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理解和把握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要義

2020-12-09 光明思想理論網

  作者:雲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馬子紅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要求,「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強調「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展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著眼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對於全黨全國人民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有力拉動世界經濟復甦和增長,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全面理解和把握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要義,是理解「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關鍵所在。

  深刻認識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要性

  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戰略謀劃。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來深刻認識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構想。

  傳統國際循環動能明顯弱化,我國「兩頭在外」模式不可持續。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同時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過去40多年間,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外部環境下,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對我國快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逆全球化趨勢明顯加劇,在當前保護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全球市場萎縮的外部環境下,傳統國際循環動能明顯弱化,外部市場需求與資源供給均面臨一定衝擊,如全球貿易總量佔GDP的比重由2008年的51.4%降至2019年的44.1%;疫後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斷裂風險亦進一步上升,我國「兩頭在外」的經濟發展模式已明顯不可持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今後一個時期,我們將面對更多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必須做好應對一系列新的風險挑戰的準備」。中國這樣的經濟大國必須堅持底線思維,從持久戰的角度認識經濟形勢,把發展的立足點更多放到國內來,通過繁榮國內經濟、暢通國內大循環為我國經濟發展增添動力,帶動世界經濟復甦,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大國經濟優勢日益明顯,助力我國經濟內部可循環。近年來,中國經濟外部再平衡取得顯著進展,中國經濟增長不再依賴出口拉動,越來越多依靠國內消費和投資,大國經濟特徵明顯。如中國經常帳戶順差佔GDP的比重由2007年的約10%降至2019年的1%左右;外貿依存度也由2006年的64.2%降至2019年的31.8%。作為大國經濟的典範,中國正是依靠以下的優勢實現了自身內循環式的發展:一是擁有世界最大中等收入群體。根據國家統計部門的相關標準測算,我國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由2010年的1億多人發展至2019年的4億多人,規模為全球之最。中等收入群體具備購車、購房、閒暇旅遊等能力,所釋放的消費需求將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重要支撐。同時,中等收入群體人力資本的快速積累,有助於更好地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發展順利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二是擁有全球最大消費市場和超大消費潛力市場。我國即將成為全球最大消費市場。2019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8萬億元,約合6.0萬億美元,與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美國的差距不到3000美元。另外,中國消費市場不僅規模龐大,還是全球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按照《建議》中「二〇三五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要求,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將由2019年的3萬元升至6萬元左右。我國消費內需市場的不斷擴大,無疑將產生對全球資源要素的更大引力場,形成參與國際競爭和合作新優勢,將進一步推動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三是擁有全球最完整工業體系。我國是全球製造業第一大國,製造業增加值自2010年起穩居世界第一,2019年達26.9萬億元,佔全球比重28.1%,同時也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這就使我國將逐漸具備能夠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和供應鏈基礎,保障產業安全和國家安全。此外,我國經濟創新能力不斷增強,2019年我國PCT專利申請量超過美國,躍居全球第一。

  準確把握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著力點

  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把握好五個著力點。

  1、加快培育消費引領型的內需體系。這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增強國內大循環主體地位的重要基礎。具體而言,要以滿足國內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從擴大消費規模入手,不斷創造適應新需求的有效供給,推出更多符合國內消費者需求的商品和服務,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投資力度,加強教育、醫療、社區商業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幅提升內需在拉動經濟增長、促進技術進步、培育市場主體中的作用;要加強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完善硬體和軟體、渠道和平臺,夯實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基礎。

  2、努力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這是確保國內大循環暢通、塑造我國在國際大循環中新優勢的關鍵所在。具體而言,要增強責任感和危機感,丟掉幻想,正視現實,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攻克重要領域「卡脖子」技術;要充分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國際一流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後備軍;要為科學家和留學生回國從事研究開發、學習、工作和生活提供良好環境和服務保障,形成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為國效力的良好氛圍。

  3、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這是穩固國內大循環主體地位、增強在國際大循環中帶動能力的迫切需要。具體而言,要充分挖掘國內能源、礦產、技術、人才等資源,把增強產業鏈韌性和競爭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著力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產業鏈供應鏈;要加快推進數字經濟、智能製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加強產業鏈上下遊企業的縱向合作和相關產業鏈企業之間的橫向互動,探索發展基於國內的產業配套體系,釋放產業集聚效應,提高產業集群競爭力,發展垂直整合的產業鏈體系;要採取有力措施提高企業根植性,促進產業在國內有序轉移,即使向外轉移也要想方設法把產業鏈關鍵環節留在國內。

  4、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城鄉經濟循環是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方面,也是確保國內國際兩個循環比例關係健康的關鍵因素。具體而言,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接續推動脫貧摘帽地區鄉村全面振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活改善;要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堅持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優化農業生產區域布局,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

  5、提高人民生活品質。這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關鍵聯結點。具體而言,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探索通過土地、資本等要素使用權、收益權增加中低收入群眾要素收入,切實保障勞動者待遇和權益,不斷壯大中等收入群體;要堅持問題導向,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加快補齊短板弱項,紮實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6、牢牢守住安全發展這條底線。這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題中應有之義。具體而言,要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國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要把握好開放和安全的關係,織密織牢開放安全網,增強在對外開放環境中動態維護國家安全的本領;要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擺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促進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

[ 責編:鄭芳芳 ]

