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良友圖書有限公司目前依靠劉應榜和何斯明艱難維持。圖為何斯明。 徐長安 攝
《良友》畫報六十周年,香港出的紀念特刊。這本特刊薈萃了鄧肇堅爵士、馮秉芬爵士、曹廣榮、孔德成、張群、谷正剛、陳香梅、吳冠中、冰心、林海音、黃永玉、胡蝶、劉海粟、黃君璧、廖漢和、何懷碩、金庸、余光中、趙樸初等等的詩文書畫,寄語良友。 徐長安 攝
中國僑網溫哥華9月11日電 題:民國《良友》畫報文脈流落溫哥華艱難維繫
記者 徐長安
1926年在上海灘創刊的《良友》畫報曾經引領中國風氣之先並聞名海內外。這本已經88年歷史的刊物,見證了中國的幾番戰火和動蕩不安,後流落香港輾轉來到溫哥華。現如今,隱藏在溫哥華華埠的良友文脈正艱難維繫,幾欲奄奄一息。
位於溫哥華唐人街核心區喬治亞東街218號的良友圖書公司是經香港來到海外的唯一以「良友」命名的圖書公司。「那裡就是良友」,久居溫哥華的華裔文化學者桑宜川博士帶著一行人走街串巷來到一個路口,順他所指,街對面一間不足20米寬的店鋪,通紅的牆面、燙紅的招牌,特別是招牌上仍舊沿用的當年良友畫報創辦人伍聯德設計的「良友」兩個美術字,都讓人猶記當年的良友。
蔣介石題贈良友「文化先鋒」
1926年2月,26歲的伍聯德在上海創辦了一份大型文化期刊,命名為《良友》畫報。根據桑宜川博士的考證,良友畫報是現代中國歷史上第一份大型文化類期刊,比美國創刊於1936年、自我標榜是世界第一份綜合畫報的LIFE《生活》雜誌,還要早整整10年。彼時良友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她的封面女郎,包括當時風靡全中國的電影明星胡蝶,青澀年代的宋美齡三姊妹,以及周璇、阮玲玉、陸小曼、藍萍等。桑宜川博士說,良友捧紅了她們,她們也捧紅了良友。
《良友》畫報風行的年代正是中國內憂外患之際,舊傳統與新思想在上海灘激烈碰撞,良友也成為了社會賢達、文人雅士傳播思想、腦力激蕩的文化載體,一大批名流為良友撰稿,胡適、張愛玲、周作人、張恨水、徐志摩、施存蟄、宋子文、梁實秋、梅蘭芳、胡風、柳亞子、陳香梅、魯迅、劉海粟、梁厚甫、程十髮、老舍、冰心、張群、金庸、茅盾、林海音、趙家壁、郭沫若等,都是當世巨子。就連蔣介石也曾題贈良友「文化先鋒」。
十周年書展 胡蝶親臨剪彩
良友的命運在1938年隨著日本侵華、上海淪陷而發生改變,伍聯德先後往返香港和上海,經他和其子伍福強之手,幾度復刊,復又停刊,最終2000年後轉手他人,成為良友在香港的一脈。而良友在海外的一脈,則由伍聯德的誼子劉應榜接續。
「快40年了,快做不動了!」溫哥華良友書店的女掌柜何斯明面對到訪的一群溫哥華文化名流,掩不住內心的悲涼和疲倦。上世紀70年代,伍聯德在香港辭世,身旁惟有誼子劉應榜主持喪禮。不久後,劉應榜背負誼父庭訓遠走溫哥華,於1975年2月在唐人街創辦了溫哥華良友,延續著伍聯德矢志推廣中國文化的初衷。
「那時候先生白手起家,每天工作超過16個小時,一年做兩年的活」,何斯明講起往事,感慨萬千,「先生當時連到香港出差的路費都是朋友們幫忙湊的」,「從香港取書來賣,沒有本錢,都是找朋友說情,先售書後付錢,以此維持多年」,「香港許多文化界、書畫界、娛樂界、飲食界知名人士亦有到訪良友,香港名作家及名食家梁玳寧女士到訪良友後,曾撰文讚揚劉應榜刻苦勤勞開設良友的堅毅精神」。經過十年努力經營,良友亦開設四間分店;良友十周年書展,胡蝶女士亦親臨剪彩道賀。因為時間短暫,何斯明無法長談當年的辛酸,「那時候的艱難,幾天都說不完」。
好景不再 盼望他鄉遇良友
大約一百多平方米的良友書店裡,壘滿了各種繁簡字體的中文書籍,政治經濟、文化傳奇、風月故事、勵志文章、漫畫繪本以及入籍讀物等等,密密麻麻碼在書架裡、堆在貨柜上,幾無行人立錐之地。一盞陳年的歐式檯燈落滿灰塵,靜立在櫃檯上,陪伴著女主人。
「良友六十年的時候,香港出了一本特刊,我拿給你們看。」何斯明從厚厚的書櫃中翻出幾本已經被水漬了的《良友》畫報六十周年紀念特刊。依舊是燙金的美術字,依舊是當年的人文風格。馬國亮、餘漢生、趙家璧等當年良友的故人紛紛撰文憶述,鄧肇堅爵士、馮秉芬爵士、曹廣榮、孔德成、張群、谷正剛、陳香梅、吳冠中、冰心、林海音、黃永玉、胡蝶、劉海粟、黃君璧、廖漢和、何懷碩、金庸、余光中、趙樸初等等,詩文書畫寄語良友,無一不是名流巨子。
但正如桑宜川博士所言,「好景不在了」。良友的輝煌似乎只能留在記憶當中。「做不動了,做不動了」,年將退休的何斯明言語間滿是無奈。近年電子科技日益發達,人們趨向閱讀電子書籍,對購買中文書籍興趣不大,良友的生意一落千丈,經營維艱。
何斯明獨自一人苦撐著良友書店,慘澹經營,代銷圖書之外,還代理香港報刊雜誌、代售巴士月票以及代售649彩票及電話卡,都是小本買賣,「為宣揚中國文化,希望將良友延續,也要苦撐下去;盼望能夠在他鄉尋找真正愛良友之良友,更希望各方良友們給我們以支持」。(完)
【責任編輯:劉鬱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