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逢時的千古浩劫|王道士|斯坦因|伯希和|莫高窟|汪宗翰|藏經洞

2021-01-15 騰訊網

點擊播放 GIF 0.0M

敦煌莫高窟外景-伯希和探險隊攝

1900年,在中國歷史上,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這一年,塵封千年的敦煌藏經洞被開啟,重見天日的曠世奇珍並沒有得到它應有的重視,在八國聯軍肆虐華夏的同時,敦煌藏經洞悄無聲息地重現世間,同時也開啟了自己生不逢時的劫難。

01

讓我們把時間倒回到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這一天,窮困潦倒的王道士偶然之中打開了洞窟,整齊排列的經卷文書、莊嚴肅穆的佛像雕塑和色彩豐富的壁畫讓這個粗通文字的道士感受到了來自於神聖信仰的虔誠,他覺得這個發現非比尋常,似乎是一個不容錯失的機會,讓他能夠走上人生巔峰,擺脫現狀。

王道士(王圓籙)-斯坦因攝

於是他拿出了一些經卷讓略有學識的鄉人觀看,但鄉人認為這是聖物,流失即是罪孽,空歡喜一場的王道士,只好將藏經洞重新封閉,滿懷希望地等待著機遇的到來。

而在等待過程中,王道士想到了一個人,他的老鄉、敦煌知縣汪宗翰。

兩年之後的1902年5月,王道士挑選了精美的畫作送給了汪宗翰。欣然接受饋贈的汪宗翰只把這些古物當作通達仕途的物件,卻並沒有給這些文物任何一點應有的重視,只是擺出官員的架子,吩咐王道士好好保管。

葉昌熾記載了關於藏經洞經卷之事

一心想要得到獎賞的王道士失望而歸,萌生了去酒泉找汪宗翰上級的想法,於是他精心挑選了一箱最好的經卷,用馬車帶去了300公裡之外的酒泉,而當時的甘肅學政、金石學家葉昌熾已經察覺出了古物的價值,建議將其運送到蘭州保存,可因為無力籌得白銀,且價值甚微,藩臺衙門並沒有採納這個建議,只發給了敦煌縣衙一道「經卷佛像,妥為封存」的公文。

就這樣,佛學著作浩如煙海的敦煌藏經洞用最靜默的姿態,錯過了一個揚名世界的機會,而此時,國外的「探險家」卻搶先發現了這個機遇。

02

1901年,匈牙利(英國籍)人斯坦因借探險之名大肆發掘文物,當時的國人對於他還沒有足夠的警戒心,10月,他在和闐一帶得到了大量珍貴文物,滿載而歸。

1903年,俄國地質學家奧勃魯切夫用石蠟從王道士手上換取了兩大包寫本並運往國外。

1906年,斯坦因開始了第二次中亞的探險,早就得知敦煌洞藏豐富的他隔年開始向敦煌進發,途中他不僅發現了長城遺址,還找到了赫赫有名的玉門關遺址,同年5月,斯坦因到達了敦煌。此時,距離王道士發現藏經洞已經過去了七年,在這七年中,王道士代為看管藏經洞卻沒有得到任何報酬。

敦煌藏經洞-斯坦因攝

斯坦因帶著駱駝隊、空箱子和一位中國師爺,在莫高窟周邊瘋狂探測,直到看到王道士借給和尚看的寫經時,他再次被點燃了野心。然而王道士的警惕讓他的貪婪受到了極大的阻攔,他無法進入藏經洞,只好選擇其他的辦法。

很快斯坦因就發現,王道士此人對於他穿越沙漠的經歷非常感興趣,於是他謊稱自己是玄奘法師的在天之靈託付的信徒,讓他將藏經洞裡的東西帶回印度去。

斯坦因所獲的部分藏經洞文獻

同時,斯坦因的師爺不斷許諾說斯坦因會給王道士一大筆錢給他修繕廟宇。終於,王道士將經卷交給了斯坦因。而當斯坦因翻開經卷時,發現這卷竟然就是玄奘翻譯的佛經。這是何等的天意!當王道士將他指引到密室中後,斯坦因被它的豐富和奢華徹底打動,他向王道士許諾了銀錢,想換得藏經洞內所有的經卷,以成全自己的美夢。

斯坦因

然而第二天一早,他發現王道士將經卷又運回了密室中,斯坦因明白自己的貪婪之夢就此破碎,於是帶著從王道士手中用銀子換來的9000多卷文書和500多幅畫像打道回府了。一年半之後,這些文物進入了英國博物館,斯坦因贏得了滿世界的聲譽。

