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高高一同學在讀書。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吳煌 攝
今年秋季學期起,教育部高中統編語文教材陸續在全國學校被採用,這樣,繼已經使用的小學和初中課本,這套教材完成了亮相。浙江早在2017年秋季學期就已經開始使用統編版的小學和初中教材,高中教材則會從明年起採用。
新版教材的一個突出變化,就是把培養讀書興趣作為語文教學的頭等大事。尤其是,倡導閱讀大量的中外名著,以前的課外書變成了教材規定的必讀或推薦書目。
快速的生活節奏,無所不在的電子產品,讓成年人靜心讀完一部名著都變得有些奢侈。那麼,面對居高不下的升學壓力,統編教材的這種變化,對學生來說,是一次釋放還是一種加壓?老師、家長、學生和研究者分別有怎樣的看法呢?
新教材下猛藥
讓學生「連滾帶爬」地讀
杭州高級中學的鐘峰華老師和他的班級去年參與了高中語文統編教材的試教。他格外能體會其中新增的「整本書閱讀」單元的用意。他告訴記者,以他的觀察,最近幾年學生們的閱讀量,尤其是完整的名著閱讀,不是在上升而是在下降。「在現有的教學體系下,不考的東西老師就不太會去教,把名著閱讀納入考試範圍,至少能讓老師家長同學都更重視。」
其實在沒有亮相之前,這套教材已經備受關注。這部分是因為統編版語文教材的總主編、北京大學教授溫儒敏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要「在語文教材編排中下猛藥,讓學生連滾帶爬地讀」。其實,早在差不多一百年前,中文語文教材的最早編寫者葉聖陶先生就曾經說過,教材似乎該用整本的書,而不該用單篇短篇,退一步說,也該把整本的書作主體,把單篇短章作輔佐。
這套教材開始遵循了這種思路。統編版的小學語文教材中,課文數量減少了,但篇幅變長了,還增添了「快樂讀書吧」,編者希望通過課文,舉一反三,引導孩子課外繼續讀童話、故事;初中語文教材增加了「名著導讀」,要求學生3年至少讀完12本名著 ,另外提供了自主選擇閱讀的24本名著書目;剛剛亮相的高中語文教材則將不少中外經典著作選入教材,直接增加了「整本書閱讀」的單元。
溫儒敏說,提倡整本書閱讀,是因為現在的學生讀書少,特別是很少讀完整的書。曾有數據證明,如今讀書讀得較多的是小學生,到了初二後便一路下滑。高中生除了教材教輔,很少讀課外書,乃至很多大學生也沒有養成讀書的習慣。
鍾峰華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印證了這種說法,他帶過4屆學生,最近兩屆明顯地讀書更少了。他記得,之前讀書最多的同學,一個學期加一個暑假,可以讀50多本。儘管這是特例,但一個學期下來,每個同學平均也能讀完5到6本書。
至於原因,他覺得挺複雜,包括學業壓力的增加和考試周期的拉長,各種電子產品碎片化閱讀的侵襲,等等。
今年的高一新生,就是完整使用統編版語文教材的第一批初中畢業生。「其實我們挺喜歡讀書的。」杭高高一學生管晟超和史一中告訴記者,因為是保送生,今年他們才有空多讀幾本書,讀得也比較雜,有《月亮和六便士》《追風箏的人》等。管晟超說,厚厚的15本《冰與火之歌》,他是在來往補習班的車上追完的。
作為一所人文素養豐厚的學校,杭高的每個教學樓都有圖書角,每3個月就換一批書,連校園的草地上也有圖書架。學生隨時可以在視野範圍內找到書讀。
圖書館管理員胡雪瑩老師觀察到,有個高一同學每天中午都會來讀一會兒金庸。「他真的挺自律的,就讀十幾分鐘,但證明他也很糾結啊。」
調查顯示,目前國民每年閱讀圖書的數量仍然偏低。在採訪中,多位老師和家長都同意,名著閱讀不僅是孩子的事,更是大人的事。一位不願具名的家長說,他很贊成把名著納入課標,這不僅是逼孩子讀書,也是倒逼老師讀書,「許多老師都未必完整讀完了這些書單上的書,而要教讀這些名著,顯然需要老師們有更豐厚的閱讀儲備。」
九年四百萬字
哪些名著才是學生首選
新課標要求義務教育階段9年讀完400萬字,這看似是個驚人的數字,但分解到每個學期,也就20來萬字。採訪中的幾位老師都認為,對於學有餘力的同學,理應讀得更多。
那麼,什麼才是中小學生該讀的名著呢?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定義,也都會有自己心目中長長的書單。但能夠被稱為名著,值得探究的主題,精彩的文本呈現且被廣泛流傳,都是應有之義。
目前統編版初中教材的必讀書目中既有《西遊記》也有《簡·愛》,既有《傅雷家書》也有《昆蟲記》……
浙江教育報刊總社的王亞文老師多年關注高中生的閱讀狀況,她比較過國外一些知名高中和本地名校例如杭二中、學軍中學、杭外的假期推薦書單,發現了一些共同書目,比如《莎士比亞悲劇選》《傲慢與偏見》《殺死一隻知更鳥》等。
不久前,浙江大學副校長羅衛東提議,大學生要靜下心來讀幾本「硬書」。所謂硬,就是公認的經典,並且思想密度高,不是一下子容易讀進去的。王亞文頗贊同這種看法。她覺得,中學生也能讀「硬書」,雖然可以比大學生的軟一些。
