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雪的歷史足音

2020-12-12 中國西藏網


夕陽下的薩普雪山美景。


普宗溝與桑達寺。


生機盎然的薩普雪山。


從戍堡遺蹟遙看嘉雪河谷。


薩普雪山旁的人文景觀。


記者趙書彬(右二)採訪居住在薩普雪山邊上的牧民群眾。

  仿佛註定今生相見

  仿佛冥冥之中的約定

  一個家族的遠古預言

  流傳在山水之間

  倒影在恆久的天空

  我無法看見

  那風中綻放的花朵

  搖曳世代的傳說

  一寸一寸消失

  潔白的身影

  裸露的石頭

  把寒冷留在大地

  凍成一段段傳奇

  ——雪川《薩普冰川》

  離開流經藏北比如縣的怒江河谷,翻越夏拉山,走一段雲端天路,便進入了嘉曲流域。一山隔兩地,吐蕃時期便有「那雪」與「嘉雪」的傳統地理分野,「那雪」得名於那曲河,「嘉雪」因稱自嘉曲河,因漢文翻譯之故,不同時期多有異寫,而藏語稱呼千年未變,並一脈流傳至今。入普宗溝,青山蒼翠,流水悠長,一條古道幾度滄桑今朝新。桑達古寺在高崗,於此轉入薩曲河,源頭即為薩木錯和薩普冰川,最高峰薩普崗日海拔6965米,雲霧繚繞中難見真容,獨享念青唐古拉山脈東段最高峰之名。

  薩普崗日與高原的諸多大雪山一樣,一體兩面、分水聯域,既阻隔又溝通,是比如、邊壩、嘉黎三縣各個溝谷的天然聯結。

  當天地造化的薩普冰川成為新生代旅遊力量的「網紅打卡」之地,昔日山水之間迴響的歲月足音,也交織出歷史的黃鐘大呂,延展著薩普崗日山下嘉雪古道的時間跨度和空間維度,寧靜致遠,又與古為新。

  定西將軍開闢嘉雪古道

  嘉雪古道有山水之秀,亦藏歷史之韻。從藏文所載「以嘉雪達巴蔡為中心」展開的文獻追憶,到境域留存的近二十幾處戍堡等遺蹟可訪古尋幽,蘇毗文化正被「挖掘」和「想像」;從高原絲綢之路聯繫起更廣闊的文明交往,到茶馬古道串聯起物資的貿易流動,毗鄰藏彝走廊的嘉雪早已置於西藏文明東向發展的歷史時空。

  走過唐宋元明,來到清朝,嘉雪古道的歷史痕跡躍然紙上,從模糊一下變得清晰,並見證著清朝有效治理西藏的歷史開端事件。

  聖城拉薩,布達拉宮所在的紅山東崖下,鐫刻著《噶爾弼平定西藏碑記》,字跡遒勁有力、入石三分,藏族群眾不時抹擦酥油,以示敬意。上書「一由類伍齊、結東、結科噶、三達奔公為正兵,一由洛隆宗、碩般多、達隆宗、沙弓喇、弩弓喇為奇兵……降服準噶爾」,所載事件把人帶回三百年前的比如嘉雪。

  該碑記反映了清朝治理西藏的重要歷史事件——「驅準保藏」。1717年蒙古準噶爾部落攻入西藏拉薩,燒殺劫掠,給西藏社會、人民生活和生產秩序帶來了極大的災難和混亂。西藏人民迫切希望中央政府迅速出兵驅逐準噶爾勢力、重建家園。清朝經過3年多的籌劃準備,從四川和青海分別派南、北兩路大軍入藏,一舉平定並驅逐準噶爾部,恢復西藏秩序,成功「驅準保藏」。

  在驅逐準噶爾行動中,定西將軍噶爾弼率軍由南路打箭爐(現康定)挺進,並走「正兵」之路,該路線在嘉雪一帶即經普宗溝去嘉黎。永寧副將嶽鍾琪走「奇兵」之路,後來正式開拓為川藏官道。碑記所記「三達奔公」即為薩普崗日山前的桑達寺,「弩弓喇」即為薩普崗日山後的魯貢拉。由此,定西將軍對這兩條路的開拓,成為嘉雪古道有史可考最早的一段歷史。