03

斯坦因的「探險」很快轟動了整個歐洲,其他聞風而動的洋人也並沒有客氣,敦煌藏經洞的寶藏就是刀俎上的魚肉,人人都想從中分一杯羹。

第二批到達敦煌的是法國探險隊,領頭人伯希和,漢語流利、風流儒雅,與王道士交流無礙,並贏得了他的好感。在這種好感之下,他得以進入了藏經洞,原本擔心斯坦因將寶貝劫掠一空的他,驚訝地發現,由於斯坦因不懂中文,留下了許多經卷。

伯希和在藏經洞中翻撿經卷

1908年5月27日,在對經卷翻閱通覽完成之後,伯希和帶著用500兩銀子換來的6000餘經卷離開了敦煌。第二年的北京宴會上,伯希和將其隨身攜帶的敦煌寫本公開展覽,頓時震動了整個北京學術界。在著名學者羅振玉的苦心呼籲下,清政府終於下令,將藏經洞所剩文物運送入京。

1911年,日本大谷光瑞考察隊從王道士手中騙取了600份經卷和兩尊塑像。

斯坦因車隊

1914年,斯坦因又一次來到莫高窟,受到了王道士的熱烈歡迎,並得到了巨大的意外之喜。在清政府下令將文物運送入京之時,王道士私藏了許多寫本,斯坦因僅用了500兩銀子,就從王道士手中買下了四大箱文物,包括寫本、繪畫等。

奧登堡考察團

1915年,俄國奧登堡考察隊從敦煌藏經洞挖掘和收購了3000多寫卷、300多繪畫、雕塑等。

1924年,美國人華爾納買通了王道士,用特殊膠布剝取敦煌壁畫26方,外加兩尊彩塑。

1930年,時年70歲的斯坦因最後一次來到中國,但受到了國人的強烈抗議,最終他被驅逐出境,無功而返。

1943年,杭州人常書鴻放棄法國的優越生活,回國擔任敦煌文物研究所第一任所長。

敦煌學從此成為了一門新興學科,而敦煌文物的輝煌,就在列強的劫掠中,沒落又興起。

如今的莫高窟第17窟(藏經洞)

上天像是跟敦煌藏經洞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王道士的愚昧無知,讓藏經洞的開啟圍著地球繞了一個巨大的圈。暌違了四十餘年後,它才真正被國人重視,然而已經寶物流失、散落天涯了。其中苦痛,豈「可悲」二字了得?

