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敦煌守護者王道士

2020-12-09 蜜野仙蹤

敦煌是因著莫高窟而聞名世界,博物館也是重點介紹莫高窟。

博物館進門就是洞窟元素

莫高窟的近代史,好比上演了一場戲劇。戲劇裡的主人翁就是道士王圓籙。

經查閱,幾方資料都是使用「籙」字
道士王圓籙

一個佛教聖地,偏偏安排了一位道士來為其守護,並且讓這位道士發現了驚天的秘密下午我們來到了沙漠邊上。正所謂:可以探險不可冒險。有位遊客租來的商務車,開進沙漠後,結果就這樣了。最後是叫來越野車救援。

拋錨的商務車

寶寶在沙子上玩的也很開心。

傍晚十分,我們沿著敦煌市黨河風情街一直從頭走到了盡頭,河道裝飾很美,我們盡顧著錄視頻,遺憾沒有留下照片。晚上回到酒店三個人都累癱了,倒頭就一覺睡到天亮。今天上午,我們終於來到期盼已久的莫高窟。

的確,參觀的遊人非常多,我們也看到遊人好多不文明的舉止。甚至洞窟的千年壁畫上有刻寫著:「某某某到此一遊」呼籲朋友們,外出旅遊,一定要文明的參觀,做文明的遊人。

今天重點談談莫高窟,如果不是王道士發現了莫高窟的藏經洞,莫高窟的歷史文化價值,估計也就如同其他佛教石窟那樣,僅作為歷史上供佛的一個文化遺址。但是,正因為藏經洞的發現,其裡面收藏的幾萬卷經書,掀起了後來轟動整個世界的「敦煌學」。

對於王圓籙道士的歷史評價,爭議很多,有貶有褒。貶方主要認為:幾萬卷經書在王道士的看守期間,因為沒有得到很好保護,造成部分流失。還讓一部分經書文物是經過他的手,賣給了無恥的帝國主義考古學家,因此,流向了國外。

褒方主要認為:王道士就一個原籍甘肅的逃荒農民,在腐敗的清王朝末年,在沒有任何其他幫助的情況下,僅靠著他自身的全部力量,一生堅守著莫高窟。

參觀了讓人嘆為觀止的莫高窟璀璨文化,在這裡,我也想說幾句自己的看法。

歷史上記載,藏經洞發現的是約五萬卷經書,那麼這些經書究竟去哪裡了?如果是大部分已經遺失和毀壞掉,那麼是何時何事造成的主要遺失和毀壞?

王道士守護期間,斯坦因、伯希和、華爾納等國外考古學者聞風而至。這些人在其國內都是有身份和地位的學者專家,他們具備很好的對歷史文物的保護意識。他們從王道士手中購買帶走的經書和文物,至今仍然很好地收藏在他們國家的博物館。

王道士是一名出家道士,生活在荒無人煙的佛窟旁邊,賣經書給國外考古人員而得來的錢財,並非拿去個人享樂揮霍,而是畢其後半生的去修復和守護莫高窟。

正在修護的王圓籙靈塔

除了幾位國外的考古學者帶走的經書文物外,其他留在本國的絕大部分,去哪裡了!!!???

現在敦煌體育館所在地,曾經就是歷時千年修建而成的敦煌「大佛寺」。

在那個仍然被掩蓋的「十年」浩劫,在那個「破四舊,立四新」的運動中,整座千年大佛寺難逃厄運,徹底被毀壞!敦煌乃至全國的大量歷史文物,都被浩劫一空!

該燒的燒,該摧毀的摧毀。我們現在能看到的,那都是經修復,或是殘存倖免的。當時守護莫高窟的研究院專家學者,因為被控告為舊思想,舊文物的守舊分子,也成為了那場運動狠狠批鬥的對象。看著中華民族殘留的藝術寶庫,多少人的心卻是在哭泣、在流血。再看到多少國內外的愛心人士,出資捐贈來保護莫高窟,保護這個屬於全人類的文化寶庫。心裡感到又是何等的慶幸……

