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哲學可以讓人放下對死亡的恐懼感

2020-12-02 獨視角

對於莊子的哲學有一種說法,說是莊子的哲學不太適合年輕人,更適合老年人,或者退休的人,因為對退休的人或老年人而言,他們沒有工作的勞心傷神,莊子的哲學可以使人悠然自得,尤其是人到了老年的經歷世事多了,對事物多有包容之心,更容易理解「凡物皆無不好,凡事皆無不對」的觀念,可以說是萬事俱備,僅欠二個東風,第一個東風是拋棄對死亡的恐懼感,第二個東風就是借莊子之齊物思想而達「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若能在熟讀《莊子》後再有心得,更可以進入莊子之逍遙境界,不必等到往生之後。

莊子的哲學可以讓人放下對死亡的恐懼感

我們都知道中國社會一直有個忌諱——在老年人面前絕不能談論有關死亡的話題,因為對死亡的恐懼,是所有老年人的通病。這是古代帝王們喜歡尋找長生不老藥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樣,這也是今天許多老年人被保健品欺騙的主要原因。因為沒人知道死亡後究竟到何處去呢?而且根本沒有死亡後再回到人間的人,人類對死亡的恐懼,尤其是老年人,大多是因為它在未知世界的不確定感和無助感。

中國古代宗教多用靈魂之說以解釋死亡後的變化,或用輪迴或用投胎之說以繼續生命。但是,在科學如此發達的21世紀,古代宗教那套說辭已不能說服教育普及的現代人,若以今日適合太空科學的生命觀來說服大眾,則更為一般人能接受。在上世紀,美國芝加哥大學天文學博士愛德溫·哈勃發表了他的宇宙起於大爆炸學說。後來,美國為紀念愛德溫·哈勃而命名的太空望遠鏡計劃終於完功,大約於2000年左右,宣布此太空望遠鏡之測量的結果,經過分析後而有如此的結論:從宇宙大爆炸以後至今,此宇宙大約有一百五十億年的歷史,而宇宙仍有約二百五十億年的壽命。

相比之下,我們人類的壽命最長的也不過一百多歲而已,比起宇宙的四百億年的壽命,真是微乎其微,渺小如一粒塵埃,我們何必為多活幾年而費盡心思呢?即使是浩瀚的宇宙,經過四百億年壽命後,也將面對消亡,人類何必為死亡而煩惱或恐懼呢?莊子在他的《養生主》篇中,全篇都以沿自然之道作為我們的養生路徑,因為莊子認為順其自然就是養生的最好的方法,引用莊子的概念,死亡不過是人生命自然的結果,而且又有什麼恐懼呢?莊子的看法是二千三百年前,繼續老子的「道法自然」的觀念而形成的。今天的哈勃望遠鏡也透露了即使宇宙也有死亡的那一刻,這都是自然的現象,與人無異,如此則死亡又有什麼恐懼呢?今日科學家們對宇宙死亡研究得出的生命觀,竟然與中國古代莊子不謀而合。若退休的人(或老年人)無死亡的恐懼的話,就可以慢慢地蹈向藝術人生之路。

效法莊子的藝術人生

欲了解莊子的藝術人生的境界,必先了解人生價值觀,價值觀的決定完全由先天的性格,個人的教育與其他的環境而決定,在這個世界上有人以「利」為其人生的價值,亦有以「名」為人生價值,當然亦有以美術,歌唱,文學或書法為人生的價值,莊子則不然,而以逍遙與藝術為其人生價值。現舉一例以說明不同的人生價值觀:譬如在山坡的綠油油草地,在牛羊眼中是飼料,在投資人眼中是可以賺錢的旅遊業,對畫家則是寫作最好的取景地,而在莊子和他的學生眼裡則是用心觀賞山坡的景色,與大自然合而為一的好機緣。

桑麻之樂,田園牧歌,是傳統中國人十分嚮往的一種恬淡生活。自然之美乃是一切無爭亦不強求,但含藏活潑的生機與欣欣向榮的生意。基於效法大自然的真善美的原則下,我們自然就會唾棄庸俗的物質享受,並以追求藝術的享受為目標,傾向精神的自由與心靈的安寧,於此境界中,悠然自得,與物無爭。有此心境時,我們可以體驗周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葉,可以感受它們一歲一枯榮的生機,可以欣賞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色,也可以每年享受春花夏風,秋月冬雪等大自然的贈禮,更可以觀看花開,朝陽,落日,流雲,飛鳥翔空等景色,聆聽水流,風吹山谷樹叢等的聲音,我們可與天地精神往來,用心去看,用心去聽,更用心去欣賞大自然,故令人心曠神怡……在我們的凡夫俗子的生命中,莊子加上了一雙翅膀,使我們可以藝術化我們的人生。

