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伍連德,南有伍聯德:談談民國時期著名出版家和他的畫報

2020-12-10 馳仔講歷史

2020年的第一個月份,新型冠狀病毒肆虐神州大地,牽動了全體中國人乃至世界人民的心。在全國上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同時,人們不禁想起將近100年前在東北成功遏制鼠疫的「國士」——伍連德。他是中國現代醫學先驅、中國檢疫、防疫事業的創始人,成功地挽救了數萬人的生命。

成功遏制肺鼠疫的伍連德博士

民國時期另一位「伍聯德」同樣有名——他是著名的出版家,創辦了非常著名的《良友》畫報、經營了上海最出名的良友圖書印刷公司,還使《良友》畫報成為著名的上海文化品牌、民國時期上海市民文化的重要代表,被譽為「中國畫報之父」。

上海出版家伍聯德

放棄留學,投身出版業:伍聯德的早年經歷

伍聯德生於1900年,與東北伍連德一樣也是廣東人。他的父親伍禮芬早年漂洋過海到美國當洗衣工人,但生活窘迫。伍聯德事在伯父的養育下長大,高中畢業後入讀嶺南大學預科班。在讀期間,他與同學陳炳洪合譯英文美術書籍《新繪學》,投稿於上海商務印書館,竟被採用,獲300元稿費。二人用這筆錢去上海遊玩一個月,看到了十裡洋場的他,便決定放棄赴美留學。

伍聯德(右)和華裔好萊塢明星黃柳霜(中)合影

高中畢業後,伍聯德進入上海商務印書館做美術編輯,編輯《兒童教育畫》、為商務印書館的書籍設計商標。1925年,在上海女子商業銀行董事長歐彬女士資助下,他和同學餘漢生在上海創辦良友印刷所——就是後來的良友圖書印刷公司。為了辦好這家公司,1926-1927年間,他先後去新加坡、檳城、吉隆坡、美國考察出版業,學習先進經驗。在國外,他注意到圖文並茂的新型刊物正方興未艾,在中國尚付闕如,上海也正在開始風行單張4開畫報,便從畫報入手開始了出版事業。

《良友畫報》的辦報理念

1926年,良友公司成立。2月15日,《良友》畫報第一期也同步發行,伍聯德任第一任主編。畫報,在中國即便是上海這樣的大都市,也是十分罕見。選擇出版定期的畫報,伍聯德在上面寄託深厚的情感。《良友》畫報第25期《為良友發言》一文中,伍聯德認為,積貧積弱的近代中國,最需要用知識啟發民智,最好的工具就是書籍和報紙。

文章開篇,他鮮明喊出口號——「出版業可以保國育民,印刷業可以強國富民」

《為良友發言》

隨後滿懷熱情地寫道:

出版的職業,是開導民智,普及教育的惟一工作,故我們勤奮、努力,來為《良友》,更希望《良友》對於我們中國也有普遍的貢獻。

但另一方面,當時中國老百姓中的文盲太多,出版文字報紙對大多數人來說無濟於事,畫報便成為絕佳選擇,「蓋文字艱深,難以索解;圖畫鮮明,易於認識故也」。

綜合以上種種考量,《良友》畫報採取了「圖像」這種最直觀的方式進行教育普及,翻開每一期《良友》畫報,淺顯、簡明的文字旁邊是豐富的圖畫,這種裝幀設計在當時獨樹一幟、十分精美。在他的主導下,《良友》畫報馬上成為公司的金字招牌。

內文

內文:介紹女子服裝穿搭知識

據說第一期創刊號發行時,兩三天便一售而空,一時間上海洛陽紙貴,《良友》成為當時中國最受歡迎的畫報。從1926年創刊到1945年終刊,《良友》共刊行172期,彩圖約400多幅,照片約32000張,各界人物、科學知識、社會生活、戲劇電影、雜談小說,包羅萬象,堪稱百科全書。尤其每期封面都刊登當時著名人物的巨幅畫像、照片,成為畫報的另一特色。

《良友》封面

《良友》封面

1937年8月, 上海淞滬會戰爆發。面對國家和民族危機,《良友》畫報在巨大的風險下,報導了淞滬抗戰的場景,並在1937年7月發行了號外《戰事畫刊》。報導內容保持了正刊的特色,以大幅戰場、軍營照片為主,均由記者親臨戰場實地拍攝,共19期,它的廣告詞是「披閱《戰事畫刊》有如親臨陣地」。該刊從五個不同的側面進行宣傳,通過大幅照片描繪我方軍士的英勇、歌頌了支援前線之婦女的無畏、塑造富於現代性的新女性形象、展示被日軍破壞的城市,極大地鼓舞了中國士兵和人民的抗戰決心。

