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美術館扎堆上海 藝術生態可望優化

2020-12-17 21經濟網

民營美術館不約而同選擇上海而非北京,在孔達達看來,不光因為上海政府予以文化產業的支持,還因為北京已經有較多的國立博物館、高校美術館和像798這樣的畫廊聚集區,文化活動相對豐富,留給民營美術館發展的空間沒有上海這麼大。

2016年底,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發布公告稱,自2017年1月起,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將臨時搬遷至浦東世博園區,並與上海二十一世紀民生美術館進行優化整合,合併後將沿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的名稱。

此次民生兩館合併入駐浦東,進一步擴展深化了上海的藝術版圖。無獨有偶,寶龍美術館、蘇寧博物館這兩家依託於企業的民營美術館也將於今年分別在七寶和普陀竣工並對外開放。一時間民營美術館之風又在上海颳起,並且跳脫出近兩年大出風頭的西岸文化走廊,將藝術格局擴至整個上海。

隨著民營美術館的成立,上述企業曾經收購的天價藏品再次進入大眾視線,吸睛之餘讓公眾對於民營美術館有了更多期待。成為民營美術館駐紮地的上海也迎來更繁榮的藝術生態。

天價收藏花落企業豐富館藏是目的

廈門寶龍集團(以下簡稱寶龍)和南京蘇寧集團(以下簡稱蘇寧)各自的同名民營美術館開張在即,巧合的是,這兩大集團去年都曾以天價收購藏品。

2016年,寶龍以1.955億元拍下齊白石《咫尺天涯——山水冊頁》,2016年秋拍誕生的全年最貴拍品《五王醉歸圖卷》則以3.036億元被蘇寧集團拍下,三胞集團也以1.725億元拍得吳鎮《山窗聽雨圖》,刷新吳鎮個人拍賣成交紀錄。早在2013年,寶龍集團就以1.288億元拿下黃胄《歡騰的草原》。同年,萬達集團在紐約佳士得以1.72億元競得畢卡索名作《兩個小孩》。

中國藝術品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黃雋認為:「在流動性過剩,缺乏高回報資產的情況下,藝術精品自然成為資金追逐的好資產。」

企業大手筆買入,使得藝術品市場熱鬧起來。上海收藏協會會長吳少華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當代,隨著藝術品價格的一路上揚,傳統藏家或者單一收藏者的資金實力已經不足以涉足精品市場,藝術品市場投資收藏企業化、機構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擴大企業知名度、塑造企業形象、公益慈善行為、廣告公關行為合理避稅……這些都是刺激企業進軍藝術品市場和大量購買收藏品的動機。」

據雅昌藝術網報導,買下《五王醉歸圖卷》的蘇寧集團張桂平對中國傳統文化情有獨鍾,其所創建的蘇寧博物館更是收藏了重要的中國藝術品,此次買入《五王醉歸圖卷》進一步豐富了館藏的同時,也以重要藏品奠定了民營美術館「高大上」的基調。上海文化藝術品研究院院長孔達達認為:「高價藏品是美術館的支柱,可以顯示美術館的收藏品質。」

同樣以高調買入天價藏品著稱的還有著名藏家劉益謙。由劉益謙夫人王薇擔任館長的龍美術館至今已在上海、重慶開設三家展館,接下來還將進駐武漢。為了將龍美術館打造成世界級的美術館,劉益謙更以10.73億元的天價拍下莫迪利亞尼的《側臥的裸女》。

黃雋認為:「不少企業家最初是由於自己的喜歡收藏藝術品,當收藏的越來越多時,就萌發了拿出來展示的願望。使個人收藏變成一種公共服務行為。在國內不少企業家掀起了開辦私人美術館和博物館熱潮,將私人行為轉換為社會公益行為,把收藏當作事業和社會責任來做,擴展了其正的外部性和正能量。」

企業的大規模收藏最終總是以成為民營美術館館藏為歸宿,但建立一座合格的美術館,豐富昂貴的藏品並不是唯一的條件。

孔達達表示:「這不光需要企業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保證美術館的運營,也需要美術館找到合理的自身定位,收藏品味,以及發展方向,儘量做到差異化發展。美術館還需要考慮如何對藏品進行規劃和學術梳理,如何吸引參觀者,如何組織高水準的展覽,這是一個很富有挑戰的事情。」