在《莊子·列禦寇篇》有一段記載莊子在死前與學生的對話: 莊子快要死的時候,學生想厚葬他,莊子卻說: 「我以天地作棺材,以日月作大燈,以星辰作珠寶,以萬物作殯送,我的葬禮還不夠嗎?何必要那些呢!」學生回答說:「我怕鳥鷹吃你呀!」莊子卻說:「露天讓鳥鷹吃,土埋讓螞蟻吃,從鳥鷹口中奪走而送給螞蟻,為何偏心呢?」莊子對死亡有此灑脫的態度,乃是出於自然的流露,在他死前仍不忘懷齊物,此乃真誠的藝術人生。

人退休後,或到了老年時期,可謂是飽歷歲月滄桑,內心的憩靜、生命的成熟,以及對人情世故的洞察理解,應比年輕時更加深刻。何不把握這閒暇時機,好好的感悟下自然與人生?所謂「子孫自有子孫福」,子女們早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成年人,越想管他們反而越管不住,放手反而是對其一種信任和幫助。退休者(老年人)尚若將生死置之度外,又能放下物質享受,不求功名,對人生事物又有充分的包容心,再須先虛靜自己的心,便能杜絕外界的一切誘惑,如此培養自己寬宏的氣度,再推及至廣大的自然界,包括天地萬物再進入莊子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如此則以自然的真善美陶冶人的心性,使人的生命升華,對死亡和疾病的恐懼自然全無。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時光,自然的真就是宇宙的誠或透明度,不掩蓋一切,亦即中庸所謂之「誠者天之道」,而我們的責任當然是「誠之者人之道」。

相關文章:

莊子和老子的道有何異同?

如何理解莊子的「無用之用」?

莊子「與物為春」,人生還有「寒冬」嗎?

