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的真相-王道士並非千古罪人

2020-12-09 騰訊網

關注盛世文玩,因為盛世,所以文玩

微信又 叒叕改版啦,

不少粉絲反映時常找不到盛世文玩,

為了讓大家能第一時間瀏覽到盛世美文,

請大家不要客氣地置頂吧。

這樣就能每天準時相約啦

說起敦煌莫高窟,各位都會想到飛天佛像和各種讓人稱奇的壁畫。

可提到敦煌莫高窟,就不得不提一個人,那就是當年發現並保護敦煌莫高窟的王道士――王圓籙。

我們認識這位道士,多是在《道士塔》中餘秋雨對他的描寫「有一座塔,由於修建年代較近,保存得較為完整。塔身有碑文,移步讀去,猛然一驚,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個王圓籙!

歷史已有記載,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我見過他的照片,穿著土布棉衣,目光呆滯,畏畏縮縮,是那個時代到處可以遇見的一個中國平民。他原是湖北麻城的農民,逃荒到甘肅,做了道士。幾經周折,不幸由他當了莫高窟的家,把持著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他從外國冒險家手裡接過極少的錢財,讓他們把難以計數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今天,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們只得一次次屈辱地從外國博物館買取敦煌文獻的微縮膠捲,嘆息一聲,走到放大機前。

完全可以把憤怒的洪水向他傾洩。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傾洩也只是對牛彈琴,換得一個漠然的表情。讓他這具無知的軀體全然肩起這筆文化重債,連我們也會覺得無聊。

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王道士只是這齣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一位年輕詩人寫道,那天傍晚,當冒險家斯坦因裝滿箱子的一隊牛車正要啟程,他回頭看了一眼西天悽豔的晚霞。那裡,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這是《道士塔》的節選可以看到?餘秋雨對王道士的怒火。

這篇散文,也選了教材。而我們對這位王道士的印象也是,敦煌莫高窟的罪人,民族文化的罪人。

可王道士真的就是那樣是一個千古罪人,一事無成的老農嗎?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或者說這並不是事情的全部。

王圓籙(約1850年-1931年),出生於陝西,祖籍湖北麻城縣,道士,人稱「王道士」。王圓籙因家鄉連年災荒,生活所迫出外謀生,流落於酒泉,期間入道修行。王圓籙雲遊敦煌,登三危山,發現莫高聖境,感慨萬千,急呼「西方極樂世界,乃在斯乎」。隨後,他定居留於該地,奉獻了他的後半生。王圓籙是一名道士,卻盡畢生之功守護著一片佛窟,他洞啟了敦煌文化最重要的一扇門,卻又無奈把中華瑰寶賤賣給外國掠盜者。

可說他為一己私慾將文物買給外國人是並不屬實的,那些都被他用來保護修繕敦煌莫高窟了。為了文物的保護他又何償沒有做過努力,石窟發現後他儘快向官府報告。數次上報官府並附送樣品,要求上級機關予以保護。發現藏經洞不久,王圓籙徒步50裡路趕往縣城,向當時的敦煌縣令嚴澤匯報,並奉送藏經洞兩卷經文做樣品。可惜嚴縣令目不識寶,王圓籙無功而返。

1902年,新縣令汪宗瀚上任。王圓籙又選出一包寫本及絹畫去拜見。汪縣令對金石學頗有研究,他看過樣品後,也頗感驚異,事後還專程前往考察,卻沒有採取任何保護措施,只是將王圓籙送來的經卷、佛畫挑選出數件,分數次寄贈甘肅學政葉昌熾。葉昌熾對金石學和古文書有較高造詣,在看過有關經卷後,也為其文化價值所震驚。1903年末,他一方面函請汪宗瀚實地考察,一方面報告甘肅藩臺建議其將文物運至蘭州保存。

王圓籙陷入長久的等待之中,於是又挑揀兩箱經卷,騎著毛驢行程800多裡趕赴肅州(酒泉),拜望他當兵時的老上司、安肅道臺廷棟。這位道臺大人頗具書法造詣,看過經卷後竟然認為,這些書法還不如自己寫的好,表示不感興趣。但道臺大人念及老部下從數百裡之外送來經卷的勞苦,便將發現藏經洞的消息上報甘肅藩臺,建議將這些文物運省妥藏。

甘肅藩臺先後收到文武兩位官員(葉昌熾、廷棟)的報告,1904年,卻以敦煌到蘭州路途遙遠,耗資巨大,銀兩難籌為由,僅給汪宗瀚發了一紙「就地封存,由王道士看管」的命令。