 返回21經濟首頁>>

相關焦點

  • 民營美術館提升上海藝術氛圍
    原標題:民營美術館提升上海藝術氛圍  古樸、懷舊的上海製造家具,被新媒體手段存放在記憶檔案櫃中的上海牌手錶和永久牌自行車的動態影像,以及焦慮的家長在人民公園相親角留下的語音片段……一場正在上海當代藝術館中舉行的展覽《依然上海》,將「上海元素」體現得淋漓盡致,吸引大量觀眾。
  • 讀懂上海 不妨從民營美術館開始
    今年6月1日,《上海市美術館管理辦法(試行)》正式實施,這部全國首個美術館管理試行辦法,鼓勵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公民等社會力量依法設立美術館。  事實上,在上海82家美術館中,民營美術館已佔到了64家,3.5倍於國有美術館。日益增多的民營美術館,為上海的文化生態貢獻多元色彩,但如何管理與扶持,恰如牆上掛畫,需要相關各方細思量。
  • 雅昌聯手今日美術館揭秘民營美術館運營之術——《中國民營美術館...
    近日,由今日美術館與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AMMA)合作的學術出版物《中國民營美術館運營及籌建研究》正式出版。此出版物是迄今為止,在美術館領域的研究中,少有的全面、客觀、專業的研究文獻。遴選了國內10家知名民營美術館,以經典個案的形式詮釋中國民營美術館的生存狀態。
  • 民營美術館在「藝術」與「商業」間起舞——專訪寶龍美術館館長呂...
    經濟繁榮、文化興盛,近十年來,在這座城市孕育了中國當下最具影響力的民營美術館群體。  在位於上海的民營美術館中,七寶古鎮畔的上海寶龍美術館還相當年輕。這座開館於2017年11月18日的美術館,由寶龍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健康創立。
  • 波瀾再起 民營美術館
    6月,上海喜馬拉雅美術館正式開幕,開幕大展「意·象」規模龐大、佔據館內三層空間;11月,南京四方當代美術館新館開幕,周圍20多座由世界級建築大師創作的建築作品引來《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博客,微博)》等媒體報導。  短短兩三年間,上海及周遭即有如此之多的新興美術館建成。如果說它們構成了民營美術館的第四波浪潮,也未嘗不可。
  • 藝術創意引領城市更新,上海「美術館大道」生態初現
    在改造升級老建築、改變街區形態的過程中,文化藝術是先行者。距離龍美術館西岸館不遠的餘德耀美術館,與鄰居互相借力宣傳,爭做大展。兩家私人美術館在2014年西岸「藝術走廊」還只是個遙遠的藍圖時開幕,如今成為上海乃至全國舉足輕重的藝術機構。印尼華人餘德耀在英文雜誌《藝術與拍賣》「藝術世界最有影響力的100人」榜單裡多次排名靠前。
  • 讓民營美術館運營形成盤子
    上海龍美術館、杭州恆廬美術館等都依靠運營者其他方面的資金投入,用於美術館的開支。   上海二十一世紀民生美術館館長甘智漪告訴記者,「因為美術館的公益性,主要是做展覽和公共教育活動,包括場館和收藏資金投入都很大,要想盈利非 常難。」二十一世紀民生美術館的運營主要依靠民生銀行每年固定比例的美術館運營基金,加之當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一些社會支持。
  • 反思民營美術館:同質性造成無聊 最大困境是沒觀眾
    其中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以「民間的力量」作為開館展,而OCAT研究中心在北京的開館則以「記憶的灼痛」拉開帷幕。兩大當代藝術軍團攪熱北京藝壇的同時也讓民營美術館的發展及挑戰再度成為業內關注話題。今日美術館前館長、銀川當代美術館藝術總監謝素貞告訴新京報記者,在當前民營美術館遍地開花的格局中,限制民營美術館良性發展的並不是資金問題,還是要找準定位和策略以吸引更多的觀眾群,「藝術不可以獨立於人群。」
  • 華南最大民營美術館的安藤風格
    主題展將圍繞人與自然等生態系統的相關性,以及區域性文化的傳承和可持續性發展等問題展開討論;館藏展則分別以「風會之變」及「西風漸,東風起」為主題,從和美術館收藏之中精心篩選中國近現代與當代藝術精品。近距離感受安藤忠雄設計魅力在和美術館執行館長邵舒的帶領下,記者走進仍在建設中的清水混凝土建築工地,近距離感受了安藤忠雄打造的獨特建築空間。
  • 多家美術館紛紛落地北京 民營的會更親民嗎
    其中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以「民間的力量」作為開館展,而OCAT研究中心在北京的開館則以「記憶的灼痛」拉開帷幕。兩大當代藝術軍團攪熱北京藝壇的同時也讓民營美術館的發展及挑戰再度成為業內關注話題。今日美術館前館長、銀川當代美術館藝術總監謝素貞告訴新京報記者,在當前民營美術館遍地開花的格局中,限制民營美術館良性發展的並不是資金問題,還是要找準定位和策略以吸引更多的觀眾群,「藝術不可以獨立於人群。」
  • 疫情下的民營美術館與畫廊,相互擁抱才是唯一出路?
