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平簡介
劉偉平,男,湖北武漢人。華中師範大學美術系美術教育專業畢業,正高級教師,《中國教育學刊》學術研究員,國際高級職業指導師,高級工藝美術師,湖北省中小學美術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武漢市美術家協會會員、武漢市職業教育文化藝術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2018年擔任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國學前教育專業系列教材《美術》(上、下冊)主編。
2014年擔任四川大學出版社國家規劃幼師專業教材《幼兒園實用美術》主編。
2010年擔任教育部國家規劃幼師專業教材《美術》副主編。
四十多篇論文或作品在國家、省、市刊物發表或獲獎。
2016.5在武漢「木蘭雅苑」成功舉辦「木蘭風」劉偉平名師工作室書畫作品展。
2016.9水彩畫《古橋》入選全國第一屆教師水彩粉畫展。
2017.7在湖北省明清博物館成功主辦「木蘭清韻」劉偉平水彩畫個人作品展。
2017.3水彩畫《回家》發表「湖北水彩」。
2017.4水彩畫《茶香曲》入選「青年水彩」「歡慶五一節」大展。
2018.9水彩畫《十裡荷香》入選第二節全國教師水彩粉畫展。
2019.6水彩畫《山路》入選潮汕水彩年展及粵、贛、閩三地聯展。
騁遊水彩·寄思木蘭
——劉偉平先生水彩畫藝術摭談
文/王誠浩
武漢大學教授、中國美協會員
水彩之美,源自歐洲。自文藝復興時期出現至今,以其簡便輕捷而為後世藝術家們所鍾愛。在水彩畫舶來中國的百餘年間,很多藝術家們都致力於「水彩藝術的中國化」而努力奮鬥。作為一名水彩畫家,我們要樹立「三個意識」,即謳歌時代的意識、創造精品的意識和彰顯區域的意識。劉偉平先生在水彩畫創作理念中,始終以此為準則,在作品的創造和水彩畫研究歷程中,時刻擔負著起水彩畫家的時代責任和藝術擔當。縱觀他近年的創作,尤其如此。
《田田荷香》27x39cm
《十裡荷香》27ⅹ39cm
展開一張張清新脫俗的畫面,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畫面的魅力,更是體會到一種力避喧囂的清醒與冷靜,每一筆色彩、每一抹水氣、每一絲笑容、每一縷陽光,以至每一角牆根、每一撇蘆葦,都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水彩畫家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思考、對文化藝術的傳承與弘揚。
《清風徐來》54x79cm
《生生不息》54ⅹ79cm
唐代張璪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劉偉平先生的畫即以生活為中心,以黃陂的鄉土風情為情感抒發之本源。創新應是水彩畫家一生堅持不懈的追求。劉偉平先生善思考、勤動筆,他的作品反映除了敏銳的洞察力和濃鬱的鄉土情懷。筆者有幸親睹先生寫生和創作的現場,他畫畫時少言語、眉頭深鎖,似乎時刻都在思考著「經營位置」、「傳移模寫」的諸多問題。每每下筆,果斷自如,心田藏丘壑、胸中有成竹,眼觀全局、筆隨心動,眼到手到,「隨類賦彩」、「遷想妙得」,洋溢著生命的律動感,表達著對木蘭文化和鄉土風情的詮釋。無論是田田的荷葉、悠遠的駝鈴,還是辛勤的耕作,他都能揮灑著絢麗的色彩,賦予著作品濃鬱的詩意。
《山村秋色》54ⅹ79cm
《秋風秋韻》54ⅹ79cm
