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開眼了

2020-08-02 清風聽雪驛站
國內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開眼了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中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作為世界文物大國,我國各地博物館中的珍品數不勝數。每個博物館都有自己的「鎮館之寶」,展示著在不同歷史背景中的文化內涵。

北京故宮博物院:《清明上河圖》

國內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開眼了

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寬24.8釐米、長528.7釐米 。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都城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

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在五米多長的畫卷裡,共繪了數量龐大的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車、轎、大小船隻,房屋、橋梁、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中國國家博物館:四羊方尊 后母戊鼎

國內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開眼了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銅禮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材鎮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現屬炭河裡遺址。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四羊方尊是中國現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邊邊長為52.4 釐米,高58.3釐米,重量34.5公斤,長頸,高圈足,頸部高聳,四邊上裝飾有蕉葉紋、三角夔紋和獸面紋,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個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於器外,羊身與羊腿附著於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時,方尊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尊四面正中即兩羊比鄰處,各一雙角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於前居的中間。

據考古學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兩次分鑄技術鑄造的,即先將羊角與龍頭單個鑄好,然後將其分別配置在外範內,再進行整體澆鑄。整個器物用塊範法澆鑄,一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被史學界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位列十大傳世國寶之一 。

國內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開眼了

商后母戊鼎,又稱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後期(約前十四世紀至前十一世紀)鑄品,於1939年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展廳內 。

商后母戊鼎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口寬79釐米,重832.84千克;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長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腹四轉角、上下緣中部、足上部均置扉稜。「商后母戊鼎器身與四足為整體鑄造,鼎耳則是在鼎身鑄成之後再裝範澆鑄而成。商后母戊鼎,形制巨大,雄偉莊嚴 ,工藝精巧;鼎身四周鑄有精巧的盤龍紋和饕餮紋,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 。足上鑄的蟬紋,圖案表現蟬體,線條清晰。腹內壁鑄有「后母戊」三字,字體筆勢雄健,形體豐腴,筆劃的起止多顯峰露芒,間用肥筆 。

商后母戊鼎是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商后母戊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後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緻,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 ;2002年1月18日,被國家文物局作為國家一級文物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 。

天津博物館:《雪景寒林圖》(範寬)

國內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開眼了

《雪景寒林圖》是北宋畫家範寬創作的一幅絹本水墨畫,現收藏於天津博物館。

《雪景寒林圖》描寫北方冬日山川雪後壯美景象。圖中通過群峰屏立,山勢高聳,深谷寒柯間,蕭寺掩映;古木結林,板橋寒泉,流水從遠方迂迴而下,峰巒溝壑間雲氣萬千,真實生動地表現了秦隴山川雪後的磅礴氣象。全畫布置嚴整有序,筆墨質樸厚重。畫家用「搶筆」筆法,密點攢簇,並參以短條子的筆道,來刻畫北方山石的質感,使畫面渾厚滋潤,沉著典雅。

河北省博物館: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

國內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開眼了

金縷玉衣是中國漢代文物,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後穿用的殮服,外觀與人體形狀相同。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級的象徵,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線縷結,稱為&34;。

劉勝的玉衣由2498片玉 片組成,所用金絲約1100克。金縷玉衣保存完整,形狀如人體,每塊玉片的大小和形狀都經過嚴密設計和精細加工,可見當時高超的手工藝水平。漢代皇帝和貴族死後用為殮服。由於等級不同,玉衣有金縷、銀縷、銅縷之分。古代人認為玉能夠保持屍骨不朽,更把玉作為一種高貴的禮器和身份的象徵。

