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極花》、黃錦樹《雨》獲北京大學王默人-周安儀世界華文...

2020-12-15 騰訊網

[摘要]本屆獲獎作品為中國大陸作家賈平凹的長篇小說《極花》與馬來西亞作家黃錦樹的短篇小說集《雨》。

4月25日,為迎接北大建校120周年校慶,首屆「北京大學王默人-周安儀世界華文文學獎」頒獎典禮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舉辦。該獎項由美國華裔王默人和周安儀向北京大學捐資設立,由北京大學中文系主辦,北京大學人文學部協辦,每兩年一屆面向全球華語文學作品進行評選。本屆獲獎作品為中國大陸作家賈平凹的長篇小說《極花》與馬來西亞作家黃錦樹的短篇小說集《雨》。

曹文軒:我們比任何一個時代都需要文學

頒獎典禮由北京大學中文系系主任陳曉明教授主持。據陳曉明教授介紹,「北京大學王默人-周安儀世界華文文學獎」依託北京大學百年文化傳承的優良傳統,特邀國內外十多所知名大學的知名文學教授擔綱評委,並特邀數名著名評論家加盟評委會,以高標準的學院學術平臺作為根基,致力於打造華語文學圈最具權威性、公信力和學術影響的文學獎項之一。

北京大學中文系系主任陳曉明

72歲的周安儀女士談及設立獎項的初衷時,慷慨激昂地表示,「這項大獎設立的宗旨在於增強華文文學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中國文學應該在世界文壇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獎項捐資人周安儀

北京大學副校長王博教授代表學校對王默人夫婦表示感謝,「王默人夫婦並不是億萬富翁,卻出資設立獎項,他們和北大擁有相同的氣質——關心世界,並以理想主義的精神去思考、批評,從而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北京大學副校長王博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曹文軒在會上談到,「我們比任何一個時代都需要文學,需要有人親近文學,這個世界太物質主義、太缺乏悲憫精神,也許文學可以彌補這個問題」。「正如國家有邊界、權利有邊界一樣,文學也是有邊界的,王默人-周安儀世界華文文學獎的獲獎作品是對文學邊界的又一次精準的界定。」此外,對於當今市場中的文學產品和作品,曹文軒進行了嚴格的區分,「作品是獨特的,每一部都有豐富的解讀空間」,他認為「這個獎是獎給作品,獎給一輩子願意寫作品的人」。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曹文軒

賈平凹:以最大的真誠面對自己、面對社會、面對寫作

此次的獲獎作品是經過專家提名、初審、終審,之後進入正式評審,再由國內外十餘位權威專家經過多次投票最終確定的。在頒獎典禮上,北京大學中文系黨委書記金永兵教授代表中文系和評委會做了評審過程的匯報。

評委、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陳眾議教授宣讀頒獎詞,「在賈平凹龐大的作品譜系中,《極花》絕對有著突出位置。這部從真實社會問題出發的小說,具有深切的人文關懷,並沒有變成傷痕揭露與血淚控訴,而是以文學的方式,完成了這個時代給予的命題。他將自己對鄉土中國難題的持續思索,對變動不居的時代狀況的幽微體察,寄於女主人公蝴蝶的身上。任其紛飛在城市與鄉野之間,飄零於欲望與權力之中。以詩性的輕盈叩問現實之重,用堅韌的平和挑戰敘事之難。憑著寶貴的冒險精神,探索了鄉土書寫中的偶然性與變異性。如此有難度的命題,經他之筆,卻是羚羊掛角,靜水流深。《極花》展露了當代作家捕捉現實的功夫,彰顯了華語本身的魅力和中國故事的無限可能。」

獲獎作家賈平凹

對此,賈平凹透露,對於寫作,越來越有一種惶恐,它來自於千變萬化的文學格局,來自於焦慮的現實、無常的人生、以及對於民族文學的難以掌控。在當下的環境中如何以最大的真誠面對自己、面對社會、面對寫作,這對他是重要的。而這個獎項給他增添了一份力量。