劉偉平先生的水彩畫創作抒發了對區域文化和鄉土風情的熱愛,他沒有成為藝術市場的奴隸,亦沒有隨波逐流。在國際藝術多元思潮的湧動中,他時刻堅守著自己的審美方向和藝術追求。他的每一件水彩畫作品,在努力表達著他心中的遠大理想和精神寄託,盡情描繪著屬於他自己的水彩人生。創新源於生活,劉偉平先生繪畫之餘,通過讀書、看展覽、交流或交遊等形式,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和繪畫技藝,在探索中研究創新。
《春回故鄉》54ⅹ79cm
《春到故鄉》39ⅹ54cm
舶來的水彩畫與本土的中國水墨畫一樣,都與水有著密切的聯繫。水是萬物生命之源,也是生命的源頭活水。劉偉平先生的畫總有著一種通透水潤的感覺,對水的控制遠遠比掌握顏色特性要難。吳冠中先生曾說:「水彩」就是在「水」和「彩」上去下功夫,若不發揮「水」的長處,則比不上油畫和水粉畫的表現力強;若不能發揮「彩」的特點,則比不上中國水墨畫的神韻。水彩畫家就像是一部電影的導演,如何控制好「水」與「彩」的節奏是其綜合能力和智慧的體現。觀偉平先生之畫,或乾濕相生、或濃淡相宜、或水彩交融,時而以水衝色、時而以色破水;一如蘊含春雨、又似乾裂秋風,淋漓暢快、達意抒情、一任自然。
《春湧田野》39ⅹ54cm
《茶香曲》39ⅹ54cm
除了重視創作題材、控制水與彩的關係、突顯區域特色外,劉偉平先生的許多作品能在清新雅麗的水色渲染中,讓觀賞者感覺到深遠的意境。感受金色的秋陽、蜿蜒的石橋、農人的草垛、古村的仄巷、薄霧的清晨、黃燦的菜田、清脆的駝鈴、搖曳的蘆葦、靜謐的遠山、搗衣的少女、浪漫的桃源、清揚的湖畔……
《陽光小路》39ⅹ54cm
《秋湧村頭》54ⅹ79cm
西晉文學家陸機有「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心懍懍以懷霜,志眇眇而臨雲」的論述,深刻地闡釋了「情思」與「物境」相互交融的關係。唐代王昌齡說:「詩有三境。一曰物境: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雲峰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於心,出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瞭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娛樂愁怨,皆張於意而處於身,然後馳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張之於意而思於心,則得其真矣。」這段話後人引用極多。雖是講詩歌的,但於繪畫,尤其是欣賞與中國水墨畫有親緣關係的水彩畫而言,也是十分帖切的。細細品賞劉偉平先生的水彩畫,所有意象的相交相生,使得所繪之景與心中之情合而為一,讓欣賞者產生想像和聯想,在情感上得到共鳴與感染,這邊是劉偉平先生水彩畫中的意境之美。
《秋陽》54ⅹ79cm
《山路》39ⅹ54cm
誠然,藝術之路是漫長的。正如黃賓虹先生所言,「 圖畫之事,肇始人為,終侔天造。藝成勉強,道全自然。悅有涯之生,致無窮之樂」。我們期待,劉偉平先生的水彩畫之路,能走得越來越遠,在藝術高峰的攀登中,劉偉平先生能登得更高,看得更深。
《深秋木蘭湖》54ⅹ79cm
《鄉間小路》39ⅹ54cm
《竹林深處》39ⅹ54cm
《湖邊印象》39ⅹ54cm
《回家情》54ⅹ79cm
《古橋春意》27ⅹ39cm
《山路彎彎》54ⅹ79cm
《故鄉的田野》54ⅹ79cm
《陽光下的叢林》54ⅹ79cm
《早春三月》54ⅹ79cm
《春湧村頭》39ⅹ54cm
《花影》39ⅹ54cm
《花開盛世》39ⅹ54cm
《春暖》54ⅹ79cm
《三月春早》39ⅹ54cm
筆趣意趣·率真情真
——水彩畫探索的自我感悟
文/劉偉平