山西博物院:晉侯鳥尊

國內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開眼了

西周晉侯鳥尊年代為西周中期偏早,出土於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和翼城縣交界處的天馬——曲村晉文化遺址中的晉侯墓。該鳥尊現收藏於山西省博物館,被譽為山西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晉侯鳥尊高39釐米,長30.5釐米,寬17.5釐米。整個鳥尊以鳳鳥回眸為主體造型,頭微昂,高冠直立。禽體豐滿,兩翼上卷。在鳳鳥的背上,一隻小鳥靜靜相依,並且成為鳥尊器蓋上的捉手。鳳尾下設一象首,象鼻內卷上揚,與雙腿形成穩定的三點支撐,全身布滿紋飾。造型寫實、生動,構思奇特、巧妙。鳥尊的蓋內和腹底鑄有銘文「晉侯作向太室寶尊彝」,可證明為宗廟禮器。

2013年,晉侯鳥尊加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匈奴王冠

國內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開眼了

金冠通高7.3釐米、帶長30釐米、重1394克。由鷹形冠飾、半球形冠頂和冠帶組合而成,其上浮雕多處動物紋飾。於1972年在內蒙古杭錦旗阿魯柴登匈奴墓出土。鷹頂金冠有「草原瑰寶」之譽,是迄今所發現的唯一的匈奴酋長金冠飾,代表了戰國時期我國北方民族貴金屬工藝的最高水平。

山東博物館:東平漢墓壁畫

國內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開眼了

東平漢墓壁畫,2007年發現於山東東平縣,是山東地區迄今發現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藝術水平最高的壁畫,填補了我省漢代考古的空白,也是中國早期繪畫作品中的精品之作,在全國極為罕見。

畫面色彩豔麗,造型比例勻稱,線條簡練流暢,刻畫細膩精美,形態生動逼真,反映出漢代畫匠高超的藝術水準和繪畫技巧。對於研究漢代喪葬制度、民間生活習俗以及漢代繪畫,其價值不言而喻。

南京博物院:清乾隆帝行圍圖轉旋瓶

國內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開眼了

此瓶是為紀念乾隆皇帝「東巡狩獵」,由景德鎮官窯特意製作的,再現了乾隆皇帝盛年時期出巡騎馬射獵時的場景。

轉旋瓶是乾隆官窯創製的特有瓶式,工藝複雜結構奇巧,最大特色就是在鏤空的瓶內套裝一個可以轉動的內瓶。

外瓶上繪的是乾隆皇帝持韁策馬,身後跟著旗手與獵犬。夾層繪有群臣跪拜圖。如果旋轉內膽,乾隆狩獵的場景就會栩栩如生地展現在你面前,只見大隊人馬如同動畫一般穿行在山間,像走馬燈一般,極富藝術觀賞效果。

南京市博物館: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

國內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開眼了

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是元代的瓷器,1950年出土於南京市江寧區將軍山沐英墓,現收藏於南京市博物館 。

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由景德鎮窯燒制,高44.1釐米,底部直徑為13釐米,腹徑28.4釐米,口徑僅為5.5釐米;無蓋,小口,口沿平厚,頸短而細,平肩,肩以下收斂,脛部瘦長,近底部外撇,平底;腹部繪製「蕭何月下追韓信」歷史故事;畫面之外配有五組紋飾帶,整個梅瓶裝飾繁縟,紋飾帶布局疏密有致 。

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是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罕見珍品,為國寶級文物,是南京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中國瓷器三絕之一。2013年8月19日,國家文物局將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

上海博物館:王羲之上虞帖

國內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開眼了

這件古色古香的字卷,是書法史上稱為&34;的東晉王羲之所寫的一份信札,名為&34;。雖是唐代摹本,它忠實地再現了原作的精神。卷子前後蓋有南唐和北宋皇室的收藏印章及歷代收藏印記,同時保留著北宋內府的裝裱格式,是一件難得的藝苑瑰寶。

《上虞帖》的草法隨意灑脫,輕鬆自然,不拘小節。在筆法上,首先,它不是靠輕重提按變化來豐富線條內容的,而是以節奏和運行速度來充實線條內涵,提按為輔。其次,結構上強調開合變化,收放自如,所以字形構架的視覺效果顯露出一種「張力」的特徵。