黃錦樹:這是馬華文學得到的「最北」的文學獎

北京大學人文學部副主任、中文系教授廖可斌宣讀頒獎詞,「在過去三十年間,黃錦樹先生以其獨立誠摯的文學態度、率真超拔的文學品格、奇崛精湛的文學技藝,為當代華文文壇貢獻了一道又一道令人難忘的『南方』風景。他承繼了華文文學精粹,發揮了馬華本土風華;在他筆墨耕作下,『南方』從一塊曾經的文學荒原,躋身成為世界華文文學不容忽視的坐標。這不僅是黃錦樹的語言魔力使然,更與他的鄉土情懷、文學理念與深遠的歷史意識息息相關。他的作品始終與數百年來南洋的風雲變幻和馬華的生命樣態緊密接聯……《雨》是黃錦樹的兒時夢鄉的綴合,也是馬華社群往日風景的彰顯。從中我們可以見證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南方』,也能夠體悟華文文學的洪荒之力與希冀之光。」

獲獎作家黃錦樹

對於獲獎,黃錦樹調侃道,「這是馬華文學界得到的『最北』的文學獎,可能也是最高的。」他從大學時候便開始寫作,期間停筆七年,直至2013年才重新寫作,而這次最核心的部分獲得北京大學王默人-周安儀世界華文文學獎,他「感到驚喜和惶恐」。

美國杜克大學的羅鵬教授評價,「此次獲獎作品反映了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的豐富性以及地域特色。」

嘉賓合影

附:首屆「北京大學王默人-周安儀世界華文文學獎」評委名單

李敬澤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王德威 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教授

陳曉明 北京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教授;評審會總召集人

丁 帆 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金永兵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程光煒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羅 鵬 美國杜克大學亞洲與中東研究學系教授

梅家玲 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許子東 香港嶺南大學教授

孟繁華 瀋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

陳眾議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

謝有順 中山大學文學院教授

王 堯 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

張清華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張 輝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相關焦點