  我們把經普宗溝至嘉黎的一段歷史道路稱之為「嘉雪古道」。嘉雪古道連接康藏,一直是清代川藏官道的重要補充。當川藏官道邊壩段夏季水毀難行之際,嘉雪古道便成為進藏的重要選擇。雖說是備選路線,但選用時卻常常發生在重要歷史時刻,因此這條古道上保留的歷史記憶反而更加深刻。

  「每年藏曆8月,桑達寺表演苯教羌姆時,會跳獅子舞,並展演與駐藏大臣有關的內容。桑達寺的獅子舞蹈是對真實發生歷史事件的行為敘事和儀式模擬,具有深層的文化含義。」扎西拉珍的家鄉就在薩普崗日山下,受民族學專業薰陶,對從小就接觸的民俗文化有了深入的理解。

  保留嘉雪古道歷史記憶的羌姆舞如何起源?那曲市文旅局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提供的資料,揭示了其中的秘密:據說,公元1750年左右,清朝駐藏大臣途經嘉雪古道,桑達寺附近的僧俗群眾熱情迎請駐藏大臣。駐藏大臣賜予桑達寺藏漢合壁詔書、唐卡等禮品。因當時駐藏大臣乘坐一黑色轎廂,故將這批珍貴的文物和詔書稱之為「阿巴恰納瑪」(意為「駐藏大臣黑轎廂寶貝」)。為紀念這段歷史,自此以後桑達寺每年都舉辦獅子舞羌姆,並一直延續至今。

  致祭專使的行旅軼事

  奔雪山冰川而來,壯麗的美景映入眼帘;拭去歷史的封塵,往昔的傳奇激蕩心扉。三百年前,清軍進藏道經五千、危峰雪嶺、時歷四月;三百年後,記者考察車行山前、旅如平地、一日即達。 普宗溝現已鋪上了柏油路,現代交通正不斷向鄉村深處延伸。行到水窮處,見山不是山;坐看雲起時,與薩普談古今。小地方蘊藏大歷史,神山見證的歷史傳奇卻不止這一段。

  1933年十三世達賴喇嘛圓寂後,國民政府派黃慕松為致祭專使赴藏致祭,並制定了《十四世達賴喇嘛轉世掣籤徵認辦法》,令熱振活佛任西藏地方政府攝政並主持達賴轉世靈童尋訪事宜。黃慕松奉使入藏的西行旅程,行經的一段重要路線就在薩普崗日山下。

  「具報阿朗多之毀橋,雖經督工加修,仍非四五日不能修復雲。餘已決定行新覓之路。」1934年7月31日,黃慕松一行在今邊壩縣金嶺鄉遇到前方大路橋斷,一時不通,前不能進,後退則費時耗力,遂決定行走新路。「新覓之路」繞道比如縣白嘎鄉那若溝,沿薩普崗日山腳,經普宗溝桑達寺至嘉黎縣鴿群鄉。此一路線為民間小道,不曾見於其他行者,行路之艱,黃慕松嘆為「此誠出發以來,第一次難行之道也」。而如今,這條山間野道,已成為區內外徒步愛好者的熱門路線。

  歷史的足音再次迴響於嘉雪古道,黃慕松沿途受到僧俗百姓熱烈歡迎,並廣結友好,賞發了相片、銀牌、茶葉、絲綢等物。言行路難之餘,黃慕松在《使藏紀程》中還記錄了「那若溝白馬之死」和「普宗溝電臺不通」兩個有趣的旅途小插曲。

  那若溝白馬之死。8月2日5時,黃慕松起身後即聽聞,副官所坐白馬忽於昨夜腹脹,不到3小時即倒斃。該白馬為在雅安時劉文輝所贈,異常英俊,忽然倒斃讓人十分痛惜。強那寺活佛卜卦言是山神所為,後經解剖查驗,死因確定為誤食毒草。此事,薩普崗日差點成了白馬之死的「替罪羊」,又給神山世俗化的家庭傳說增添了一個津津樂道的歷史故事。

  普宗溝電臺不通。8月4日,黃慕松一行在桑達寺休整,於是架設電臺,準備與國民政府交通部在德格新設的電臺聯絡。當時西藏電臺通訊還處於空白,黃慕松如果聯絡成功將「在電政史上開一新紀元」。結果德格電臺損毀未修復,玉樹電臺也不通。而今,薩普崗日山腳4G網絡已經覆蓋,使用智慧型手機瞬間便可在朋友圈分享旅途美景,遙想歷史往事,今夕往昔不勝感慨。

