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帶你領略國內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2020-09-03 騎著單車去非洲

博物館,一座能夠深刻解讀該城市的最具有文化氣息的地方,相信很多喜歡歷史的朋友,出去旅遊的時候都會去博物館溜達一圈,看看那些館中之寶。博物館裡存放的多是歷史,上至盤古開天闢地,下至當代瓦瓦罐罐;武有刀槍火炮,文有字畫古蹟。

相比大家都聽說過博物館,這裡都會存放著一個國家古時候的各種文物,由專門的人負責看管,但是你們知道嗎?在有的地方,其實大家都不叫它博物館,而是叫它博物院。這一字之差,究竟有什麼不同呢?不和別的省份一樣稱呼它為博物館呢?這個答案很簡單,在中國的博物界,一直是有一個約定俗成的習慣。一般規模比較大(國家級),藏品很珍貴,數量很多的博物館我們稱它為博物院,就像是故宮那裡的就被叫做故宮博物院,而像是一些市級到省級的藏館,基本上都是一視同仁叫做博物館的。本期我就帶領大家一起來聊聊各省的鎮館之寶都有哪些?

1.北京博物館

北京故宮博物院建立於1925年10月10日,位於北京故宮紫禁城內。是在明朝、清朝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文物收藏主要來源於清代宮中舊藏,是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是世界三大宮殿之一。


鎮館之寶:《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北宋畫家張擇端唯一的存世精品。在五米多長的畫卷裡,共繪了數量龐大的各色人與物,牛騾等牲畜,車轎、大小船隻,房屋、橋梁、城樓等建築,都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也為我們展現了九百年前的宋朝汴京城的盛世景象,雖然它也是一幅帶有憂患意識的「盛世危圖」。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2.天津博物館

天津博物館位於天津市河西區越秀路與平江道交口的文化中心,是展示中國古代藝術及天津城市發展歷史的大型藝術歷史類綜合性博物。天津博物館是由二十世紀天津文博、社教、美術、博覽四個系列的館、院匯集而成。2004年由原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和天津市歷史博物館合併組建,其前身為1918年成立的天津博物院。

天津博物館的館藏特色是中國歷代藝術品和近現代歷史文獻、地方史料並重,截止至2014年末,有古代青銅器、陶瓷器、書法、繪畫、玉器、璽印、文房用具、甲骨、貨幣、郵票、敦煌遺書、竹木牙角器、地方民間工藝及近代歷史文獻等各類藏品近20萬件,圖書資料20萬冊。

鎮館之寶:《雪景寒林圖》


此圖描繪了北方壯美的雪山景色。畫中雪峰屏立,山勢高聳,白雪皚皚。深谷寒林間,蕭寺掩映,流水無波,峰巒溝壑間雲氣萬千。其山取盤桓向上高遠之勢,其水造平靜冷凝之態,其樹畫深鬱寒峭之意。此圖描繪了北方壯美的雪山景色。

3.上海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創建於1952年,原址在南京西路325號舊跑馬總會,1959年10月遷入河南南路16號中匯大樓,現位於上海市中心人民廣場的南側黃浦區人民大道201號。

1993年8月,上海博物館新館開工建設,1996年10月12日全面建成開放。上海博物館建築總面積39200平方米,佔地面積1.1萬平方米,地下二層,地上五層,高29.5米,總投資5.7億元。新館是方體基座與圓形出挑相結合的建築造型,具有中國「天圓地方」的寓意。館名「上海博物館」系建國後上海第一任市長陳毅所書。

上海博物館設有十一個專館,三個展覽廳,陳列面積2,800平方米。館藏文物近百萬件,其中精品文物12萬件,其中尤其是以青銅器、陶瓷器、書法、繪畫為特色。收藏了來自寶雞及河南、湖南等地的青銅器,有文物界「半壁江山」之譽,是一座大型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


鎮館之寶:王羲之上虞帖


《上虞帖》的草法隨意灑脫,輕鬆自然,不拘小節。在筆法上,首先,它不是靠輕重提按變化來豐富線條內容的,而是以節奏和運行速度來充實線條內涵,提按為輔。其次,結構上強調開合變化,收放自如,所以字形構架的視覺效果顯露出一種「張力」的特徵。

4.重慶博物館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又名重慶博物館,是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位於重慶市渝中區,與重慶人民大禮堂正對。其前身為1951年3月成立的西南博物院,1955年6月更名為重慶市博物館,2000年9月經國務院辦公廳批准成立,並加掛「重慶博物館」館名,其新館於2005年6月18日正式對外開放。

據2016年3月博物館官網信息顯示,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佔地面積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5098平方米,展廳面積20858平方米 。陳列展覽由4個基本陳列、6個專題陳列、1個360度全周電影、1個半景畫陳列、1個觀眾實踐中心和3個臨時展覽構成。

2020年2月,為致敬奮鬥在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自恢復運營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對全國所有醫務工作者實行免費參觀政策。


鎮館之寶:烏楊石闕


漢闕屬祠廟或陵墓前成雙成對的裝飾性建築物,是我國最早的仿木結構石質裝飾建築,對研究古建築藝術、葬制有重要價值。此為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漢闕。其仿木構建築雕刻對於無一倖存的漢代木構建築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的生活場景,展現了漢代雕刻藝術神韻。

5.香港博物館

香港博物館位於九龍尖沙咀海防道九龍公園內S61~S62座。香港博物館總面積達28,500平方米。

香港博物館前身為「香港博物美術館」,後分為「香港藝術館」和「香港博物館」,博物館於1975年對外開放。香港博物館經常舉辦專題講座,介紹本地的考古、民俗和自然歷史,以提高觀眾在這方面的知識和欣賞品位。

博物館專注於收藏香港及鄰近地區的文物,主要是新界文物、粵劇文物、本地設計藏品和藝術作品。文化博物館以服務觀眾為本,透過多元化和生動活潑的展覽及節目,讓參觀者在欣賞文物之餘,還可參與其中活動,寓學習於消閒。每年,博物館會訂定專題,配合一系列展覽和教育推廣活動,從多角度探索香港的文化特色。

博物館以香港自然歷史和人文歷史為基本陳列,重點展示了香港6000年的發展歷程。陳列分三部分:

(1)介紹香港的自然環境;

(2)以出土文物、古代石刻及古窯址等實物反映了香港地區的人類活動;

(3)展示了香港從一個小漁村發展為大都市的過程。該館藏品45000餘件,分為考古、本地史,民俗史及自然歷史四大類。考古類藏品中,有著名的麥兆漢神父藏品及芬戴禮神父藏品,本地史藏品中以歷史圖片為主,最早的圖片為19世紀60年代所攝;民俗史藏品方面,有中國傳統的漁船模型、捕魚裝備、傳統農具及日用器具;自然史藏品主要是世界各地的巖石和礦物,以及香港常見的蝴蝶及軟體動物貝殼。


6.澳門博物館

澳門博物館位於澳門特別行政區澳門博物館前地112號,是一個綜合性博物館,總面積為2800平方米,實際展覽面積約為2100平方米。1998年4月19日落成並對外開放,由葡萄牙總理古特雷斯(安東尼奧古特雷斯)主持剪彩儀式。

2005年7月15日,大炮臺(澳門博物館組成部分之一)和大三巴牌坊是構成澳門歷史城區的重要歷史建築和遺蹟,澳門歷史城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澳門博物館共分三層,其中一二兩層位於炮臺地面之下,第三層則在炮臺上。博物館的展覽專題內容,大致上包含三大部分,他們分別在館內三層展區展示。

第一層(原始文明展覽)

澳門博物館一樓展區是澳門地區的原始文明展覽。在這層中主要介紹澳門的起源,及新石器時期至十七世紀中葉,澳門這個重要的國際(亞洲和歐洲)貿易商港的繁榮情況,是澳門的黃金期。

第二層(澳門民間藝術與傳統文化)

澳門博物館二樓展區展示澳門民間藝術與傳統文化。展示那些為澳門的社會文化帶來了豐富又獨特一面的文化題材,而這些題材就是從澳門舊文化中衍生出來的。例如有:澳門的傳統節慶、日常生活習俗、傳統手工藝及典型行業等。

第三層(澳門當代特色)

澳門博物館三樓展區展現澳門當代特色,是博物館的最後一層。主要介紹當代澳門的各種社會狀況。


7.臺灣省博物館

臺灣博物館(National Taiwan Museum)坐落在中國臺灣省臺北市二二八和平公園內,位於凱達格藍大道後、忠孝西路前,它的左邊是重慶南路、右邊是臺大醫院。

博物館展品,涵蓋了人類學、地質學、動物學、植物學等四大範疇,保存許多臺灣現已滅絕的動物標本以及特有礦物及珍貴化石,臺灣最珍貴的哺乳動物化石──早氏犀牛,臺灣最古老的人類化石「左鎮人」等,都是該館的鎮館之寶。


鎮館之寶: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是與真實白菜相似度幾乎為百分之百的作品,是由翠玉所琢碾而成,親切的題材、潔白的菜身與翠綠的葉子,都讓人感覺十分熟悉而親近,別忘了看看菜葉上停留的兩隻昆蟲,它們可是寓意多子多孫的螽斯和蝗蟲。無論是色彩還是紋理,都可以亂真。其創意構思之巧妙,雕刻技法之精湛令人嘆為觀止。

8.黑龍江省博物館

黑龍江省博物館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崗區,始建於1906年,主樓是一座歐洲巴洛克式建築,為原俄羅斯商場舊址,為國家一級保護建築。新中國成立後,黑龍江省博物館成為全國首批集歷史文物、自然標本、藝術品為一體的省級綜合類公益性博物館,承擔著黑龍江省歷史文物、革命文物、民族文物和自然標本的保護、發掘、徵集、採集以及研究、陳列等工作。黑龍江省博物館建築面積7000多平方米,陳列面積包括臨時展覽為3000平方米,庫房面積近3000平方米。館設有自然部、歷史部、保管部、群眾工作部、陳列製作部、辦公室、業務技術室、集體企業科,附設一個文博服務社。


鎮館之寶:金代銅坐龍


銅坐龍是金代早中期皇室的御用器物。龍取坐姿,左前肢高舉,與左後肢間有騰雲相連。右前肢著地,與右後肢相接。尾部翹起外卷,前肢長鬣(liè)突出於肩部之上,與頭上卷鬣及後揚的長鬣相映。這尊金代銅坐龍繼承與發揚了前代龍型的優點並且根據自身濃鬱的地方特色加以拓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

9.吉林省博物館

吉林省博物院(Jilin Provincal Museum),原名吉林省博物館,1951年建館,1954年,隨省政府遷至長春市。2016年4月28日,吉林省博物院新館開放,新館位於長春市淨月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永順路1666號,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吉林省博物院是一座歷史與藝術博物館,直屬於吉林省文化廳,屬國家一級博物館。

截至2016年7月,吉林省博物院有文物藏品12萬餘件,其中一級文物295件、二級文物3379件、三級文物14280件、其它文物近10萬件。其中高句麗、渤海、遼金時期的文物以及中國歷代書法繪畫、東北抗日聯軍文物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

2020年2月,為致敬奮鬥在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自博物館恢復運營之日起一年以內,將對全國醫務工作者實行免費開放的優惠政策。


鎮館之寶:青花雲龍紋高足碗


元代青花雲龍紋高足碗,侈口,深腹。高圈足上有三道凸弦紋,呈竹節狀。口沿為青花唐草紋。內壁暗花印行龍二條。外壁用青花繪一遊龍,並襯以火焰紋。青花色澤青翠濃豔,線條流暢有力,堪稱元代青花瓷器中的珍品。

10.遼寧省博物館

遼寧博物館位於中國遼寧省瀋陽市渾南區智慧三街157號,為一座綜合性博物館。其前身為1949年7月7日開館的東北博物館,是新中國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館,素以藏品豐富,特色鮮明而享譽海內外。館藏文物總量達11.2萬件(套),其中尤以《曹娥誄辭》《唐摹王羲之一門書翰》、張旭的《草書古詩四帖》《簪花仕女圖》《虢國夫人遊春圖》、北宋徽宗的《草書千字文》《瑞鶴圖》等晉唐宋元書畫精品、宋元明清緙絲刺繡、紅山文化玉器、商周時期窖藏青銅器、遼代陶瓷、歷代碑誌、明清版畫、古地圖、清李佐賢《古泉匯》著錄的歷代貨幣等最具特色和影響。

