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上海 不妨從民營美術館開始

2021-01-21 東方網

原標題:讀懂上海,不妨從民營美術館開始

  美術館與城市,猶如人的軀體與靈魂:當軀體日趨壯大,需要足以支撐的靈魂。

  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

  餘德耀美術館。王慶 攝
  截至2017年底,上海共有美術館82家,成為全國擁有美術館最多的城市之一。今年6月1日,《上海市美術館管理辦法(試行)》正式實施,這部全國首個美術館管理試行辦法,鼓勵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公民等社會力量依法設立美術館。

  事實上,在上海82家美術館中,民營美術館已佔到了64家,3.5倍於國有美術館。日益增多的民營美術館,為上海的文化生態貢獻多元色彩,但如何管理與扶持,恰如牆上掛畫,需要相關各方細思量。

  不是多了,而是還不夠

  作為一家民營美術館,明圓美術館「上海當代藝術30年文獻展」的學術水平得到業界高度認可。
  深夜,浦西市中心的一家民營美術館,燈火通明,正在緊張布展。
  撤展、布展是個力氣活,往往連續一周,從上到下,人人都得出苦力,因為人手太少。李達(化名)是這裡的執行館長,30多歲,還算扛得下這樣的工作強度。
  凌晨3點多,布展結束。李達癱坐地上,告訴記者,喘口氣後他要再巡視一圈。當然,得掐好時間,夠他回家洗澡換衣服,然後優雅地出現在9:30的展覽開幕式上。
  一年前,李達還是一家財經報紙藝術版的負責人,「報社不景氣,第一批被砍掉的就是藝術版。」
  而民營美術館正蓬勃興起,需要引入大量人才。很多媒體將2017年視為民營美術館的「井噴之年」,但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上海確實已經超過北京、廣州,成為全國民營美術館發展重鎮,但並不存在井噴現象,因為上海的增長是持續的、溫和的。
  數據顯示確實如此。2012年,上海美術館的數量為34家,之後逐年增為47家、57家、63家、73家,直至82家,其中國有美術館始終在18家左右,增長主要來自民營美術館。僅去年,便新增了明當代美術館、昊美術館、寶龍美術館、蘇寧藝術館、明珠美術館、藝倉美術館等9家民營美術館。
  民營美術館的增加,給上海這座城帶來了什麼?這位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接下來的一兩年裡,非中心城區還將迎來數家民營美術館的開幕,它們起到了拾遺補闕的作用。」
  確實,相比國有美術館,民營美術館的分布更廣。它們中有「龐然大物」如龍美術館,布局浦東、浦西,總面積達4.3萬平方米;還有兩館合併後的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假座」原世博會法國館,佔地4萬平方米;新增的寶龍美術館,佔地也有2.3萬平方米,一舉為人口眾多的非中心城區閔行區充實了公共文化產品。但更多的是「小身材」的民營美術館,像「躲」在長寧區圖書館三樓的蘇俄造型藝術館,隱身於商場卻名聲在外的K11美術館,還有空間雖小、展覽卻不斷的梅爾尼科夫美術館,它們嵌於城市各個角落,為周邊居民邂逅藝術提供便利。
  「拾遺補闕」不僅是空間上的,也是內容上的。不久前,「文化雲」以網上問卷的形式開展了美術館受訪者參觀習慣與需求的調研。1340位受訪者參觀市級美術館的比例總和為89%,而參觀民營美術館的比例總和為92%。換個角度比較,有11%的人群沒有參觀過統計中的市級美術館,而沒有參觀過統計中的民營美術館的人群佔比為8%。
  2017年全年美術館觀眾數前十的排名更能說明問題,龍美術館西岸館、藝倉美術館、民生現代美術館、餘德耀美術館、上海當代藝術館、喜瑪拉雅美術館等6家民營美術館入選,從數量上超過了國有美術館。
  與國有美術館相比,民營美術館的展覽主題更為豐富、形式更為活躍,對年輕觀眾更具有吸引力。這是數據背後透露出來的信息。
  但是,擁有這些美術館是否就夠了?最新數據統計,倫敦、巴黎、紐約基本每1.5萬人就有一家美術館,而上海平均一家美術館要服務30萬人,就面積、人口來看,國內美術館的數量與世界其他地區相比並不算多,對於人口巨大的上海來說,尤其如此。
  市民的需求最能說明問題。有40%的受訪者希望在社區文化中心看到美術館的巡展,其次是商場、學校、機場、高鐵站、地鐵站、辦公樓等,尤其呼籲不要遺忘郊區。也就是說,他們想在家門口看展覽、逛美術館。
  相比人們日益增長的藝術需求,上海的美術館不是多了,而是還不夠。

