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講無為,韓非子也講無為,他們兩人的無為是同個意思嗎

2020-11-29 歷史裡的經驗

無為,字面上看好像是說無作為,什麼都不做,其實在古代諸子百家眼裡,無為有更深刻的意思。老子講無為,韓非子也講無為,但是他們兩人的「無為」不是同一個意思,在思想上和具體政治表現都有明顯區別。

一,思想上的區別

(一)老子

老子生活在春秋戰國之際,這是一個大動蕩的時期,各個諸侯相繼崛起爭霸,戰火紛飛不斷,無論國君將相,王侯公卿,都是工於心計,舊的社會秩序漸漸被破壞,新崛起的勢力越發貪婪,不斷掠奪土地和人民。處在諸侯戰亂的時期,老子用他的方法,提出了獨特的救世學說,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無為」的思想。

老子的無為思想中的「為」,意思是帶著目的性去做,所以無為思想的主要含義,就是讓人們不要帶著目的性去做任何事情,要順應自然規律。

要深刻了解老子的「無為」,我們先來說下老子的「道」,老子主張「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道」常常不帶著目的性去做任何事情,但是它卻無所不做。老子的「道」是指萬物本源之道,老子覺得「道」產生並且養育萬物,但是「道」並沒有任何功利性和目的性,然而「道」卻沒有什麼做不成的。

所以老子由自然界的「道」,引申到「人道」上來,提出了「人道無為」的觀點。但是老子主張的「人道無為」,並不是要人跟自然界的道一樣不進行人為操作,只是要求人要遵循自然規律而為。

也就是說,只要人遵循自然規律而為,不帶著目的性功利性去做,也能像「道」一樣,沒有什麼做不到的,這就是老子人道無為的含義。

老子提倡,人民應該遵循事物本來的發展規律去做,不能阻攔事物的自然發展,更不能隨意破壞,就像魚是生活在水裡,你就應該順應自然把它養在水裡才能更好地生活,又比如種花,我們應該按照花的生長規律按時澆水施肥,而不是不澆水或者大量澆水。

反應到人身上也是一樣的道理,人應該按照自然規律,隨遇而安,而不是過分有目的地追求其他利益,這樣反而會使得自己身心疲憊,得到相反的效果。所以這裡的「無為」有一個意思,就是要人隨遇而安,淡泊名利,實時適應環境,而不是怨天尤人。

除此,老子的「無為」還有不自私的意思,他提倡人民要沒有私心,能夠捨己為人,幫助別人,這樣反而自己最後能得到利益。

所以,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終極奧義,就是人民雖然不帶私心、功利性去做事情,無私奉獻,最後卻能得到福報,得到自己想要的。

(二)韓非子

韓非子出生在戰國末期,比老子晚了一兩百年,韓非子是韓國人,當時韓國由於國小勢弱,經常被其他國家欺負,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然而當時韓國國君卻昏庸無道,不聽勸諫,所以韓非子就把自己的思想寫成了《韓非子》一書,而韓非子思想最重要的就是「君道無為,臣道有為」。

當然韓非子的「無為」跟老子的「無為」是不一樣的,我覺得韓非子的「無為」相對好理解一點,韓非子的「無為」主要表現在「君道無為,臣道有為」上,這句話的含義是國君不要去管那些細枝末節的小事,只要負責統籌全局就好,讓群臣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從而達到強國富民的目的,這就是韓非子的「無為思想」,其主要內涵就是君主不需要自己做什麼,通過控制群臣為自己處理事務就好,從而達到很安逸就能治理國家。

韓非子不僅將「無為」跟「有為」結合起來,還提倡依法治國,把法跟道結合起來,通過用法控制群臣,達到「無不為」的目的。

二,具體政治表現的區別

老子將「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帶到了政治上,提倡「無為而治」,老子覺得君主過分地「有為」,貪婪功利地去掠奪土地,橫徵暴虐,會造成國家動蕩,失去民心,而採用「無為而治」,君主如果能夠清心寡欲,這樣天下自然太平,民心所向,國家安定發展,君主自然能得到想要的利益,最後達到「無不為」的目的。

另一方面,為了使老百姓能夠「無為」,老子還提出「愚民政策」,老子覺得人民太聰明的話,就會有私慾,有功利心,就會有目的去爭奪利益,這樣就不能做到真正的「無為」,所以只有人民不聰明,才能真正回歸自然,順應自然規律做事。

而韓非子的「無為」在具體政治表現上,就比老子複雜一點。

為了能達到「君道無為,臣道有為」,韓非子提倡依法治國治民,設置法律,賞罰分明,調動臣民的積極性,使他們能夠為君主服務,而不是像以前一樣只靠君主一個人的能力治理國家。這可以看出韓非子已經看透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只有利益關係才是最穩固的,只有讓臣民得到利益,他們才會甘心為國君辦事。