遼寧省博物館出版有《館刊》《紅山文化玉器研究》《清宮散佚國寶特集(書法卷繪畫卷)》等學術著作。&34; 榮獲第六屆(2003--2004年度)全國(中國)博物館十大陳列精品評選精品獎。2018年10月11日,入選「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名單。


鎮館之寶:《瑞鶴圖》


《瑞鶴圖》是趙佶書畫中的珍品,難得的是詩、書、畫具為上乘之作。圖中描繪了鶴群盤旋於宮殿之上的壯觀景象。繪畫技法精妙絕倫,圖中群鶴如雲似霧,姿態百變,各具特色。

11.河北省博物館

河北博物院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文化廣場,北起中山路,南到範西路,東臨東大街,西至西大街,是河北省省級綜合性博物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國家一級博物館。河北博物院的前身是河北省博物館。2014年6月9日,河北博物院揭牌成立,總建築面積53128平方米,展覽面積22000餘平方米, 文物藏品15萬件,其中一級品334件(套),二級品1910件(套),三級品16313件(套),以滿城漢墓出土文物、河北古代四大名窯瓷器、元青花、石刻佛教造像、明清地方名人字畫以及抗日戰爭時期文物最具特色。另外,院內藏書5萬餘冊,不少是明清善本圖書,為河北省地方志主要收藏單位之一(截至2014年末)。


鎮館之寶:金縷玉衣


金縷玉衣主要是中國漢代文物,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後穿用的殮服,外觀與人體形狀相近。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級的象徵,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線縷結,稱為&34;。古代人認為玉能夠保持屍骨不朽,更把玉作為一種高貴的禮器和身份的象徵。

12.河南省博物館

河南博物院位於河南省鄭州市農業路,為國家級重點博物館,是中國建立較早的博物館之一,也是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之一。河南博物院前身為河南省博物館,在馮玉祥主導下,始建於民國十六年(1927年),舊址位於開封市龍亭區三勝街31號。館址幾經變更,1961年遷至鄭州,新館於1998年5月1日落成開放。展館面積1萬餘平方米,館藏文物14萬件。館藏文物多來自於二十世紀初商丘、洛陽、安陽、開封、淅川、三門峽、輝縣、新鄭等地的考古發掘,史前文物、商周青銅器、歷代陶瓷器、玉器最具特色。其中國家一級文物與國家二級文物5000餘件,歷史文化藝術價值極高,一部分藏品被譽為國之重器。抗日戰爭期間,河南博物院的部分珍貴文物幾經輾轉最終被珍藏在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


鎮館之寶:春秋蓮鶴方壺


春秋蓮鶴方壺是春秋中期青銅製盛酒或盛水器。有蓋、雙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遍飾於器身上下的各種附加裝飾,不僅造成異常瑰麗的裝飾效果,而且反映了在春秋時期青銅器藝術審美觀念的重要變化。蓮鶴方壺不僅紋飾細膩新穎,而且結構複雜、鑄造精美,堪稱是春秋時期青銅工藝的典範之作。

13.山東省博物館

山東省博物館是新中國成立後建立的第一座省級綜合性地誌博物館,成立於1954年,1956年對外開放,位於濟南市文化西路。(東經117度10分,北緯36度66分左右,地址在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11899號(燕山立交橋東2公裡)。博物館新館選址在濟南市區主幹道經十路東段,2007年12月29日舉行奠基,2010年6月圓滿竣工,2010年11月16日正式向社會開放,「山東省博物館」至此更名「山東博物館」。山東博物館現佔地3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1000平方米,宏偉、典雅的建築群,體現了民族風格與現代藝術的結合,成為歷史文化名城濟南的一大景觀。


鎮館之寶:東平漢墓壁畫


這些壁畫是山東迄今發現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藝術水平最高的早期壁畫,在全國也極為罕見。畫面色彩豔麗,造型比例勻稱,線條簡練流暢,刻畫細膩精美,形態生動逼真,反映出漢代畫匠高超的藝術水準和繪畫技巧。對於研究漢代喪葬制度、民間生活習俗以及漢代繪畫,其價值不言而喻。

14.山西省博物館

山西博物院位於太原市汾河西畔濱河西路北段13號,前身為1919年創建的山西教育圖書博物館,此後屢次更名。1953年起稱山西省博物館。新館於2001年8月10日奠基開工,2004年竣工,定名為山西博物院,為國家「九五」重點建設工程,也是山西省建國以來投資規模最大的文化基礎設施,是現代化綜合性博物館。

山西博物院佔地168畝,建築面積5.1萬平方米,總投資近4億元人民幣,珍貴藏品約40萬件(截止2015年9月)。山西博物院的基本陳列以「晉魂」為主題,由文明搖籃、夏商蹤跡、晉國霸業、民族熔爐、佛風遺韻、戲曲故鄉、明清晉商等7個歷史文化專題和土木華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圓世界、瓷苑藝葩等5個藝術專題構成。2018年10月11日,入選「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名單。


鎮館之寶:晉侯鳥尊


晉侯鳥尊體現了鳥與象這兩種西周時期最流行的肖形裝飾完美組合,鳥尊的蓋內和腹底鑄有銘文「晉侯作向太室寶尊彝」,可證明為宗廟禮器。晉侯鳥尊造型寫實、生動,構思奇特、巧妙、裝飾精緻、豪華,使之成為中國青銅藝術中罕見的珍品。

15.陝西省博物館

陝西歷史博物館,中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首批中國「AAAA」級旅遊景點,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雁塔區小寨東路91號,大雁塔西北側。館藏文物171.795萬件(組) ,其中,一級文物762件(組),國寶級文物18件(組),其中2件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居中國博物館前列。陝西歷史博物館建築的外觀著意突出了盛唐風採,長安自古帝王都,歷史上先後有周、秦、漢、隋、唐等十三個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具有豐富的地上地下文物,形成了陝西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