1906年,敦煌新縣令黃萬春到任,向清政府學部呈交《敦煌縣鄉土志》,第一次向中央政府匯報了敦煌發現藏經洞之事:「縣治南四十裡千佛洞,光緒庚子孟夏,新開沙壓佛龕,乃掘得復洞,內藏番漢佛典、銅鑄佛像、紗絹繪造佛像」雲(《敦煌遺書之厄與學術觀點之窒》)。惜乎這只是一冊地方志,而非正式報告。

王圓籙無奈,竟鬥膽給清廷最高領導人慈禧太后寫了一封秘密奏摺。然而,此時的大清王朝已是風雨飄搖,哪裡還會顧及偏遠地區的文化事件。王圓籙的企盼如泥牛入海,杳無音信。

後來斯坦因來了,他帶走幾十箱無價之寶,留下的是一些銀兩,而後「冒險家們」蜂擁而至。

於是文物自此四散於萬邦。遠離了故土,但也遠離了風沙,遠離毀滅。而王道士也自此被某些人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可王道士真的又能做什麼呢?那些冒險者,那些強盜那個不是拿著官府的公文,更甚者又有官府的官兵保護。

信奉印度佛教的和尚跑了,一個中國道士主動守護印度佛教的經書,守護非自己信奉的宗教文明,一篇《道士塔》抹去了他所做的一切努力,何其不公。

但王道士又有何辜,錯本不在他,而在那個積弱愚昧落後無知的國家。

聲明:本文轉自頭條號「舊世」,轉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王道士:身為敦煌千古罪人,卻用一生守護敦煌,我們欠他一句道歉
    敦煌莫高窟在沉睡了百年之後,它沒有等來一個得以使它安然無損的文物愛好者,喚醒它的是一個逃荒農民,名叫王園籙。後來因入道教,就是那流傳千年的王道士。隔著百年滄桑,當再提起王道士,很多人都說自己懂王道士,懂他的為蠅頭小利變賣佛經文卷、佛畫刺繡,更懂他暮年之後的悽慘生活產生的原因。
  • 發現敦煌千年藏經洞的王道士是莫高窟的功臣還是罪人?
    由於朝代更迭以及疆域變化等原因,莫高窟在元朝以後就逐漸被冷落,直到清朝乾隆年間在這裡重新設立了敦煌縣,莫高窟才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中。到了晚清時期,清政府內外交困,自然無暇顧及文物保護問題,莫高窟再一次受到了冷落。當時有一位叫王圓籙的道士雲遊至此,也不知是出於什麼原因,王道士竟然成為了這一昔日佛教聖地的當家人。
  • 在敦煌發現千年藏經洞的王道士,到底是莫高窟的功臣還是罪人?
    到了晚清時期,清政府內外交困,自然無暇顧及文物保護問題,莫高窟再一次受到了冷落。當時有一位叫王圓壁的道士雲遊至此,也不知是出於什麼原因,王道士竟然成為了這一昔日佛教聖地的當家人。王道士對莫高窟的價值知之不深,但他還是憑一己之力儘可能對莫高窟進行維護。
  • 守護著敦煌莫高窟的王道士是罪人嗎
    敦煌莫高窟,又稱千佛洞,位於敦煌東南的鳴沙山,它和龍門石窟,雲岡石窟並稱為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王道士,本名王圓籙,湖北麻城一農民,原來曾是一小兵,後來信奉道教出家做了道士。道士嘛自然要雲遊四方尋找極樂世界的。一次偶然的機會他來到敦煌,發現了這座石窟,不顧自己是道士的身份在此地居住下來。好啦,這就解決了我的第一個疑問。
  • 真正保護莫高窟的王圓籙,卻被餘秋雨汙為罪人,專家:王道士冤枉
    這篇文章是很多人第一次接觸到敦煌,接觸到莫高窟,接觸到王道士,在文章中餘秋雨用振聾發聵的聲音將王道士定義為一個敦煌莫高窟的罪人。可是事實真相真的是如此嗎?這樣的民族文明的浩劫真的是一個道士能犯下的嗎?事實的真相令人愕然。王道士,本是湖北麻城人,本名王圓籙,一作元錄,又作圓祿。王道士出身十分的貧苦,為了生存,只能四處去討生活,在光緒初年,王道士來了肅州巡防營為兵勇。
  • 敦煌莫高窟講解:藏經洞的文物流失,民族罪人不是王道士