  • 專訪黃錦樹:攜獲獎作品《雨》暢談馬來西亞華文作家的實驗與文化承擔
    4月25日,馬來西亞華文作家黃錦樹以最新的小說集《雨》,與賈平凹的《極花》一起獲得第一屆「北京大學王默人—周安儀世界華文文學獎」。藉由這個以世界範圍內華語文學為評選對象的獎項,黃錦樹和以他為代表的「馬華文學」(馬來西亞華文文學)躍入大陸讀者視野,帶來一種全然陌生化的閱讀體驗。
  • 黃錦樹:馬華文學隨時可能消失,而我剛好身在其中
    2017 年,其短篇小說集《雨》獲臺北國際書展大獎及金鼎獎文學圖書獎;2018 年,《雨》被引進大陸,獲首屆北京大學王默人- 周安儀世界華文文學獎作家黃錦樹比約定時間更早到咖啡館。他現在住在臺灣南投埔裡,開車到臺中市區得一個多小時。採訪這天,他帶上了18歲的女兒。
  • 美文推薦丨 賈平凹:風雨
    和桑拿天氣說拜拜山城已開啟降溫下雨模式瑟瑟的風 涼涼的雨在你看來 風雨之景該用何詞描繪?今天的美文推薦,送上賈平凹的《風雨》。幾隻鳥尖叫著飛來要守住,卻飛不下來,向右一飄,向左一斜,翅膀猛地一顫,羽毛翻成一團亂花,旋了一個轉兒,倏忽在空中停止了,瞬間石子般掉在地上,連聲響兒也沒有。窄窄的巷道裡,一張廢紙,一會兒貼在東牆上,一會兒貼在西牆上,突然衝出牆頭,立即不見了。有一隻精溼的貓拼命地跑來,一躍身,竟跳上了房簷,它也吃驚了;幾片瓦落下來,像樹葉一樣斜著飄,卻突然就垂直落下,碎成一堆。
  • 賈平凹《極花》:花季女孩命運悲劇中,藏著作家的仁慈與憂慮
    ——賈平凹很多人熟知賈平凹,大概都是從《秦腔》、《廢都》、《懷念狼》、《帶燈》這些知名作品開始。相比較於這些「大部頭」,《極花》顯得「小巧單薄」。「小」是因為它本身只有15萬字,屬於長篇裡面的「短」小說;「巧」是因為它的故事架構與宏觀布局巧妙,寫作方法推陳出新;而單薄,並不是指內容薄弱,相反,作者用犀利遒勁的筆力,展示了一個渾厚廣闊的人性世界。真正的「單薄」是說《極花》的故事脈絡簡單明晰,人物之間沒有太複雜的糾葛,全書人物形象只有幾十個。《極花》寫於2015年,素材來源於賈平凹老鄉家的真實故事。
  • 2018:看看賈平凹怎樣整年都為文學而奔忙
    一年來,賈平凹參加了北京大學新世紀華語文學論壇,與陳眾議、張清華、孟繁華等評論家圍繞《華語文學與中國當代文學、鄉土中國敘事以及賈平凹的創作》展開對話。參加了在商洛學院召開的「第二屆賈平凹與中國當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並談了自己關於文學創作的三點體會和觀點。
  • 黃錦樹談馬來西亞華文文學
    黃錦樹(筱兔 繪)黃錦樹,1967年生於馬來西亞柔佛州,馬來西亞華文文學代表人物之一,在獲得臺灣清華大學文學博士後,長期任教於臺灣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在其求學期間,黃錦樹便以「燒芭」之姿闖入馬華文壇,其後逐漸成為馬華文學最具生產力與批判能量的創作者、批評者與研究者。
  • 黃錦樹:我為什麼不寫臺灣?
    馬來西亞華文重量級作家黃錦樹的小說集《雨》在大陸出版,引發讀者的關注。
  • 黃錦樹談馬來西亞華文文學_上海書評_澎湃新聞-The Paper
    自2018年起,後浪陸續引入黃錦樹的《雨》和《烏暗暝》兩部作品,引起大陸讀者關注。應《上海書評》之邀,我於2020年2月間與黃錦樹先生做了一次訪談,內容不僅涉及他自己的創作和思考,也關注馬華文學的歷史與現狀,及其與「中國性」問題、與方言、與書寫文字的糾纏。
  • 黃錦樹的《雨》,馬來西亞的「百年孤獨」
    黃錦樹說,「日據時代被日本人稱作南國的臺灣,對來自馬來西亞半島的我們而言,已經是北方了。」反過來看,馬來西亞對我們來說,卻是遙遠的南國的南國,是華語文學的光到達的最貧瘠的地方。所以生活在北方,在華語文學大本營,我從未想到過大陸和港臺之外,還有其他的華語文學——直到我讀到了黃錦樹的這本《雨》。也是通過《雨》,我才知道,馬華的文學竟是如此綺麗多彩。
  • 賈平凹:我曾深戀過一個姑娘 (暗戀)