陝西歷史博物館前身為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六月成立的「陝西省歷史博物館」,1950年改稱西北歷史陳列館,1952年改稱西北歷史博物館,1955年6月改稱陝西省博物館。1983年,根據周恩來總理生前指示,開始在現址籌建新館,1986年夏破土動工,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開放,並定名現名 。館區佔地 6.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56萬平方米,文物庫區面積8千平方米,展廳面積1.1萬平方米。館藏文物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文物不僅數量多、種類全,而且品位高、價值廣。

2008年,陝西歷史博物館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2009年被確定為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重點博物館。2016年,陝西歷史博物館被中國文物學會、中國建築學會評選入「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 。2017年12月,入選教育部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名單。


鎮館之寶:鑲金獸首瑪瑙杯


獸首瑪瑙杯是唐代酒器,細微處刻畫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至今所見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其選材、設計和工藝都極其完美,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這件國之重寶,象徵著財富和權力,是一件高貴的藝術品,同時它也很可能是中西亞某國進奉唐朝的國禮,意義非同一般,是在東西方文明碰撞的火花中誕生的一件重要文物。

16.湖北省博物館

湖北省博物館籌建於1953年,坐落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東湖風景區,佔地面積81909平方米,建築面積49611平方米,展廳面積13427平方米,有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湖北省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26萬餘件(套),以青銅器、漆木器、簡牘最有特色,其中國家一級文物945件(套)、國寶級文物16件(套)。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為該館四大鎮館之寶。

湖北省博物館是全國八家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之一、國家一級博物館、出土木漆器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也是湖北省規模最大、藏品最為豐富、科研實力最強的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1960年,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的董必武來館視察,並親筆題寫館名。

2018年10月11日,入選「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名單。


鎮館之寶:越王勾踐劍


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因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鏽。刻有「鉞王鳩淺,自乍用鐱」八字。此劍寒氣逼人、鋒利無比,歷經兩千四百餘年,仍然紋飾清晰精美,加之「物以人名」,歷史文化價值很高,此劍被當世之人譽為「天下第一劍」,堪稱我國國寶。

17.湖南省博物館

湖南省博物館(Hunan Museum),位於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東風路50號,是中國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央地方共建的八個國家級重點博物館之一、湖南省最大的綜合性歷史藝術類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今館址為其新館,啟用於2017年11月29日,總佔地面積4.9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為9.1萬平方米。

據2020年4月博物館官網顯示,湖南省博物館有展廳面積為2.7萬平方米,有館藏文物18萬餘件,尤以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商周青銅器、楚文物、歷代陶瓷、書畫和近現代文物等最具特色;湖南省博物館共設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和湖南人——三湘歷史文化陳列兩個基本展覽,定期舉行特別展覽和交流展覽 。

2008年5月18日,湖南省博物館被國家文物局列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2018年10月11日,湖南省博物館入選教育部首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鎮館之寶:素紗織衣


素紗織(dān)衣是西漢時期紡織技術巔峰時期的作品,是世界上最輕的素紗織衣和最早的印花織物。可謂「薄如蟬翼」、「輕若煙霧」, 且色彩鮮豔,紋飾絢麗。它代表了西漢初養蠶、蠶絲、織造工藝的最高水平。這件素紗襌衣中,襌衣用紗料製成,因無顏色,沒有襯裡,出土譴冊稱其為素紗襌衣。

18.江蘇省博物館(又名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位於南京市玄武區中山東路321號,是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簡稱南院或南博,其前身是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國立中央博物院,是中國創建最早的博物館、中國第一座由國家投資興建的大型綜合類博物館。現為大型綜合性的國家級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

南京博物院佔地13萬餘平方米,為「一院六館」格局,即歷史館、特展館、數字館、藝術館、非遺館、民國館。另全院設「六所」的研究部門,即考古研究所、文物保護研究所、古代建築研究所、陳列藝術研究所、非遺保護研究、古代藝術研究所,並設有中國博物館中唯一的民族民俗學研究機構,其中文物保護研究所被稱為「文物三甲醫院」,是中國紙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

截至2018年,南京博物院擁有各類藏品432768件(套),珍貴文物371032件(套),珍貴文物數量居中國第二,僅次於故宮博物院。館藏文物上至舊石器時代,下迄當代;既有全國性的,又有地域性的;既有宮廷傳世品,又有考古發掘品,還有一部分來源於社會徵集及捐贈,均為歷朝歷代的珍品佳作和備受國內外學術界矚目的珍品。青銅、玉石、陶瓷、金銀器皿、竹木牙角、漆器、絲織刺繡、書畫、印璽、碑刻造像等所有文物品類一應俱有,每一品種又自成歷史系列,是數千年中華文明歷史發展最為直接的見證。


鎮館之寶:清乾隆帝行圍圖轉旋瓶


此瓶是為紀念乾隆皇帝「東巡狩獵」,由景德鎮官窯特意製作的,再現了乾隆皇帝盛年時期出巡騎馬射獵時的場景。轉旋瓶是乾隆官窯創製的特有瓶式,工藝複雜結構奇巧,最大特色就是在鏤空的瓶內套裝一個可以轉動的內瓶。

19.安徽省博物館

安徽博物院位於安徽省合肥市懷寧路268號,是安徽省唯一一家集自然、歷史、社教為一體的省級綜合類博物館,佔地面積約6.2萬平方米,展廳面積1.6萬平方米,地上6層,地下局部1層,建築高度37.7米,展廳15個,館藏文物21.8萬餘件。新館從側面綜合展示安徽的歷史文化亮點,老館則以陳列安徽近現代特色專題。 [1] 建築造型滄桑厚重,體現了「四水歸堂、五方相連」的徽派建築風格。安徽博物院是安徽一標誌性文化設施。作為毛主席視察過的唯一一個省級博物館(安徽省博物館)的新館,「安徽博物院」使用毛體字作為招牌字。2011年,安徽省博物館更名為安徽博物院。

安徽博物院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第三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鎮館之寶:鑄客銅鼎


鑄客銅鼎,又稱楚大鼎或鑄客大鼎。戰國青銅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33年壽縣朱家集(今屬長豐縣)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圓口,方唇,鼓腹,圜底,蹄足,附耳外侈。口沿刻銘文12字,研究者釋讀不一。此鼎形制雄偉,堪稱楚國重器。位居省博八大鎮館之寶(包括鑄客銅鼎、金邊瑪瑙碗、鄂君啟金節(舟節)鄂君啟金節(車節)、吳王光鑑、龍虎四環鼓座、剔犀圓漆盒、九華朱覲墨、仙人吹笙壺)之首。

