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打蔣門神,是武松奠定其江湖地位的經典戰績之一。武松與蔣門神無冤無仇,之所以醉打蔣門神,是要替施恩出頭,奪回快活林酒店。那麼,武松為什麼要替施恩出頭,醉打蔣門神呢?
武松在殺掉潘金蓮和西門慶,為兄長武大郎報仇雪恨之後,被發配孟州。在孟州的牢城營裡,武松一味剛強,雖然包裹裡有銀子,但卻沒有像林衝那樣低聲下氣地用銀子賄賂差撥和管營。照常理來說,對武松這樣不懂規矩的囚徒,一百殺威棒是免不了的。況且,武松態度強硬,說話之間和差撥、管營多有頂撞,照常理來說,差撥、管營必定要下狠手打武松一百殺威棒,即使武松體格健壯,這一百狠毒的殺威棒下來,恐怕也是非死即傷。奇怪的是,武松不僅無緣無故地免了一頓殺威棒,還每天被管營好酒好肉地款待,還有軍人伺候武松洗浴,因為天熱,竟然還為武松掛紗帳、鋪藤簟、放涼枕。這簡直是五星級的待遇啊!
原來,這一切都是施恩安排的。施恩,這個名字起得很妙,所謂「施恩圖報」。要知道,武松的身份只是一個囚徒。監獄長的公子這樣款待結交武松,堪稱是禮賢下士、折節下交啊。施恩這樣殷勤地向武松「施恩」,就是為了武松知恩圖報啊。武松這人,吃軟不吃硬。自己作為一個囚徒,被施恩看得起,好酒好肉地款待,雖說人家施恩有所圖謀,但杜月笙說過,「不要怕被人利用,人家利用你說明你還有用。」阮小七也曾說過「這一腔熱血,只賣與識貨的。」因此,施恩的行為,對武松來說,差不多就是知遇之恩呀。況且,施恩一見武松就下拜,就奉承武松是大丈夫,是真男子,武松自然覺得施恩也是一個「好男子」。後來,在老管營的提議和堅持下,施恩就與武松結拜,拜武松為大哥。這樣一來,武松與施恩兩個人被納入了兄弟的倫理框架之中,武松這樣的好漢,怎麼能看著兄弟受欺負,自己卻不出頭呢?
在《水滸》的世界裡,江湖好漢的第一價值觀便是義氣。那麼,究竟什麼是義氣呢?義氣,就是以自我為中心,向外擴散,意氣相投的人就是兄弟。用《上海灘》裡丁力的話說,那就是「是兄弟就在一塊兒生,一塊死,好吃的一起吃,有苦一起受。」所以,對江湖人來說,人與人之間,沒有是非善惡,有的只是遠近親疏。施恩是武松的兄弟,所以武松無論如何會站在自家兄弟這一邊。蔣門神既然敢奪走自己兄弟施恩的快活林酒店,那麼,武松這個「平生只打天下硬漢,不明事理的人」的江湖好漢,就要問問那蔣門神有幾顆頭,有幾條胳膊了。
武松這樣的豪傑,他的內心世界是和普通人不同的。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來說,武松早已經超越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階段了。施恩與武松結交,實際上是滿足了武松的社會需求和尊重需求。而下一步,武松醉打蔣門神,實際上已經是為了自我實現了。正如武松所說的「平生只打天下硬漢,不明事理的人。」蔣門神在武松眼裡,差不多就是天下硬漢,不明事理的人了,因此,武松要醉打蔣門神,完成自己的價值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