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夥伴們大家好!上期節目我們講述了敦煌的歷史背景和《張義潮出巡圖》,以及藏經洞的封閉原因,這期節目我們繼續講述800年後,藏經洞被發現後的命運故事。
藏經洞就是莫高窟第17窟,考古界有句話,「幹千年,溼萬年,不幹不溼就半年」。敦煌的特殊乾燥環境,讓洞窟中的上萬件寶貴文獻得以安然度過時間和戰爭的浩劫。藏經洞出土文物與殷墟甲骨文、漢簡、明清檔案一起,被譽為近代古文獻的四大發現。
最早發現藏經洞的人是一個名叫王圓籙的道士。餘秋雨在《千年一嘆》中對此人濃墨重彩,將他定性為敦煌石窟的罪人。我查閱的資料裡,卻覺得他擔不起這這個罪名。真正能的罪人不是他,是那些不作為的官員。
王圓籙是湖北麻城人,家境貧困,為謀生計四處逃生。當過兵,離軍後受戒為道士。幾經流轉,王道士大約在1892年左右,來到莫高窟。當時他已近不惑之年,看到這裡的洞窟一片殘破,受到嚴重的自然和人為的破壞,他覺得自己應該修復下這裡。他化緣、勸募,集攢錢財,用於清理洞窟中的積沙,僅第16窟淤沙的清理就花費了近兩年的時間。清理沙子的過程中無意中發現了藏經洞,裡面有大量的文物,王道士知道,這些古物年代久遠,應該會得到各級政府官員的重視,如果報告上去,也許會得到一定的賞金。
首先,徒步行走50裡,趕往縣城去找敦煌縣令嚴澤,並奉送了取自於藏經洞的兩卷經文。王道士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引起這位官老爺的重視。可惜的是這位姓嚴的知縣不學無術,只不過把這兩卷經文視作兩張發黃的廢紙而已。
1902年,敦煌又來了一位新知縣汪宗翰。汪知縣是位進士,對金石學也很有研究。王道士向汪知縣報告了藏經洞的情況。汪知縣當即帶了一批人馬,親去莫高窟察看, 汪宗翰頗為欣賞,寫了報告,且附上一些王道士送來的佛經,上呈甘肅學政葉昌熾。
葉昌熾是清末著名藏書家和金石學家,他是第一位確認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寶藏價值的人。葉昌熾迅即向甘肅藩臺建議,應將所有這些古代文物、文獻運到省城蘭州保存。
然而,敦煌距離蘭州路途遙遠,葉昌熾估算僅運費就需五、六千兩銀子,一時經費無處落實,他就讓汪宗翰責令王道士將發現的文物和文獻就地封存,等候處理。
兩次找知縣沒有結果,王圓籙仍不甘心。於是,他又從藏經洞中挑揀了兩箱經卷,趕著毛驢奔赴肅州(酒泉)。他風餐露宿,單槍匹馬,冒著狼吃匪搶的危險,行程800多裡,才到達目的地,找到了時任安肅兵備道的道臺廷棟。這位廷棟大人瀏覽了一番,最後得出結論:經卷上的字不如他的書法好,就此了事。
事情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1906年2月,汪宗翰被調離敦煌縣,以致其未能將藏經洞文物、文獻移送公府之事辦妥。繼汪宗翰之後,任敦煌縣令的是黃萬春和王家彥,這兩位「縣太爺」在保護敦煌藏經洞文物上,都是無所作為。
1906年,葉昌熾也被撤職回鄉。時間轉眼過去了七年,王道士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視,而且是逐級上報,對於一個愚昧沒有文化的人,他能做到的,也只有這些了吧。但無人過問,致使他灰了心。
另外呢,他還有一個宏願,也就是清掃洞窟,修建三層樓,架設木橋,建一些道教的靈官塑像等,這些都需要花錢,買石灰在牆上刷,把壁畫的顏色遮蓋掉,這些都需要花錢。他開始不斷從洞窟中取出一些經卷變現,以換取莫高窟的維修費用。他當時是怎麼賣的呢?他說這些經卷燒成灰燼和水吞服,能夠治病,向附近居民售賣。不知道有多少珍貴的文物被這樣燒掉,想想真的很令人心痛。
1907年,英國考古探險家斯坦因經新疆到敦煌,聽到了藏經洞的消息,迅速找到王道士,他想了很多辦法接近、討好王道士,但王道士避而不見。後來他了解到王對唐玄奘非常崇拜,便說自己也是唐玄奘的粉絲,他是唐僧不是沿著這條路向西天取經嗎?白龍馬蹄朝西,馱著唐三藏還有仨徒弟,我就做夢受到唐僧的召喚,讓我沿著這條路,從西天來,把你們以前取的經卷再取回會。這一招很靈,王圓籙一聽,這傢伙厲害了,是誰送你來到我身邊?原來是偶像的召喚,這種宗教信仰把他們的思想溝通了,所不同的是,王道士是一個真誠的信奉者,而斯坦因顯然只是為了達到騙取藏經的目的。