20.浙江省博物館

浙江省博物館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始建於1929年,原名「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館」,是浙江省內最大的集收藏、陳列、研究於一體的綜合性人文科學博物館,館藏文物達十萬餘件。

1993年,浙江省博物館改擴建工程竣工,新館佔地20400 平方米,建築面積7360平方米,新增歷史文物館、青瓷館、書畫館、錢幣館、呂霞光藝術館、常書鴻美術館、明清家具館等十個展館。館舍建築以富有江南地域特色的單體建築和連廊組合而成,形成了「園中館,館中園」的獨特格局。

浙江省博物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2018年10月11日,入選「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名單。


鎮館之寶:《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為元朝的書畫,是黃公望的代表作,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全圖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乾濕並用,極富於變化,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21.江西省博物館

江西省博物館坐落在南昌市贛江、撫河環抱的新洲上,東臨撫河,南接中山橋,西面贛江,北依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滕王閣;佔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5萬平方米,展廳面積1.3萬平方米(2013年)。江西省博物館由江西省建築設計研究總院負責設計,將歷史、自然、革命三個博物館合在一起,組成的大型綜合性博物館。

江西省博物館前身是中國歷史類博物館。1953年籌建,1961年7月1日正式開館。1978年10月改名為江西省歷史博物館。1980年8月江西省歷史博物館和江西省革命博物館合併成為江西省博物館。

江西省博物館為中國國家一級博物館、江西省第一批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鎮館之寶:商代伏鳥雙尾青銅虎


此展品為商代文物,長53.5釐米、高25.5釐米。立體圓雕,內空無腹底。此虎體量大,形象生動,將虎的神性和人對虎的崇尚之情表現到極致。


22.福建省博物館

福建博物院坐落於福州市西湖公園,始建於1933年,原名福建省立科學館。1953年成立福建省博物館,2002年10月新館建成,同時更名為福建博物院。博物院佔地面積6公頃,建築面積3.6萬平方米。整個建築共投資2.7億元,包括地下一層、地上三層。新館展覽面積1.5萬平方米,共有15個展廳,包括7個基本陳列展廳和6個臨時展廳。此外新館還設有貴賓廳、會議室、具備六聲道同聲傳譯且可放映投射電視可容納345人的多功能學術報告廳和影像廳。


鎮館之寶:雲紋青銅大鐃


雲紋青銅大鐃(náo)為西周樂器。平口,鉦部兩側有36個冏紋乳突狀枚,枚直徑3.5釐米,高2釐米。鼓飾變形獸面紋,兩側飾雲雷紋。大鐃雙範合鑄,渾大厚重,作風穩重古樸。

23.廣東省博物館

廣東省博物館位於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珠江東路2號,廣州新城市中軸線——珠江新城中心區南部,1957年開始籌建,1959年正式對外開放。新館於2004年12月奠基開工,2010年建成,總佔地面積6.7萬平方米,是廣東省唯一的省級綜合博物館,也是國家一級博物館。

廣東省博物館陳列展覽以廣東歷史文化、藝術、自然為三大主要陳列方向,分為歷史館、自然館、藝術館和臨展館四大部分,截至2009年12月,廣東省博物館藏品已達16.6萬餘件(套),此外,該館還收藏有圖書資料10餘萬冊。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鎮館之寶:千金猴王硯


千金猴王硯為三大名硯之首,長25.5釐米,寬17.6釐米,長方形,質地細膩溫潤,嬌嫩如小兒肌膚,硯堂內有大片魚腦洞(石品花紋的一種),四周以火捺等色彩環繞,形成一隻蹲著的獼猴圖案,甚至眼、鼻、嘴和前足都清晰可見,非常逼真,所以由此得名。

24.廣西博物館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坐落於南寧市民族廣場東側,佔地面積約60畝,是一家省(自治區)級綜合性歷史、藝術類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館藏文物達50000多件,其中,一級文物152件,二級文物1791件,三級文物3867件(截至2013年10月數據)。


鎮館之寶:翔鷺紋銅鼓


這是西漢時期的金屬器,入土時胸腰已截開,胸部飾羽人划船紋六組,船形兩頭高翹。該墓部分器物帶有明顯的滇文化色彩,同時出土的還有中原漢式器物,如六博棋盤和銅跽坐俑等,既反映了西南各民族人民的創造才能,也體現了當時他們與漢族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密切聯繫。

25.內蒙古博物館

內蒙古博物院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區新華東街,原內蒙古博物館作為1957年自治區成立10周年大慶的重點項目,是全區唯一的自治區級綜合性博物館,也是全國少數民族地區最早建立的博物館之一,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被列入世界建築史。2007年內蒙古博物院正式揭牌成立,建築面積15000餘平方米,展廳面積7000平方米,為國家一級博物院。


鎮館之寶:鷹頂金冠飾


出土自內蒙古鄂爾多斯杭錦旗阿魯柴登的這頂金冠,是國內目前已發現的唯一一套完整的「胡冠」實物,是匈奴文物中最有代表性的藝術珍品。它由鷹形金冠頂和金冠帶兩部分組成,冠頂傲立一隻雄鷹,張爪展翅,冠帶呈半球體,其上浮雕四隻狼和四隻盤角羊組成咬鬥圖案。更令人稱奇的是,整個冠飾戴在頭上不僅金光熠熠,而且稍一晃動,雄鷹的頭尾部便會擺動起來,栩栩如生。

26.甘肅省博物館

甘肅省博物館位於甘肅省蘭州市七裡河區西津西路3號,是甘肅省規模較大的綜合性博物館,該館建於1956年,建築面積2.1萬多平方米,展覽面積1.3萬多平方米。館內收藏有歷史文物、近現代文物、民族文物、和古生物化石及標本約35萬餘件。