《良友》號外《戰事畫刊》

《良友》畫報堅持為抗戰作宣傳,為被困守在上海「孤島」中的人們傳遞最新的抗戰信息,為他們帶去勝利的希望。隨著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平津前線、忻口血戰、臺兒莊大捷、黃河全線反攻以及海外華僑的踴躍捐款,都是《良友》報導的內容。還通過多幅照片特別報導了南開大學被日軍炸毀的場景,激發人們的抗日決心。抗戰期間,《良友》封面不再是身材勻稱、面容姣好的身著旗袍的普通女性或女明星,變成了蔣介石、宋美齡、馮玉祥、張發奎、朱德等人。

封面上的張發奎與對南開大學的報導

出版各類書籍,培養年輕的出版人才

除了成功地創辦了《良友》畫報,他還扶植年輕的人才,將出版社經營地有聲有色。例如趙家璧在讀中學時就受到伍聯德賞識,曾向伍建議:「你們出了各種畫報,如體育的、婦女的、電影的等等,為什麼不出一種專給大學生看的呢?」伍立刻採納了趙的建議,並讓趙家璧提交一個書面計劃。

趙家璧

不久《中國學生》月刊就由良友公司創刊發行了。趙家璧大學一年級時,已經以「半工半讀」的方式成為良友公司的業餘助理編輯,一年後則又當上了業餘主編。1932年,趙家璧大學畢業後正式成為良友公司的編輯。在任期間,他四處邀請文化名人、編輯了「良友文學叢書」,為讀者奉獻了精神食糧。這套叢書包含當時文壇絕大多數一流的作家加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和出版史上有名的佳版,此外他還編有《中國新文學大系》等出版物,成為良友的品牌書。

伍聯德大膽吸收先進經驗、關注時事、注重內容,讓關注圖畫和關注文章的作者都能找到有興趣的部分。伍聯德的經營,使「良友」既是一家畫報,也是一家出版社,也是一家書店,也是一種經營理念,更是一種文化符號。

《良友》的價值和意義

1946年,良友圖書公司戰後恢復時因股東意見分歧停業,1954年伍聯德在香港重新編輯出版《良友》畫報,1968年因身體不支被迫停刊,1984年伍聯德之子伍福強在香港恢復良友公司,並恢復《良友》畫報。沉沉浮浮之間,《良友》畫報見證了中國近一百年的風風雨雨。伍聯德開啟民智的決心、先進的辦報理念和深沉的愛國情懷,充分彰顯了這份刊物「良友遍天下」的宗旨,讓後來人認識到了在抗戰環境中「以文化救國」的決心和勇氣。