既然是自家人,一切好說,斯坦因用四塊馬錠銀子,廉價騙購了一大批文物。
從斯坦因之後,各個國家的探險家蜂擁而至,其中最著名的有法國人伯希和,他是一位學識淵博的漢學家。漢語極好,還熟悉中國古典文獻,王道士一看上次賣了一批經卷,官府也沒有什麼動靜,那就接著賣吧,伯希和將藏經洞中遺物全部翻閱一遍,將精品一萬多件全部帶走。
後來日本的大光古瑞、吉川小一郎,俄國的鄂登堡,美國的華爾納等人先後從莫高窟買走了不同數量的經卷。這些人如此行事,也從來沒有受到任何限制。
華爾納來的比較晚,很多文物都被買完了,這傢伙喪心病狂,覺得這壁畫也很有價值,用特製的膠布粘走了11塊唐代壁畫精品,現在的敦煌莫高窟裡,還有著一塊塊觸目驚心的痕跡。
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暴行,似乎在這裡重新上演,這是一段讓我國人痛心的歷史。但是讓人更為痛心的,是當時清朝官員和政府的不作為。
1909年伯希和,在當時的北京六國飯店,將一些敦煌寫本精品,出示給在京的中國學者看。中國學者閱覽後,「驚喜欲狂,如在夢寐」,並得知敦煌藏經洞尚有部分劫餘,便以清學部的名義致電陝甘總督,要求封存藏經洞內劫餘古物,嚴禁外運。
1910年,清政府下令將劫餘的敦煌遺書押解回京,學部撥款6000兩,但這筆錢主要被敦煌官府用作改修孔廟,剩餘的用作修補城牆,王道士只得到了300兩香火費。王道士聽說這筆錢有萬兩之巨,心懷不滿的他在收到押解令之後私藏了一些書法整嚴的卷子。
在運京途中又被各地官吏竊取,遺失無數;敦煌遺書押運至京師後,押運官傅某違命不直接向學部復命,私下把車隊趕進內閣中書何震彝私宅,此人嗜書如命,當即與嶽父李盛鐸等人翻閱了車上全部的敦煌遺書。他們將經卷中精好者悉數竊取,而將餘卷一折為二,以充其數。
後來他們竊取敦煌遺書的醜行敗露,被人上章參奏,後因爆發武昌起義,竊書案不了了之。從這個運送敦煌的文物的過程,就可以看到大清朝的腐敗透頂,這樣的國家怎麼會不滅亡。
李盛鐸晚年寓居天津,死後,400餘件敦煌遺書由其後代拿到日本,全部入藏杏雨書屋。杏雨書屋現收藏總數已達700多號,成為日本收藏敦煌遺書最多的單位。部分敦煌遺書後來流散於天津,後來有一批被一些收藏家捐獻給天津博物館。您如果去天津博物館,應該有機會可以看到。
藏經洞文物的命運大致就是這樣,當時的歷史環境本身比較黑暗,國家政權風雨飄搖、官員貪汙腐敗不作為、老百姓愚昧無知,導致我們自己的文化瑰寶,流散世界各地,這是我國文化史上的一次重大損失,歷史不能假設,今天的我們不要過於去責備王道士,當時的政府、知識分子尚且不懂得珍惜,我們何苦苛責一個不識字的王道士呢?
王道士後來的命運也很悲慘,當時華爾納騙購文物,給了他75兩,可是這個數字被當地的老百姓誇大到10萬銀圓,村民們因此去找王道士,要求和他分享這筆錢。王道士當然拿不出這筆現金來,於是村民們就以死來威脅他。
據說王道士晚年瘋掉,不知是故意裝瘋賣傻,還是真正的精神錯亂,晚年之悽慘景象,與此可見。他死後,就葬在了莫高窟對面的塔林裡,很多今天的遊客都會在遊覽完莫高窟之後,從他的墓前走過。
文章的結尾,講一下剛才講過的甘肅學政葉昌熾,他是最早接觸敦煌文物的學者。
他後來被免職,回到蘇州的老家,事隔數年,葉昌熾在獲悉敦煌文獻被外國人低價買走後,曾萬分悲慨,悔恨自己當時為何不西行千裡,親自到莫高窟看個究竟。
我們不能去苛責王道士這樣的貧民百姓,也無法去苛責葉昌熾這樣知識分子,因為當時的國家採取愚民政策,老百姓民智未開,整個社會缺乏對自己文化的保護意識,即使是後來老百姓對王道士的苛責也是因為分贓不均引起的不滿。
至1930年國民政府頒布《古物保存法》、1936年頒布《古物出國護照規則》,方始有法律的保障。我們的國家也逐漸開始逐漸走上正軌,民智漸開,國人漸醒。只有全民的文化、審美上來了,我們的國家的文物才有最安全的保證,那個時候,每個百姓都是衛士,草木皆兵,伯希和、斯坦因們只能帶走驚嘆和羨慕,我們的文化才會真正的安全。
今天的我們經濟逐漸發達,但是在審美和文化上依舊任重道遠,這個也是我做公益講解的原因所在,想讓大家深入的了解我們景區背後的歷史故事和文化內涵,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繼續加油!
>A;y%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