浙江省博物館:《富春山居圖》(前段)

國內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開眼了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於1350年創作的紙本水墨畫,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黃公望為師弟鄭樗(無用師)所繪,幾經易手,並因「焚畫殉葬」而身首兩段。前半卷:剩山圖,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後半卷:無用師卷,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畫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乾濕並用,極富於變化。富春山居圖內容約80%為桐廬境內富春江景色,20%為富陽景色。

富春山居圖被譽為「畫中之蘭亭」, 屬國寶級文物。

福建博物院:雲紋青銅大鐃

國內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開眼了

雲紋青銅大鐃通高77.8釐米,銑間56.6釐米,重100.35千克。西周。樂器。平口,鉦部兩側有36個冏紋乳突狀枚,枚直徑3.5釐米,高2釐米。鼓飾變形獸面紋,兩側飾雲雷紋。甬亦飾變形獸面紋。大鐃雙範合鑄,渾大厚重,作風穩重古樸。表現出很高的鑄造工藝水平,是福建出土的最大的青銅器。1978年,建甌縣(今建甌市)小橋公社陽澤大隊黃科山出土。原通高76.8釐米,因柄與鐃體被人為鋸斷再經焊接,通高多出1釐米。現藏福建省博物館。

安徽博物院:戰國楚大鼎

國內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開眼了

鑄客銅鼎,又稱楚大鼎或大鑄客鼎。戰國青銅器,圓口,方唇,鼓腹,圓底,三蹄足。此鼎形制雄偉,堪稱楚國重器。此鼎形制雄偉,堪稱楚國重器。

1958年毛澤東主席視察安徽省博物館,他仔細觀察了雙耳上的花紋、口沿上的銘文和足部浮雕紋飾,並且詢問了大鼎的來歷,他還低頭往鼎的內部看,詼諧地說:「裡面能煮頭牛」。

江西省博物館:商獸面紋鹿耳四足青銅

國內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開眼了

該件獸面紋鹿耳四足青銅甗是最大的青銅甗,有「甗王」之譽。此甗(yǎn)甑(zèng)鬲連體,鬲襠高,下四足。耳上各立一鹿,一雄一雌,回首相顧。鹿豎角,短尾卷,身披鱗片。甑腹飾四組展體的獸面紋。鬲足袋滿飾浮雕獸面紋,它體形巨大,氣勢雄渾,奇美詭異,穩定性良好。

河南博物院:春秋蓮鶴方壺

國內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開眼了

春秋蓮鶴方壺是春秋中期青銅製盛酒或盛水器。有蓋、雙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遍飾於器身上下的各種附加裝飾,不僅造成異常瑰麗的裝飾效果,而且反映了在春秋時期青銅器藝術審美觀念的重要變化。蓮鶴方壺不僅紋飾細膩新穎,而且結構複雜、鑄造精美,堪稱是春秋時期青銅工藝的典範之作。

湖北省博物館:越王勾踐劍 曾侯乙編鐘

國內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開眼了

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因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鏽。刻有「鉞王鳩淺,自乍用鐱」八字。此劍寒氣逼人、鋒利無比,歷經兩千四百餘年,仍然紋飾清晰精美,加之「物以人名」,歷史文化價值很高,此劍被當世之人譽為「天下第一劍」,堪稱我國國寶。

國內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開眼了

曾侯乙編鐘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表明中國青銅鑄造工藝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國古代音律科學的發達程度。

湖南省博物館:素紗禪衣

國內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開眼了

素紗襌(dān)衣是是西漢時期紡織技術巔峰時期的作品,是世界上最輕的素紗襌衣和最早的印花織物。可謂「薄如蟬翼」、「輕若煙霧」, 且色彩鮮豔,紋飾絢麗。它代表了西漢初養蠶、繅絲、織造工藝的最高水平。這件素紗襌衣中,襌衣用紗料製成,因無顏色,沒有襯裡,出土譴冊稱其為素紗襌衣。