  不做地標,做「細胞」

  上海明圓美術館場館內部。
  一手拎著剛從菜場買回來的兩棵白菜,一手牽著孩子看展覽,這是凌菲菲最願意在自己的兩家美術館裡看到的場景,也是她作為明園集團創始人堅持要做藝術地產的最大動因。
  2004年,凌菲菲在「明園」第一個項目「明園世紀城」裡成立了上海明圓文化藝術中心,這家後來更名為「明圓」的美術館,是上海最早的民營美術館之一。去年,她又在新項目「森林都市」一期中保留了部分舊廠房,將之改造成明當代美術館。
  「我覺得在這種環境裡成長起來的孩子,一定跟沒有進過美術館的孩子是不一樣的。」凌菲菲說著,挑了下眉毛。
  她的「這種環境」,指的是家門口的、社區裡的美術館。「我自己情緒不好的時候,就會跑到美術館,讓自己安靜下來,體會藝術家看世界的維度。明白了世界不是只有一個維度的,人也就想通了。」但如果美術館離自己很「遠」———這個「遠」既指空間距離的遠,也指心理距離的遠,「一家美術館一旦是堂皇的,需要你去仰視它,你就可能會失去親近它的勇氣和興趣,它也就沒法成為你放鬆和傾訴的對象。」凌菲菲說,「很多人想把自己的美術館建成城市地標,辦的展覽也要是標誌性的,我覺得那樣的目標太宏大,那是政府要做的事,我只願我的美術館能成為社區的『細胞』。
  細胞會呼吸,呼吸之間,美術館與社區發生互動。傳統的美術館是靜態的,但作為社區文化「細胞」的美術館,是活潑、生動的。比如,有一年年底,「明圓」策劃了中國鼓大展,從館的一樓到五樓,錯落布置了各種形態的中國鼓。觀眾在參觀之餘,還可以拿起棒槌敲響美術館特製的一面大鼓。「最熱鬧的是除夕那天,大家都玩嗨了,過了半夜12點還不肯散去。」此時,觀眾本身成了展覽的一部分。
  較之展覽,美術館的公共教育活動更能體現這種互動性。去年整年,全市的美術館共舉辦了3357場公共教育活動,與上年度的1000場相比,增加了2倍。K11美術館以「上海藝術商圈」為平臺,僅去年第四季度,就舉辦了23場活動,在小型民營美術館中十分突出。喜瑪拉雅美術館配合《上海種子》展覽,推出了46場教育活動,形式包括系列講座、工作坊、表演等。民生現代美術館的「WE劇場」、「詩歌來到美術館」、「Kids Museum」等品牌活動,人氣一直很旺。梅爾尼科夫美術館則邀請附近學校學生來館裡上美術課,一堂「油畫藝術賞析———中西方繪畫藝術特點之異同」課程,因為有作品「現身說法」而變得生動直觀起來,同時,他們也把展品送進學校展出。
  凌菲菲的「細胞說」和李丹丹的「無牆」模式很接近。李丹丹是明珠美術館執行館長,該館位於新華·紅星國際廣場,屬於這個55萬平方米文化商業綜合體的一部分,它由新華發行集團和紅星美凱龍集團共同打造,一大特色在於美術館與新華書店兩個空間,通過一個獨特的星空穹頂多功能活動區域連接起來。與其他美術館較為獨立的形制相比,明珠美術館建立在一個消費與精神共融的生態中,探索與新華書店、周邊商圈、社區的關聯,也就是李丹丹所說的「無牆模式」
  美術館與社區的互動,不只是豐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實際上,藝術的教育功能就在這種互動中悄然實現。比如民生現代美術館的品牌公共教育活動《上海製造:那些年的美術電影》系列,讓公眾有機會通過上海美術電影廠老員工的回顧,重溫中國美術電影走過的路。參加活動的粉絲中有來懷舊的70後、80後,更不乏90後、00後,當他們對歷史產生好奇的時候,便是他們打量歷史的開始,而這種打量,又是承繼「上海製造」精神的開始。
  美術館的志願者隊伍受美術館的影響更大。志願者隊伍有個特點———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這就意味著,這個受影響群體的數量是在不斷增長的。張阿姨是民生現代美術館志願者隊伍中的一員,她對記者說:「我不懂藝術,但每個周末放下家務來這裡做志願者,我很開心。每次有新展覽,美術館都會先培訓我們,聽聽蠻好的。」
  從國際經驗看,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英國泰特美術館等藝術機構,與後工業化時代以「體驗經濟」為基礎的城市發展緊密相連,美術館作為公共文化設施日益成為區域振興與升級的重要引擎。從當下中國看,文化消費開始從同質性的娛樂轉向高度差異化的文化體驗,在這一過程中,佔了美術館總量大頭的民營美術館,如果能創設多維文化場景,激發人們的參與度和互動性,為城市吸引和留住高層次人群,便是為區域經濟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城市應該有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美術館,共生於各自所在的社區,在與社區的互動中孕育一種文化的力量,即使這種互動,也會帶來吐故納新。「都說民營美術館開開關關,我覺得這很正常,細胞不就是死死生生的嗎?今天關門的民營美術館,它在昨天是對社區作出貢獻的。」凌菲菲說。

