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銷,P2P,原始股,消費返利,低價旅遊團,韭菜割完一茬又長出一茬。
為什麼?都是因為社會上還是有些人想著不勞而獲,相信「天上會掉餡餅」。
但是,一個基礎的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無論誰提供什麼商品和服務,都必須有人來支付——也就是說,你不會平白得到什麼。
即使是非專業人士只要不被貪慾蒙蔽了雙眼,也應該知道「There's no such thing as a free lunch.」(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免費午餐」(free lunch)的把戲在美國由來已久,起始於19世紀中葉。不過,它不是向沒飯吃的窮人的施捨,而是指酒館老闆為了吸引酒客,為買酒水的人提供免費午餐。免費午餐通常是冷食,但有的也可能相當豐富。
但羊毛出在羊身上,酒館的顧客在為自己消費的飲料買單時,其實已經付出了免費午餐的費用。後來,一些酒館老闆因虛假宣傳免費午餐而被起訴,經濟學家們也加入了對這一現象的爭論,並提出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的理念。
後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米爾頓·弗裡德曼(Milton Friedman)在1975年出版了一本同名的書,他的貨幣主義理論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對美國裡根政府和英國柴契爾政府都有很高的影響力。
圖片選自網絡,版權為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