甘肅省博物館已經成為向公眾,開展科普宣傳、教育的主要陣地。先後被評選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全國科普教育基地。2012年底,甘肅省博物館榮升國家一級博物館。2018年10月,命名為2018年「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鎮館之寶: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馬襲烏鴉、鷹掠馬、馬踏飛隼、凌雲奔馬等,為東漢青銅器,自出土以來一直被視為中國古代高超鑄造業的象徵。從力學上分析,馬踏飛燕為飛燕找到了重心落點,造成穩定性。這種浪漫主義手法烘託了駿馬矯健的英姿和風馳電掣的神情,給人們豐富的想像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覺,又有動的節奏。馬踏飛燕也是中國青銅藝術的奇葩。對於馬蹄所踩的飛鳥,也有不同的認識,有「飛燕」說、「烏鴉」說、「龍雀」說、「飛隼」說、「飛鷹」說、「鷹鷂」說等等。

27.寧夏博物館

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簡稱寧夏博物館)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金鳳區人民廣場東街,總建築面積30258平方米,其前身是1959年9月成立的寧夏地質博物館籌備處,1973年正式更名為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2006年11月,總投資2.28億元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新館破土動工,2008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根據2016年1月該館官網顯示,寧夏博物館館藏文物近4萬件,有國家一級文物159件,三級以上珍貴文物4000餘件,其中胡旋舞石刻墓門、鎏金銅牛、力士志文支座被鑑定確認為國寶級文物。2018年10月,命名為2018年「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鎮館之寶:鎏金銅牛


鎏金銅牛是西夏時期的一件青銅器,它反映出西夏青銅鑄造工藝的高超水平,是西夏藝術品中的珍品。這件青銅鑄造的牛屈駛而臥,體態健壯,比例勻稱、造型逼真、個體碩大。銅牛中空,外表通體鎏金。製作時需要將冶煉、模具雕塑、澆鑄、拋光和冶金等工藝集於一體,反映出西夏青銅鑄造工藝的高超水平,是西夏藝術品中的珍品。

28.青海省博物館

青海省博物館位於西寧市城西區新寧廣場東側,是青海第一座具有現代化功能的大型綜合博物館,隸屬 於青海省文化和新聞出版廳,為省級公益一類事業單位,佔地17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0800平方米。青海省博物館最早籌建於1957年,1986年9月正式建立並對外開放。2001年5月1日,青海省博物館新館建成開放,2008年4月1日起面向社會免費開放,2017年1月被中國博物館協會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截至2017年12月,該館設主、側展廳10個,展廳面積9146平方米。文物庫房7個,面積2593平方米。館藏文物14932件/套,其中珍貴文物2193件/套。館藏文物以新時期彩陶和民族宗教類文物最具特色,涉及宗教、民俗、政治、經濟、軍事、生產生活等多個領域。承擔著以展覽展示、文物保護、科學研究、人才隊伍培養、社會服務功能、對外教育宣傳及交流等多項工作。


鎮館之寶:銅鎏金觀音造像


銅鎏金觀音造像是國寶級文物。由明朝皇帝賜給青海著名的瞿壇寺。該器物身姿婀娜,站立在蓮花座上。衣飾線條流暢飄逸,面含微笑,表情慈和,遍體鎏金。其鑄造工藝代表了明代的最高技術水平。

29.四川省博物館

四川博物院創建於1941年3月,1952年由「川西博物館」更名為「四川博物館」。是收藏和展出四川省文物的重要場所。現有館藏文物30萬件,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巴蜀青銅器、張大千繪畫作品、四川漢代畫像磚和陶塑等,新館規劃總用地58603.52㎡。建國後,四川的文物考古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當時擔負著四川地區主要考古任務的我館在幾十年的田野工作中獲得了大量文物資料,豐富了館藏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遺產。


鎮館之寶:象首耳卷體夔紋銅樣


象首耳卷體夔紋銅罍,1980年四川彭縣竹瓦街出土。此罍有蓋,直口,方唇,雙耳,圈足。盔形蓋,飾四鳥形突稜,中飾夔龍,突稜恰成夔鼻。肩部飾立體長鼻象雙耳,雙耳間各鑄一立體卷鼻象首。下腹部飾一獸形小耳。自頸部至圈足以扉稜將器體分為四組相同的紋飾,每組紋飾分上、中、下三段;肩上中間為一蟠龍,兩邊間以夔紋;腹部為卷耳大眼之夔龍,通體以雲雷紋為地。該漪主體突出,布局對稱,構成瑰麗繁雜的圖案,頗為生動。扉稜是青銅器上常見的一種裝飾,一般為凸出的條狀,將器物上連續的圖案分割開來。這是盛酒器。彭縣窖藏出土花往往成對,大小、形制、紋飾大體相似,可視為列朵。列罍應與中原地區的列鼎制度相同,是身份地位的象徵。

30.貴州省博物館

貴州省博物館,綜合性博物館,位於貴陽市觀山湖區林城東路中段北側,於2007年立項,2010年開工,2013年6月28日遷址建設,2015年年初,對外開放試運行,佔地面積7086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46450平方米。貴州省博物館藏品總數有8萬餘件,民族文物、貴州古生物化石、舊石器時代出土文物、反映地方歷史人文和文化多樣性的各類文物為館藏亮點,其中中國苗族服飾庫和中國苗族銀飾庫位居全國第一。

1997年12月19日,貴州省博物館被貴州省省委、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3年,貴州省博物館被國家文物局評定為國家二級博物館。


鎮館之寶:東漢銅車馬


銅車馬是東漢時期的銅鑄文物,其構思獨特、設計合理、寓意豐富、姿態各異,象徵東漢時期擁有強大的武裝官僚勢力,蘊藏著極為豐富的史學知識和文物內涵。貴州東漢銅車馬的發掘,對研究東漢時期盤江流域的社會、經濟、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反映了貴州悠久的歷史淵源。

31.雲南省博物館

雲南省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的博物館,創建於1951年。館內現有以下9個部門,分別是:擔負藏品收藏與保護的保管部;承擔向社會公眾介紹宣傳博物館展覽的社會教育部;主管文物鑑定和文物徵集的鑑定站;編輯出版館刊《雲南文物》及收藏各類書刊和信息資料等等。


鎮館之寶:牛虎銅案


牛虎案就是用來放獻祭牛牲的,是古代祭祀中最重要的獻祭。是中華青銅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它們既和中原及西北青銅文化有著歷史淵源,但又有著鮮明的邊疆民族個性。對我們研究中國古代——尤其是古滇國的民族史、農牧史、冶金史、美術史、民俗史等等,均具有重要的價值。