對於具體設置的律法,韓非子主張要以「利民」為主,能順應民眾之意,對民眾有實際的好處,這樣臣民就都能夠為了利益全心為國君辦事,這樣國家富強就指日可待。而且還要賞罰分明,既不能亂罰,也不能濫賞,而且君主必須守信,做到言出必行,該善該罰都不能受個人感情因素影響。這樣臣民都能發揮自己的長處,為國家的強盛而努力,這就是「臣道有為」的真諦,也是達成「君道無為」的途徑。

而且為了保證法的公平性,君主必須隱藏自己的喜好,不能讓有心之人通過迎合君主的喜好獲得特權,這樣就不能選取到優秀的人才,不能充分利用臣民的智慧了。另一方面,還要讓大家都一起監督,讓那些沒有盡職的臣民都受到懲罰。

相關焦點

  • 同樣講無為,老子和莊子有何不同?
    ☯青山微信號:qshd112   茫茫人海,相識便是善緣☯《莊子•應帝王》裡講了這樣一則寓言: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倏與忽經常在渾沌的地面上相會,渾沌對他們非常好。這種道理道家講得最充分,叫「無為」。我們平常習慣於「老莊清淨無為」之類的說法,莊子的無為是接著老子講的。但莊子和老子的無為思想有所不同。
  • 如何理解老子所講「無為而無不為」的意義
    有問:「無為而無不為」的意思是:要「通過」無為,而「達到」或「實現」無不為;還是「無為」自然就「無不為」?我認為這兩個意義其實是相同的。按照老子的意見實踐無為就能夠無所不為。而老子所講的無不為主要是指治平天下。
  • 老子講的「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
    解讀《道德經》最正確的姿勢,莫過於「以老解老」了,也即是說:用老子的原話解讀老子所提出來的概念,用老子的思想印證老子的主張,用老子的思維實現邏輯內證。離開《道德經》原文討論這個內容,很容易被參考線索誤導。
  • 我們如何理解老子的「無為」?
    這應當是個很簡單的道理。但我們研究老子,研究易經看到不能理解的詞彙或語句首先想到是的查字典,找字源。這個方法不是不行,不是不沒有必要,但也不要過分相信。其次,無為是一概念,是用「無為」這一詞彙標誌的概念,它的意義並不能簡單地等同於「無為」這一詞彙的意義。概念的含義是要由它定義來決定的。
  • 老子莊子都講無為,都講有道,他們的思想是否一脈相承呢?
    老子雖然老子講無為、有道,莊子也講無為、有道。但老子的無為是功而不居,是要統治者有治平天下的帝王作為,但不爭居帝王之位,所謂功成而身退。而莊子的無為則是真正的不作為,莊子將治平天下看作得道之人的鄙事。莊子雖身在人間,但其心卻一直要逍遙於世外,他對現實世界採取獨善其身,高尚其事的態度。實質上是要逃離現實的世界,不為物質、欲望、人事所羈絆,只向望自己內心中理想的世界。
  • 韓非子:道家無為思想不僅是處世態度,更是帝王馭人心術!
    還有然後嗎?當然。馮友蘭先生說了實話:「無為而無不為」。無為是道家的觀念,也是法家的觀念。韓非和法家認為,君主必須具備一種大德,就是順隨無為的過程。他自己應當無為,讓別人替他無不為。無為而無不為的進一步解讀是:自己無為,讓別人替己有為。這句話很有嚼頭,很有點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味道。
  • 老子的「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
    老子的「無為」,究竟是什麼意思?老子的「無為」,並非無所作為,而是以有為之法入無為之境。在「上善若水」一章中,老子用水的形象說明了這種「無為」的境界。「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近於「道」,也就是近於「無為」之境,而水是「善利萬物」的,這其實就是一種「有為」,但是「不爭」,讓人不覺得自己存在的意義。就是「無為」。在生活中,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因勢利導,不強迫,不居功,不自傲。
  • 道觀|老子的無為觀
    「道」用無為自然的方式,在作用著萬物的運動。如果可以效法「道」,也可以用無為自然的方式來為人處世。在第二章,老子在講相對性的存在。如果是從整體的角度,從一來看萬物,那麼是可以超越相對性,這樣是用無為地方式來順應整體的運動。
  • 同是道家,老子主張無為,而莊子卻追求逍遙
    老子和莊子,同是道家,看似都講道,其實大不同,老子低調,莊子瀟灑,老子主張無為,莊子卻追求逍遙。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天地不講仁義,把世間萬物都看作卑賤之物,這自然很無情,讓人很不爽,但要注意,這裡的不仁只是不談仁義,並不是恨,也不是欺壓,而是漠不關心,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是天地對萬物的態度,而統治者對百姓也應該是這個態度。
  • 同是道家,老子主張無為,而莊子卻追求逍遙
