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2020-12-05 求是網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積極應對國際國內形勢變化、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塑造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對於「十四五」和未來更長時期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必須深入學習領會,認真貫徹落實。

  重塑我國經濟發展新優勢的戰略抉擇

  經濟發展是資源、產品、服務的供和需相互循環的過程。供需均衡、循環暢通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基本條件和本質要求。

  我國經濟已經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轉變。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緊抓全球化機遇,積極加入國際大循環,經濟的外向度持續增加。然而,隨著外部環境和我國發展的要素稟賦的變化,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同時,我國內需潛力在不斷釋放,國內大循環活力日益強勁,國際大循環、國內大循環出現了此消彼長的態勢。2019年,我國經濟外向度已經下降到31.84%,出口佔GDP的比重已經下降到17.39%,國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7個年份超過100%。

  內循環為主是大國經濟的共有特徵。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其他大國經濟一樣,國內供給和國內需求對於經濟循環起到主要支撐作用。國際金融危機後,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消費基礎作用、投資關鍵作用不斷增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顯著成效,我國經濟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目前,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突破1萬美元,城鎮化率超過60%,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斷提高,經濟發展依靠內循環具有充分的條件和優勢。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應對變局的戰略抉擇。當前,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帶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受到衝擊,傳統的國際經濟循環明顯弱化、受阻。在這種情況下,強化國內經濟大循環,是規避風險、轉危為機的戰略選擇,有利於增強我國經濟發展的韌性,也有利於促進和帶動國際經濟循環,實現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相互促進。因此,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我們黨對經濟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和科學運用。這是主動作為,不是被動應對,是長期戰略,不是權宜之計。

  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

  這次全會提出,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託國內市場。這抓住了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和核心。

  我國擁有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內需基礎。從投資領域看,我國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總體還不高,製造業正在轉型升級,投資領域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投資潛力巨大。從消費領域看,中國有14億人口,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是全球最具潛力的大市場。隨著新型消費業態加速發展,居民消費升級勢頭發展迅猛,我國已成為全球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支撐和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需求空間廣闊,構建內循環為主的新發展格局擁有充分的內需保障。

  不斷提高內需增長動能。努力保持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積極改善收入分配格局,特別要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和調節過高收入來縮小收入差距,提高城鄉居民的消費能力。積極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健全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消除城鄉居民消費後顧之憂。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推動戶籍制度等民生領域改革。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開發新的消費領域和經濟增長點,挖掘老齡化帶來的產業發展機會和消費潛力。

  著力拓展內需發展空間。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以質量品牌為重點,促進消費向綠色、健康、安全發展,鼓勵消費新模式新業態發展。健全現代流通體系,發展無接觸交易服務,促進線上線下消費融合發展,開拓城鄉消費市場。發展服務消費,擴大節假日消費,培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等領域短板,推動企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推進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等重大工程建設。

  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方向

  這次全會強調,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方向,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打通經濟循環堵點,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完整性,使國內市場成為最終需求的主要來源,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暢通大循環的戰略抓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居民對消費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生產領域對於資源性產品的供給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然而,相比需求方,供給質量提升步伐落後於需求的發展,總供給和總需求「錯配」,需求端想要的供給端不能完全滿足,供給端有的需求端未必都要,導致中低產能過剩、中高端產能短缺,內循環不暢,造成經濟效率損失。黨中央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布局,為提高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暢通經濟大循環提供了戰略抓手。

  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暢通大循環的主攻方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必須深入研究市場變化,認識和把握現實需求和潛在需求,堅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繼續推進「三去一降一補」,防止低端產能和殭屍企業反彈再生。著力解決實體經濟結構性的供與需、金融和實體經濟的失衡問題,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製造強國建設,加快服務業發展,提高基礎設施網絡化水平,持續推動形成新的增長點。

  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依託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和完備產業體系,創造有利於新技術快速大規模應用和迭代升級的獨特優勢,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大力培養和引進國際一流人才和科研團隊,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合作。

  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發展格局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決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

  既要內循環也要外循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揮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作用,既獲得了急需的資金、要素、技術等資源,也為世界奉獻了物美價廉的商品,為自身和全球發展注入強大正能量。近年來,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加劇逆全球化趨勢,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明顯變化。但是,全球化這一歷史規律、歷史大勢沒有變,也不會變。我們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實現更加強勁更可持續的發展。

  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產業鏈供應鏈越安全可靠,國內大循環就越順暢,就越能形成對全球資源要素的引力場,越有利於構建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越有利於形成參與國際競爭和合作新優勢。要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堅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動全產業鏈優化升級。要繼續鍛造產業鏈供應鏈長板,鞏固提升優勢產業的國際領先地位,拉緊國際產業鏈對我國的依存關係。要著力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加大重要產品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多元化。

  構建更加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拓寬開放領域,積極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著力優化國內國際市場布局、商品結構、貿易方式,提升出口質量,增加優質產品進口,實施貿易投資融合工程,構建現代物流體系。充分發揮自貿區等在構建雙循環中的作用,加大區域性外循環布局。統籌發展和安全,通過提高自身競爭力,增強監管能力和風險防控能力。要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加快推進規則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作者單位: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