莫高窟正對面的「敦煌石窟文物保護研究陳列中心」,是由日本政府無償出資修建。以此見證中日兩國的友誼。

下午我們驅往新疆,進疆的第一站是哈密。提到哈密,大家肯定聯想到的是哈密瓜,的確,路邊到處可見賣哈密瓜,以及成片的哈密瓜地。

今晚時隔十一年,再次喝到烏蘇啤酒,哈密的拌麵和羊肉串感覺還不夠地道

相關焦點

  • 發現敦煌千年藏經洞的王道士是莫高窟的功臣還是罪人?
    王道士對莫高窟的價值知之不深,但他還是憑一己之力儘可能對莫高窟進行維護。1900年5月26日,王道士在對莫高窟洞窟進行清理維護的時候,意外發現在一處洞窟後面還隱藏著另一個洞窟,這便是後來享譽中外的敦煌莫高窟藏經洞。
  • 王道士:身為敦煌千古罪人,卻用一生守護敦煌,我們欠他一句道歉
    可命運總會被歷史催著前進,王道士也許天生就該屬於敦煌,而敦煌的輝煌仿佛也只能通過王道士才能再次耀眼東方。道士自古就有雲遊四方的傳統,王道士也不例外。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已入不惑之年的王道士雲遊至敦煌三危山時,偶然間發現了布滿精美壁畫和雕塑的洞窟。驚喜之下,王道士驚呼「極樂世界,乃在斯乎!」
  • 在敦煌發現千年藏經洞的王道士,到底是莫高窟的功臣還是罪人?
    1900年5月26日,王道士在對莫高窟洞窟進行清理維護的時候,意外發現在一處洞窟後面還隱藏著另一個洞窟,這便是後來享譽中外的敦煌莫高窟藏經洞。不過對王道士來說,發現藏經洞卻未必是一件好事。餘秋雨在《文化苦旅》的開篇就寫到了王道士和莫高窟,並痛斥王道士是敦煌石窟的罪人。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王道士說:對於敦煌,我盡力了
    其實,對於王道士與那個時代,應該進行更理性更全面的分析。 藏經洞發現之後,王道士盡了最大的努力,做了他應該做的一切。 首先,徒步行走50裡,趕往縣城去找敦煌縣令嚴澤,並奉送了取自於藏經洞的兩卷經文。王道士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引起這位官老爺的重視。
  • 王道士說:對於敦煌,我盡力了
    其實,對於王道士與那個時代,應該進行更理性更全面的分析。藏經洞發現之後,王道士盡了最大的努力,做了他應該做的一切。首先,徒步行走50裡,趕往縣城去找敦煌縣令嚴澤,並奉送了取自於藏經洞的兩卷經文。王道士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引起這位官老爺的重視。可惜的是這位姓嚴的知縣不學無術,只不過把這兩卷經文視作兩張發黃的廢紙而已。1902年,敦煌又來了一位新知縣汪宗翰。
  • 以敦煌為眼,探尋人間千年,謹以此向歷史叩問,向敦煌守護者致敬
    匈奴人被驅趕,河西走廊正式納入西漢版圖,你看見史官寫下「據兩關,列四郡」當你在顛簸中醒來時,你是胡商貨箱裡的一匹絲綢駝鈴聲聲不絕如縷,你驚覺這條東起長安西至羅馬的大路竟已如此繁華轉眼間,你成了一片雪,落在戰亂紛飛的魏晉南北朝西北邊陲的敦煌
  • 敦煌莫高窟的真相-王道士並非千古罪人
    這樣就能每天準時相約啦 說起敦煌莫高窟,各位都會想到飛天佛像和各種讓人稱奇的壁畫。 可提到敦煌莫高窟,就不得不提一個人,那就是當年發現並保護敦煌莫高窟的王道士――王圓籙。
  • 守護著敦煌莫高窟的王道士是罪人嗎
    敦煌莫高窟,又稱千佛洞,位於敦煌東南的鳴沙山,它和龍門石窟,雲岡石窟並稱為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王道士,本名王圓籙,湖北麻城一農民,原來曾是一小兵,後來信奉道教出家做了道士。道士嘛自然要雲遊四方尋找極樂世界的。一次偶然的機會他來到敦煌,發現了這座石窟,不顧自己是道士的身份在此地居住下來。好啦,這就解決了我的第一個疑問。
  • 王道士、敦煌文物和清朝官員
    這時,誰也不會想到在遙遠的甘肅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大漠上,竟發現了後來舉世矚目的莫高窟藏經洞,更不會想到以後由此誕生了一門國際性的熱門學科——敦煌學。  發現藏經洞的是敦煌道士王圓籙。也是鬼使神差,誰知道天底下就有這樣的奇事,清理流沙的幫工在洞壁磕了一下菸袋鍋,就磕出一個驚天秘密。王道士雖識字不多,但看到不大的窟洞堆滿了經卷,心裡也是暗暗納罕。
  • 賣給英國人敦煌文物的王道士,他真的是罪人嗎?
    說起敦煌莫高窟,相信許多人都聽說過,敦煌莫高窟,又稱千佛洞,它和龍門石窟,雲岡石窟並稱為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而提及到敦煌藝術寶庫,那就必須要提及一位老人了,正是他發現了敦煌這片地區藏有大量的文物。最初發現敦煌文物的王道士也被後人罵了一百年,他發現了敦煌藏經洞,發現了裡面藏有珍貴的經卷,但是在當年就是他將價值連城的敦煌文物賣給了英國人,這種行為引來罵聲一片。《道士塔》一文記錄了王道士的事跡,說他將珍貴的敦煌文物賣給英國強盜斯坦因,這是許久以來人們對王道士的認知,認為他是罪人。