  張國華在桑達寺

  風吹過山谷,迴蕩的聲響陣陣,有如松濤。薩木錯湖畔生活的索朗次仁夾著專用的小鋤頭正準備上山採挖蟲草。半路上,記者與其攀談起薩普崗日神山下的歷史往事。

  索朗次仁充滿傳奇色彩地向我們講述,大約在西藏和平解放時候,溝口一處小山上禿鷲聚集一個多星期不散,好奇的牧民前往查看,看見剩下的不明動物頭骨比人還大。後來,通過電視報導,大家認為當時發現的不明動物是恐龍。傳說讓人嘖嘖稱奇,但也並不是隨便說說。在當地牧民的敘述中,西藏翻天覆地的歷史轉折就如此富有民間色彩而又石破天驚般地烙刻在了民間記憶之中。

  普宗溝是十八軍軍直機關進藏所經。1951年的10月2日,張國華率十八軍軍直機關於13時抵達桑達寺,休整一天後,向嘉黎縣進發,經墨竹工卡到拉薩。十八軍軍直機關宿營報告中如此描述了普宗溝:「沿途以農業為主,山上有小樹,道路有二分之一的大亂石,人馬通過均較困難」。

  西藏和平解放是中國現代史和中國革命史上的一個重大歷史事件,也是西藏地方歷史上一個劃時代的轉折點。西藏從此擺脫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羈絆,西藏地方的歷史畫卷從此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2011年是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周年。那年,為了重溫解放軍進藏這一可歌可泣的歷史,西藏日報社策劃了「重走解放軍進藏路」系列報導。當時記者作為採訪組一員來到桑達寺,並採訪了時年77歲的聶達才旺活佛。

  「當時我已經17歲了,看到張國華待人以誠,與以前的人相比,解放軍的行為真的太好了。在群眾眼中,毛主席就是最大的活佛,普渡眾生,解救苦難之人。毛主席派來的部隊,紀律嚴明,不打擾百姓。」聶達才旺活佛說,「看到這一切,我就堅信,共產黨一定會給百姓帶來幸福的生活。」近十年已經過去,聶達才旺活佛已於去年圓寂。斯人已逝,生者長思,聶達才旺活佛堅信的道理早已成為不爭的歷史事實。

  歷經歲月洗禮,嘉雪古道穿越千年時光,見證歷史足音,正綻放時代芳華。地理標誌地薩普崗日,千年不言卻下自成蹊,在波瀾壯闊的歷史坐標系中,見證著奮進者、前行者的身姿。當我們再次眺望直入雲端的薩普崗日,天地造化的自然之美和歷史積澱的人文之盛相得益彰,自有一番感悟在心底:乘歷史大勢,山間古道成人間正道。