相關焦點

  • 《莊子》的虛舟哲學:人就是不要把自己當人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莊子》,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知道了:《莊子》的「物化」理論,也算是比較深刻的理解了莊子哲學,今天我們再來看看《莊子》的另一個重要概念:虛舟哲學。「樸素」這兩個字雖然與《莊子》的行文,風採比較起來會顯得令人討厭,但是它卻是我們普通人永遠繞不過去的坎,如果一不小心繞過去了大部分就會變成南懷瑾先生口中的「神經病」,而極少一部分人確實可以有了不起的成就。
  • 《莊子》的虛舟哲學:人就是不要把自己當人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莊子》,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知道了:《莊子》的「物化」理論,也算是比較深刻的理解了莊子哲學,今天我們再來看看《莊子》的另一個重要概念:虛舟哲學。「樸素」這兩個字雖然與《莊子》的行文,風採比較起來會顯得令人討厭,但是它卻是我們普通人永遠繞不過去的坎,如果一不小心繞過去了大部分就會變成南懷瑾先生口中的「神經病」,而極少一部分人確實可以有了不起的成就。
  • 中外哲學如何思考死亡
    書中對「善終服務」、「臨終關懷」、「正視死亡」等一系列作者推崇的理念穿插在故事中,作出了詳盡的說明;作者介紹的應對死亡恐懼的各種觀念生動具體,易懂易行;並從心理學、歷史學、人類學、哲學等多種角度論證瀕死狀態、死亡與喪親關懷,意在幫助讀者樹立科學死亡觀,消除死亡焦慮與恐懼。  人死之後還有靈魂嗎?如果有,靈魂在何處安息?這是一個永遠沒有答案的問題。
  • 幾乎每個人都懼怕死亡,莊子在想像世界中對死亡是如何讚美的?
    在《莊子·山木》一篇文章中,莊子就三次提到孔子的不幸遭遇,兩次提到自己的不幸處境。莊子認為當時的掌權者是「昏上亂相」,自己生活在這個可惡的人世間,是處處掛礙,進退維谷。可以說,這一險惡的社會環境是莊子反覆琢磨、不斷研究保生方法的客觀原因,而愛惜生命則是其主觀原因。
  • 莊子逍遙哲學的六個主要思想
    我們可以說,幾乎每個中國人的心中,都端坐著三個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老子,一個是釋迦牟尼。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哲學,主張積極入世,用一種積極有為的人生態度,去投身社會,通過積極努力和奉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而老子為代表的老莊的道家哲學,這主張人要清心寡欲清靜無為,用一種游離於世界之外的無為思想,來實現個人的精神的逍遙。
  • 莊子哲學智慧解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逍遙遊》道德修養極高的人順應客觀,忘掉自己。神人沒有功績心,聖人沒有名望心。在莊子的哲學中,處處彰顯著做人做事的智慧。他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從這點可以看出,莊子認為一個人的心境一旦達到一定的地步,就不會過於關注自我之小世界,他放眼的應該是更高更寬的極致世界。對此,有位哲學說的好,你執著於什麼,熱愛於什麼,傾心於什麼,往往就會死於什麼,為何呢?
  • 莊子哲學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在昨天的學習中,我們學到了如何隨遇而安,用靜下來的心來觀世間,以不爭的態度放下執念,達到德的狀態。而裡面提到的神人王駘則正是用這些守住了內心中的大宗主,從而達到逍遙的境界。那麼大宗主是什麼呢?其實就是大宗師,也就是得道。今天,我們就跟隨謝國仲的《莊子玄解》一起學習《大宗師》,來學習得道之人的智慧。
  • 《莊子.大宗師》:我們恐懼死亡,其實是恐懼——不知道
    又將把你變成什麼,把你送到何方?把你變化成老鼠的肝臟嗎?把你變化成蟲蟻的臂膀嗎?」子來說:父母對於子女,無論東西南北,他們都只能聽從吩咐調遣。自然的變化對於人,則不啻於父母;它使我靠攏死亡而我卻不聽從,那麼我就太蠻橫了,而它有什麼過錯呢!大地把我的形體託載,用生存來勞苦我,用衰老來閒適我,用死亡來安息我。
  • 莊生曉夢迷蝴蝶,莊子蝴蝶夢包含的哲學與文學的雙重境界
    ,一种放下生活的重壓之下,無所顧忌,無所牽絆地徜徉在廣闊的天地之間,仿佛進入了他一直嚮往的逍遙世界,是&34;,&34;,莊子認為現實世界一直在給人精神和肉體上的折磨,人對於現實世界的諸多欲望,以及在欲望落空後的失落,或者欲望滿足後產生的更大的欲望,這都是人自身的枷鎖。
  • 莊子:逍遙之祖,輕富貴,享受死亡
    莊子,名周,宋國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對我國古代的哲學、文學以及其他藝術領域都有深遠的影響。「老莊學說」與「孔孟之道」是我國國民精神的源頭。莊子淡泊名利,逍遙而自由,一生沒參與過重要的歷史事件。莊子的人格和價值觀對後人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成為中華民族豐富的精神遺產。在哲學思想上,莊子繼承並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理論,使道家正式成為一個學派。