  藝術的事,不能「藝術」地做
  談民營美術館,話題很容易就聚焦到民營美術館的生存問題———缺錢幾乎是所有民營美術館面臨的共同問題。
  民營美術館館長在接受採訪時往往都會呼籲政府加大資金扶持力度,但凌菲菲不這麼看:「政府沒有義務為民營美術館輸血,做美術館就是做公益,企業家要有這個心理準備。
  話雖如此,兩家美術館一年近2000萬元的投入,畢竟是筆不小的支出。明園集團運營良好,但對其他很多由地產公司投資創建的美術館來說,財務狀況受公司單一業務起伏的影響很大。
  民生現代美術館代表著另一類由金融公司主導的民營美術館,相對實力雄厚,但不精打細算,也過不好日子。而「精打細算」對館長甘智漪來說,可是看家本領。這位非典型美術館館長,儘管衣著、做派很藝術範兒,實則不僅是位工商管理碩士,更是資深金融專家,曾主導多項房地產金融創新,還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為權威媒體撰寫金融專欄文章。

  甘智漪
  在民生銀行高管的位置上,接到調任民生現代美術館館長的指令,甘智漪第一反應是去書店搜羅有關美術館管理的書籍,「你想像不到,整個上海都找不出一本來。」5年過去了,回憶當時那一幕,甘智漪仍會做出一個誇張的表情,「當上館長後我才發現,當時業內普遍缺乏管理意識,館與館之間借調重要展品,竟然都沒有合同。」後來她出差去中國臺灣,找到了20多本相關書籍,如獲至寶。
  好的管理,才能催生好的展覽項目。
  今年4月,民生現代美術館報送的「2017中法文化之春」開篇展《透明的聲音》展覽、品牌公教《上海製造:那些年的美術電影》,全部入選「2017年度全國美術館優秀項目」,分獲「優秀展覽項目」和「優秀公共教育項目」。加之同年入選文化部「全國美術館優秀青年策展人扶持計劃」的《生聲不息》,民生現代美術館一年三獲國家級殊榮,在重量級的國有美術館中也是少見的。
  甘智漪將之歸功於金融式的美術館管理模式。雖然從小熱愛藝術,但甘智漪從不認為自己就是藝術家,可以越界去做藝術的事,而把自己定位於管理者,重要的是做好制度設計。