    兩人多高的樓臺上,四面來風,又沒蚊子,凡是沒結婚的人整個夏天的晚上和午休都睡在那裡,村人叫「光棍兒」樓。這一個中午,吃過了午飯,我們去丹江玩兒了一會兒水,就爬上樓「呼呼」地睡著了。但一個鳥總在樓臺邊叫,我睜眼看看,就看見了她一邊打著絨線衣一邊從官路上走過去,絨線團卻掉在地上,她彎下腰去撿,長長的腿蹬直著,臀部呈現出的是一個大的水蜜桃形。
  • 水墨極花——讀賈平凹長篇小說《極花》
    2016年1月31日,賈平凹文學藝術館、賈平凹著作版本收藏研究會在「關中老碗(高新店)」舉辦了「讀賈平凹《極花》 品凹公酒茶」活動在此之前,不管是他多麼用力地衝出了寂寞《廢都》的重重包圍《極花》這部長篇小說藉助於一個販賣婦女的傳統故事,或者說是一個在中國大地上見怪不怪的社會案例,極富張力地渲染和描摹了一幅寓意深刻的水墨佳品。這在賈平凹,應該說是拈手就來,不費吹灰之力的。他在《極花》後記上有言:現在的小說,有太多的寫法,似乎正時興一種用筆很狠的、很極端的敘述。這可能更合宜於這個時代的閱讀吧,但我卻就是不行。我一直以為我的寫作與水墨畫有關,以水墨而文學,文學是水墨的。
  • 黃錦樹《雨》:雨林中的魔幻與變形
    黃錦樹以創作反抗對歷史的遺忘,尋覓馬來西亞華文文學的出路。他的創作參照故鄉的生活經驗,承接以往幾近於失傳的「異史」,以及幻魅的歷史敘事學,用文學的方式使人重新省視過去,思索前路。近期,他的小說《雨》推出簡體中文版。膠林小鎮總是他構思的始原場景。潮溼凝膩的氛圍,簡陋質樸的市井人物,陰鷙悽迷,而且時泛兇機。黃錦樹是憂鬱的,但他「非寫不可」。就像沈從文訴說他的湘西故事……但黃錦樹不是沈從文。沈從文面對天地不仁,卻能經營一種抒情視野……黃錦樹的作品有殺氣。不論諷刺白描或鄉愁小品,你都感覺字裡行間濺著血光。
  • 黃錦樹《雨》:雨林中的魔幻與變形
    黃錦樹以創作反抗對歷史的遺忘,尋覓馬來西亞華文文學的出路作品中,一連串短章形式的故事構成奇詭的世界:離開故土下南洋的一個小家庭,棲身並紮根於馬來半島膠林間,四周環伺著兇猛的野獸、懷有異心的外人及徘徊不散的亡靈。伴隨著家庭成員突如其來的失蹤、離奇的死亡,緩慢而抑鬱的步調積累到了某一天,迸發出爆裂性的奇詭突變。暴雨帶來的洪水有時通向彼岸,他們從死神的指掌間脫離了現世,旋即變為異物投向下個輪迴,不斷循環往復。近期,他的小說《雨》推出簡體中文版。
  • 【專訪】馬來西亞作家黃錦樹:我早已沒有故鄉 故鄉只在我的寫作裡
    從2018年3月出版到現在兩個月的時間裡,馬來西亞華裔作家黃錦樹的短篇小說集《雨》,在豆瓣上被222人標記在讀,527人標記讀過,8843人標記想讀——這對一本短篇小說集來說著實是個不錯的數據。就連負責此書的後浪出版社編輯、同為小說家的朱嶽也在豆瓣上說「第二次賣斷貨,有點生自己氣」,因為「印少了,人窮志短沒魄力」。
  • 我早已沒有故鄉,故鄉只在我的寫作裡 | 專訪馬來西亞作家黃錦樹
    從2018年3月出版到現在短短兩個月裡,馬來西亞華裔作家黃錦樹的短篇小說集《雨》,在豆瓣上被222人標記在讀,527人標記讀過,8843人標記想讀
  •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賈平凹丨——情操所致,自然為文
    賈平凹,一九五二年出生於陝西省丹鳳縣棣花鎮,著名文學家。一九七五年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現為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散文委員會主任、陝西省作家協會主席、西安市文聯主席、《延河》《美文》雜誌主編。作品曾獲「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全國優秀散文」獎。
  • 黃錦樹:馬華文學那難以歸屬的異鄉漂泊感
    黃錦樹的小說集《烏暗暝》由後浪引進,這也是後浪第二次引進黃錦樹的作品 (第一部是《雨》) 。 《烏暗暝》收錄了黃錦樹的早期短篇小說作品,故事大多發生在南洋的膠林小鎮,講述了移居南洋的華人們在殖民侵略、種族壓迫、認同焦慮等環境中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