相關焦點

  • 知與行|思想者: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也是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
  • 何立峰在《黨建》雜誌刊文: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學習領會《建議》核心要義,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
  • 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中譜寫中國經濟奇蹟新篇章
    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中譜寫中國經濟奇蹟新篇章  《求是》雜誌評論員  進入新發展階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度交匯,我國發展的環境錯綜複雜,發展的任務艱巨繁重,機遇挑戰前所未有。
  • ...發展格局筆談⑩|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贏得國際競爭的主動權
    對構建國內國際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幾點認識為應對國際局勢的複雜變化,進一步保證我國經濟發展穩中有進的積極態勢,黨中央及時提出了以國內經濟大循環為主,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思路,習近平總書記5月27日在政協經濟界代表座談會上講話中首次提出這一概念
  •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並作出重大工作部署。「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這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階段,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帶來一系列新機遇新挑戰。
  • 【韓文秀人民日報撰文: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
    【韓文秀人民日報撰文: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韓文秀在人民日報撰文稱,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需要把握好以下重點。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戰略方向。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既是當前應對疫情衝擊的有效途徑,也是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客觀要求。
  • 解答構建新發展格局「三問」
    新發展格局,正在成為「中國熱詞」,對於「為什麼要構建新發展格局」「構建什麼樣的新發展格局」「如何構建新發展格局」等問題,社會各界非常關注,這也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課題。為什麼要構建新發展格局當前,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只有深刻認識和把握世界發展大勢,主動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才能抓住機遇、戰勝挑戰,立於不敗之地。
  • 張軍擴: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要靠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張軍擴: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要靠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2020-11-21 22: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求是》雜誌評論員: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中譜寫中國經濟奇蹟新篇章
    在新發展形勢下,如何育先機開新局,譜寫中國經濟奇蹟新篇章,是對我們黨的一個重大考驗。在這一重要歷史關口,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部署,這是新發展階段把握髮展主動權的先手棋,是奪取經濟發展新勝利的關鍵招,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務必深刻領會、堅決貫徹。
  •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要靠...
    來源:證券日報本報訊「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我國仍將處於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內涵有變化,所以要緊緊抓住時機,加快改革開放,與時俱進調整和優化各項發展戰略和政策,努力在應對各項風險挑戰中實現化危為機。」
  •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解決這一矛盾,要求發展轉向更多依靠創新驅動,不斷提高供給質量和水平,推動高質量發展。這是大國經濟發展的關口,我們要主動適應變化,努力攻堅克難,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第二,這是應對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變化的戰略舉措。新世紀以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發展,世界貿易和產業分工格局發生重大調整,國際力量對比呈現趨勢性變遷。
  • 2021年《經濟藍皮書》發布——加快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社交距離等因素造成勞動力就業意願、勞動參與率、就業充分程度以及農民工返城就業狀況等發生變化,這些問題的存在突出表現為經濟復甦的不平衡。總體而言,經濟活動雖然有力恢復,但是第三產業、消費和收入復甦相對滯後,需求側的恢復相對於供給側也有滯後的表現。實現供給側、需求側的平衡和相互促進,需要加快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加快把科技創新勢能轉化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強大動能
    他首先向為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加快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作出重要貢獻的全省各級科協組織和廣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衷心感謝。  在與大家交流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指示精神的心得體會,並深入分析我省「十四五」時期面臨的形勢、機遇和挑戰後,吳政隆指出,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指示精神,胸懷「兩個大局」,增強憂患意識,堅定發展信心,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決策部署,牢牢把握髮展的主題主線、根本動力、根本目的,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貫徹新發展理念
  • 積極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
    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了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決策,強調必須把發展質量問題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企業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主體,要充分發揮自身功能,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實現更大發展。自覺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 湖南: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新作為
    我們具備全面融入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諸多條件,理應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積極作為、大展身手,為建設現代化新湖南塑造新發展優勢。「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構建新發展格局,題中之義是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立足自身、「練好內功」。要牢牢扭住擴大內需戰略基點,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
  • 理論學習 | 解答構建新發展格局「三問」
    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新發展格局,正在成為「中國熱詞」,對於「為什麼要構建新發展格局」「構建什麼樣的新發展格局」「如何構建新發展格局」等問題,社會各界非常關注,這也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課題。
  •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為「十四五」開好局(社論)...
    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堅持系統觀念,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
  • 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要靠深化改革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我國發展階段變化的必然要求總的來看,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我國發展階段變化的必然要求。這可以從兩個方面加以說明。一方面,隨著我國發展階段變化,我國傳統的參與國際大循環的模式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和調整壓力。
  •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
    總論部分主要闡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就、我國發展環境、2035年遠景目標、「十四五」時期的指導思想、原則和主要目標。分論部分總體上按照新發展理念的內涵組織,分領域闡述「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重點任務。結尾部分主要闡述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健全規劃機制,為規劃實施提供保障。
  • 王一鳴: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是深化改革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在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中謀求我國發展的戰略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