定退休年齡基本高於他們的平均壽命。根據史料記載,從周朝起,"大夫七十而致仕"為後來各朝沿用。

但明朝破了古制,文武官員六十致仕;至清,參將以下的武官退休年齡,調整到五十四歲至四十五,"參將五十四,遊擊五十一,都司守備四十八,千總、把總四十五"。要知道,春秋戰國人均壽命35歲,唐朝42歲,到明朝社會生產力大大提高了也才57歲,可見法定退休年齡顯然高於平均壽命,其背後的邏輯就是你來當官就要做好卒於任上的準備。

中國古代,官員退休稱為"致仕",把官職還給君王。如果官員年老體弱,也可主動申請退休,稱為"乞骸骨",使骸骨得歸葬故鄉。

這說的就是「歸葬」,官員感覺自己真的要死在任上了,但是又想遵循習俗歸葬家鄉,這時候就主動申請退休,乞求皇帝同情,把骸骨還給自己,讓自己可以帶著骸骨回到故鄉,以便死後安葬。這基本上就是整個古代官員卒後「歸葬」的流程。

那麼,在官員「歸葬」這件事上,存在著哪些不同之處呢?

有一種說法,是大臣死後不允許歸葬,而要葬在京城500裡內的地方,表示死後仍繼續效忠,作證的歷史材料有不少宋朝大臣死後並未葬回故鄉,而是都葬在河南,比如出身廬州合肥的包拯死葬鞏縣(今鞏義),出身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的範仲淹死葬伊川,出身吉州永豐(今屬江西)的歐陽修死葬新鄭,出身成都華陽(今四川成都)的範鎮死葬襄城,作為證據。

然後,官員「歸葬」一般是不能有什麼不好的事跡的,一旦有,就不太可能會歸葬了。原因何在?

敬天法祖是中國華夏漢人的信仰。光宗耀祖,認祖歸宗,衣錦還鄉這些是傳統,古代官員一般薪水很低,大多靠著家族供奉,當官給家族面子,家族以經濟支持作為後盾維持家族子弟當官,這是很完整的鏈條,一旦官員做出什麼有損名聲的事,那就是在給家族蒙羞,認祖歸宗都難,更不要談歸葬。

宋代大文豪蘇軾(1037年—1101年),四川眉州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客死常州。然而蹊蹺的是,蘇軾既沒有葬在故鄉眉州,也沒有就近葬在常州,反而是葬在八竿子打不著的河南郟縣。

為什麼蘇軾沒有歸葬?有後世研究者猜測,蘇軾當年與蜀中趙捻一案有關。宋紹聖元年(1094年)進士趙捻任太常博士,元符年間省父返渝,打著蘇軾兄弟被貶的大旗,借除君側之奸的旗號,起事造反。結果趙捻兄弟被誅,父母妻子皆被流放,因此蘇軾兄弟不敢返鄉歸葬,落人口實。

歸葬的真實內核和中國人傳統的「家國」精神是一致的,先有家再有國,世俗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修身出發,一步步到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普羅大眾的人生軌跡,無論最後走到哪一步,都要回歸到「家」和「身」。