    上期節目我們講述了敦煌的歷史背景和《張義潮出巡圖》,以及藏經洞的封閉原因,這期節目我們繼續講述800年後,藏經洞被發現後的命運故事。藏經洞就是莫高窟第17窟,考古界有句話,「幹千年,溼萬年,不幹不溼就半年」。敦煌的特殊乾燥環境,讓洞窟中的上萬件寶貴文獻得以安然度過時間和戰爭的浩劫。藏經洞出土文物與殷墟甲骨文、漢簡、明清檔案一起,被譽為近代古文獻的四大發現。
  • 探尋敦煌守護者王道士
    敦煌是因著莫高窟而聞名世界,博物館也是重點介紹莫高窟。今天重點談談莫高窟,如果不是王道士發現了莫高窟的藏經洞,莫高窟的歷史文化價值,估計也就如同其他佛教石窟那樣,僅作為歷史上供佛的一個文化遺址。但是,正因為藏經洞的發現,其裡面收藏的幾萬卷經書,掀起了後來轟動整個世界的「敦煌學」。對於王圓籙道士的歷史評價,爭議很多,有貶有褒。
  • 莫高窟守門人王道士,是愚民,也是善者
    王道士將所有錢都用來修補洞窟了。他是一名虔誠的信徒,莫高窟中俯瞰眾生的佛像與壁畫足以令他心馳神往,而正是因為他修補洞窟的行為,令他發現了敦煌莫高窟的藏經洞。抄書人坐在其中邊抽旱菸邊抄經書,在牆壁上磕菸頭的時候發現牆壁空洞有回音,隨即告訴王道士。於是半夜,王道士持著工具,來到莫高窟第十六窟,鑿開了有裂縫的洞壁,滿壁傳世書卷映入其眼帘。
  • 王道士曾為敦煌給慈禧寫信 是餘秋雨筆下的罪人
    這個書生早已從史書上讀了很多關於敦煌的故事,並接過了先輩們的傷心與悲憤,來到了敦煌莫高窟的門前。他似乎提前準備好了憤怒。  他是衝著王道士來的。他見過王道士的照片。「穿著土布棉衣,目光呆滯,畏畏縮縮,是那個時代到處可以遇見的一個中國平民。」他說:「歷史已有記載,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 莫高窟藏經洞經卷的被盜到「敦煌學」的興起,王道士該不該罵
    莫高窟藏經洞的發現王圓篆祖籍是湖北麻城人,他出生在陝西。因為躲避戰亂,王圓篆流落到甘肅酒泉,為了生計便出家當了道士。後來王道篆四方雲遊,於1892年左右來到敦煌,在三危山下發現莫高窟。從元代以後,莫高窟逐漸衰敗,生存環境極其惡劣,僧人離去,鳥兒飛走。
  • 莫高窟藏經洞被王道士發現過程始末
    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王道士簡介王道士(1849-1931) 湖北麻城人。本名王圓籙,一作元錄,又作圓祿。家貧,為 衣食計,逃生四方。清光緒初,入肅州巡防營為兵勇。
  • 餘秋雨,你欠莫高窟王道士一個道歉!
    王圓籙,世稱王道士,一個被《道士塔》醜化的偉人,四處奔波,苦口勸募,省吃儉用,集攢錢財,用於清理洞窟中的積沙。為保護莫高窟,他向各級官員求助,甚至冒死向慈禧上書。他把文物賣給斯坦因等人,所得錢財全部用於保護洞窟,無私人使用任一文錢。餘秋雨,為何不向王道士謝罪?餘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認為王圓籙對敦煌莫高窟文物的破壞是毀滅性的,並就此感到傷痛。
  • 美術研究|為莫高窟王道士正身潔體
    為了更進一步弄清歷史真實,還一段莫高窟的歷史真相,洗去潑灑在王道士身上的汙濁,還他一個本來面貌,我於是產生了重訪莫高窟的想法。2011年,是王道士羽化升天80周年。筆者很想在這一年復走敦煌,但遺憾沒能成行,直到2013年9月8日,才有幸再次來到莫高窟。可以說,此行是專為進一步考證並釋疑王道士其人其事而來的。
  • 敦煌莫高窟是被誰破壞的?
    而在人跡罕至的敦煌莫高窟,一個叫王圓籙的道士卻因為一個發現,被載入史冊。那是五月末的一天,按王道士自己的說法,他在清理莫高窟第16窟積沙的時候,發現牆上有道裂縫,然後就和助手楊河清鑿開了裂縫。西夏統治敦煌時期,莫高窟的僧徒們考慮到戰爭災難,就把寺院歷代保存下來的4萬多件經卷、文書、檔案以及佛像畫等全部封存在此洞裡,然後外築補壁,並繪壁畫掩人耳目。後來僧徒們逃難不歸,此窟不見天日近800年。因1900年被王道士發現,所以又被稱為「藏經洞」。(圖片來源:「雲遊敦煌」小程序)那麼王道士為什麼要清理第十六窟的積沙呢?