黑龍江省博物館:金代銅坐龍

國內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開眼了

銅坐龍是金代早中期皇室的御用器物。龍取坐姿,左前肢高舉,與左後肢間有騰雲相連。右前肢著地,與右後肢相接。尾部翹起外卷,前肢長鬣(liè)突出於肩部之上,與頭上卷鬣及後揚的長鬣相映。這尊金代銅坐龍繼承與發揚了前代龍型的優點並且根據自身濃鬱的地方特色加以拓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

吉林省博物館:青花雲龍紋高足碗

國內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開眼了

元代青花雲龍紋高足碗,侈口,深腹。高圈足上有三道凸弦紋,呈竹節狀。口沿為青花唐草紋。內壁暗花印行龍二條。外壁用青花繪一遊龍,並襯以火焰紋。青花色澤青翠濃豔,線條流暢有力,堪稱元代青花瓷器中的珍品。

遼寧省博物館:宋徽宗《瑞鶴圖》、雲龍人物紋轉心象牙球

國內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開眼了

《瑞鶴圖》是趙佶書畫中的珍品,難得的是詩、書、畫具為上乘之作。圖中描繪了鶴群盤旋於宮殿之上的壯觀景象。繪畫技法精妙絕倫,圖中群鶴如雲似霧,姿態百變,各具特色。

國內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開眼了

鏤雕祥雲繚繞,十餘條健龍或藏頭露尾、或藏尾露首穿行於雲層之間。大球內分層透雕二十一個小球,球球相套,層層能轉,滿地紋飾。三節臺柱,上為六層透雕小象牙球,紋飾同頂上之大象牙球;下為透雕卷草雲龍四足座,座上雕人物頂柱狀承盤,玲瓏剔透巧奪天工的雕刻工藝令人嘆為觀止。

廣東省博物館:千金猴王硯

國內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開眼了

千金猴王硯為三大名硯之首,長25.5釐米,寬17.6釐米,長方形,質地細膩溫潤,嬌嫩如小兒肌膚,硯堂內有大片魚腦凍(石品花紋的一種),四周以火捺等色彩環繞,形成一隻蹲著的獼猴圖案,甚至眼、鼻、嘴和前足都清晰可見,非常逼真,所以由此得名。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翔鷺紋銅鼓

國內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開眼了

這是西漢時期的金屬器,入土時胸腰已截開,胸部飾羽人划船紋六組,船形兩頭高翹。該墓部分器物帶有明顯的滇文化色彩,同時出土的還有中原漢式器物,如六博棋盤和銅跽坐俑等,既反映了西南各民族人民的創造才能,也體現了當時他們與漢族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密切聯繫。

海南省博物館:宋青白釉花口鳳首壺

國內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開眼了

青白釉花口鳳首壺胎質潔白細膩,釉色瑩潤,白中泛青,看起來很像青白玉。口部為四瓣花圖案,象徵鳳冠,徑部被裝飾城鳳首形狀,鳳首後部呈鉤狀,恰似鳳凰的羽毛。此鳳首瓶是中西方文化進行交融的一件產品,將東方的韻味與西方的裝飾藝術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是一件不可多得瓷器珍品。

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

明代牛皮封面手抄描金《古蘭經》

國內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開眼了

手抄描金《古蘭經》由寧夏回族自治區一名阿訇捐贈的牛皮封面手抄描金《古蘭經》,是目前國內收藏的最珍貴的《古蘭經》珍善本之一,對於研究回族歷史、宗教和藝術具有重要價值。

寧夏博物館:鎏金銅牛

國內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開眼了

鎏金銅牛是西夏時期的一件青銅器,它反映出西夏青銅鑄造工藝的高超水平,是西夏藝術品中的珍品。這件青銅鑄造的牛屈駛而臥,體態健壯,比例勻稱、造型逼真、個體碩大。銅牛中空,外表通體婆金。製作時需要將冶煉、模具雕塑、澆鑄、拋光和姿金等工藝集於一體,反映出西夏青銅鑄造工藝的高超水平,是西夏藝術品中的珍品。

