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講解:藏經洞的文物流失,民族罪人不是王道士

2020-12-07 遊遍中國5A景區

小夥伴們大家好!上期節目我們講述了敦煌的歷史背景和《張義潮出巡圖》,以及藏經洞的封閉原因,這期節目我們繼續講述800年後,藏經洞被發現後的命運故事。

藏經洞就是莫高窟第17窟,考古界有句話,「幹千年,溼萬年,不幹不溼就半年」。敦煌的特殊乾燥環境,讓洞窟中的上萬件寶貴文獻得以安然度過時間和戰爭的浩劫。藏經洞出土文物與殷墟甲骨文、漢簡、明清檔案一起,被譽為近代古文獻的四大發現。

最早發現藏經洞的人是一個名叫王圓籙的道士。餘秋雨在《千年一嘆》中對此人濃墨重彩,將他定性為敦煌石窟的罪人。我查閱的資料裡,卻覺得他擔不起這這個罪名。真正能的罪人不是他,是那些不作為的官員。

王圓籙是湖北麻城人,家境貧困,為謀生計四處逃生。當過兵,離軍後受戒為道士。幾經流轉,王道士大約在1892年左右,來到莫高窟。當時他已近不惑之年,看到這裡的洞窟一片殘破,受到嚴重的自然和人為的破壞,他覺得自己應該修復下這裡。他化緣、勸募,集攢錢財,用於清理洞窟中的積沙,僅第16窟淤沙的清理就花費了近兩年的時間。清理沙子的過程中無意中發現了藏經洞,裡面有大量的文物,王道士知道,這些古物年代久遠,應該會得到各級政府官員的重視,如果報告上去,也許會得到一定的賞金。

首先,徒步行走50裡,趕往縣城去找敦煌縣令嚴澤,並奉送了取自於藏經洞的兩卷經文。王道士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引起這位官老爺的重視。可惜的是這位姓嚴的知縣不學無術,只不過把這兩卷經文視作兩張發黃的廢紙而已。

1902年,敦煌又來了一位新知縣汪宗翰。汪知縣是位進士,對金石學也很有研究。王道士向汪知縣報告了藏經洞的情況。汪知縣當即帶了一批人馬,親去莫高窟察看, 汪宗翰頗為欣賞,寫了報告,且附上一些王道士送來的佛經,上呈甘肅學政葉昌熾。

葉昌熾是清末著名藏書家和金石學家,他是第一位確認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寶藏價值的人。葉昌熾迅即向甘肅藩臺建議,應將所有這些古代文物、文獻運到省城蘭州保存。

然而,敦煌距離蘭州路途遙遠,葉昌熾估算僅運費就需五、六千兩銀子,一時經費無處落實,他就讓汪宗翰責令王道士將發現的文物和文獻就地封存,等候處理。

兩次找知縣沒有結果,王圓籙仍不甘心。於是,他又從藏經洞中挑揀了兩箱經卷,趕著毛驢奔赴肅州(酒泉)。他風餐露宿,單槍匹馬,冒著狼吃匪搶的危險,行程800多裡,才到達目的地,找到了時任安肅兵備道的道臺廷棟。這位廷棟大人瀏覽了一番,最後得出結論:經卷上的字不如他的書法好,就此了事。

事情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1906年2月,汪宗翰被調離敦煌縣,以致其未能將藏經洞文物、文獻移送公府之事辦妥。繼汪宗翰之後,任敦煌縣令的是黃萬春和王家彥,這兩位「縣太爺」在保護敦煌藏經洞文物上,都是無所作為。

1906年,葉昌熾也被撤職回鄉。時間轉眼過去了七年,王道士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視,而且是逐級上報,對於一個愚昧沒有文化的人,他能做到的,也只有這些了吧。但無人過問,致使他灰了心。

另外呢,他還有一個宏願,也就是清掃洞窟,修建三層樓,架設木橋,建一些道教的靈官塑像等,這些都需要花錢,買石灰在牆上刷,把壁畫的顏色遮蓋掉,這些都需要花錢。他開始不斷從洞窟中取出一些經卷變現,以換取莫高窟的維修費用。他當時是怎麼賣的呢?他說這些經卷燒成灰燼和水吞服,能夠治病,向附近居民售賣。不知道有多少珍貴的文物被這樣燒掉,想想真的很令人心痛。

