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社會組織官網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2日,中國地區以「美術館」為名成功申請到「民辦非企業單位」的數量為920家。由此可見,中國的民營美術館如井噴式增長,顯示出尤為強勁的發展勢頭。
全國民辦美術館數量超過900家
隨著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蓬勃發展,收藏群體不斷壯大,許多藏家已經不甘於獨享自己的藝術財富,他們更願意通過建立私人美術館的方式向公眾展示自己的收藏。所以,中國在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出現了私人美術館,這比西方當代私人美術館的發展滯後近40年。儘管起步較晚,但其發展態勢迅猛。在2010年以後,中國迎來了私人美術館的「黃金時代」。如今中國私人美術館的發展已相當具規模,且對中國乃至全球的藝術市場及當代藝術的發展產生了顯著的影響。據中國社會組織官網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2日,中國地區以「美術館」為名成功申請到「民辦非企業單位」的數量為920家。由此可見,中國的民營美術館如井噴式增長,顯示出尤為強勁的發展勢頭。
上海私人美術館數量居榜首
據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AMMA)調研的統計數據得知,截止到2019年11月30日,中國地區以當代藝術為定位的私人美術館約為68家,主要分布在經濟環境較好、藝術氛圍較濃厚的一、二線城市。僅北京、上海、廣州三地的當代私人美術館數量就佔總量的72%。這得益於三地繁榮的經濟與蓬勃發展的藝術市場,使私人美術館的建立佔據了絕對的天然優勢。
尤其是上海地區的私人美術館發展尤為突出,數量佔全國當代私人美術館總量的34%,位居第一。上海因其強大的經濟實力與開放的文化環境,吸引了大量地藝術家、收藏家、畫廊、藝術機構與藝博會的不斷進駐,在2000年之後形成了與北京並行的文化積聚現象,構成了相對完成的文化環境。加之上海國際化的環境,充滿了創造力與可能性。以及上海近幾年民間組織的文化機構增多,企業的資金支持,政府對於文化產業的建設與扶持,如徐匯區的「西岸文化走廊」等綜合因素的促使下,上海私人美術館成批出出現並壯大,其數量於質量在中國遙遙領先。
館藏,對於美術館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不僅可以為美術館提供發展的動力支持,而且高品質的美術館藏品能夠大大提升美術館的價值,美術館藏品的價值對於美術館而言也是無可替代的。據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AMMA)調研,對於私人美術館的館藏,大部分的創建者都早已有自身的收藏,而且藏品都已成體系並已具規模。以當代藝術為定位的私人美術館館藏,其中油畫佔比最大,約為87%;其次為雕塑,約佔79%;再次是新媒體、攝影、裝置作品,佔比分別為76%、67%、和56%。
對於私人美術館館藏來源方面,據雅昌藝術中心的調研,大部分館藏仍是來源於創建者自有的藏品,其次是持續性的購買,再者是靠捐贈或是繼承的方式來補充館藏。因此,館藏作品的選擇與購買,也大都由創建者個人決定,少部分的私人美術館由顧問團隊決定。
另外,對於美術館藏品的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合理、系統的管理才能使館內的藏品得到有效的價值發揮。國內私人美術館對於館藏藏品的管理也非常重視,幾乎毫無例外的都已建立了藏品資料庫。據調研,72%的私人美術館是使用自建的資料庫,28%的美術館是使用的外部現有資料庫系統。在館藏作品的存儲方面,由於很多私人美術館館藏數量達一定規模,所以需要存放在美術館以外的倉庫,佔70%,30%的美術館能滿足藏品存儲的空間。
更多數據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前景預測與產業鏈投資機會分析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