【資料文獻:《儒林外史》、《史記·管蔡世家》、《董府君墓志銘》】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落葉歸根,來時無口」——說說關於古代官員卒後的「歸葬」習俗
    接下來,我想以宋朝為核心,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關於古代官員「歸葬」的那些事。(一)最原始「歸葬」習俗的誕生「歸葬」在我國傳統的古代社會中,一直備受重視。關於歸葬習俗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大約一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結束,這是地球結束最後一次的冰期,氣候開始逐漸變暖,因此人們生存的自然環境出現了一定的變化。
  • 【清河史話】落葉歸根——南北朝時期清河張氏的喪葬習俗
    但是,從歷史上看,人類的流動性決定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壽終正寢」,譬如外出做官或者打仗,死在官員任職的地方或者死在戰場上也不在少數,這些人面臨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殯葬?鑑於這種情況,在殯葬方面,人們大多採用了歸葬還鄉的方式,所謂葉落歸根、狐死首丘,都是這種情感的形象比喻。不僅如此,人們在《禮記·檀弓》中找到了儒家文化的理論依據:「大公封於營丘,比及五世,皆反葬於周」。
  • 古代官員退休,為何一定要回老家?落葉歸根,並非主要原因
    古人云「四十強仕,七十致仕」,70歲一般被認為是古代官員正常退休的法定年齡。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制定了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分化大臣權利的先進官制體系後,還制定了系統、完善的官員致仕制度予以配合。
  • 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什麼都得回老家?不止因為落葉歸根
    古代統治者建立了科舉制度,使得那些寒門子弟可以通過科舉考試成為官員為國效力,實現自己的夢想。官員們也有三六九等之分,各種等級制度非常的嚴明,除了對官員的等級制度規定非常嚴明之外,對於官員退休之後的規定,也是非常的嚴格。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什麼都得回老家?不止因為落葉歸根。
  • 古代官員退休「落葉歸根」,告老還鄉是唯一選擇,法律明文規定!
    古代退休制度「落葉歸根」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退休制度一直都有,而且有相關的規定。古代的退休制度與禮法息息相關,古人對於禮儀非常看重,認為這是一件極為嚴肅的事情,也貫穿著中國古代社會,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影響力相當大。而古時候的退休標準與理和孝道有一定的關係,古時候注重以孝治天下。
  • 吳法憲病逝後,上千人前來送行,歸葬家鄉落葉歸根,實現臨終遺願
    小山村走出的開國將軍江西吉安曾是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戰爭年代這裡有五萬人為革命英勇獻身,而倖存者中,有148位著名將領成為開國將軍和開國功臣,而在吉安的永豐縣就走出九位開國將軍,唯一的開國中將就是吳法憲。
  • 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何會告老還鄉?
    當能源和思維能力有較二、三十歲遠遠不足,已經到了結束英雄遲暮。皇帝的臉陪他們的英雄上傳好幾十的會留下歲月的一年心中有萬分不舍互補的回憶,自然是優待,一系列的退休制度,以滿足他們退休的物質需求。類似於中國古代和現代的退休制度也有一個早期退休制度,但退休制度僅限於官員,退休官員古稱「致仕」、「致事」、「致政」。
  • 古代官員請辭後,為何一定要告老還鄉,而不選擇留在京城養老?
    1978年我國發布了《關於個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其中規定男性退休年齡是60周歲,女性為50周歲,而女幹部則為55周歲,幾十年來未曾變過,而我們針對退休後的人群也出臺了相關的政策,開設了養老保險服務。
  • 落葉歸根,人一定要記得回家的路!
    落葉歸根,是最樸素的自然規律。早年,趙本山曾主演過一部叫作《落葉歸根》的電影,講述了農民工老趙為讓死去的工友老劉落葉歸根,一路上歷盡艱難將老劉屍體運回老家的故事。雖然只是打工結識的朋友,但在老趙的信念裡,把老劉運回故鄉安葬是對逝者最大的安慰,也是自己最對得起良心的善舉。
  • 古代的貪腐官員每朝每代都有治理,他們最終結局如何?
    更何況官員自己也得社交也得吃飯同時還要考慮下屬的生活,這無疑都需要一大筆錢,錢從何來,一部分是灰色收入,一部分就是黑色收入了,黑色收入裡面很大一部分就是貪汙腐敗來的。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來談談這個問題:古代被判死刑的官員圖古代官員的收入古代官員的收入在每個朝代都是不固定的,但是都有一套相應的規章制度。