1907年,英國考古探險家斯坦因經新疆到敦煌,聽到了藏經洞的消息,迅速找到王道士,他想了很多辦法接近、討好王道士,但王道士避而不見。後來他了解到王對唐玄奘非常崇拜,便說自己也是唐玄奘的粉絲,他是唐僧不是沿著這條路向西天取經嗎?白龍馬蹄朝西,馱著唐三藏還有仨徒弟,我就做夢受到唐僧的召喚,讓我沿著這條路,從西天來,把你們以前取的經卷再取回會。這一招很靈,王圓籙一聽,這傢伙厲害了,是誰送你來到我身邊?原來是偶像的召喚,這種宗教信仰把他們的思想溝通了,所不同的是,王道士是一個真誠的信奉者,而斯坦因顯然只是為了達到騙取藏經的目的。

既然是自家人,一切好說,斯坦因用四塊馬錠銀子,廉價騙購了一大批文物。

從斯坦因之後,各個國家的探險家蜂擁而至,其中最著名的有法國人伯希和,他是一位學識淵博的漢學家。漢語極好,還熟悉中國古典文獻,王道士一看上次賣了一批經卷,官府也沒有什麼動靜,那就接著賣吧,伯希和將藏經洞中遺物全部翻閱一遍,將精品一萬多件全部帶走。

後來日本的大光古瑞、吉川小一郎,俄國的鄂登堡,美國的華爾納等人先後從莫高窟買走了不同數量的經卷。這些人如此行事,也從來沒有受到任何限制。

華爾納來的比較晚,很多文物都被買完了,這傢伙喪心病狂,覺得這壁畫也很有價值,用特製的膠布粘走了11塊唐代壁畫精品,現在的敦煌莫高窟裡,還有著一塊塊觸目驚心的痕跡。

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暴行,似乎在這裡重新上演,這是一段讓我國人痛心的歷史。但是讓人更為痛心的,是當時清朝官員和政府的不作為。

1909年伯希和,在當時的北京六國飯店,將一些敦煌寫本精品,出示給在京的中國學者看。中國學者閱覽後,「驚喜欲狂,如在夢寐」,並得知敦煌藏經洞尚有部分劫餘,便以清學部的名義致電陝甘總督,要求封存藏經洞內劫餘古物,嚴禁外運。

1910年,清政府下令將劫餘的敦煌遺書押解回京,學部撥款6000兩,但這筆錢主要被敦煌官府用作改修孔廟,剩餘的用作修補城牆,王道士只得到了300兩香火費。王道士聽說這筆錢有萬兩之巨,心懷不滿的他在收到押解令之後私藏了一些書法整嚴的卷子。

在運京途中又被各地官吏竊取,遺失無數;敦煌遺書押運至京師後,押運官傅某違命不直接向學部復命,私下把車隊趕進內閣中書何震彝私宅,此人嗜書如命,當即與嶽父李盛鐸等人翻閱了車上全部的敦煌遺書。他們將經卷中精好者悉數竊取,而將餘卷一折為二,以充其數。

後來他們竊取敦煌遺書的醜行敗露,被人上章參奏,後因爆發武昌起義,竊書案不了了之。從這個運送敦煌的文物的過程,就可以看到大清朝的腐敗透頂,這樣的國家怎麼會不滅亡。

李盛鐸晚年寓居天津,死後,400餘件敦煌遺書由其後代拿到日本,全部入藏杏雨書屋。杏雨書屋現收藏總數已達700多號,成為日本收藏敦煌遺書最多的單位。部分敦煌遺書後來流散於天津,後來有一批被一些收藏家捐獻給天津博物館。您如果去天津博物館,應該有機會可以看到。

藏經洞文物的命運大致就是這樣,當時的歷史環境本身比較黑暗,國家政權風雨飄搖、官員貪汙腐敗不作為、老百姓愚昧無知,導致我們自己的文化瑰寶,流散世界各地,這是我國文化史上的一次重大損失,歷史不能假設,今天的我們不要過於去責備王道士,當時的政府、知識分子尚且不懂得珍惜,我們何苦苛責一個不識字的王道士呢?