王亞文想起自己學生階段讀的那些書,比如《美的歷程》,比如尼採、薩特等,也不敢說當時讀懂了多少,但確實是一種有益的積澱。不同年紀讀同樣的書,感受也非常不同。高中時期讀《紅樓夢》《百年孤獨》,和現在重讀,差異非常明顯。當然,王亞文覺得硬和軟也是相對的,她最近給中學生推薦的書,就有熱門的《人類簡史》《三體》,她笑著說,名著也要與時俱進。
今年剛考入北京大學法學院的阮圓圓,是鎮海中學的畢業生。她覺得名著的「硬」是正常的,因為包含的內容豐富,思想深邃。而一旦啃下那些「硬書」,自己的收穫也是普通讀物難以代替的。正在軍訓的她,帶的是厚厚的《癌症樓》和《街角社會》。
不過,作為過來人,她還覺得給同學提供的選讀書目可以更多一些。「這樣一旦覺得某本書不太對胃口,也可以另外選一本,避免因為強制閱讀某本書產生牴觸心理。」
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柯孔標老師也認為,課外名著閱讀,文學類和非文學類要並重。如果說文學作品是詩酒花茶,那麼非文學作品就是柴米油鹽,兩者功能各異,不可替代。在重視文學名著閱讀的同時,也要重視其他類別名著的閱讀,尤其是文史類和科技類著作的閱讀。
但是對於編寫者來說,一旦要納入教材,哪怕只是推薦書目,也會反覆平衡和思考。這套統編版語文教材從2012年3月啟動,已經7年多了,僅在初稿前就經過了14輪的評審,還請100位基層的特級教師提意見。相比以往編一套教材最多也就用一兩年時間,可見主事者的慎重。
柯孔標參與了統編小學語文教材部分的編寫。從2012年到2017年,他每年都要騰出兩個月到北京和其他專家集中討論。
「大部分時間都投入在選文的確定上了。」柯孔標告訴記者,統編小學教材中,有五分之一的文章是以前各種教材沒用過的。選文要有意義還要有意思,有時並不那麼容易協調,涉及到選文的古今中外、文體、難易度、知識點的比例,一篇看似簡單的課文,可能擔負著諸多教育教學的功能。
至於初高中的閱讀,其選擇面當然更廣闊,課本的選文和閱讀書單也有所不同,但柯孔標覺得,許多道理是相通的,比如編者首先要考慮的是,哪些書更有助於學生的成長,更能完善學生的知識構成,更適合學生的年齡,等等。
作為教材,還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由不同名著的閱讀引導出不同的閱讀方法。初中語文統編版教材已在浙江經歷了一輪教學,每個閱讀單元就有不同的方法引導。
記者翻閱書目發現,以初一第一學期為例,教材要求必讀《朝花夕拾》《西遊記》兩本書,導讀要求分別是「消除與經典的隔膜」「精讀和跳讀」。顯然這兩本書的閱讀方法也是有所不同的。《朝花夕拾》需要細品,《西遊記》就可以跳讀,「連滾帶爬地讀」。
而剛剛亮相的統編版語文教材高一(上)的「整本書閱讀」單元選取的是《鄉土中國》。這本書初版於1947年,本來是費孝通先生在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的講課內容。書裡闡述了中國傳統農村的社會構成,討論了其中的血緣、地緣、家族、文字和文化等方面的問題。教材中與之相鄰的一個單元則是「家鄉文化生活」,編者的良苦用心不言而喻。
博弈剛剛開始
閱讀能否讓孩子學得更好
理想是一回事,現實有時卻很骨感。
名著進入教材和課綱,書店裡的相關圖書一下子變得熱銷了。淘寶京東隨便一搜都有幫你打包好的配套名著,各種以名著為解讀對象的教輔書也開始熱銷。《名著考點特訓》《四大名著閱讀測試卷》《中考名著:導讀與考點》等紛紛出現,不一而足。
李榮國就是其中一種教輔書的主編,他以前也是教師,編寫教輔書已經多年。「恰當的輔導書可以讓學生的閱讀如虎添翼。」他說。
記者看到,這套名為《名著幫幫團》的輔導書封面上寫著「為學生提供名著閱讀與考試完美解決方案」「一本書輕鬆讀完教材指定六本名著」。以七年級上冊的《西遊記》為例,其中包括了思維導圖、人物分析、各章節提要、精彩段落的評點批註、名家評語、模擬試題等等。
對此,也出現了不同的聲音。一位初中語文教師說,她會建議班上同學至少購買一種輔導書,因為名著都有一定長度,老師不可能細講,同學又很難獨立、準確地捕捉到各種考點。
另一種聲音則認為,這類教輔書違背了新教材提倡閱讀的初衷,反而加重了學生的負擔。當名著變成必須完成的考點和作業,損害的是孩子和名著相遇的那份初心。「本來《昆蟲記》挺好看的,可以感受大千世界的生機勃勃、豐富多彩,但如果為了考試非得記下那些昆蟲的名字或習性,就特別掃興。」高一新生劉陳悅舉了個例子。
可以預料到,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將會是一場博弈——首先是各級考試出卷者和應試教育套路之間的博弈。
無論教材編寫者如何強調閱讀,尤其是名著完整閱讀的重要性。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是,我們怎麼才能在各級考試中,把多讀書讀好書的學生選拔出來,又如何分辨這位考生是充分閱讀了原著的實際心得,還是僅僅背下了教輔書裡的解讀?