相關焦點

  • 尋訪伍連德故居
    由於當時他的很多工作與外務相關,需要經常和位於東堂子胡同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打交道,所以他就在這條胡同擇址而居了。1937年日軍進犯北平,伍連德被迫舉家重返馬來西亞,他在東堂子胡同的這座舊居後來捐給了國家。從地鐵五號線燈市口站出來不遠就是東堂子胡同,胡同只有短短七百多米,但歷史悠久,故事多多。胡同的最西端有一個朱門緊閉的四合院,是蔡元培故居。
  • 《良友》畫報,民國摩登女郎的時尚參照物
    上海之所以被譽為時尚之都,和同時期誕生的時尚畫報、雜誌、電影不無關係。《良友》畫報受近代摩登思想的影響,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在眾多的女性讀物裡嶄露頭角,獨樹一幟,影響著民國時期女性的生活與審美情趣。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是新舊文化、中西文化碰撞的時代,跨越時間和國度,各式各樣的女裝充斥著民國女性的生活,從現在所看到的民國女性照片就可以管中窺豹,那時候的服裝款式正處在一個新舊碰撞的時期,有旗袍、洋裝、襖裙等等,學生裝也是當時的流行典範。
  • 香港出版人懷念當代著名出版家陳原
    香港出版人懷念當代著名出版家陳原   陳原先生是中國當代著名出版家,二00四年逝世,享年八十六歲。在長達六十年的出版生涯裡,他的足跡遍及廣州、桂林、上海、香港、北京等地。
  • 《良友》圖片,民國時期摩登女郎的時尚參考
    20世紀代,畫報在民國興盛起來,在眾多畫報中,《良友》畫報脫穎而出的封面女郎受到了公眾的讚賞,《良友》畫報內容以女性為主,相當於之前流行的女性雜誌,他以獨特的攝影視角為出發點,以圖片的形式向公眾解讀新世紀女性時尚。這本《良友》畫報的讀者主要集中在富裕和受過教育的女性群體,20世紀末的段時間主要介紹流行化妝品、時尚服裝、家居裝飾、育兒經驗等女性話題。
  • 「中國出版家叢書」
    內容簡介:   「中國出版家叢書」首批四冊出版  「中國出版家叢書」是我國首部對近代以來中國著名出版家進行系統梳理與介紹的傳記類叢書,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叢書再現了出版名家們豐富多彩的職業經歷,展現了他們崇高的職業精神,彰顯了他們為傳播和傳承人類優秀文化、提高國民素養、推動社會進步做出的重要貢獻。
  • 1910年大鼠疫伍連德挺身而出,後來日本憲兵逮捕他,為了細菌戰?
    伍連德這個人大家或許不是很熟悉,組織撲滅了1919年、1920年、1926年、1932年在東北、上海等地爆發的肺鼠疫和霍亂。1910年東北爆發鼠疫,鼠疫向幽靈一樣肆虐著東北大地,沒多久,吉林和黑龍江兩省死亡人數超過三萬人,佔兩省總人口的1.7%,最嚴重的就是哈爾濱地區。那個時候還什麼都不懂,清朝也沒有專門的防疫部門,日、俄兩國則趁火打劫,以保護僑民的名義派兵奪取警務權,伍連德接受重任,負責撲滅東北鼠疫的工作。
  • 《良友》,是民國時期最具影響力的雜誌,也對婦女解放有重要貢獻
    民國時期,是一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也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時代。當時的中國,未褪去幾千年的古典氣質,現代風情又在十裡洋場的上場演繹,一切事物不乏精緻又充滿新鮮味道。各色傳奇人物也在民國時期輪流登場,在這段亂世歲月裡,演繹了一場絕代風華、曲折離奇的不朽傳奇故事。
  • 尋訪「中國防疫第一人」伍連德故居 胡同裡的小洋房仍在
    由於當時他的很多工作與外務相關,需要經常和位於東堂子胡同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打交道,所以他就在這條胡同擇址而居了。1937年日軍進犯北平,伍連德被迫舉家重返馬來西亞,他在東堂子胡同的這座舊居後來捐給了國家。從地鐵五號線燈市口站出來不遠就是東堂子胡同,胡同只有短短七百多米,但歷史悠久,故事多多。胡同的最西端有一個朱門緊閉的四合院,是蔡元培故居。
  • 伍連德故居就在北京,這位百年前的東北「鍾南山」曾拯救無數人生命
    由於當時他的很多工作與外務相關,需要經常和位於東堂子胡同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打交道,所以他就在這條胡同擇址而居了。1937年日軍進犯北平,伍連德被迫舉家重返馬來西亞,他在東堂子胡同的這座舊居後來捐給了國家。從地鐵五號線燈市口站出來不遠就是東堂子胡同,胡同只有短短七百多米,但歷史悠久,故事多多。胡同的最西端有一個朱門緊閉的四合院,是蔡元培故居。
  • 著名出版家沈昌文離世 享年90歲
    2021-01-10 12:44:42 來源: 北京商報 舉報   原標題:著名出版家沈昌文離世
  • 民國老畫報:民國娛樂圈之電影院