    首先是減輕美術館的運營壓力
  「其實在上海做藝術是很幸福的,政府對文化的支持有很多實實在在的『落腳點』,比如市、區兩級政府的文化發展基金,還有我們所處的世博地區也有一些扶持基金。外國政府為了推動文化交流,也會設立文化發展基金,《生聲不息》就獲得了法國使領館的國家文化基金資助。」甘智漪對記者說:「資源很多,你怎麼拿?關鍵看項目品質。美術館要有自己的專業態度和研究方向,展覽品質是美術館的生命線,做還是不做、做什麼,館長心中要有一桿秤。很多美術館在做『罐頭展』,從國外買個成熟項目回來,沒有自己的想法。
  有了好項目,還需懂流程。甘智漪設了專門崗位來研究政府相關政策。民生現代美術館在世博地區運營三年,就有近20個項目得到國家及市、區兩級政府文化基金的資助,減輕了不少運營壓力。
  其次是讓美術館內生創新活力。
  2014年,民生現代美術館推出「項目經理人」制度,館裡不管哪個部門,只要有想法,都可以提出來,經團隊評估認可後,提出者可以主持開展該項目:從展覽主題的確立、藝術家及作品的選擇,到展覽項目的前期調研、立項、預算、執行、協調,一直到最後的評估、建檔等環節,需全程負責到底,其他部門則全力配合。
  這樣的機制,讓剛走出藝術院校大門來到館裡的年輕人,迅速成長為一名策展人,更成長為能帶隊伍的項目負責人、管理人。
  這樣的機制,也很容易讓人以為民生現代美術館的管理是很寬鬆的,實則不然。館裡有厚厚一大摞規章制度———《美術機構定位及發展目標》《組織架構及崗位職責》《管理委員會工作制度》《展覽管理辦法》《藏品管理制度》《財務管理辦法》《商務活動管理辦法》《項目評估管理辦法》……這在其他美術館很少看到
  好展覽還需好營銷。但因為展品有品質,「每次召開新聞發布會,來的媒體不下兩三百家,如果展覽有商業味,媒體來不了那麼多。」甘智漪說。
  用金融的方法管理美術館,展覽成本變得可控。以不久前結束的「透明的聲音」展為例,2個月7萬多觀眾,使美術館在每個觀眾身上的投入成本降到50元,而同期另一家美術館的展覽,只有1萬多觀眾,但項目又是花高價從國外引進的,以至每個觀眾的成本高達5000元。
  即使是50元的成本,甘智漪還要想辦法降下來。館裡的咖啡館在「藝術粉」中有著很高的口碑,但每杯只賣25元,還對志願者免費開放。如何做到不虧本?甘智漪有秘訣。當初她只招了一位專業咖啡師,然後發動館裡的年輕人都去學,大家把做咖啡當成了放鬆方式,而館裡一旦有大型活動,手藝就派上用場了。
  在藝術衍生品方面,甘智漪也動足腦筋。每次引進藝術家做展覽,她都和對方籤下免費授權書,通過這種方式來降低衍生品價格。
  餘德耀美術館執行館長餘至柔認同甘智漪的觀點,她自己也非藝術專業出身,來到美術館之前在一家與藝術無關的企業工作。「美術館必須加強管理、控制成本,如果管理不好,美術館活不下去,那不管你有什麼樣的美好願望,也都無法實現。」餘至柔認為,美術館既需要有藝術背景的專業人員,也需要有懂商業的管理人員。「如果都是藝術家,會在管理上存在一定困難。」

  美術館是用來打底子的
  辦好的展覽、有好的管理,這是民營美術館需要做的功課,但政府一方面也確實需要更細緻地研究民營美術館的需求。
  採訪中,多位館長提出,我們在做公益事業,為什麼不能享受「公益」的水費、電費,以及地租?對一家美術館來說,因為要保持恆溫恆溼,水費、電費是不小的開支,在運營成本中佔了不小的比例。
  希望政府在宣傳上多些支持也是館長們的共同心聲。餘至柔告訴記者,餘德耀美術館在宣傳方面的預算有限,2015年做「雨屋」展的時候,美術館創始人餘德耀特別給了一筆宣傳費,他們才得以在淮海中路租了戶外廣告牌,還在計程車上投放了互動廣告,「那次的效果特別好。西岸藝術長廊的人大都已經知道餘德耀美術館了,但我們希望西岸之外的人也能知道我們。」
  稅收優惠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在一些歐美國家,如果個人或企業向民營美術館等非營利文化機構捐贈或贊助,可享受「同額免稅」待遇。這一政策增大了民營美術館的募資渠道,但我國雖有專家不斷呼籲出臺相應制度,始終未見動靜。
  「文創五十條」的出臺,讓很多民營美術館的當家人看到了希望,但細究起來,其中並無明確針對美術館的內容。影視、動漫固然重要,但博物館、美術館是用來打底子的,決定一座城市的調性。
  採訪結束前,甘智漪再一次對記者強調美術館對一座城市的重要性。