王道士後來的命運也很悲慘,當時華爾納騙購文物,給了他75兩,可是這個數字被當地的老百姓誇大到10萬銀圓,村民們因此去找王道士,要求和他分享這筆錢。王道士當然拿不出這筆現金來,於是村民們就以死來威脅他。

據說王道士晚年瘋掉,不知是故意裝瘋賣傻,還是真正的精神錯亂,晚年之悽慘景象,與此可見。他死後,就葬在了莫高窟對面的塔林裡,很多今天的遊客都會在遊覽完莫高窟之後,從他的墓前走過。

文章的結尾,講一下剛才講過的甘肅學政葉昌熾,他是最早接觸敦煌文物的學者。

他後來被免職,回到蘇州的老家,事隔數年,葉昌熾在獲悉敦煌文獻被外國人低價買走後,曾萬分悲慨,悔恨自己當時為何不西行千裡,親自到莫高窟看個究竟。

我們不能去苛責王道士這樣的貧民百姓,也無法去苛責葉昌熾這樣知識分子,因為當時的國家採取愚民政策,老百姓民智未開,整個社會缺乏對自己文化的保護意識,即使是後來老百姓對王道士的苛責也是因為分贓不均引起的不滿。

至1930年國民政府頒布《古物保存法》、1936年頒布《古物出國護照規則》,方始有法律的保障。我們的國家也逐漸開始逐漸走上正軌,民智漸開,國人漸醒。只有全民的文化、審美上來了,我們的國家的文物才有最安全的保證,那個時候,每個百姓都是衛士,草木皆兵,伯希和、斯坦因們只能帶走驚嘆和羨慕,我們的文化才會真正的安全。

今天的我們經濟逐漸發達,但是在審美和文化上依舊任重道遠,這個也是我做公益講解的原因所在,想讓大家深入的了解我們景區背後的歷史故事和文化內涵,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繼續加油!