  • 在京城養老不好嗎,為何古代官員退休,都要告老還鄉
    在古裝劇中,我們常常能見到某位老臣請求告老還鄉,事實上古代也是如此。古代官員退休叫做「致仕」,也叫「致事」、「致政」或「休致」。不同的朝代,對於官員退休要求也是不同的。但不管是哪種情況,官員退休以後,都要回到自己的家鄉,並不會留在京城養老。在京城養老難道不好嗎,畢竟這裡比其他地方的條件都要好,官員領了退休金可以在京城安享晚年。可為何古代官員退休,都要告老還鄉呢?其一,落葉歸根落葉歸根是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這是因為自古傳承下來的。
  • 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什麼都選擇告老還鄉?留在京城養老不好嗎?
    ——唐代司空圖的《華下》每一個人對自己的生活都有自己的規劃,可以說,人們很少能夠遇到和自己對未來設想一模一樣的人。因為每個人的經歷不同,喜好不同,收入有差異,結合具體的實際,人們都傾向選擇更適合自己的方式進行生活。關於養老,相信每一個人都進行過想像。或是繁華的都市,或是清幽的小院,或是溫馨的寵物,或是熱鬧的家人,不同的方式都有人喜愛。
  • 在講究落葉歸根的古代,《滕王閣序》作者王勃,為什麼葬在了越南
    在講究落葉歸根的古代,因《滕王閣序》名操一時的王勃,為什麼沒有葬在故鄉而是葬在了現今的越南,答案還要從王勃的經歷說起。王勃(約650年-約676年),字子安、漢族、唐朝文學家,絳州龍門人(今山西萬榮縣)人。
  • 與「卒」有關的那些字 古代的「死」按身份有不同的稱呼
    在象棋中有一種棋子,通常被排布在最前線,而且永遠不能後退,它就是「卒」,也叫兵。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個看上去不太起眼的「卒」字。「卒」本來是個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很像一件有著特殊花紋的衣服。而它在小篆中的字形,就是在「衣」字上,加了一撇作為標記。
  • 「太太」古稱有講究:明清時專指一二品官員之妻
    [摘要]「太太」一詞,最早源於周朝古公亶父之賢妃「太姜」,也就是泰伯、仲雍、季歷三兄弟的母親。太姜不但姿色出眾,而且貞靜柔順,教子有方,深得世人愛戴。現在,人們常常把自己的妻子稱為「太太」。在古代,「太太」一詞是不能亂稱的,它有嚴格的等級分界線。明清時代,「太太」一詞專指一二品官員的妻子,一般人是不能稱「太太」的。明代胡應麟《甲乙剩言·邊道詩》中說,明代中丞以上官吏之妻稱太太。可是後來,「太太」一詞越來越掉價,官僚士大夫之妻,都稱「太太」了。《兒女英雄傳》第一回:「雖然安老爺不善經理家計,仗著這位太太的操持,也還可以勉強安穩度日。」
  • 古代官員老了後辭官歸隱有「退休金」嗎?生活貧困還是富裕?
    現在的我們經常說養老金,退休金,那古代也有嗎?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古代的官員在老了後有沒有退休金?他們是靠什麼生活的?古代官員退休的「規定」時間竟然是七十歲都說古代人平均壽命比較短,那古代官員的法定退休年齡是多少歲呢?
  • 臺抗日先烈蔣渭水靈骨落葉歸根 將遷葬回宜蘭(圖)
    圖片來源:「中央社」中新網10月16日電 據香港中通社臺北消息,臺灣有名的抗日先烈蔣渭水,去世後被葬在臺北,但蔣家後人有意將蔣渭水的靈骨歸葬故鄉宜蘭。宜蘭縣府提供位於礁溪山區的「櫻花陵園」作為遷葬之處,15日由宜蘭縣長林聰賢主持紀念園區定址典禮。宜蘭縣府表示,紀念園區裡將規劃「渭水之丘」和一條300米長的「雪谷步道」,紀念蔣渭水的一生風骨。
  • 古代官員「七十而致仕」的制度,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執行的?
    官員退休,古稱致仕,意思是把職務還給帝王。漢宣帝地節三年(公元前67年),七十多歲的老丞相韋賢「以老乞骸骨」,懇求皇上讓自己這把老骨頭能夠歸葬故土,得到批准,這才為「七十而致仕」開了一個頭。隋朝統一全國後,七十致仕的制度得到重申,隋煬帝規定:「年七十以上,疾患沉滯,不堪居職,即給賜帛送還本郡」。到唐代時,更是將其寫進《大唐令》:「諸職事官七十聽致仕。」其後宋元明清都因襲傳統,將七十歲定為官員必須退休的界限。
  • 歸葬造句和解釋_歸葬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歸葬(guī zàng)。人死後,屍體運回故鄉埋葬。[郭沫若《中國史稿》:「作為母系大家族的成員,其中還包括出嫁死後必須歸葬於本氏族的男子。」]歸葬參考例句:1、星少是典型的紈絝,不知稼穡艱難,隨隨便便的以為歸葬就是歸葬那麼簡單。
  • 古代官員為什麼要告老還鄉,而不是留在京城享福
    按照我們現在的想法,一個人當了大官,無論是在北京還是在其他任何地方,退休後一定是在當地的大城市裡安享晚年。因為大城市裡有便捷的交通,良好的醫療條件,繁榮的經濟文化以及自己在當地的深厚人脈。比如給小孫子找個重點小學上學啥的,都是非常的輕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