相關焦點

  • 民營美術館提升上海藝術氛圍
    原標題:民營美術館提升上海藝術氛圍  古樸、懷舊的上海製造家具,被新媒體手段存放在記憶檔案櫃中的上海牌手錶和永久牌自行車的動態影像,以及焦慮的家長在人民公園相親角留下的語音片段……一場正在上海當代藝術館中舉行的展覽《依然上海》,將「上海元素」體現得淋漓盡致,吸引大量觀眾。
  • 民營美術館扎堆上海 藝術生態可望優化
    民營美術館不約而同選擇上海而非北京,在孔達達看來,不光因為上海政府予以文化產業的支持,還因為北京已經有較多的國立博物館、高校美術館和像798這樣的畫廊聚集區,文化活動相對豐富,留給民營美術館發展的空間沒有上海這麼大。
  • 中國私人美術館興起:民營身份的尷尬?
    近兩年,上海出現了不少私人美術館,如龍美術館、喜馬拉雅美術館、民生美術館等。2014上半年,又有兩家體量龐大的機構——餘德耀美術館和龍當代美術館——將在上海浦西落成。臨近的南京也卷進這股熱潮,新添一座四方當代美術館。該項目整體投資甚至高達十億元,耗時十年。 不過,這些民營美術館建造完成之後,後續投入才剛剛開始。 業內認為,一個40人左右、展場面積4000平米的美術館,一年包括水電、人力等在內的運營成本在2000萬人民幣左右。如果要舉辦高質量的展覽,運輸、保險、展品進出口的費用更可以上不封頂。
  • 波瀾再起 民營美術館
    短短兩三年間,上海及周遭即有如此之多的新興美術館建成。如果說它們構成了民營美術館的第四波浪潮,也未嘗不可。  相較之下,建於2005年的上海當代藝術館,甚至是開幕於2010年的外灘美術館、民生現代美術館都儼然顯出「老美術館」的資深氣勢。
  • 雅昌聯手今日美術館揭秘民營美術館運營之術——《中國民營美術館...
    近日,由今日美術館與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AMMA)合作的學術出版物《中國民營美術館運營及籌建研究》正式出版。此出版物是迄今為止,在美術館領域的研究中,少有的全面、客觀、專業的研究文獻。遴選了國內10家知名民營美術館,以經典個案的形式詮釋中國民營美術館的生存狀態。
  • 民營美術館收藏(八)|餘德耀美術館:民營美術館邁向公共化
    在餘德耀基金會的支持下,2008年餘德耀首家美術館在印尼雅加達落成開館,展出了嶽敏君、王廣義、張曉剛、方力鈞、盧昊、徐冰等四十多位中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家,彰顯了餘德耀在中國當代藝術收藏上的實力。  2014年,餘德耀於中國的首家美術館落戶上海。開館展以「天人之際」為題,將基金會在當代藝術收藏上的成就系統化學術化地呈現給觀眾。
  • 讓民營美術館運營形成盤子
    原標題:讓民營美術館運營形成盤子 上海龍美術館、杭州恆廬美術館等都依靠運營者其他方面的資金投入,用於美術館的開支。   上海二十一世紀民生美術館館長甘智漪告訴記者,「因為美術館的公益性,主要是做展覽和公共教育活動,包括場館和收藏資金投入都很大,要想盈利非 常難。」二十一世紀民生美術館的運營主要依靠民生銀行每年固定比例的美術館運營基金,加之當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一些社會支持。
  • 民營美術館收藏(八) | 餘德耀美術館:民營美術館邁向公共化
    作為收藏界的領軍人物,餘德耀在過去的幾十年間,收藏了大量當代藝術藏品,其收藏從中國當代藝術開始拓寬至西方當代藝術——中國當代藝術是以「線性」方式收藏,國外當代藝術則為「點狀」收藏。其中,中國當代藝術將是餘德耀美術館永遠的收藏核心,並以大型裝置藝術收藏為特色。
  • 民營美術館對於一座城市意味著什麼?
    有人說,我們迎來了一個美術館開始勃興的時代。  杭州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向來是文藝美術重鎮。近年來,杭州博物館、美術館建設步伐加快,民營美術館嶄露頭角,目前全市已有10家左右。恆廬美術館是杭 州創辦較早的民營美術館,「2002年6月,我們通過公開拍賣,把緊鄰中國美術學院的南山路202號拍下,打造為恆廬美術館,當時恰逢國內第二波民營美術 館建設高峰時期。」
  • 徐子林:民營美術館的生存發展困境
    這三家民營美術館對90年中後期的中國當代藝術的推動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第二階段(商業策略):2002年前後,北京今日美術館(今典集團、北京安地房地產公司等企業董事長張寶全斥資建設、國銳投資公司主辦)。2003年之後,上海多倫美術館、上海證大現代藝術館、南京四方美術館在中國長三角地區相繼出現。2006年,湖南譚國斌美術館以個人出資興建和運營的美術館成立。
  • 民營美術館在「藝術」與「商業」間起舞——專訪寶龍美術館館長呂...