  • 莊生曉夢迷蝴蝶,莊子蝴蝶夢包含的哲學與文學的雙重境界
    ,當蛻變為蝴蝶後,有了美麗的外殼,以吸食花蜜為生,幫花傳粉,成為人們眼中浪漫美麗的象徵,但變成蝴蝶後壽命會大大縮短,可以說,以人的眼光看待,它用漫長的不堪的生命換取了一次短暫的綻放,人們由此聯想到自己的生活,也是一樣的瑣碎,如果把毛毛蟲看作是現實生活,蝴蝶就是輕盈、超脫的精神世界,從破繭而出成為蝴蝶比喻的是人的現實可以充滿許多的遺憾,但精神世界應該是美的,這種美,是鼓勵著人繼續現實生活的動力
  • 莊子:生死看淡,不服就幹,一場關於死亡的辯論,揭示人生大境界
    莊子,在兩千多年前,也遭遇了這個課題。他會如何面對死亡?我的好友,路人甲寫了一個系列文章《莊子的五折戲》,幽默講述莊子故事,犀利探討莊子哲學,在《莊子》中,感悟人生的哲理。——《莊子·至樂》起高調是東北方言,大意是指在法律範圍內為了彰顯自己或者放縱自己,不按照正常的規矩和流程做事。其結果或讓人心生不悅,或擾亂秩序讓他人為難。舉個例子。春秋的時候,魯國頒布了一條法令,如果魯國人出國的時候碰到同胞在別的國家當奴隸,可以出錢贖回來,然後回來找國家報銷。
  • 【經典】《莊子》: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莊子》主要講了什麼?提到《莊子》,很多人認為它如同「逍遙遊」一般漫無畛際、宏大遼闊,卻不大「接地氣」。其實不然,《莊子》中蘊含的政治、哲學思想,都是與現實社會緊密相關的。先說政治思想。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莊子》對道教的影響最大。我們熟知的許多道教術語,如「天師」「道人」「真人」「全真」等都來自《莊子》。唐代著名道士吳筠在論證人可以成仙時,還引《莊子》為證。另外,《莊子》中的許多理論,如對「道」的重視、對人生短暫的認識等等,都被道教所吸收。
  • 知道莊子的這些人生哲學,可以讓你受益一生
    點擊上方「關注」,更多精彩等著你喲莊子是戰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他是繼老子之後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崇尚清靜無為的思想,這種思想看似是出世,不符合時代潮流,但其中的某些哲理對今天的人們依舊有指導借鑑的意義,學習哲理可以讓人的心胸變得更加開闊
  • 莊子的生死觀:辯證論生死,尊重生命,無懼死亡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哲學當中,道家學派應該是最為重視生命價值的學派,他們有著重生重貴的意識。莊子繼承了老子「道」的思想哲學,以「道」作為宇宙萬物生命的根本,所以,莊子的生死觀也是建立在「道」的基礎之上。莊子認為天下至重便是生命,他將個體生命本身的價值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他認為生命應該以自身為目的,任何身外之物都不值得生命為之付出犧牲,否則就是生命的異化,這與其他的一些學派持有著截然不同的觀點,個體生命的存在在莊子這裡獲得了絕對的價值。「故貴以身於為天下,則可以託天下;愛以身於為天下,則可以寄天下。」
  • 莊子的哲學——中國本土的「宗教」的解毒劑
    儒家的人道主義書生視書本祖訓理想道德高於一切,雖然有些不切實際,在今天還時常被中國人自己拿出來批判愚弄,當然無法獨自抵禦外來文化的一次次侵入;道家理智冷酷內斂,不輕易出手,出手則致人於死地,是統治階層的政治哲學,無助於幫助普通百姓抵禦強大的外來宗教;法家揚善抑惡,挖掘百姓的生產和戰爭潛力至極點,製造國家迅速強大繁榮,但難於持久,根本無法與成熟的外來的宗教抗衡。
  • 莊子的人生哲學:不能消除人生的問題,但可以選擇遺忘問題
    莊子不禁感嘆:「當今之世,僅免刑焉」。如何才能苟全性命於亂世,如何才能在苟全性命的同時,追求一點自我快樂和自由?莊子就在這無邊的亂世之中,在窮困潦倒之中,在老子的道家清靜無為的人生哲學之中,發展出了自己的人生哲學。莊子的人生哲學以自由為旨歸——所有不自由或者是不知道追求自由的生活全是可悲的。
  • 莊子逍遙哲學的六個主要思想(網文)
    而老子為代表的老莊的道家哲學,這主張人要清心寡欲清靜無為,用一種游離於世界之外的無為思想,來實現個人的精神的逍遙。以釋迦牟尼為代表的佛家這主張一切都是虛空,一切都是幻象,人要慈悲為懷,放下一切的執著,實現涅槃。
  • 孔子、老子和莊子如何看待生死問題?莊子:死亡是生命另一種形式
    ——《莊子·雜篇·列禦寇》評析:莊子所生活的春秋戰國時代,諸侯們相互爭霸,百姓的生活始終處於動亂之中。這種生命安全隨時面臨著威脅的時代,像老子、莊子和孔子這樣的大思想家們,都對生死這個哲學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 孔子、老子和莊子如何看待生死問題?莊子:死亡是生命另一種形式
    這種生命安全隨時面臨著威脅的時代,像老子、莊子和孔子這樣的大思想家們,都對生死這個哲學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短命的人佔十分之三,本來可以長生,卻因為自己不愛惜身體,導致短命的人又佔十分之三。、老子相比,又有所不同,他認為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種存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