>A;y%F

相關焦點

  • 發現敦煌千年藏經洞的王道士是莫高窟的功臣還是罪人?
    餘秋雨在《文化苦旅》的開篇就寫到了王道士和莫高窟,並痛斥王道士是敦煌石窟的罪人。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他們就像聞到血腥氣味的鯊魚一樣紛紛來到中國,忍受著舟車勞頓趕至敦煌。這些人以極低價格從看護藏經洞的王道士手裡買走了大量價值連城的經卷、絹畫等文物。這些中華民族的無價之寶就這樣流失海外,成為外國博物館中的珍貴展品。
  • 在敦煌發現千年藏經洞的王道士,到底是莫高窟的功臣還是罪人?
    1900年5月26日,王道士在對莫高窟洞窟進行清理維護的時候,意外發現在一處洞窟後面還隱藏著另一個洞窟,這便是後來享譽中外的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如果把莫高窟比喻成是中國歷史文化遺產王冠的話,那麼藏經洞無疑就是王冠上的明珠。王圓籙道士的名字也因這一發現被永遠載入了史冊。不過對王道士來說,發現藏經洞卻未必是一件好事。餘秋雨在《文化苦旅》的開篇就寫到了王道士和莫高窟,並痛斥王道士是敦煌石窟的罪人。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守護著敦煌莫高窟的王道士是罪人嗎
    敦煌莫高窟,又稱千佛洞,位於敦煌東南的鳴沙山,它和龍門石窟,雲岡石窟並稱為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早年間,看了餘秋雨先生的散文集《文化苦旅》,裡面一篇文章《道士塔》著重記錄了一個民族罪人王道士,他販賣珍貴的壁畫給英國強盜斯坦因。讀完真是義憤填膺,恨不得我早生一百年攔住強盜的車子,把我們珍貴的遺產拼了命也要搶回來,接著再痛斥這個老道,怎麼就沒有民族尊嚴?!
  • 賣給英國人敦煌文物的王道士,他真的是罪人嗎?
    最初發現敦煌文物的王道士也被後人罵了一百年,他發現了敦煌藏經洞,發現了裡面藏有珍貴的經卷,但是在當年就是他將價值連城的敦煌文物賣給了英國人,這種行為引來罵聲一片。《道士塔》一文記錄了王道士的事跡,說他將珍貴的敦煌文物賣給英國強盜斯坦因,這是許久以來人們對王道士的認知,認為他是罪人。
  • 莫高窟藏經洞經卷的被盜到「敦煌學」的興起,王道士該不該罵
    敦煌學」在全世界的興起;但他最大的罪過,也是因為發現了藏經洞,從而導致了敦煌文物向全世界的流失,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他很奇怪,於是馬上告訴了王道士。王道士即與楊某破壁,發現內有一門,高不容人,外用泥塊封閉著。他們好奇地把門打開,竟發現洞內無數白布包充塞其間……」莫高窟藏經洞的發現並不被重視發現藏經洞後,王道士專程向敦煌縣令匯報,並奉上兩卷典籍。然而不學無術的嚴知縣卻視為廢紙,毫不理會。
  • 敦煌莫高窟的真相-王道士並非千古罪人
    這樣就能每天準時相約啦 說起敦煌莫高窟,各位都會想到飛天佛像和各種讓人稱奇的壁畫。 可提到敦煌莫高窟,就不得不提一個人,那就是當年發現並保護敦煌莫高窟的王道士――王圓籙。
  • 莫高窟藏經洞被王道士發現過程始末
    但敦煌當地的富紳無人認識洞內這批古物的價值,腐敗的清政府也未能對其進行應有的保護,致使藏經洞中的大批敦煌遺書和文物先後被外國「探險隊」捆載而去,分散於世界各地,劫餘部分被清政府運至北京入藏京師圖書館。莫高窟的壁畫和塑像也遭到劫奪與破壞。1914年至1915年,俄國奧登堡率考察隊到敦煌和莫高窟,不僅收集到大批敦煌寫本,還掠走了第263窟的多塊壁畫。
  • 清末時期,一名道士發現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為何把文物賣給外國人
    因為,那個時代的他,還沒有清晰的國家意識、明確的民族觀念。當你問他為什麼不好好保護那些古老經卷的時候,他會說,我已經盡了我的力了。下面,我們看一看王道士做了一些什麼。1900年5月25日,王道士與所僱敦煌貧士楊某發現莫高窟藏經洞,裡面積滿寫卷、印本、畫幡、銅佛等。自從發現藏經洞後,王道士就向當時的敦煌縣令報告,希望引起重視。
  • ...生不逢時的千古浩劫|王道士|斯坦因|伯希和|莫高窟|汪宗翰|藏經洞
    王道士(王圓籙)-斯坦因攝於是他拿出了一些經卷讓略有學識的鄉人觀看,但鄉人認為這是聖物,流失即是罪孽,空歡喜一場的王道士,只好將藏經洞重新封閉,滿懷希望地等待著機遇的到來。而在等待過程中,王道士想到了一個人,他的老鄉、敦煌知縣汪宗翰。兩年之後的1902年5月,王道士挑選了精美的畫作送給了汪宗翰。
  • 真正保護莫高窟的王圓籙,卻被餘秋雨汙為罪人,專家:王道士冤枉
