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文化歷史的文明古國,創造了豐富多採的民族音樂,其中,具有含蓄深沉的意境、典雅優美風格的古典十大名曲尤為人們所喜愛。如能在閒暇時候常聽這些名曲,定能給生活增添幾許樂趣。
其實關於十大名曲,有不同的版本和說法。古典君也只是參考最普遍的看法,以詩詞詠之。古典十大名曲,你最喜歡哪一首?歡迎朋友們各抒己見!——皛玊題記
《浣溪沙·平沙落雁》
一葉江天楓染紅,夕霞映雁落沙坪,韶華悄逝嘆芳容。
瑟瑟琴弦哀碧草,錚錚玉骨笑蒼穹,一曲歌盡又徵程。
明朝此曲稱《落雁平沙》。曲調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寫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盤旋顧盼的情景。
《浣溪沙·梅花三弄》
一蕊悄開萬戶春,冰姿素雅韻清純,騷人墨客念佳人。
三弄情懷梅切切,一曲歌戀雪殷殷,琴弦幾賦唱芳魂。
晉隋以來有《梅花三弄》笛曲,為東晉大將桓伊所作。後經唐代琴家顏師古改編為琴曲,流傳至今。曲名中「三弄」取泛音三段意。
《浣溪沙·漁舟唱晚》
霞染江川映水紅,習習晚韻引芳傾,漁舟又唱畫屏中。
月上青山驚翠鳥,露臨碧草笑銀星,江天怡韻靜無聲。
曲名取自唐朝詩人王勃的名篇《滕玉閣序》中的佳名:「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整首樂曲極富詩情畫意,旋律流暢,先慢後快,先松後緊,情緒層層迭進。
《浣溪沙·漢宮秋月》
月灑深宮滿眼霜,孤燈瘦影嘆炎涼,嘉年幽怨過高牆。
只道榮華福運好,原來富貴淚飄揚,當時只是怨情長。
《漢宮秋月》本是一首琵琶曲,後改編為二胡曲。後世學者普遍認為《漢宮秋月》很可能與《漢宮秋》有一定的關係。而《漢宮秋》是一出元雜劇,講的是王昭君和親出塞的故事。
《浣溪沙·胡笳十八拍》
一代天驕奏樂鳴,生逢亂世怨難平,相思同望盼歸程。
他日別離思父母,今朝又去盼親生,琴弦未撫淚珠盈。
《胡笳十八拍》是根據漢代以來流傳的同名敘事詩創作的琴曲,原詩作者一說為蔡文姬,但《後漢書·蔡琰傳》中未見記載,學界爭議頗大。它融入了匈奴樂器胡笳的元素。古樂府琴曲歌辭,一章為一拍,十八拍即十八章。
《浣溪沙·漁樵問答》
一世功名一世酸,豪華俸祿若雲煙,三餐一宿一房間。
漁笑世人難悟透,樵說朋友不狂癲,一答一問仿如仙。
漁父做為「聖者」和「道」的化身,由來已久。古時,樵夫則被作為後知後覺者的象徵。北宋有書《漁樵問對》,借漁樵對話消解古今興亡等話題。《三國演義》開篇詞中「白髮漁樵江楮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也是在說漁樵問答。
《浣溪沙·高山流水》
獨臥青山醉樂時,悠悠古韻幾人識,相知悔晚怨來遲。
煮酒暢談流水意,撫弦幽敘落花痴,碎琴不賦恨別離。
傳說先秦琴師伯牙在子期死後,痛失知音,摔琴斷弦,終身不再操琴,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是一首繪景寫意的作品,有琴曲和箏曲之分。旋律悠揚流暢,風格淡雅清新,音韻古樸典雅,意境深遠綿長。
《浣溪沙·廣陵散》
恩怨深深意志堅,邀琴巧撫若仙天,生身置外對仇彈。
指捻青弦驚落絮,身懷冷劍化塵煙,悲歌輕奏譜仁篇。
據《琴操》記載,此曲來自於戰國聶政刺殺韓王的故事。《廣陵散》能躋身十大古曲,也部分歸功於西晉「竹林七賢」中的名士嵇康。《世說新語》載:嵇康受刑前,神氣不變,要來琴奏廣陵散。奏完後說:袁孝尼要向我學此曲,我沒教他,廣陵散從此將絕世了。之後廣陵散名聲大振,人們在理解這首樂曲時又多了一種蔑視權貴、憤恨不平的情緒。
《浣溪沙·陽春白雪》
春暖花開萬木蘇,桃梨嬌豔妒村姑,香來玉雪誤梅乎。
風剪長河堤上柳,花開遍野墨中圖,蜂蝶來去有人逐。
相傳這是春秋時期晉國的樂師師曠或齊國的劉涓子所作。現存琴譜中的《陽春》和《白雪》是兩首器樂曲,《神奇秘譜》在解題中說:「《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淡蕩之意;《白雪》取凜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與這首名曲相關的三個成語是:陽春白雪、下裡巴人和曲高和寡。現在,陽春白雪已被用作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學藝術的代名詞。
《浣溪沙·十面埋伏》
垓下伏埋百萬兵,楚歌四起奏哀箏,烽煙戰鼓幾消停。
亂世群雄爭霸首,人間萬代論英名,琵琶怎唱那時情?
樂曲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在垓下最後決戰的情景 。先有琵琶曲《楚漢》,後演化為《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兩個不同的版本。《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劉邦,樂曲高昂激越、氣勢磅礴;《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項羽,樂曲沉雄悲壯,悽楚宛轉。前者是讚歌,後者則是輓歌。
文中使用部分圖片和文字均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