相關焦點

  •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核心要義:統籌發展和安全——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副...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精準作出了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決策,為今後5 年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如何理解和把握新發展格局?構建新發展格局對財稅工作提出了哪些要求?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稅收肩負著怎樣的使命?
  • 準確理解和把握「十四五」規劃的核心要義
    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著眼於我們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清晰地展望了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  一是要準確把握「十四五時期」戰略機遇期的新特徵。
  • 李鴻忠:堅持新發展理念和系統觀念,全面提高構建新發展格局能力和...
    李鴻忠:堅持新發展理念和系統觀念,全面提高構建新發展格局能力和水平 2020-11-07 09: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高培勇:構建新發展格局所凸顯的是「安全」二字
    在當前的中國,「新發展格局」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一個超高頻詞彙,但是仔細地審視一下,人們圍繞「新發展格局」所作出的種種解讀在認識上、理解上卻有著頗多差異。大家肯定注意到剛才楊主任在作新發展格局的系統闡述的時曾講,「雙循環」如果把它歸結為新發展格局,顯然有一定不妥當之處。我理解,要比較準確地把握新發展格局,就要從它的核心要義入手,進一步探究新發展格局究竟是奔著什麼而去的?
  • 運用科學思維認識和把握新發展格局
    原標題:運用科學思維認識和把握新發展格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堅持運用科學思維作出的戰略抉擇。要正確認識和把握新發展格局,也需堅持運用戰略思維、創新思維、辯證思維、底線思維等科學思維。
  •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
    ,謀劃和推動公司在構建我國新發展格局中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要樹牢新發展理念,建立系統長遠發展觀,聚焦公司未來30年乃至更長遠戰略轉型目標,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推進構建以能源資源為基礎,以潔淨能源和現代化工為兩翼,以新能源、新材料、新經濟為重要增長極的「一基兩翼三新」公司發展格局。
  • 如何理解新發展格局?如何構建新發展格局?專家解讀
    新華社北京11月23日電(記者陳煒偉)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擘畫了未來5年以及15年的發展新藍圖。其中,「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引發外界廣泛關注。如何理解新發展格局?如何構建新發展格局?
  • 理論頭條|開啟新徵程,須把握「三新」要義
    開啟新徵程,須把握「三新」要義■ 王虎學 何瀟瀟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是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即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之際召開的一次具有全局性、歷史性意義的重要會議。
  • 何立峰在《黨建》雜誌刊文: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學習領會《建議》核心要義,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
  • 「傳習錄」全面把握「三個新」的科學內涵
    胡敏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1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從理論和實際、歷史和現實、國內和國際相結合的高度,分析了進入新發展階段的理論依據、歷史依據、現實依據,闡述了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新要求,闡明了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主攻方向
  • 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中譜寫中國經濟奇蹟新篇章
    在新發展形勢下,如何育先機開新局,譜寫中國經濟奇蹟新篇章,是對我們黨的一個重大考驗。在這一重要歷史關口,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部署,這是新發展階段把握髮展主動權的先手棋,是奪取經濟發展新勝利的關鍵招,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務必深刻領會、堅決貫徹。
  • 王一鳴:構建新發展格局要靠改革創新
    這是黨中央根據我國新發展階段、新歷史任務、新環境條件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如何把握大勢,準確理解構建新展格局的意義和內涵?著眼長遠,構建新發展格局從哪些方面發力?11月26日,全國工商聯國際合作工作會議暨「兩送一防」助推民營企業高質量走出去行動推進會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就「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內涵實質和要求進行解讀。第一,要充分認識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意義。
  • 深刻把握新發展格局的基本內涵和重大意義
    一是要把握靈魂。《建議》強調,要「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構建新發展格局,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這就啟迪我們,新發展理念是新發展格局得以產生和形成的思想靈魂,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必然結果。
  • 《構建「雙循環」新格局》:全面解讀「大循環」「雙循環」深刻內涵
    全會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部署,既順應時代潮流,又應對時代之變,具有鮮明的戰略性、前瞻性、指導性。構建新發展格局,要全面把握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意義、時代背景和豐富內涵。
  • 立足發展新階段 貫徹新發展理念 構建新發展格局
    任何變局中都會有挑戰和機遇,對我國而言,一方面,要準確把握客觀存在的戰略機遇,順勢而為;另一方面,也要做好戰略謀劃,特別是發揮大國經濟影響力,利用「一帶一路」建設優勢,更好地塑造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此外,還要在應對危機中善於發現機遇、把握機遇,從而實現危中轉機、化危為機。面對疫情衝擊,中國率先控制住疫情,實現外貿出口逆勢上揚、跨境投資質量向好,就是最好的例證。
  • 國家發改委秘書長趙辰昕:企業家要準確把握新發展格局的科學內涵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十四五』和未來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發展戰略、路徑作出的重大調整和完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又一重大理論成果,這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階段的主動選擇。」趙辰昕說。
  •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 擔當好戰略支撐的角色
    如果說,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我國積極參與國際大循環發揮了重要作用的話,那麼,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將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發揮決定性作用。因此,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十四五」規劃最大的亮點,也是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戰略的重大轉變。  廣東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 ...把握核心要義 找準目標定位 全力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郭承錄強調,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即將開啟的重要歷史時刻,召開的一次具有全局性、歷史性意義的會議。報告會上,郭承錄結合自己學思感悟,聯繫世情、國情、黨情和市情實際,用生動的語言和詳實的數據,全面解讀了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決定性成就,深刻分析了全會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新發展階段重要特徵,系統闡釋了我國2035年遠景目標、「十四五」時期新發展格局及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和重點內容。
  •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積極應對國際國內形勢變化、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塑造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對於「十四五」和未來更長時期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必須深入學習領會,認真貫徹落實。
  • 綱舉目張 權威縱論構建新發展格局
    ,全面理解「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主要目標、重點任務,清華大學於11月28日舉辦第二屆中國發展規劃論壇。論壇邀請有關方面領導和權威專家進行主旨演講,解讀中央關於「十四五」發展的方向和相關部署。把握好構建新發展格局科學內涵開幕式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向論壇發來書面致辭,委託中央財辦副主任尹豔林代為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