    原標題:民國老畫報:民國娛樂圈之電影院   本期連載:《民國風尚志》 花山文藝出版社 周利成 著   《民國風尚志》是國內首部全景式展現「民國娛樂圈」的圖書。它圖文並茂地介紹了清末到民國時期發生在戲院、電影院、舞場、妓院等娛樂場所的民俗風尚、傳聞逸事,對當時的娛樂消遣發展以及獨特的民俗文化進行了一次詳細的記敘。   「電影」一詞首次出現   電影最早傳入中國是在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當時不叫電影,而稱電光影戲。1905年6月16日,天津的《大公報》首次使用「電影」一詞。
  • 著名出版家、語言學家陳原逝世
    新華社北京11月3日電我國當代著名出版家、語言學家,商務印書館原總經理、總編輯陳原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10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陳原1918年生,廣東新會人,中國共產黨黨員。他1938年畢業於中山大學工學院土木工程系。
  • 晚清著名的《點石齋畫報》是如何興起的?
    晚清是中國社會由傳統向現代轉型的關鍵時期,西方文化伴隨著洋槍與洋貨湧入到中土,傳統文化在社會結構與經濟關係的巨變中面臨崩潰與瓦解。《點石齋畫報》第21號一八八四年,著名的《申報》老闆、英國商人美查刊行了一種新型新聞媒體作為《申報》的附刊,這就是《點石齋畫報》。美查啟用中國本土畫師進行新聞繪畫的創作,再將畫稿通過當時先進的照相石版印刷術(photolithography)進行印刷。
  • 民國珍本:1926年第2期《良友》畫報高清全圖
    前言1926年2月15日,有著「中國畫報之父」之稱的廣東臺山人伍聯德在上海創刊《良友》畫報,他以先進的照相製版技術,將那時的中國風貌、人文、時局、文化匯集到一本雜誌中,時至今日,成為我們了解彼時民國的極珍貴資料,《圖遊華夏》百家號將按每期逐一解讀,再遊往日的華夏風情。圖片解讀以下為高清原圖,每張圖片可以放大閱覽。
  • 《美人如玉劍如虹》曝軍裝海報 民國畫報風
    《美人如玉劍如虹》曝軍裝海報 民國畫報風2015年12月17日 08:22:31來源:新華娛樂和上次定妝海報的清新靚麗風格不同,此次發布的人物海報選取陳鍵鋒、白冰、于波、李智楠、吳謹言等五位主演的軍校制服造型,民國畫報質感引領復古風潮,令人眼前一亮,血脈噴張。同時,複雜虐心的人物關係也可以從中窺見一斑,以陳鍵鋒為中心的各類CP令人不禁遐想連篇。
  • 他的書法是民國時期的一座高峰,用「帖」改造「碑」,寫出新氣象
    眾所周知,民國時期的書法,也是中國書法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這一時期,雖然開宗立派之書法家不多,但是書法名家也是人才輩出,而他被譽為「民國四大家」之一,與譚延闓(楷書)、胡漢民(隸書)、吳稚暉(篆書)齊名,他的書法是民國時期的一座高峰,尤其是他的書法思想,更是精彩紛呈,主張用「帖學」改造「碑學」,雖然看起來給人一種「醜醜」的感覺,但是,在整個書法發展上,他對書法做出的貢獻也是有目共睹的,歷來評價都是非常高的
  • 民國《良友》畫報文脈流落溫哥華艱難維繫
    民國《良友》畫報文脈流落溫哥華艱難維繫 2014-09-11 11:16:19徐長安 攝    溫哥華良友圖書有限公司目前依靠劉應榜和何斯明艱難維持。圖為何斯明。 徐長安 攝   中新網溫哥華9月11日電 題:民國《良友》畫報文脈流落溫哥華艱難維繫  中新社記者 徐長安  1926年在上海灘創刊的《良友》畫報曾經引領中國風氣之先並聞名海內外。
  • 民國《良友》畫報:1926年第3期原本解讀
    1926年2月15日,有著「中國畫報之父」之稱的廣東臺山人伍聯德在上海創刊《良友》畫報,他以先進的照相製版技術,將那時的中國風貌、人文、時局、文化匯集到一本雜誌中,時至今日,成為我們了解彼時民國的極珍貴資料。 本期為第三期,出版於1926年4月15日(單圖均為高解析度,可放大細覽)。
  • 晚清上海報界著名的《點石齋畫報》
    資料圖片《點石齋畫報》於1884年5月8日創刊, 1898年停刊,是近代中國最早、影響最大的一份新聞畫報,共出了44部528冊。每期由上海《申報》附送,共發表了4000餘幅作品。《點石齋畫報》由當時的著名畫家吳友如主筆,後有金蟾香、張志瀛、周慕橋、田子琳等20餘人共同參與,他們大多是蘇州年畫的畫師,除了傳統繪畫技法外,還多參用西方透視畫法,構圖嚴謹、線條流暢、簡潔優美。通過他們的筆觸,社會普通民眾除了形象了解了發生在國內的時事新聞外,還知道了日本、朝鮮、美國、印度、歐洲乃至南極、北極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風俗習慣,可謂大開眼界。
  • 鉤沉|晚清上海報界著名的《點石齋畫報》
    鉤沉|晚清上海報界著名的《點石齋畫報》 2020-12-07 17: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