32.新疆博物館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位於烏魯木齊市西北路132號,是省級綜合性地誌博物館,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文物和標本收藏保護、科學研究和宣傳教育機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於1959年正式成立,原館初步設計是農業展覽館,為山字形平房建築,1962年遷至現址改為博物館並對外開放。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館名是老一代革命家朱德委員長1959年來新疆視察工作時為題寫的。2005年新館建成,建築面積17288平方米,地下一層、地上二層,主體高18.5米,該館科研工作以館藏文物為重點。

鎮館之寶:伏羲女媧圖


《伏羲女媧圖》是唐代一位佚名作者所畫(公元618~907年)用絹本設色而成的,縱長220釐米,橫長116.5釐米。1965年新疆阿斯塔那出土,藏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描繪的是伏羲女媧相擁交媾的景象,表現了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類始祖的形象以及未知的宗教含義。

33.西藏博物館

西藏博物館坐落於拉薩市羅布林卡東南角,是西藏第一座具有現代化功能的博物館。1994年7月列入西藏自治區成立30周年大慶援藏62項工程之一,於199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和西藏民主改革40周年之際落成開館。博物館佔地面積53959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3508平方米,展廳面積10451平方米。館區中軸線上依次坐落著序言廳、主展館和文物庫房。西藏博物館具有鮮明的藏族傳統建築藝術特點,同時又深刻體現了現代建築的實用特點和藝術神韻。

2016年12月1日起,西藏自治區博物館因改擴建閉館 。2017年10月28日,由國家投資6.6億元實施的館改擴建工程奠基動工,預計到2020年初完成主體工程建設 。


鎮館之寶:雙體陶罐


雙體陶罐無論從器形還是紋飾,都體現出與西藏同時期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陶器與眾不同的特點:整體造型洗鍊優美、飽滿豐盈,構思巧妙,製作工藝純熟,紋飾精美,代表了當時卡若文化的最高制陶水平,而且體現出卡若先民高超的器物造型能力,是卡若先民智慧的結晶,是新石器時代西藏陶器的代表和點睛之作,被譽為西藏博物館的館標和鎮館之寶。

34.海南省博物館

海南省博物館,位於海南省海口市。海南省博物館開館於2008年,是海南省內一座綜合性博物館,也是國家一級博物館。截至2019年,海南省博物館館藏文物25287件(套),徵集藏品與輔助展品1424件(套)。海南省博物館有展廳數量20個,最大的展廳面積達1200平方米,最小的展廳面積近230平方米。2012年12月,海南省博物館成為第二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2015年,海南省博物館被授予「全國社會科學普及教育基地」稱號; 2019年10月,海南省博物館成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鎮館之寶:宋青白釉花口鳳首壺


青白釉花口鳳首壺胎質潔白細膩,釉色瑩潤,白中泛青,看起來很像青白玉。口部為四瓣花圖案,象徵鳳冠,頸部被裝飾鳳首形狀,鳳首後部呈鉤狀,恰似鳳凰的羽毛。此鳳首瓶是中西方文化進行交融的一件產品,將東方的韻味與西方的裝飾藝術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瓷器珍品。

