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們總是帶寶寶在小區裡玩。有一天,她們正在探討疫情結束了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去上學呢?文文媽媽說:「姥姥平時帶著文文,之前一直沒覺得帶孩子有多累。這次疫情文文一直都是由自己帶,這兩個月這是要累壞她了。」
文文媽媽感慨道:孩子真的很難帶,還有幾個月幼兒園就要開學了,一開園兒就讓他去上學。而另一位媽媽卻發表了不同的意見,他擔心孩子去幼兒園太早,會對心理有不好的影響。那孩子究竟是早一點上幼兒園好還是晚一點上幼兒園好呢?我們來聽聽下面的觀點:
觀點一: 晚點上幼兒園更容易適應
在美國的幼兒園分為兩種,其中一種招收最小的有六個月的寶寶。而在我們國內大多數的孩子都是在兩歲半左右才開始上幼兒園。不過是鄰居家的孩子已經四歲了還沒有去幼兒園,媽媽在家全職陪伴。她說:「寶寶有一些焦慮的傾向便沒有送到幼兒園去,也觀察過幾家幼兒園覺得不太適合孩子,就準備等孩子再大一些送到幼兒園。」
觀念二:孩子早上幼兒園早獨立
侄子剛兩歲的時候便被表妹送到了小區裡的幼兒園,那個時候他們班級有六個和他一樣大的孩子。問道表妹為什麼這麼早就讓孩子去幼兒園?她總是說:「工作太忙了,如果一直讓老人帶孩子特別嬌慣。」孩子步入到幼兒園之後,他發現孩子好像長大了。吃飯不再磨磨蹭蹭的,也提前上床睡覺了。現在,在吃飯前他會主動要求自己洗手,許多不良的習慣在幼兒園都被改正了。幼兒園使他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
舉這兩個例子是想告訴大家。孩子上幼兒園的時間早晚取決於孩子。就算是倡導獨立自由的美國,也有去幼兒園比較晚的寶寶。而我們中國的女性大多都參加工作所以我們的孩子會更早的步入到幼兒園。為什麼要規定幼兒入園的時間呢?
為什麼要建議孩子三歲入園?
陳鶴琴先生曾這樣說過:幼兒園的重要作用是使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
而三歲孩子是一個年齡階段的重要分水嶺。是從低幼到幼兒的重要關鍵點。所以,專家普遍建議孩子三歲前後在讀幼兒園。這樣建議主要是考慮寶寶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發展的關係。具體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化需求的考慮
我們不難發現,三歲的孩子開始有了社交行為,他願意與其他的孩子進行交流,到了三歲半這種交流就變成了雙向的。因此,這年齡的孩子喜歡和其他的小朋友玩,這是他們的需求。而幼兒園剛剛提提供了適合孩子交往的環境去幫助孩子這一方面的發展。
2、過度分離焦慮高峰期
在六個月左右,孩子會出現第一次的分離焦慮期,而大部分的孩子這個分離焦慮期的最高峰是10到18個月。
這種與嬰兒自身發展有關的分離焦慮持續到三歲,而三歲以後孩子所需要面對的焦慮並非自身。只要我們選擇恰當的方式幫助孩子去克服焦慮,並不會造成心理上的傷害。所以我們建議孩子三歲以後再入園。哈佛大學有一項研究證明:三歲上幼兒園的孩子比四歲上幼兒園的孩子發展得更好一些,但更多的還是要看孩子的本身和其家庭情況。
3、免疫力發展的考慮
通常情況下,公立幼兒園的班額相對較大,一個班大概有30人左右,私立園兒會相對少一些,大概是15到20人。而孩子在三歲以前免疫力極其微弱,如果突然變換了環境,從家裡的單一環境變換到公共場所,非常容易感染疾病。
所以我們通常建議孩子三歲以後在上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