  • 王道士說:對於敦煌,我盡力了
    16窟內的第17窟即藏經洞 一談敦煌,就會談到王道士,就會是一片罵聲。 其實,對於王道士與那個時代,應該進行更理性更全面的分析。 藏經洞發現之後,王道士盡了最大的努力,做了他應該做的一切。 首先,徒步行走50裡,趕往縣城去找敦煌縣令嚴澤,並奉送了取自於藏經洞的兩卷經文。王道士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引起這位官老爺的重視。
  • 王道士說:對於敦煌,我盡力了
    莫高窟第17窟藏經洞一談敦煌,就會談到王道士,就會是一片罵聲。其實,對於王道士與那個時代,應該進行更理性更全面的分析。藏經洞發現之後,王道士盡了最大的努力,做了他應該做的一切。首先,徒步行走50裡,趕往縣城去找敦煌縣令嚴澤,並奉送了取自於藏經洞的兩卷經文。王道士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引起這位官老爺的重視。可惜的是這位姓嚴的知縣不學無術,只不過把這兩卷經文視作兩張發黃的廢紙而已。1902年,敦煌又來了一位新知縣汪宗翰。
  • 他只是一個亂世中的普通人,蒙冤多時的王道士,不應該是千古罪人
    很多人都看過餘秋雨的《道士塔》,對於文中敦煌文物外流的憤怒也同樣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尤其是王道士將敦煌藏經洞的經書賣給斯坦因,賣給伯希和,更是遭到了很多人的詬病。但是誰又能保證自己在當時那個根本沒有人重視這些東西的年代,做得能比比王道士更好呢?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走進那段歷史,看看歷史上真正的王道士到底對敦煌做了什麼吧。
  • ...生不逢時的千古浩劫|王道士|斯坦因|伯希和|莫高窟|汪宗翰|藏經洞
    點擊播放 GIF 0.0M敦煌莫高窟外景-伯希和探險隊攝1900年,在中國歷史上,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1903年,俄國地質學家奧勃魯切夫用石蠟從王道士手上換取了兩大包寫本並運往國外。1906年,斯坦因開始了第二次中亞的探險,早就得知敦煌洞藏豐富的他隔年開始向敦煌進發,途中他不僅發現了長城遺址,還找到了赫赫有名的玉門關遺址,同年5月,斯坦因到達了敦煌。此時,距離王道士發現藏經洞已經過去了七年,在這七年中,王道士代為看管藏經洞卻沒有得到任何報酬。
  • 這才是歷史上真正的「王道士」,莫高窟的拯救者!而不是毀滅者!
    ,導致現在我們國家研究敦煌文化都必須得到國外去藉資料,種種。。。。。導致當時筆者對王道士的憎惡是從頭到腳的。可是前兩年去敦煌走過一圈之後才發現,我們對王道士真的有極大地誤解,沒有當時的他,可能今天的莫高窟已經不復存在了。 王道士,原名王圓籙,祖籍湖北人。生長在陝西,因為家鄉災害不斷,流落到甘肅敦煌。
  • 保護國寶的千古功臣,最後他卻成了敦煌石窟的「罪人」
    這篇文章是很多人第一次接觸到敦煌,接觸到莫高窟,接觸到王道士,在文章中餘秋雨用振聾發聵的聲音將王道士定義為一個敦煌莫高窟,在文章中餘秋雨用振聾發聵的聲音將王道士定義為一個敦煌莫高窟的罪人。可是事實真相真的是如此嗎?這樣的民族文明的浩劫真的是一個道士能犯下的嗎?事實的真相令人愕然。王道士,本是湖北麻城人,本名王圓籙,一作元錄,又作圓祿。王道士出身十分的貧苦,為了生存,只能四處去討生活,在光緒初年,王道士來了肅州巡防營為兵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