    歷來住持莫高窟的僧侶都不富裕,從這裡也可找見證明。夕陽西下,朔風凜冽,這個破落的塔群更顯得悲涼。有一座塔,由於修建年代較近,保存得較為完整。塔身有碑文,移步讀去,猛然一驚,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個王圓籙!歷史已有記載,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 痛心疾首:敦煌莫高窟藏經洞文物的前世今生
    敦煌學者方廣錩,進一步闡釋廢棄說。傳統的觀點認為「敬惜字紙」,因為藏經洞裡邊還出了很多廢紙片,廢畫像。二,避難說,這個觀點是伯希和提出來。他認為西夏1035年佔領敦煌時,敦煌莫高窟為免受異教徒的清算,才將一些珍貴的文獻和佛經秘密藏在藏經洞中,這才得以保存。贊同這一觀點有敦煌學者榮新江。
  • 王道士是導致敦煌浩劫的罪人?真實歷史上的他,不過是個普通人!
    有關他的爭議非常大,有人覺得他作為當時敦煌藏經洞的看守者,卻將無價文物賣給外國人,是民族敗類;而有人則認為王圓籙不過是大時代洪流下的一個普通人,在竭盡全力後,他別無選擇……今天小編便帶您走進真實的王道士其人,一探究竟!
  • 莫高窟藏經洞一經現世就遭到掠奪,真的是王道士之過?
    10個月後,王道士迎來了第2批外國人,伯希和的法國探險隊,伯希和這一年才29歲,精通十三國語言,法國人說他英俊優雅,有點軍人作風,他的一口流利的漢語,很快贏得了王道士的好感,他還帶來了一名專業攝影師,對莫高窟進行了第1次全面的拍攝。1908年5月27日,伯希和離開敦煌,他用500兩銀子換得了7000卷藏經洞文物。
  • 敦煌莫高窟文物流失的背後,隱藏著什麼秘密?
    道士王元祿與莫高窟之緣遊方道士王元祿發現莫高窟並決定在這裡定居。他在清理洞窟裡的荒沙時發現了藏經洞,發掘出許許多多經卷文物,莫高窟由此而引起世界關注。因為條件艱苦,他四處奔波,省吃儉用,用於清理洞窟。僅僅清理第16窟的淤沙就花費了兩年的時間。
  • 莫高窟守門人王道士,是愚民,也是善者
    的發現者王道士變賣國家文物的行徑,稱其為敦煌石窟的罪人。王道士將所有錢都用來修補洞窟了。他是一名虔誠的信徒,莫高窟中俯瞰眾生的佛像與壁畫足以令他心馳神往,而正是因為他修補洞窟的行為,令他發現了敦煌莫高窟的藏經洞。
  • 清末道士發現莫高窟藏經洞,把大量文物賣給外國人背後的原因
    因為,那個時代的他,還沒有清晰的國家意識、明確的民族觀念。當你問他為什麼不好好保護那些古老經卷的時候,他會說,我已經盡了我的力了。下面,我們看一看王道士做了一些什麼。1900年5月25日,王道士與所僱敦煌貧士楊某發現莫高窟藏經洞,裡面積滿寫卷、印本、畫幡、銅佛等。自從發現藏經洞後,王道士就向當時的敦煌縣令報告,希望引起重視。
  • 敦煌莫高窟的歷史演化是怎麼樣的?裡面藏經洞又遭遇了哪些浩劫?
    莫高窟不存在發現一說,它自修建第一個洞窟起,就一直存在於敦煌。莫高窟中唯一能與「發現」掛上鉤的,就是沉睡了八百多年的第十六窟中的藏經洞。敦煌莫高窟的歷史演化說起敦煌莫高窟,大家都是如雷貫耳,他是敦煌著名的旅遊景點。莫高窟,也被稱為千佛洞,位於甘肅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
  • 餘秋雨,你欠莫高窟王道士一個道歉!
    看完碑文我才發現,感情我們的這位老鄉,對莫高窟起碼有三功:一、募集資金,把已被流沙掩埋的洞窟清理出來,使莫高窟得以重見天日。二、發現了藏經洞,否則就沒有我們今天的「敦煌學」。三、對洞窟進行了修復,佛像於焉壯嚴,洞宇於焉燦爛。餘老師的話還在耳邊轟響:「歷史已有記載,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 王道士、敦煌文物和清朝官員
    這時,誰也不會想到在遙遠的甘肅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大漠上,竟發現了後來舉世矚目的莫高窟藏經洞,更不會想到以後由此誕生了一門國際性的熱門學科——敦煌學。  發現藏經洞的是敦煌道士王圓籙。也是鬼使神差,誰知道天底下就有這樣的奇事,清理流沙的幫工在洞壁磕了一下菸袋鍋,就磕出一個驚天秘密。王道士雖識字不多,但看到不大的窟洞堆滿了經卷,心裡也是暗暗納罕。
  • 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後遇到的那些事兒
    17窟(藏經洞)敦煌莫高窟又稱千佛洞,是我國首批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它之所以舉世聞名,正是因為在一個小石窟中,發現了封藏幾個世紀的巨量經卷、文書、繪畫等文物。這個小小石窟就是敦煌藏經洞,藏經洞是莫高窟第17窟的俗稱。藏經洞是第16窟甬道北壁的支窟,是窟中之窟。建於唐大中五年至鹹通三年(851-862)間,是晚唐釋門河西都僧統洪辯的影堂。藏經洞非常小,平面近於方形,長寬不足3米,窟高3米,覆鬥形窟頂,是真正的方丈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