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章新其老師對此研究多年,他對於名著閱讀評測的相關論文受到了同行的讚譽。他認為,紙筆考試是可以考出學生的閱讀水平的。事實上,浙江早在2006、2007年就開始做這方面的嘗試,題目量逐步增加,題目也越出越靈活。今年浙江省高考語文試題中文學類文本閱讀的材料就節選自蕭紅的名著《呼蘭河傳》。
章新其告訴記者,以往閱讀評測最明顯的局限就是往往選用單篇短文,這種精緻化的閱讀測試與生活中的真實閱讀不完全等同。生活的常態閱讀,特別是整本書的名著閱讀,中間的過程要複雜得多,尤其是名著閱讀過程所表現出來的閱讀習慣、閱讀方法、閱讀意志力以及閱讀思維力,都是精緻化短篇閱讀無法企及的。
什麼才是符合名著閱讀尤其整本書閱讀要求的好題目呢?章新其以2016年溫州市中考題為例。在《三國演義》中,劉表和呂布對劉備有不同的評價。劉表說,玄德仁人也。呂布說,是兒最無信者。題目要求學生結合小說相關情節回答,更贊成誰的觀點?
又或者,2016年浙江省質量監測卷中的一個題目:有評論家認為,《水滸》中的很多人物都有《三國演義》的影子,如關羽和關勝、諸葛亮和吳用、張飛和林衝等等,請同學選擇一組人物,結合原著的具體內容,說說兩個人物的共同點。
章新其認為,這些題目不瑣碎、不機械,能引發學生沉入作品進行全方位地分析和評價,在原本強調「閱讀參與度」的基礎上,進一步融入了「批判性閱讀」與「批判性思考」等概念,
他說,隨著新教材的使用,這些閱讀理念肯定會被越來越多的老師和同學理解。什麼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大家都在朝這個方向努力。王亞文也覺得,就算有一點強迫,開始讀總比什麼也不讀好。讀書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習慣,需要培養,需要呵護。
現在,鍾峰華在自己的班上,每個學期還是要求同學們必須再挑3本書來讀。高三第一學期,他選的是和紀錄片同名的《先生》和茨威格的《人類群星閃耀時》,同學還可以自己再選一本。有時課上,他會請同學來聊聊讀到哪裡了,梳理一下共同的進度條。
隨著教材和考試的重視,他能感受到學生對名著閱讀的重視程度也在加強。但說到「得語文者得天下」,鍾峰華覺得這還是太功利了。難道讀書只是為了考試?
讀名著,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高雅純淨的審美,找到人生的知己和榜樣,看到人性的深度,觸摸到世界的廣度。許多人回顧以往,才發現他們少年時在深度閱讀上投入的時間是多麼值得。
鍾峰華挺欣慰,有的已經在讀博的畢業生,假期會回到杭高來辦讀書會,花一周時間和師弟師妹們一起來啃幾本名著。顯然,他們感受到了閱讀的快樂和益處,並且願意來做更多的分享。鍾峰華相信,這才是閱讀的良性循環。
連結
部編教材初中三年
必讀名著書目
七年級上冊:
《朝花夕拾》
《西遊記》
自主閱讀:
沈從文《湘行散記》
林海音《城南舊事》
李汝珍《鏡花緣》
屠格涅夫《獵人筆記》
七年級下冊:
《駱駝祥子》
《海底兩萬裡》
自主閱讀:
茅盾《林家鋪子》
柳青《創業史》
阿西莫夫《基地》
J.k羅琳《哈利.波特與死亡神器》
八年級上冊:
《紅星照耀中國》
《昆蟲記》
自由閱讀:
蕾切爾·卡遜《寂靜的春天》
卞毓麟《星星離我們有多遠》
八年級下冊:
《傅雷家書》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九年級上冊:
《泰戈爾詩選》
《水滸傳》
九年級下冊:
《格列佛遊記》
《簡愛》
記者 竺大文 紀馭亞 沈聽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