  • 敦煌莫高窟講解:藏經洞的文物流失,民族罪人不是王道士
    餘秋雨在《千年一嘆》中對此人濃墨重彩,將他定性為敦煌石窟的罪人。我查閱的資料裡,卻覺得他擔不起這這個罪名。真正能的罪人不是他,是那些不作為的官員。王圓籙是湖北麻城人,家境貧困,為謀生計四處逃生。當過兵,離軍後受戒為道士。幾經流轉,王道士大約在1892年左右,來到莫高窟。
  • 王道士是導致敦煌浩劫的罪人?真實歷史上的他,不過是個普通人!
    敦煌,是我國莊嚴神秘的無上瑰寶,卻又帶著珍寶遺失的傷痛,講敦煌,便不得不提一個人——王道士。王道士雖身為道士,卻盡心竭力地保護佛教聖地敦煌莫高窟,他廣受布施、供奉香火,將所得香火錢用於清理洞窟沙石,有一窟甚至清理了兩年。在窟南區北段,王道士用自己的積蓄,在莫高窟第16窟東側建太清宮道觀,即如今的「下寺」。
  • 敦煌文物的缺失,壁畫的毀壞,王道士到底是不是背黑鍋
    敦煌文物的缺失,壁畫的毀壞,王道士到底是不是背黑鍋敦煌莫高窟。這個這個景點寰宇國內。早早從隋朝開始修建,唐朝發展到高峰,玄奘從天竺取經回來就路過敦煌。到了康熙後期,朝廷開始對其進行名義保護,當王道士到的時候,只是滿眼荒蕪,王道士偶然的做了主持。不可否認,莫高窟的重現離不開王道士的付出。當時沒有朝廷補助,每天跋涉大漠,將化緣來的用在莫高窟的修復,只為心中的執念。
  • 王道士曾為敦煌給慈禧寫信 是餘秋雨筆下的罪人
    資料圖:敦煌壁畫。  一個普通的日子,一個書生來到敦煌。那時,連敦煌藝術的守護神常書鴻先生也已架鶴西去。  這個書生早已從史書上讀了很多關於敦煌的故事,並接過了先輩們的傷心與悲憤,來到了敦煌莫高窟的門前。他似乎提前準備好了憤怒。  他是衝著王道士來的。他見過王道士的照片。「穿著土布棉衣,目光呆滯,畏畏縮縮,是那個時代到處可以遇見的一個中國平民。」他說:「歷史已有記載,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 莫高窟藏經洞經卷的被盜到「敦煌學」的興起,王道士該不該罵
    敦煌學」在全世界的興起;但他最大的罪過,也是因為發現了藏經洞,從而導致了敦煌文物向全世界的流失,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他很奇怪,於是馬上告訴了王道士。王道士即與楊某破壁,發現內有一門,高不容人,外用泥塊封閉著。他們好奇地把門打開,竟發現洞內無數白布包充塞其間……」莫高窟藏經洞的發現並不被重視發現藏經洞後,王道士專程向敦煌縣令匯報,並奉上兩卷典籍。然而不學無術的嚴知縣卻視為廢紙,毫不理會。
  • 深度聊一下「大美·敦煌」還有你不知道的王道士
    關於敦煌敦煌,這個名字對於大多數國人來說都不會陌生。提起敦煌,讀歷史的人會想起絲綢之路上的古老文明,河西走廊的璀璨明珠;讀書的人會想起餘秋雨書中那個卑微的小丑王道士。對於我來說,敦煌是一個奇蹟般的藝術殿堂。
  • 敦煌經卷丟失,王道士應該背鍋嗎?
    伊人卻一臉迷茫,我只好補充:敦煌。敦煌莫高窟?壁畫、飛天、反彈琵琶、絲路花雨?您瞧,這算什麼事兒啊,她都知道。甘肅因為有敦煌,才不被人輕視,說起來真教人捶胸頓足。敦煌屬於古人,是祖先的遺產,與今天的敦煌人、甘肅人沒什麼干係。如果非要攀親戚,那就是讓他們粗製濫造的紀念品價格暴漲,使一碗普通的驢肉黃面變成「龍肉黃面」。
  • 他只是一個亂世中的普通人,蒙冤多時的王道士,不應該是千古罪人
    很多人都看過餘秋雨的《道士塔》,對於文中敦煌文物外流的憤怒也同樣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尤其是王道士將敦煌藏經洞的經書賣給斯坦因,賣給伯希和,更是遭到了很多人的詬病。但是誰又能保證自己在當時那個根本沒有人重視這些東西的年代,做得能比比王道士更好呢?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走進那段歷史,看看歷史上真正的王道士到底對敦煌做了什麼吧。
  • 斯坦因怎樣騙取了王道士的信任,盜走敦煌石窟的1萬多卷經書,500多...
    餘秋雨有一篇著名的散文《道士塔》,寫的是敦煌石窟的罪人王道士,他發現了藏經洞,卻因為不懂文物的價值,被西方探險家斯坦因竊取了大量的財物。令人扼腕嘆息。圖為王道士斯坦因究竟怎樣騙取了王道士的信任?他盜走了敦煌石窟的多少文化瑰寶?
  • 莫高窟守門人王道士,是愚民,也是善者
    的發現者王道士變賣國家文物的行徑,稱其為敦煌石窟的罪人。但多虧王道士的貧苦出身,他在黃沙漫漫的敦煌開闢了自己的事業——傳教、看相。哪裡都不缺迷信的人,粗通文字的王道士就這樣慢慢打開了市場,漸漸地信徒多了,觀中香火也旺了,王道士成功地在敦煌安身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