相關焦點

  • 敦煌莫高窟講解:藏經洞的文物流失,民族罪人不是王道士
    1902年,敦煌又來了一位新知縣汪宗翰。汪知縣是位進士,對金石學也很有研究。王道士向汪知縣報告了藏經洞的情況。汪知縣當即帶了一批人馬,親去莫高窟察看, 汪宗翰頗為欣賞,寫了報告,且附上一些王道士送來的佛經,上呈甘肅學政葉昌熾。葉昌熾是清末著名藏書家和金石學家,他是第一位確認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寶藏價值的人。
  • 莫高窟藏經洞被王道士發現過程始末
    此時莫高窟十分荒涼,崖間上的通道多數已經毀於戰火,一些洞口已經崩塌,底層的洞窟已為黃沙掩蓋,這裡只有一些粗通漢語的藏傳佛教寧瑪派喇嘛居住。王道士在莫高窟定居後,香火漸盛,他把信徒們施捨的錢財節省下來,開始按照自己對道教的理解來重修和改造莫高窟。他所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清除底層洞窟中的積沙。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5月26日,王道士所僱的人在清除第16窟甬道的積沙時,偶然發現了藏經洞。
  • 莫高窟藏經洞一經現世就遭到掠奪,真的是王道士之過?
    甘肅學政葉昌熾得到敦煌縣令汪宗翰所贈幾本來自藏經洞的繪畫和經卷,葉昌熾是當時最有可能將文書留在中國的學者,這位進士出身的老學究,隱隱感覺到了這批古物的價值,他建議甘肅藩臺把藏經洞中所有的古物運送到省府蘭州保存,藩臺衙門的回答是,沒有經費。
  • 莫高窟藏經洞經卷的被盜到「敦煌學」的興起,王道士該不該罵
    莫高窟王道士對莫高窟最大的貢獻,莫過於發現了藏經洞,從而導致了「莫高窟壁畫王道士發現的藏經洞是莫高窟中的第17號窟,這個窟實際上是16號窟裡面的一個小洞,高只有1.6米,寬只有2.7他很奇怪,於是馬上告訴了王道士。王道士即與楊某破壁,發現內有一門,高不容人,外用泥塊封閉著。他們好奇地把門打開,竟發現洞內無數白布包充塞其間……」莫高窟藏經洞的發現並不被重視發現藏經洞後,王道士專程向敦煌縣令匯報,並奉上兩卷典籍。然而不學無術的嚴知縣卻視為廢紙,毫不理會。
  • 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後遇到的那些事兒
    王道士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引起這位官老爺的重視。可惜的是這位姓嚴的知縣不學無術,只不過把這兩卷經文視作發黃的廢紙而已。王道士垂頭喪氣而歸,把這事暫時放了下來。1902年,敦煌又來了一位新知縣汪宗翰。汪知縣是位進士,對金石學很有研究。王道士心中再次燃起了希望,他向汪知縣報告了藏經洞的情況。
  • 真正保護莫高窟的王圓籙,卻被餘秋雨汙為罪人,專家:王道士冤枉
    於是當1902年,敦煌來了新知縣汪宗翰的時候,王道士再次來到了縣衙門的大堂上。這一位汪知縣是位進士,對金石學也很有研究,王道士向汪知縣報告了藏經洞的情況,當即帶了一批人馬,親去莫高窟察看,並順手揀得幾卷經文帶走。但是,這位汪知縣卻並沒有做更多的事情,只是留下了一句話,讓王道士就地保存,看好藏經洞。
  • 他只是一個亂世中的普通人,蒙冤多時的王道士,不應該是千古罪人
    尤其是王道士將敦煌藏經洞的經書賣給斯坦因,賣給伯希和,更是遭到了很多人的詬病。但是誰又能保證自己在當時那個根本沒有人重視這些東西的年代,做得能比比王道士更好呢?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走進那段歷史,看看歷史上真正的王道士到底對敦煌做了什麼吧。那個時候的敦煌早已不復往昔的興盛繁榮。
  • 舉世聞名的「敦煌藏經洞」——敦煌遺書《大般涅槃經卷第八》
    據斯坦因日記:「他(王圓籙)是一個孤傲的忠於職守的人……從一開始我就感到他是個不好對付的人,用金錢來收買顯然不可能,這會傷害他的宗教情感。」) 王道士一定不會想到,就是這間小小的附室,後來被編為莫高窟第17窟,成為了舉世聞名的「敦煌藏經洞」。 只不過這個赫赫有名的藏經洞,並不如我們所猜想的那樣一開始就引起了世界的轟動。
  • 美術研究|為莫高窟王道士正身潔體
    (標點為筆者所加)王道士塔陵上的木質墓志銘關於對藏經洞發現者王園籙的真實記載,進入筆者視野的,除了前述《催募經款草丹》外,就是這篇墓志銘,共兩章文字。此外,斯坦因在他的《西域考古圖記·發現藏經洞》中有較詳細的描述,再就是《伯希和西域探險記·敦煌藏經洞訪書記》以及華爾納在給斯坦因的信中提到過。
  • 發現敦煌千年藏經洞的王道士是莫高窟的功臣還是罪人?
    當時有一位叫王圓籙的道士雲遊至此,也不知是出於什麼原因,王道士竟然成為了這一昔日佛教聖地的當家人。王道士對莫高窟的價值知之不深,但他還是憑一己之力儘可能對莫高窟進行維護。1900年5月26日,王道士在對莫高窟洞窟進行清理維護的時候,意外發現在一處洞窟後面還隱藏著另一個洞窟,這便是後來享譽中外的敦煌莫高窟藏經洞。