作為一個基層美術教育工作者,始終把對學生的美術教育,傳承美術文化理念作為一輩子的功課。熱愛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藝術是一直以來追尋的生命情懷,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葉都有獨特的風韻,故鄉大地中的一村一樹,一山一水,都有別樣的風情。讓學生親近自然,表達自然之美,是傳達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理念的一種獨特的方式。
故鄉原野在新時代發展中出現了偉大的變革,建設美麗幸福鄉村、建設幸福家鄉已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的追求,讓藝術融入鄉村已成為一種帶有浪漫主義追求的情懷,成為藝術家一種高度的責任感和精神擔當。用什麼方式去傳達對家鄉的讚美,讓學生們感受對這片土地的熱愛,拿起畫筆去表達是一種自然的選擇。
當代藝術中,水彩畫作為是一種繪畫語言,應合著時代發展的節奏,以獨特生命和魅力而存在。因為常常忙於教學工作,沒有集中的精力進行油畫創作,於是,簡單的淡彩速寫或是酣暢的水彩描摹,體現筆趣意趣、表達率真情真,成了我偶爾可以實現繪畫夢想的寄託,也不經意間踏入水彩的境地,我為水彩畫水色淋漓、透明舒暢、變幻莫測的藝術魅力而興奮著迷,深入其中再也不能自拔。水彩具有清新、自然、靈動的特點,方便自然,既可以自娛自樂,又可以傳達真情實意,忙忙碌碌中可以成為生命中一處快樂的港灣。
水彩畫有很強的適應性,是一種有著很強表現力的畫種,非常適合描繪自然風景和稍縱即逝的天氣變化,它和油畫最大的區別在於它的透明、鮮亮和趣味,與此同時,水彩的工具材料便於攜帶,便於寫生和表現,難點是寫形狀物要一氣呵成,不能反覆修改,對藝術家的造型能力和功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在畫油畫的同時,積極研習英國水彩的畫法,使用的實際就是19世紀英國水彩畫所傳承的,透明水彩的方法,這種方法將透明水彩的華美鮮亮和突出的細節結合起來。一般來講,表現一幅畫,首先頭腦中要有這幅畫完成後效果的印象,即做到胸有成竹,其次在表現過程中,要注意畫畫的層次和順序,先留白和畫最淺色的,再逐步推進,作畫過程中感受水色相溶在畫面的偶發因素和必然因素的契合,水衝色撞、趣味無窮。每一次畫都是新的開始,面對畫面,一筆下去,有時會驚喜,有時會尷尬,充滿了挑戰。在題材上,我總是為震顫心靈的東西留戀往返,木蘭風韻,山水怡情,亦樹、亦山、亦物,亦景,它們記錄著我生活中的真情實感。然而,水彩畫又是個即時性、表現性很強的畫種,沒有新的思考和探索,沒有傾注真情的創作,是很難突破出自我的小天地。
面對家鄉的美景,不斷的寫生,努力摸索水彩的表現方法,有時在拘謹的慣性裡不能自拔,畫面嚴謹有餘,鬆動不足,曾一度地浮躁與迷茫,幸虧我有一批好的朋友和工作室的團隊,他們給我帶來書法乾淨和寧靜的韻味,國畫通透、灑脫的氣勢。我把自己一頭扎進在傳統的土壤裡,另一頭認真地向大自然學習,向前輩的水彩畫大師學習,執著地走著寫生研習之路。總想在傳統的基礎上催發生機;總想在西洋水彩風韻中悟得靈巧;總想從家鄉自然風景悠然的狀態中獲得灑脫鬆動的感覺;總想從學生們隨性想像和率真的表達中汲取營養;總想從中國水墨的單純、靈透、變化中獲得更大的空間;力求達到一種既有水彩透明、鮮亮、滋潤的特點,又具有油畫細膩、層次豐富的風韻,逐步形成自己水彩畫的風格和特點。
忙忙碌碌的日子,總是在心裡丈量藝術的厚度,總是在學生關注的目光中追尋藝術真諦,彼此照應、共同成長,率真情真,這應是我自己一直追求的快樂,在當下,在與時俱進的日子裡,在現實與理想的碰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