    老子和莊子,同是道家,看似都講道,其實大不同,老子低調,莊子瀟灑,老子主張無為,莊子卻追求逍遙。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天地不講仁義,把世間萬物都看作卑賤之物,這自然很無情,讓人很不爽,但要注意,這裡的不仁只是不談仁義,並不是恨,也不是欺壓,而是漠不關心,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是天地對萬物的態度,而統治者對百姓也應該是這個態度。
  • 老闆的至高境界:《老子》的「無為而有為」
    非常精彩,如下就讓我跟大家分享讀《老子》的其中精彩之處。《老子》第三十七章裡有句名言,叫做「道常無為而有為」,意思是道永遠是順任自然而無所作為的,卻又沒有什麼事情不是它所作為的。歷代名家的注釋認為,這句話之所以為名言,精要之處在於「無為而有為」五個字,其中蘊藏著「天機」。
  • 老子無為無害?
    上課講老子的治國理念「無為而治」,有同學就覺得老子無為無害了,錯了!老子用今天的話來說反而是有點腹黑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 醉美國學:老子的境界與追求-真無為還是假無為?
    做事根據本能,就像小孩和原始人,為自然境界;做事的動機利己,其後果也可能有利於他人,這是功利境界,我們普通大眾都在這一層次;孔子等古代聖人為道德境界,他們所做的各種事都有道德的意義;超越道德價值,超乎社會整體之上稱之為天地境界。如果這麼分類的話,老子應該在天地境界。不過,老子本人大約是不會認同的。
  • 怎樣理解老子的「無為」
    一流領導的目標是最小的,因為他是個隨遇而安的人,在什麼情況下都能知足。他認為國家可以順其自然地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有時好有時壞,好結果和壞結果他都能接受。所以,他很少幹預或者不幹預下屬的工作,很少作為或者根本不作為,但他的工作效果是四種領導中最好的。這就是老子說的「無為而治」。
  • 《老子》第二章 無為是老子的核心思想,真的是不作為的意思嗎?
    【解讀參悟】「無為」,就是不作為的意思嗎?非也。老子闡述「有無相生、長短相形」的辯證思想之後,馬上提倡說要「無為」。既然是辯證,那麼很顯然,「無為」還有對應面,那就是「有為」。老子通篇講道,那麼不管「有為」或「無為」,都與道相關。什麼時候「有為」?什麼時候「無為」?
  • 「無為而為」,你可能誤解老子的意思了!
    我們最多想得是「怎麼爬」,而不是「要不要爬」,而這就是「無為而為」的意思。真正的「知」道以後,想都不用想,你就會去做,就是「無為而為」。知而不想稱之「無為」,立刻就做,是「而為」,也就是知行合一。其實,「無為而為」是要告訴我們:人在真知的基礎上,不用思考,就能夠本能地做出相應的動作。知而能行,並且相應,不用思慮,不靠思考,這是人之本能。這才是老子,想告訴我們的「無為」之道。
  • 孔子怎樣描述老子的「無為」
    列子是繼老子、莊子之後,又一位道家代表人物。其出生於戰國初期,思想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不向外炫耀才華,而蘊藏於心。列子的著作《衝虛經》是道家的經典著作之一。其中提到孔子曾用三句話描述老子的「無為」,就是:「不為而成,不言語而有信,不管理而自運行」。
  • 《老子》「無為而無不為」與「無為之治」的真正內涵
    對人才的重視、使用乃至研究,成了長達五個半世紀的先秦社會中的熱題。先秦時代是諸子的時代、士的時代和知識分子的黃金時代。由於列國都重視人才的使用,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大大提高。他們或者縱橫捭闔,遊說諸侯,或者著書立說,自由闡發自己的觀點。多元的政治格局和動蕩、變亂的社會現實,為他們聰明才智的發揮提供了最廣闊的歷史舞臺。
  • 聖人老子無為解讀
    老子所著道德經流傳至今,意義非凡,影響至今。無為」思想是老子思想的重要代表,古來評價不一無為」一詞在《老子》中共出現了多次,每次的內涵不完全相同,但異曲同工,大道相通。第一次出現「無為」是在第二章「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此「無為」第一次出現,開宗明義,無為即是依道而為,絕不是不為,既有「處、行」二字,何以說是不為呢?老子的「無為」主張本質上是有為,是依道而有為。所以說「無為」不是消極的,無奈的,而是從更高思想智慧出發的依道而為。老子的思想本質不是出世,而是入世,否則何以西出關外留下五千真言而言道德之意呢?
  • 老子所說的「無為」到底是什麼意思?
    老子所說的「無為」到底是什麼意思?「無為」一詞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因為在《道德經》中沒有對這個詞的明確定義,而且限於篇幅,老子對很多問題沒有展開論述。而且這個詞如果用現代漢語習慣從字面理解的話容易產生歧義,所以「無為」一詞自從出現後,對它的解釋有很多,可以說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