甘肅省博物館:馬踏飛燕

國內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開眼了

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馬襲烏鴉、鷹掠馬、馬踏飛隼、凌雲奔馬等,為東漢青銅器,自出土以來一直被視為中國古代高超鑄造業的象徵。從力學上分析,馬踏飛燕為飛燕找到了重心落點,造成穩定性。這種浪漫主義手法烘託了駿馬矯健的英姿和風馳電掣的神情,給人們豐富的想像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覺,又有動的節奏。馬踏飛燕也是中國青銅藝術的奇葩。

青海省博物館:銅鎏金觀音造像

國內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開眼了

銅鎏金觀音造像是國寶級文物。由明朝皇帝賜給青海著名的瞿壇寺。該器物身姿婀娜,站立在蓮花座上。衣飾線條流暢飄逸,面含微笑,表情慈和,遍體鎏金。其鑄造工藝代表了明代的最高技術水平。

陝西省歷史博物館:

鑲金獸首瑪瑙杯 舞馬銜杯紋銀壺

國內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開眼了

獸首瑪瑙杯是唐代酒器,細微處刻畫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至今所見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其選材、設計和工藝都及其完美,是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一件。這件國之重寶,象徵著財富和權力,是一件高貴的藝術品,同時它也很可能是中西亞某國進奉唐朝的國禮,意義非同一般,是在東西方文明碰撞的火花中誕生的一件重要文物。

國內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開眼了

舞馬銜杯紋銀壺的造型採用的是我國北方遊牧民族皮囊的形狀,壺身為扁圓形,一端開有豎筒狀的小口,上面置有覆蓮瓣式的壺蓋,壺頂有銀鏈和弓形的壺柄相連,這種形制,既便於外出騎獵攜帶,又便於日常生活使用,表現了唐代工匠在設計上的獨具匠心。銀壺的兩側採用凸紋工藝各塑造出一匹奮首鼓尾、躍然起舞的駿馬。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國內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開眼了

陝西的兵馬俑聞名世界,千人千面的兵傭神態各異。其中,位於兵馬俑二號坑的跪傭更是其中的精品,他右膝跪地,左腿蹲曲,雙目炯炯有神地凝聚前方,那冷峻的面龐和手持弓弩的咄咄英氣,似乎秦始皇就是成就統一霸業的最好詮釋。

四川三星堆博物館:青銅神樹

國內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開眼了

青銅神樹,共有八棵,夏代晚期青銅器。神樹的下部懸著一條龍,龍的頭朝下,尾在上,夭矯多姿。二號大神樹的一旁,同樣有一條蜿蜒盤桓的龍,神樹與神龍的一體形象,使神樹顯示出非凡的魅力與深厚的象徵意義。鑄造於3000年前的青銅神樹,極為壯觀,獨樹一幟世界罕見。

四川金沙遺址博物館:「太陽神鳥」金飾

國內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開眼了

太陽神鳥金飾屬商代晚期作品,整器呈圓形,器身極薄。整個圖案似一幅現代剪紙作品,線條簡練流暢,極富韻律,充滿強烈的動感,富有極強的象徵意義和極大的想像空間,該器生動的再現了遠古人類「金鳥負日」的神話傳說故事,四隻神鳥圍繞著旋轉的太陽飛翔,周而復始,循環往復,生生不息,體現了遠古人類對太陽及鳥的強烈崇拜,表達了古蜀人對生命和運動的謳歌。

貴州省博物館:東漢銅車馬

國內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開眼了

銅車馬是東漢時期的銅鑄文物,是武威的標誌性文物,其構思獨特、設計合理、寓意豐富、姿態各異,象徵東漢時期擁有強大的武裝官僚勢力,蘊藏著極為豐富的史學知識和文物內涵。貴州東漢銅車馬的發掘,對研究東漢時期盤江流域的社會、經濟、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反映了貴州悠久的歷史淵源。

