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文為業、以硯為田的讀書生涯中,書房既是中國古代文人追求仕途的起點,更是他們尋找自我的歸途。當厭倦了政治的黑暗與社會的爭鬥,躲進小樓,「偏安」一隅,吟詩作畫,閉門讀書;或是二三好友相聚,奇文共賞,疑義與析……因此書房成為古代文人不可或缺的消遣和休憩的處所。
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廣博見聞,經世致用。日久成癖,讀書就變成了習慣性的交流,甚至三日不讀書,便自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有書就有了書房,雖然書隨處皆可讀,但讀書人誰不希望有自己的藏書,誰不希望有屬於自己的一方天地,用以讀書、習文、會友呢?書房不必太大,有幾架書,一桌、一椅、一盞燈,就有了規模,就有了於日常中沉思靜悟、安頓心靈的所在。
清代著名學者李漁在《閒情偶寄》一書中專門談到書房的裝飾,有很多精妙的設計,但崇尚的是「宜簡不宜繁」,力求「高雅絕俗之趣」。自古及今,書房並無一定之規。富者可專門築樓,貧者或室僅一席;有的雕梁畫棟,有的則環堵蕭然。書房或築於水濱,或造於山間;或藏諸市井,或隱於郊野。不可居無竹,多數書房皆在室外植以南山之竹。
「芸窗」、「芸館」、「螢窗」、「雪窗」 是書房的別名。「芸窗」和「芸館」緣於古人藏書用以驅蟲的香料——芸。「螢窗」、「雪窗」典出車胤囊螢、孫康映雪的求學勵志故事。別名雖然別致,也只是在詩文中偶用,因為書房(書齋)的「書」是最雅致大方的。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唐代劉禹錫的《陋室銘》,是主人志趣的寫照,是古來描寫書房的名作。明代歸有光,在青少年時代曾廝守於一間極為窄小的書齋,名曰項脊軒。「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作者卻「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
古代文人常為自己的書齋起齋號。書齋之名從發端到流行,有一個發展的過程。司馬遷雖有宏文巨著《史記》傳世,但未聞其齋號。《陋室銘》是一篇齋記,但「陋室」不能視為書齋名。正式命名書齋,似起源於北宋。史傳司馬光有齋名「讀書堂」,雖質樸但過於平白。以後有洪邁的「容齋」、陸遊的「老學庵」。元代,為書齋命名的做法已經影響到西域一帶的少數民族人士。這在陳垣《元西域人華化考》中有大量記載。至明清齋名盛行,文人學士差不多都有自己的書齋雅名。袁宗道的「白蘇齋」、唐伯虎的「夢墨堂」、張溥的「七錄齋」、袁枚的「小倉山房」、蒲松齡的「聊齋」、 梁啓超的「飲冰室」,皆是意蘊深遠。「飲冰室」,語出《莊子·人間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形容內心憂慮焦灼,室主以此表達自己對國家前途的憂慮。 齋號寄託著主人的志與情,書房是文人的靈魂之城。
古人好古,讀先賢書,重歷史經驗,發思古幽情,追求會古通今的樂趣。書籍和器物,越古越有意思。書畫真跡、碑帖原拓、古籍善本自然是書房的珍品 ,那些文房用具也最好有些古意。明清文人珍藏宋元版書,用舊窯或古銅的器物,成了一種雅趣。這在那時的論著或文學作品中多有反映。
齋中撫琴,也是文人的一種雅好,悠遠的琴聲「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常建);淡泊的琴聲「仿佛弦指外,遂見初古人」(王昌齡);琴聲最宜伴月「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王維);琴聲也可對酒「一杯彈一曲,不覺夕陽沉」(孟浩然)。琴聲擴大了書齋之趣,琴聲提煉了書齋之韻。
接近自然、遠離塵囂是書房的另一種韻致。明代李曄所說的《紫桃軒雜綴》的理想書齋環境是:「在溪山紆曲處擇書屋,結構只三間,上加層樓,以觀雲物。四旁修竹百竿,以招清風;南面長松一株,可掛明月。老梅寒蹇,低枝入窗,芳草縟苔,周於砌下。東屋置道、釋二家之書,西房置儒家典籍。中橫几榻之外,雜置法書名繪。朝夕白飯、魚羹、 名酒 、精茗。一健丁守關,拒絕俗客往來。」 築室於山間水涯並不現實,但可以造出山房的趣味。
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中這樣描述書齋環境: 「窗外四壁,薜蘿滿牆,中列松檜盆景,或建蘭一二,繞砌種以翠芸草令遍,茂則青蔥鬱然。旁置洗硯池一,更設盆池,近窗處,蓄金鯽五七頭,以觀天機活潑。」
古人書房中少不了香爐,香篆繚繞,像迴蕩的琴聲,將人引入高山流水的冥想,將人帶入曠遠澄澈的境界。據載有好事者在山中囊雲而歸,在書齋中放出。不知效果如何,其行為真是憨得可愛。煙雲是書房的清韻,本不可強求的。古書名畫、四時花草、茶酒談笑,都會散出煙雲。
文房用器於隋唐時就逐漸興盛起來。隋代是我國科舉制度的起源時期,科舉促進了隋唐文人階層的出現,文房用器也就大量出現。這些文房用器早超出了筆、墨、紙、硯的範疇。《唐書·陸龜蒙傳》記有筆床,唐杜甫《題柏大兄弟山居屋壁》詩:「筆架沾窗雨,書籤映隙曛。」
文房器物經過宋元的普及、成形、拓展,到了明代進入了繁榮期。連明皇室也同樣青睞起書齋的文玩,在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魯王朱檀墓中就出土了諸多的文房器物,例如水晶鹿鎮紙、水晶獸形水盂、玉荷葉筆洗、碧玉筆格等。文房清玩,形微體輕,與重器大件相比,實屬小器物。然而正是這些小玩意,卻構成了一個絢麗多彩、 品位高雅的藝術世界,也是前人為我們留下的珍貴的文化遺產。
文人空間歷時5年,精粹18間市隱書房,在網際網路傳播時代,留存一份紙質閱讀的美好。
看點有三:
①玩物有趣。本書所有書房,均為都市中秘不示人的市隱空間,主人多為傳統學養深厚之士,觀其書房,亦得雅人深趣。
②擇器有道。筆硯精良,人生一樂。書房所透露出的氣息,重在擇器。本書所列書房之器,務求精雅,大多為國內藏家、玩家、學者崇尚之物。
③陳設有法。古之君子,講究居如畫圖。本書所選皆陳設有致,盡合古人的風雅,可為今人空間營造之借鑑。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進入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