    當民營資本越來越多地進入藝術領域,企業贊助、私人藏家類的民營美術館開始大量出現,建館熱浪迭起,成為整個中國藝術行業中最大的結構性變化之一。然而,建館熱潮之下亂象頻出,究竟保持怎樣的展覽水準才能成為一家合格的美術館,怎樣的藝術機構才能被稱之為「Museum」(美術館或博物館)?
  • 民營美術館收藏(八)|餘德耀美術館:民營美術館邁向公共化
    在餘德耀基金會的支持下,2008年餘德耀首家美術館在印尼雅加達落成開館,展出了嶽敏君、王廣義、張曉剛、方力鈞、盧昊、徐冰等四十多位中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家,彰顯了餘德耀在中國當代藝術收藏上的實力。  2014年,餘德耀於中國的首家美術館落戶上海。開館展以「天人之際」為題,將基金會在當代藝術收藏上的成就系統化學術化地呈現給觀眾。
  • 徐子林:民營美術館的生存發展困境
    一、中國民營美術館的發展中國民營美術館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理想主義時期):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隨著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藝術界的推動和發展,當代藝術在社會中聚合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其中不乏有資金、有想法的企業家或商人。所以當時成立了三家關注當代藝術的民營美術館,即泰達當代藝術博物館、上河美術館、東宇美術館。
  • 民營美術館對於一座城市意味著什麼?
    恆廬美術館執行館長席挺軍說,懷著對藝術的熱忱和對這個朝陽產業的憧憬,他逐漸把重心從對外貿易轉向為藝術經營。  與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相比,杭州的民營美術館有著自身特色。「第一個特色就是藏品豐富且品位高端,」席挺軍說,「中國美術學院和西泠印社就在杭州,百年 來集聚了許多藝術大家,留下了大量藝術珍品。
  • 民營美術館收藏(八) | 餘德耀美術館:民營美術館邁向公共化
    在餘德耀基金會的支持下,2008年餘德耀首家美術館在印尼雅加達落成開館,展出了嶽敏君、王廣義、張曉剛、方力鈞、盧昊、徐冰等四十多位中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家,彰顯了餘德耀在中國當代藝術收藏上的實力。2014年,餘德耀於中國的首家美術館落戶上海。
  • 中國私人美術館興起:民營身份的尷尬?
    近兩年,上海出現了不少私人美術館,如龍美術館、喜馬拉雅美術館、民生美術館等。2014上半年,又有兩家體量龐大的機構——餘德耀美術館和龍當代美術館——將在上海浦西落成。民營美術館如果想辦高質量的展覽,就會涉及作品的進口,而這意味著高額保證金。喜馬拉雅美術館去年9月舉辦「託尼•格拉克: 雕塑與繪畫上海展」,保證金據稱高達千萬。同理,如果外方想要從民營美術館借作品,民營美術館也需申報臨時出口,押金最高可達作品價值的四成。對於資金面本來就緊張的美術館來說,這會產生巨大的額外壓力。
  • 陳翰星:在蘇州辦起全國最大的民營美術館
    鏈條:形成藝術片區實現「造血」  民營美術館在日漸成為藝術市場和文化藝術領域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的同時,也依舊面臨著理念、經營等多方面的瓶頸。眾多民營美術館在金融危機環境下難以為繼。而本色美術館作為民間資本投資的民間非贏利美術館,卻緊鑼密鼓地在做美術館二期的建設。
  • 春暖花開,感受藝術的魅力 上海又一批美術館和博物館開放
    圖說:上海各美術館及博物館逐步恢復開放近期,上海民營博物館美術館根據自身情況相繼復工,各類藝術機構開始以預約的形式與觀眾見面。昨日,徐匯西岸濱江聚集了許多出遊的觀眾。龍美術館門口的草地上櫻花開放,展覽吸引著不少宅家許久的觀眾。
  • 廣東時代美術館社會化之路:民營美術館持續運營的唯一出路?
    此前,由博爾赫斯藝術機構創始人、錄像局聯合創辦人陳侗牽頭,趙趄響應,廣東時代美術館、博爾赫斯書店藝術機構、錄像局、黃邊站以及觀察社組成「廣州五行非營利藝術機構聯合會」。同年6月,第一屆五行會籌款義賣開啟,希望以此籌措資金補充機構運營所需,並全面合作以促進廣州當代藝術生態建設。2017伊始,廣東時代美術館微信公眾號發布《這條路,我們先走為敬!》,文中通過各項明細向全社全揭開神秘面紗。
  • 民營公益美術館艱難求生存 專家稱定位雷同是問題
    道略文化產業研究中心諮詢總監毛修炳從2008年起就一直密切關注民營美術館的發展。他認為,定位雷同是當前民營美術館經營的最大問題。「今日美術館定位於當代藝術,成功了,其他人也這樣定位,就未必成功。」毛修炳說,他能理解,很多人定位於當代藝術,是因為這部分創作最活躍,收藏價格低,但隨著近幾年當代藝術品市場的崛起,收藏價格越來越高,民營美術館已經沒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