雲南省博物館:牛虎銅案

國內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開眼了

牛虎案就是用來放獻祭牛牲的,是古代祭祀中最重要的獻祭。是中華青銅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它們既和中原及西北青銅文化有著歷史淵源,但又有著鮮明的邊疆民族個性。對我們研究中國古代——尤其是古滇國的民族史、農牧史、冶金史、美術史、民俗史等等,均具有重要的價值。

重慶三峽博物館:烏楊石闕

國內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開眼了

漢闕屬祠廟或陵墓前成雙成對的裝飾性建築物,是我國最早的仿木結構石質裝飾建築,對研究古建築藝術、葬制有重要價值。此為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漢闕。烏楊石闕闕身雕刻豐富。其仿木構建築雕刻對於無一倖存的漢代木構建築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的生活場景展現了漢代雕刻藝術神韻。

西藏博物館:雙體陶罐

國內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開眼了

雙體陶罐無論從器形還是紋飾,都體現出與西藏同時期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陶器與眾不同的特點:整體造型洗鍊優美、飽滿豐盈,構思巧妙,製作工藝純熟,紋飾精美,代表了當時卡若文化的最高制陶水平,而且體現出卡若先民高超的器物造型能力,是卡若先民智慧的結晶,是新石器時代西藏陶器的代表和點睛之作,被譽為西藏博物館的館標和鎮館之寶。

臺北故宮博物院:

翠玉白菜 東坡肉形石 毛公鼎

國內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開眼了

翠玉白菜是與真實白菜相似度幾乎為百分之百的作品,是由翠玉所琢碾而成,親切的題材、潔白的菜身與翠綠的葉子,都讓人感覺十分熟悉而親近,別忘了看看菜葉上停留的兩隻昆蟲,它們可是寓意多子多孫的螽斯和蝗蟲。

國內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開眼了

這塊清代的肉形石,是一塊天然的石頭,色峰紋理全是天然形成的,取自一塊黃玉,經人的鬼斧神工,竟然就雕成了一塊玉東坡肉。看上去完全是一塊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塊。「肉」的肥瘦層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相信初次看到它的人不會把它當成硬邦邦的石頭,怎麼看它都像是一塊連皮帶肉,肥瘦相間的東坡肉。無論是色彩還是紋理,都可以亂真。人們似乎都能聞到紅燒肉的香味.真正人間極品,價值連城。其創意構思之巧妙,雕刻技法之精湛令人嘆為觀止。

國內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開眼了

毛公鼎的銘文作為西周晚期金文的典範之作,鼎內銘文長達四百九十九字,記載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為國獻策之事,被譽為「抵得一篇尚書」。表現出上古書法的典型風範和一種理性的審美趨尚,體勢顯示出大篆書體高度成熟的結字風貌,瘦勁修長,不促不懈,儀態萬千。

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傳承下來的國寶級文物眾多,不僅僅收藏於各省博物院,更讓人心疼的是流失海外的國家寶藏,期盼它們能早日回家!