    經濟繁榮、文化興盛,近十年來,在這座城市孕育了中國當下最具影響力的民營美術館群體。  在位於上海的民營美術館中,七寶古鎮畔的上海寶龍美術館還相當年輕。這座開館於2017年11月18日的美術館,由寶龍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健康創立。
  • 華南最大民營美術館的安藤風格
    南都:和美術館是一個以家族收藏為出發點的美術館,家族收藏美術館的定義和特徵是什麼?邵舒:「家族收藏式美術館」這個概念是從西方過來的,與其他美術館最大的不同是,它有一個傳承的概念。近五年來,國內開始有大批量的民營美術館設立,而且很多是私人藏家,或者是大型企業,它們其實做了一個藝術的傳承工作。
  • 陳翰星:在蘇州辦起全國最大的民營美術館
    他說,國外的美術館有的有上百年的積澱,這不是一件能夠急近功利的事情,需要耐心和堅持。  鏈條:形成藝術片區實現「造血」  民營美術館在日漸成為藝術市場和文化藝術領域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的同時,也依舊面臨著理念、經營等多方面的瓶頸。眾多民營美術館在金融危機環境下難以為繼。
  • 專訪今日美術館館長張子康:民營美術館在中國
    張子康:實際上《美術館》這本書真正的讀者是比較多層面的,因為中國美術館的現狀尤其是民營美術館剛剛開始。很多人對於美術館的了解有很多錯位,原來我自己也是這樣的,剛進入美術館的時候,對美術館的了解也是比較淺層面的了解。這個書通過我們的合作一起做這本書,最主要想告訴做民營美術館的還有一些想了解美術館想進入美術館的人,告訴他們美術館到底是怎麼回事。
  • 反思民營美術館:同質性造成無聊 最大困境是沒觀眾
    民生和OCAT兩大當代藝術軍團在上海和深圳的實踐已然成熟,近日它們的北京分館紛紛舉行了開館展。其中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以「民間的力量」作為開館展,而OCAT研究中心在北京的開館則以「記憶的灼痛」拉開帷幕。兩大當代藝術軍團攪熱北京藝壇的同時也讓民營美術館的發展及挑戰再度成為業內關注話題。
  • 2020年中國私人美術館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民營美術館發展迅速
    據中國社會組織官網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2日,中國地區以「美術館」為名成功申請到「民辦非企業單位」的數量為920家。由此可見,中國的民營美術館如井噴式增長,顯示出尤為強勁的發展勢頭。全國民辦美術館數量超過900家隨著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蓬勃發展,收藏群體不斷壯大,許多藏家已經不甘於獨享自己的藝術財富,他們更願意通過建立私人美術館的方式向公眾展示自己的收藏。所以,中國在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出現了私人美術館,這比西方當代私人美術館的發展滯後近40年。儘管起步較晚,但其發展態勢迅猛。
  • 疫情下的民營美術館與畫廊,相互擁抱才是唯一出路?
    當民營資本越來越多地進入藝術領域,企業贊助、私人藏家類的民營美術館開始大量出現,建館熱浪迭起,成為整個中國藝術行業中最大的結構性變化之一。然而,建館熱潮之下亂象頻出,究竟保持怎樣的展覽水準才能成為一家合格的美術館,怎樣的藝術機構才能被稱之為「Museum」(美術館或博物館)?
  • 民營公益美術館艱難求生存 專家稱定位雷同是問題
    連結  中國民營美術館的四次浪潮  中國民營美術館曾經掀起過四次興建浪潮。  1991年起,以畫家黃胄創辦炎黃藝術館為始,全國各地出現了成都上河美術館、天津泰達美術館、瀋陽東宇美術館等,早期民營美術館基本靠企業自有資金投入,企業效益不好了,美術館也就沒活路了。
  • 多家美術館紛紛落地北京 民營的會更親民嗎
    民生和OCAT兩大當代藝術軍團在上海和深圳的實踐已然成熟,近日它們的北京分館紛紛舉行了開館展。其中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以「民間的力量」作為開館展,而OCAT研究中心在北京的開館則以「記憶的灼痛」拉開帷幕。兩大當代藝術軍團攪熱北京藝壇的同時也讓民營美術館的發展及挑戰再度成為業內關注話題。
  • 2020年中國私人美術館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民營美術館發展迅速【組圖】
    由此可見,中國的民營美術館如井噴式增長,顯示出尤為強勁的發展勢頭。  全國民辦美術館數量超過900家  隨著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蓬勃發展,收藏群體不斷壯大,許多藏家已經不甘於獨享自己的藝術財富,他們更願意通過建立私人美術館的方式向公眾展示自己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