  (文圖記者 趙書彬 張曉明 謝偉 王曉莉 萬靖 胡杰 攝)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黑龍江省作家馮殿波散文集《足音》(9)期盼北方那場雪事
    多年來,曾在《山東文學》《小說林》《中國農墾》《散文福地》等省、市級報刊發表散文、散文詩、小說等400餘篇,作品入選各類文集,著有散文集《足音》。期盼北方那場雪事今年氣候反常,時至十二月份,大地上竟然沒有雪的痕跡,這對久居北方的人來說極為罕見。沒有雪作以陪襯,北方大地如同缺少了一種靈性,讓人不禁搖頭嘆息。北方屬於苦寒之地,特殊的地理,使它註定就是雪的世界。
  • 「八桂青聯在行動」欽州站:「歷史的足音  遠空的呼喚」
    上周五(8月7日), 一百多名青年才俊匯聚一堂,走訪欽州歷史文化街區,傾聽歷史足音,身體力行做欽州歷史文化的傳播者。 2020年度「八桂青聯在行動」欽州站「歷史的足音 遠空的呼喚」如期在欽州歷史文化街區舉行,
  • 散文《生命的足音》作者/凹凸
    生命的足音 文/凹凸 生命神奇而偉大 人類歷史的長河裡,有過無數的天災和人禍,人們掙扎哀號,生命的隕落旦夕之間。
  • 恩施州博物館《武陵足音》展陳掠影
    恩施州博物館《武陵足音》陳列獲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評選優勝獎,也是今年湖北省唯一獲獎單位。《武陵足音》在陳展理念與陳列形式上達到國內領先地位,展出不足一年,已為恩施州城市旅遊作出明顯貢獻,共接待遊客29萬多人次。這個獎項的獲得,將會使州博物館《武陵足音》成為再現恩施州人文魅力的又一名片。
  • 走進梁平赤牛城,聆聽歷史的足音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梁平赤牛城去聆聽歷史的足音梁平赤牛城曾衛民 攝●赤 牛 城●位於重慶市梁平區雙桂街道牛頭村赤牛山,海拔高度616米,高差110米,是南宋時期宋軍為抗擊蒙元侵略,拱衛夔州府、重慶府及荊楚之地而修建的重要軍事堡壘。
  • 黑龍江省作家協會會員馮殿波散文集《足音》96北方雪
    多年來,曾在《山東文學》《小說林》《中國農墾》《散文福地》等省、市級報刊發表散文、散文詩、小說等400餘篇,作品入選各類文集,著有散文集《足音》。北方雪本應緊跟季節的身後,從翻開冬天的第一頁開始,即會忠守千金諾言履約而來。
  • 聆聽歷史足音——襄陽加速融入「一帶一路」透視之一
    本報今起連發《聆聽歷史足音》《迸發筋骨能量》《展現全新姿態》3篇透視文章,敬請關注。  滔滔漢江,自雲霧繚繞的秦嶺深處滾滾而來,從美麗的襄陽穿城而過。「南船北馬原通道,楚劍秦弓舊戰場。」這兩句詩十分準確地勾勒出了襄陽的歷史圖景。  一水中分,襄城、樊城隔江相望。
  • 散文|聆聽母親的足音
    但是到了冬天,怕冷的我,便只想躺在被窩裡,看看書,聽聽古琴曲,也聽母親在下面來回走動的足音。母親老了,身體肥胖,又不善打扮自己,所以看起來永遠是一副臃腫的模樣。然而她的腳步聲卻很輕快。給我的感覺,有時像一隻靈動的大貓,有時又像一個充滿青春活力的少女。當然,這是她身體沒什麼毛病的情況下。
  • 【甘肅史話】她從遠古走來——聆聽甘肅歷史的足音
    她從遠古走來——聆聽甘肅歷史的足音本報特約撰稿人 郝樹聲  開篇語  歷史,是人類社會進化的過程。歷史承載著文化信息,文化引領著歷史前行。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先民們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創造了豐富多彩、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媧和黃帝相傳均誕生於甘肅。周人崛起於慶陽,秦人肇基於天水,漢代的開邊政策和張騫出使西域開拓了聞名後世的絲綢之路。隋唐時期,甘肅成為我國聯繫西域各國和中亞、西亞及歐洲的重要通道。
  • 讀睡詩歌精選|失意的朔風,踏響一行消沉的足音
    失意的朔風,踏響一行消沉的足音悄悄地貼進我擠的我骨頭髮疼而失眠往往伴隨著十七個春天在蕎麥皮枕頭雪,終於掙脫月光的牽伴,漫過雄關荒原。旋轉是茫宇,心心念念。輪迴,疲憊了每一寸光線。時間的利劍,刺穿黑洞。留下的,是天的深遠。還有星星閃動的雙眼。看不見,天涯依然在天涯。海,努了力的湛藍。
  • 讀睡詩歌精選|失意的朔風,踏響一行消沉的足音