相關焦點

  • 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中華文化五千年,流傳下來的文物數不勝數,字畫,珠寶,青銅器等等,他們要麼還在墳墓裡安息要麼被私人收藏,要麼則是在博物館裡供後人瞻仰。今天就來看看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吧。一: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是我國最大的博物館,收藏著來自全國各地的文物。北京也是我國四大古都之一,作為元明清的首都,北京的土地下埋藏了無數的文物想要在這些文物裡脫穎而出它的價值可見一斑。而它就是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名畫之一,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畫。
  • 中國各地博物館「鎮館之寶」,你都看過嗎?
    文化廣角 【中國各地博物館「鎮館之寶」,你都看過嗎?】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作為世界文物大國,我國各地博物館中的珍貴藏品數不勝數,滿載著歷史的沉浮滄桑。它們的鎮館之寶都是什麼?四羊方尊、清明上河圖、素紗禪衣…這些你都看過嗎?
  • 國內各大博物館鎮館之寶,太震撼了
    鎮館之寶:萬曆孝靖皇后九龍九鳳嵌珠寶點翠鳳冠1955年出土於西城區定阜大街西口,現藏北京首都博物館「古代瓷器藝術精品展」的元代展廳,是首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鎮館之寶:翔鷺銜魚紋銅鼓這鼓怎麼玩?安徽省博物館鎮館之寶:楚大鼎這尊大鼎在抗戰時期曾經被轉移到重慶,因為實在緊急而且也實在扛不動(400公斤以上)……所以就放到在地上滾,文物雖然保住了,但是卻也傷痕累累。
  • 國家寶藏:12個國內頂級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01中國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陶鷹鼎「 6000年前的猛禽容器卻萌化了無數現代人的心 」在國家博物館中「背手而立」的它,被網友戲稱為「出門遛彎的老大爺」。06西安碑林博物館鎮館之寶:昭陵六駿「 昭陵六駿餘四駿碎石片片記國恥 」昭陵六駿,是唐太宗李世民徵戰天下時騎過的六匹戰馬。
  • 中國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中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作為世界文物大國,我國各地博物館中的珍貴藏品數不勝數。每個博物館都有自己的「鎮館之寶」,展示著在不同歷史背景中的文化內涵。讓我們從「鎮館之寶」中感受歷史的傳承吧~北京故宮博物院:《清明上河圖》
  • 著名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你見過哪些?
    博物館是一座城市的歷史積澱,對於一座城市來說「只能存在於回憶中的樣子」最能展現的也就是博物館了,而它可以說是一座城市的靈魂。然而,任何一家博物館來說,都不能缺少「鎮館之寶」,那是博物館的靈魂所在。
  • 北京十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它們在博物館「講述」歲月的故事  看過電影《博物館奇妙夜》的人,在走出影院之後,都會忍不住讚嘆:原來看似「死物」的博物館陳列品,也蘊含著不少動人的故事。坐落在北京城裡的100多家博物館,也大多有各自的「鎮館之寶」,卻往往是「養在深閨人未識」。12月17日,首都博物館聯盟正式成立。
  • 盤點全國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然而,任何一家博物館來說,都不能缺少「鎮館之寶」,那是博物館的靈魂所在。 鎮館之寶:商代青銅司母戊大方鼎 這尊大方鼎,造型厚重典雅,氣勢恢宏,紋飾美觀,鑄造工藝高超,是迄今為止國內出土的最大和最重的青銅器,反映出商代青銅鑄造工藝的高超水平
  • 各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你老家的文物上榜了嗎?
    我國近現代以來出土的文物非常多,但並非都藏於當地博物館或者某一個大型博物館;而是收藏於全國各地的各大博物館。這些省級博物館往往有自己的鎮館之寶,但一些文物大省根本就沒有鎮館之寶,因為都非常珍貴根本選不出來。比如:國博、故宮、臺北、河南、陝西、山西博物院等等。
  • 一文帶你領略國內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不和別的省份一樣稱呼它為博物館呢?這個答案很簡單,在中國的博物界,一直是有一個約定俗成的習慣。一般規模比較大(國家級),藏品很珍貴,數量很多的博物館我們稱它為博物院,就像是故宮那裡的就被叫做故宮博物院,而像是一些市級到省級的藏館,基本上都是一視同仁叫做博物館的。本期我就帶領大家一起來聊聊各省的鎮館之寶都有哪些?
