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小鹿/文八月,重返電影院,看了《八佰》。電影片尾曲《蘇州河》,由那英和Andrea Bocelli(安德烈·波切利)合唱,曲調來自我很喜歡的愛爾蘭民謠《Londonderry Air(倫敦德裡小調)》,如泣如訴。之前,我寫過一篇《蘇州河邊》,我寫到上海灘「銀嗓子」姚莉演唱的老歌《蘇州河邊》;寫到春風沉醉的夜晚,悠閒的上海居民在蘇州河邊釣魚、跑步;寫到我在蘇州河邊和朋友聚會、散步,一起走過流光溢彩的外白渡橋——那時我筆下的蘇州河,充滿了平靜、祥和與甜蜜的氣息。那時我不知道,蘇州河邊還有過一場驚心動魄的浴血鏖戰,如今,在蘇州河畔,仍能看到那段歷史的見證物——四行倉庫。1937年8月13日,淞滬抗戰爆發。10月26日深夜,中國軍隊第88師262旅524團團附謝晉元臨危受命,率領四百餘名官兵(為了迷惑敵人,謝晉元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謊說有八百人,外稱「八百壯士」),堅守四行倉庫四天四夜,電影《八佰》便取材於這樁震驚世界的歷史事件。四行倉庫,位於上海蘇州河北岸,當時是上海四所銀行設立的聯合營業所的倉庫,故稱為「四行倉庫」。彼時的蘇州河南岸是英租界,日本不便向租界開炮,所以,一河之隔的四行倉庫,成為孤軍駐守的有利戰場。蘇州河北岸,戰火紛飛、硝煙瀰漫,戰士們朝不保夕。南岸,燈紅酒綠,民眾仍可以吃包子、打麻將、看京劇……每當北岸戰火燃起,數以萬計的南岸民眾就聚集在蘇州河邊,隔河觀戰,住在高樓裡的有錢人,還會拿起望遠鏡觀望……強烈的生活境況對比,帶來深刻的視覺衝擊力和震撼力。10月28日黎明,日軍偷偷襲擊四行倉庫,妄圖用炸藥炸毀鐵門和牆壁。他們用兩塊大鋼板護住頭和身體,擋住我軍扔下的手榴彈。千鈞一髮之際,年僅21歲的戰士陳樹生,身捆數枚手榴彈,從五樓縱身跳下,與敵人同歸於盡。在他的帶動下,一個個年輕的戰士,身捆手榴彈,一邊報著自己的籍貫和名字,一邊英勇地從高樓跳下,拉開導火索,壯烈犧牲——他們中的許多人還沒有成家,可是在國家大義面前,他們毫不畏懼地捐出生命,何其偉大!看完電影,激情澎湃,我來到了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原址。四行倉庫坐落在國慶路和晉元路口,晉元路便是以謝晉元之名來命名的。一面外牆還保存著彈孔累累、窗戶變成黑洞,斷壁殘垣的原始模樣。館內,還原了當年的戰爭起因、經過、後續並模擬了戰爭現場。展館裡有不少跟著父母前來學習歷史知識的孩子,也有不少如我般剛看過《八佰》後趕來補課的普通市民。站在氣氛凝重的展館裡我想,過去的我對蘇州河的了解多麼片面。因為《八佰》,我對蘇州河有了全新的認識,這是電影給我帶來的精神補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