  • 敦煌莫高窟的歷史演化是怎麼樣的?裡面藏經洞又遭遇了哪些浩劫?
    警覺的楊果將此事告知王道士,兩人猜測到牆厚有密室。半夜時分,王道士和楊果偷偷將牆壁扒開,結果正如他們所料,眼前出現了一個堆滿經卷和佛像的密室。這一發現,揭開沉睡了八百多年藏經洞的面紗。藏經洞遭遇了哪些浩劫?
  • 王道士說:對於敦煌,我盡力了
    其實,對於王道士與那個時代,應該進行更理性更全面的分析。 藏經洞發現之後,王道士盡了最大的努力,做了他應該做的一切。 首先,徒步行走50裡,趕往縣城去找敦煌縣令嚴澤,並奉送了取自於藏經洞的兩卷經文。王道士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引起這位官老爺的重視。
  • 王道士說:對於敦煌,我盡力了
    其實,對於王道士與那個時代,應該進行更理性更全面的分析。藏經洞發現之後,王道士盡了最大的努力,做了他應該做的一切。首先,徒步行走50裡,趕往縣城去找敦煌縣令嚴澤,並奉送了取自於藏經洞的兩卷經文。王道士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引起這位官老爺的重視。可惜的是這位姓嚴的知縣不學無術,只不過把這兩卷經文視作兩張發黃的廢紙而已。1902年,敦煌又來了一位新知縣汪宗翰。
  • 在敦煌發現千年藏經洞的王道士,到底是莫高窟的功臣還是罪人?
    到了晚清時期,清政府內外交困,自然無暇顧及文物保護問題,莫高窟再一次受到了冷落。當時有一位叫王圓壁的道士雲遊至此,也不知是出於什麼原因,王道士竟然成為了這一昔日佛教聖地的當家人。王道士對莫高窟的價值知之不深,但他還是憑一己之力儘可能對莫高窟進行維護。
  • 餘秋雨,你欠莫高窟王道士一個道歉!
    [摘要]1902年,到了發現藏經洞的第三年,敦煌來了位進士出身、諳熟金石的新縣令汪宗翰。王道士重振信心,再次登殿拜訪,苦心陳情,報告發現藏經洞的情況,希望得到一筆保護費用。王圓籙,世稱王道士,一個被《道士塔》醜化的偉人,四處奔波,苦口勸募,省吃儉用,集攢錢財,用於清理洞窟中的積沙。為保護莫高窟,他向各級官員求助,甚至冒死向慈禧上書。他把文物賣給斯坦因等人,所得錢財全部用於保護洞窟,無私人使用任一文錢。餘秋雨,為何不向王道士謝罪?餘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認為王圓籙對敦煌莫高窟文物的破壞是毀滅性的,並就此感到傷痛。
  • 發現藏經洞:敦煌「復活」120年
    ,王道士徒步行走50裡,趕往縣城去找敦煌縣令嚴澤,並奉送了取自於藏經洞的兩卷經文。王道士還邀請敦煌一帶的士紳們前來觀賞。1902年,汪宗翰出任敦煌縣令,因與王道士同為湖北老鄉,很快就知道了藏經洞發現一事,王道士還不斷地給他選送一些藏經洞的文物。
  • 王道士、敦煌文物和清朝官員
    這時,誰也不會想到在遙遠的甘肅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大漠上,竟發現了後來舉世矚目的莫高窟藏經洞,更不會想到以後由此誕生了一門國際性的熱門學科——敦煌學。  發現藏經洞的是敦煌道士王圓籙。也是鬼使神差,誰知道天底下就有這樣的奇事,清理流沙的幫工在洞壁磕了一下菸袋鍋,就磕出一個驚天秘密。王道士雖識字不多,但看到不大的窟洞堆滿了經卷,心裡也是暗暗納罕。
  • 痛心疾首:敦煌莫高窟藏經洞文物的前世今生
    目前主要有兩種說法:一,廢棄說,這是斯坦因最先提出來的。敦煌學者方廣錩,進一步闡釋廢棄說。傳統的觀點認為「敬惜字紙」,因為藏經洞裡邊還出了很多廢紙片,廢畫像。二,避難說,這個觀點是伯希和提出來。作為知縣,對上級批文的理解就是就地封存,並委任王道士作為這批文獻的負責人。這就給文獻的流失打開了方便之門。先是由王道士監守自盜,時不時拿出來送給一些重要人物。7年後,也就是光緒33年,藏經洞首賊英國人斯坦因來了。
  • 112年前,伯希和進入敦煌藏經洞
    1908年2月25日,法國西域科考探險團在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年)率領下到達敦煌莫高窟。3月3日,伯希和進入了藏經洞。他在《伯希和西域探險日記》中寫道:「整整10個小時,我都蹲在藏經洞中。
  • 王道士是導致敦煌浩劫的罪人?真實歷史上的他,不過是個普通人!
    王道士雖身為道士,卻盡心竭力地保護佛教聖地敦煌莫高窟,他廣受布施、供奉香火,將所得香火錢用於清理洞窟沙石,有一窟甚至清理了兩年。在窟南區北段,王道士用自己的積蓄,在莫高窟第16窟東側建太清宮道觀,即如今的「下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