  • 博物館日 探尋世界頂級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1977年,為促進全球博物館事業的健康發展,國際博物館協會將5月18日定為國際博物館日。今天,小編帶大家走進世界頂級博物館,去尋找每一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人類文明寶藏。那故宮的「鎮館之寶」是什麼呢?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曾說,很難挑出一件代表性的寶貝。這是因為故宮的藏品呈倒金字塔結構,93.2%的文物都是國家珍貴文物,6.4%藏品為普通文物,資料留存僅0.4%。也就是說,故宮博物院的文物藏品中夠「鎮館之寶」級別的寶貝太多了,幾乎件件都是壓箱底的寶貝。
  • 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評出
    長江日報訊(記者萬建輝 通訊員孫夏)12月13日,備受期待的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揭曉,除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現有四大「鎮館之寶」外,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等6件文物瑰寶新晉「鎮館之寶」。
  • 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揭曉
    6件文物瑰寶新晉為「鎮館之寶」。此次評選自11月11日啟動,為期一個月,採用網絡投票和專家投票權重各佔50%的方式,從20件候選「鎮館之寶」中,產生「十大鎮館之寶」。活動還走進多所高校。揭曉儀式現場,中南民族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專業學生高睿澤分享了自己與「鎮館之寶」元青花四愛梅瓶的故事。
  • 中國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太牛了
    中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作為世界文物大國,我國各地博物館中的珍貴藏品數不勝數。並且每個博物館都有自己的「鎮館之寶」,展示著在不同歷史背景中的文化內涵。接下來就讓我們從「鎮館之寶」中感受歷史的傳承。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后母戊鼎是中國殷代青銅器的代表作,標誌著商代青銅鑄造技術的發展水平和中國高超的鑄造水平。
  • 中國十大博物館鎮館之寶
    鎮館之寶: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鎮館之寶:原稱「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鎮館之寶:春秋蓮鶴方壺,1923年出土於河南省,高120釐米,口徑31釐米。春秋時期器物。
  • 「鎮館之寶」英語怎麼說?
    「鎮館之寶」英語怎麼說?[ 2010-05-18 11:28 ]本次世博會中國館中展出了許多國家級珍品文物,都是由各地博物館借出的,有些還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中國館副館長近日透露,即將展出比《清明上河圖》級別更高的國寶。
  • [鎮館之寶]用英語怎麼說
    編輯點評:本次世博會中國館中展出了許多國家級珍品文物,都是由各地博物館借出的,有些還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中國館副館長近日透露,即將展出比《清明上河圖》級別更高的國寶。「鎮館之寶」這個詞我們用英語要怎麼說呢?
  • 世界著名博物館「鎮館之寶」是如何誕生的?
    各大博物館中牽引了人們最多目光的「鎮館之寶」,又是怎樣誕生的呢?本期「藝術」,聚焦博物館裡的「鎮館之寶」。——編者全世界的很多博物館中,都有一兩件被稱為「鎮館之寶」的藏品。它們往往受到社會的特別關注和尊重,為人們津津樂道,是公眾進入博物館中不得不看的展品,對於初到博物館的公眾來說更如此。
  • 各大博物館裡的鎮館之寶哪家強
    中國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萬曆孝靖皇后九龍九鳳嵌珠寶點翠鳳冠北京首都博物館鎮館之寶:元代景德鎮窯青白釉水月觀音菩薩像天津博物館鎮館之寶:清乾隆款琺瑯彩芍藥雉雞玉壺春瓶上海博物館鎮館之寶:東晉王獻之行草《鴨頭丸貼》重慶三峽博物館鎮館之寶:烏楊石闕
  • 冷門博物館推薦:安徽馬鞍山古床博物館,鎮館之寶價值不菲
    每當我去一座城市旅遊,想要了解它的最佳方式就是第一時間去到這裡的城市博物館一探究竟。幾乎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博物館,但不是每座城市都會有特色的專項博物館,這次來到安徽馬鞍山市,聽說馬鞍山有一座叫做德化堂中國古床博物館的地方,這是國內十分罕見的主題,於是便把第一站選擇到了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