相關焦點

  • 國內各大博物館鎮館之寶,太震撼了
    1955年出土於西城區定阜大街西口,現藏北京首都博物館「古代瓷器藝術精品展」的元代展廳,是首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馬踏飛燕這個東西你從小就看過了。至於那裡為什麼會有一大堆盜墓者屍體,你自己想像吧。鎮館之寶:翔鷺銜魚紋銅鼓這鼓怎麼玩?
  • 盤點全國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然而,任何一家博物館來說,都不能缺少「鎮館之寶」,那是博物館的靈魂所在。 鎮館之寶:商代青銅司母戊大方鼎 這尊大方鼎,造型厚重典雅,氣勢恢宏,紋飾美觀,鑄造工藝高超,是迄今為止國內出土的最大和最重的青銅器,反映出商代青銅鑄造工藝的高超水平
  • 四川五大博物館館長,帶你看最精彩的鎮館之寶!
    四川五大博物館館長,帶你看最精彩的鎮館之寶!今天,他們前往四川博物院、金沙遺址博物館、成都博物館等進行考察。不僅是專家對成都的天府文化心心念念各大博物館最近也特別「紅」各大展覽都在吼:開展就限流!時間緊?擠不進去?莫慌。小布約上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三星堆博物館、四川大學博物館的館長,帶你看最精彩的鎮館之寶!
  • 西安各大博物館「鎮館之寶」,你打卡了嗎?
    作為十三朝古都的大西安博物館和文物可真不少其中蘊含著厚重的歷史文明需要認真鑽研,細細品味想把所有文物都看遍難度可能有點大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盤點一下西安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大家逛博物館的時候可以重點參觀哦~西安博物院鎮館之寶秦代玉高足杯該杯於1976年陝西省西安市東張村,秦阿房宮遺址出土。
  • 西安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你知道嗎?
    銀罐的肩部有一提梁,提梁能自由活動。 西安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大家逛博物館的時候 可以重點參觀哦~ 西安博物院鎮館之寶 秦代玉高足杯 該杯於1976年陝西省西安市東張村,秦阿房宮遺址出土
  • 「白菜」估出了天價,還成為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你心動了嗎?
    今天,收藏帝給大家帶來的幾款「白菜」,不僅被估出了天價,還成為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快來看看你最心動哪一款吧?臺北故宮鎮館之寶「翠玉白菜」‍居家收藏「翠玉白菜」‍剛剛收藏帝帶大家領略了各大博物館珍藏的「翠玉白菜」,想必大家早已心動不已,怎奈那些都是世代傳承的國之瑰寶
  • 國家寶藏:12個國內頂級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你愛了嗎?02故宮博物館鎮館之寶:金甌永固杯「 乾隆爺混搭審美的極致體現「往細裡做」= 再加兩倍珍珠?」金甌永固杯,《國家寶藏》系列的老粉絲們一定不會忘記這件國寶。第二年,他又發話要求再「往細裡做」,要求「耳子夔龍上各安大珠子一顆,兩面,每面安珠子五顆,中間一顆安大些,花頭要圓的」,照樣再做兩件。——說這麼多不就是要加珍珠嘛?出來的效果你也看到啦。害,誰不想擁有這麼極致奢華的一個杯呢?
  • 各大博物館裡的鎮館之寶哪家強
    中國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萬曆孝靖皇后九龍九鳳嵌珠寶點翠鳳冠北京首都博物館鎮館之寶:元代景德鎮窯青白釉水月觀音菩薩像天津博物館鎮館之寶:清乾隆款琺瑯彩芍藥雉雞玉壺春瓶上海博物館鎮館之寶:東晉王獻之行草《鴨頭丸貼》重慶三峽博物館鎮館之寶:烏楊石闕
  • 如數家珍,西安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娓娓道來
    銀罐肩部有一提梁,能自由活動方便提拎。作為十三朝古都的大西安,博物館和文物包羅萬象,其中蘊含的厚重歷史文明更需要認真鑽研,細細品味。可想把所有文物都看遍,難度可能有點太大。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盤點一下西安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為喜歡逛博物館的朋友劃重點哦~西安博物院鎮館之寶
  • 帶你去看G20各國——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
    今天,《走遍世界博物館》就帶大家一起去看看G20各國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走起!據知,中國國家博物館僅一件藏) *********土耳其梨形鑽石(土耳其託普卡比皇宮博物館鎮館之寶) 年代:1679年材質:鑽石規格:42 × 35 × 16毫米(大鑽石尺寸),重86克拉  &nbsp
  • 南京各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你了解幾個?
    南京文物多,博物館自然就不少。據一份官方數據顯示,南京有52家在江蘇省文物局備案的博物館(紀念館),另外還有近200家各類特色陳列館。這麼多的博物館,你知道各家的鎮館之寶都是什麼嗎?我們選了一些主流博物館,來說一說他們的鎮館之寶。
  • 如數家珍,西安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你都知道嗎~
    銀罐肩部有一提梁,能自由活動方便提拎。 作為十三朝古都的大西安,博物館和文物包羅萬象,其中蘊含的厚重歷史文明更需要認真鑽研,細細品味。可想把所有文物都看遍,難度可能有點太大。
  • 著名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你見過哪些?
    博物館是一座城市的歷史積澱,對於一座城市來說「只能存在於回憶中的樣子」最能展現的也就是博物館了,而它可以說是一座城市的靈魂。然而,任何一家博物館來說,都不能缺少「鎮館之寶」,那是博物館的靈魂所在。
  • 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文物中的「靈魂」所在,中華文化的瑰寶
    文章《每個博物館都有一個「靈魂」,稱得上鎮館之寶的,絕非等閒之物》系百家號冰河拾史原創,未經允許,抄襲必究。文/魚蛋7777在中國每個地方都有特色的當地博物館,其珍藏的文物更是數不勝數。而且每個博物館都有真正能夠成為鎮館之寶的文物,它們也是大有來頭的。今天小編羅列十大縝館文物。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文物中的「靈魂」所在,中華文化的瑰寶。
  • 各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你老家的文物上榜了嗎?
    我國近現代以來出土的文物非常多,但並非都藏於當地博物館或者某一個大型博物館;而是收藏於全國各地的各大博物館。這些省級博物館往往有自己的鎮館之寶,但一些文物大省根本就沒有鎮館之寶,因為都非常珍貴根本選不出來。比如:國博、故宮、臺北、河南、陝西、山西博物院等等。
  • 在著名的山東博物館,你知道第一「鎮館之寶」是什麼嗎
    山東博物館位於山東濟南,興建於1954年,是新中國成立後建立的第一座省級綜合性博物館,可以說是國內綜合性博物館界的「老大哥」。從藏品數量來看,山東博物館在國內亦屬佼佼者,數量多達十萬餘件,位居國內各類博物館第七名。
  • 姜松點評世界五十大博物館及其鎮館之寶
    近年來姜松在各大、中、小學和社區組織「走進世界十大博物館」,「帶孩子去博物館吧」;「輕讀藝術史 趣遊博物館」等講座百餘場。主要作品有:《博物館裡的活色生香》《博物館裡的巔峰對決》等。  本文我們約請姜松老師為全國廣大讀者推薦「世界五十大博物館及其鎮館之寶」。圖文很長,不能一口氣讀完,讀者可慢慢品味。  對於熱愛文明史與藝術史的朋友們,利用世界各大博物館資源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 風雨70載 「鎮館之寶」帶你領略新中國70年崢嶸歲月
    這段生動有趣的文字摘自上海市檔案局(館)政務微信平臺《鎮館之寶@上海市檔案館:一本薄薄的小冊子,點亮信仰的星星之火》一文。提起這篇文章,上海市檔案館的工作人員說道:「如果不是你們發起了這次活動,我們也不會有動力去製作這個關於《共產黨宣言》的視頻,更不會有這篇精品文章。」  上文提到的「這個活動」,就是「新中國70年,鎮館之寶70件」文物和檔案故事網上徵集活動。
  • 全球博物館獻出「鎮館之寶」
    可以在天貓逛世界博物館!數據顯示,過去3個月,有4410萬人在天貓逛博物館。按照北京一家博物館5月日均接待526人來推算,天貓上博物館的訪問人次,達到了線下接待人次的33倍。在天貓逛博物館是什麼體驗?全世界頂尖的博物館鎮館之寶,都能在這裡看到。受疫情影響,不少國內外博物館紛紛臨時閉館,但它們轉身就上天貓開店。
  • 國內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開眼了
    中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作為世界文物大國,我國各地博物館中的珍品數不勝數。每個博物館都有自己的「鎮館之寶」,展示著在不同歷史背景中的文化內涵。該鳥尊現收藏於山西省博物館,被譽為山西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晉侯鳥尊高39釐米,長30.5釐米,寬17.5釐米。整個鳥尊以鳳鳥回眸為主體造型,頭微昂,高冠直立。禽體豐滿,兩翼上卷。在鳳鳥的背上,一隻小鳥靜靜相依,並且成為鳥尊器蓋上的捉手。鳳尾下設一象首,象鼻內卷上揚,與雙腿形成穩定的三點支撐,全身布滿紋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