    失意的朔風,踏響一行消沉的足音悄悄地貼進我擠的我骨頭髮疼雪,終於掙脫月光的牽伴,漫過雄關荒原。旋轉是茫宇,心心念念。輪迴,疲憊了每一寸光線。時間的利劍,刺穿黑洞。留下的,是天的深遠。還有星星閃動的雙眼。
  • 黑龍江省作家馮殿波散文集《足音》(2)傲雪盛開冰凌花
    多年來,曾在《山東文學》《小說林》《中國農墾》《散文福地》等省、市級報刊發表散文、散文詩、小說等400餘篇,作品入選各類文集,著有散文集《足音》。傲雪盛開冰凌花4月5日早,一位朋友打來電話,他說青山的冰凌花開了,那花開得很美很美。這是一個關於春天的好消息。既然有山花盛開,就應該前去欣賞。
  • 這裡是嘉樹!
    這裡是嘉樹!鄉村風光盡收眼底 這裡 謝公廟、湘山古剎歷史久遠
  • 嘉木揚.凱朝講述「蒙古國佛教歷史淵源與現狀」
    年7月21日下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辦的第七期講座如期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宗教藝術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教育部:全國民族教育專業委員會專家,北京市佛教協會常務理事,日本同朋大學佛教研究所研究員嘉木揚.凱朝主講「蒙古國佛教歷史淵源與現狀-對中蒙關係的啟示」。
  • 香港嘉鹹街排檔發生火災 歷史建築「永和號」險被燒
    中新網8月16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香港最古老的露天市集中區嘉鹹街,15日凌晨有蔬果攤失火,火勢一度猛烈,一級歷史建築「永和號」唐樓就在火場約10米外,附近1家酒店約50名住客需要疏散。消防員救火約半小時,將火救熄,「永和號」所幸未被波及,無人受傷,6個街邊排檔則被焚毀。
  • 追尋總書記的廣西足音
    讓我們一起去追尋總書記的廣西足音。憶少年,山水自難忘習近平與廣西的「情緣」可以追溯到50多年前。「我在青少年時期,就曾與幾位同學到過灕江。」2010年3月10日,習近平到人民大會堂廣西廳,參加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廣西代表團全體會議,發言中回憶起那次難忘的少年遊歷。「我記得當時的江面是湛藍色的,泛光見底。
  • 「就像一隻貓走過雪地的足音」
    馬拉美:詩的痕跡     美國詩人華萊士·斯蒂文斯說過,詩就像是深夜冰封的雪地上,一隻貓走過時發出的足音。這是描述詩的一個根底性的意象,混合著視覺與聽覺。這個特徵,大概與現代整體的歷史變遷有關。歷史變遷超越詩,構成詩發生發展的背景。然而,它又總能進入詩,淵沉於其中,因詩內在的張力而獲得密度。     兩個世紀以來,在世界的許多地方,詩都以它自己的方式經歷著人類的總的歷史。
  • 歷史長篇小說戲說春秋戰國史之宋國孔父嘉,老婆不能太漂亮
    慢慢的,太宰華督由剛開始對他們二人的不滿情緒轉變為對孔父嘉一個人的怨恨。畢竟,宋殤公是老大,心裡縱然怨恨卻也拿他無可奈何。於是這種憤怒的情緒開始轉移到另一個完美的對象身上。都是他的錯,都是孔父嘉一個人惹的禍。,不過,儘管華督對他極為不滿,卻又不敢輕易對孔父嘉下手,要知道這孔父嘉不僅掌握兵權,又是宋殤公的寵臣,搞不好自己再反受其害。
  • 蔚汾河畔的歷史足音
    蔡家崖,一個被歷史選擇的小山村。革命戰爭年代,這片土地誕生了無數感人故事,孕育出寶貴的精神財富。新時代的蔡家崖一如既往、奮鬥不止,老區人民展現出決戰貧困的偉大鬥志。70年間,蔡家崖有哪些「故事」,又發生著哪些「新事」?請看記者從蔡家崖發回的報導。 興縣蔡家崖名氣大矣! 這裡曾是晉綏根據地的首府,是中共中央晉綏分局和八路軍120師師部駐地。
  • 因妻子漂亮而引起殺身之禍,孔子六世祖孔父嘉是歷史上的第一人
    孔父嘉(?-前710年)春秋時宋國(今河南商丘)人。宋國始祖微子啟的弟弟微仲的八世孫,宋國第五任國君宋閔公的五世孫。子姓,名嘉,字孔父。孔子六世祖,官至大司馬。第二年,華督攻打並殺害了孔父嘉,奪佔了孔父嘉的妻子。殤公為此很生氣,華督又殺死殤公,從鄭國迎回穆公之子馮,立他為國君,這就是莊公。因妻子漂亮而引起殺身之禍,孔子六世祖孔父嘉是歷史上史書記載的第一人。正考父之後,第一個大夫是正考父之子孔父嘉,他只做到了宋國的司馬。在孔子家族史上,孔父嘉是一個很重要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