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字面上看好像是說無作為,什麼都不做,其實在古代諸子百家眼裡,無為有更深刻的意思。老子講無為,韓非子也講無為,但是他們兩人的「無為」不是同一個意思,在思想上和具體政治表現都有明顯區別。
一,思想上的區別
(一)老子
老子生活在春秋戰國之際,這是一個大動蕩的時期,各個諸侯相繼崛起爭霸,戰火紛飛不斷,無論國君將相,王侯公卿,都是工於心計,舊的社會秩序漸漸被破壞,新崛起的勢力越發貪婪,不斷掠奪土地和人民。處在諸侯戰亂的時期,老子用他的方法,提出了獨特的救世學說,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無為」的思想。
老子的無為思想中的「為」,意思是帶著目的性去做,所以無為思想的主要含義,就是讓人們不要帶著目的性去做任何事情,要順應自然規律。
要深刻了解老子的「無為」,我們先來說下老子的「道」,老子主張「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道」常常不帶著目的性去做任何事情,但是它卻無所不做。老子的「道」是指萬物本源之道,老子覺得「道」產生並且養育萬物,但是「道」並沒有任何功利性和目的性,然而「道」卻沒有什麼做不成的。
所以老子由自然界的「道」,引申到「人道」上來,提出了「人道無為」的觀點。但是老子主張的「人道無為」,並不是要人跟自然界的道一樣不進行人為操作,只是要求人要遵循自然規律而為。
也就是說,只要人遵循自然規律而為,不帶著目的性功利性去做,也能像「道」一樣,沒有什麼做不到的,這就是老子人道無為的含義。
老子提倡,人民應該遵循事物本來的發展規律去做,不能阻攔事物的自然發展,更不能隨意破壞,就像魚是生活在水裡,你就應該順應自然把它養在水裡才能更好地生活,又比如種花,我們應該按照花的生長規律按時澆水施肥,而不是不澆水或者大量澆水。
反應到人身上也是一樣的道理,人應該按照自然規律,隨遇而安,而不是過分有目的地追求其他利益,這樣反而會使得自己身心疲憊,得到相反的效果。所以這裡的「無為」有一個意思,就是要人隨遇而安,淡泊名利,實時適應環境,而不是怨天尤人。
除此,老子的「無為」還有不自私的意思,他提倡人民要沒有私心,能夠捨己為人,幫助別人,這樣反而自己最後能得到利益。
所以,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終極奧義,就是人民雖然不帶私心、功利性去做事情,無私奉獻,最後卻能得到福報,得到自己想要的。
(二)韓非子
韓非子出生在戰國末期,比老子晚了一兩百年,韓非子是韓國人,當時韓國由於國小勢弱,經常被其他國家欺負,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然而當時韓國國君卻昏庸無道,不聽勸諫,所以韓非子就把自己的思想寫成了《韓非子》一書,而韓非子思想最重要的就是「君道無為,臣道有為」。
當然韓非子的「無為」跟老子的「無為」是不一樣的,我覺得韓非子的「無為」相對好理解一點,韓非子的「無為」主要表現在「君道無為,臣道有為」上,這句話的含義是國君不要去管那些細枝末節的小事,只要負責統籌全局就好,讓群臣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從而達到強國富民的目的,這就是韓非子的「無為思想」,其主要內涵就是君主不需要自己做什麼,通過控制群臣為自己處理事務就好,從而達到很安逸就能治理國家。
韓非子不僅將「無為」跟「有為」結合起來,還提倡依法治國,把法跟道結合起來,通過用法控制群臣,達到「無不為」的目的。
二,具體政治表現的區別
老子將「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帶到了政治上,提倡「無為而治」,老子覺得君主過分地「有為」,貪婪功利地去掠奪土地,橫徵暴虐,會造成國家動蕩,失去民心,而採用「無為而治」,君主如果能夠清心寡欲,這樣天下自然太平,民心所向,國家安定發展,君主自然能得到想要的利益,最後達到「無不為」的目的。
另一方面,為了使老百姓能夠「無為」,老子還提出「愚民政策」,老子覺得人民太聰明的話,就會有私慾,有功利心,就會有目的去爭奪利益,這樣就不能做到真正的「無為」,所以只有人民不聰明,才能真正回歸自然,順應自然規律做事。
而韓非子的「無為」在具體政治表現上,就比老子複雜一點。
為了能達到「君道無為,臣道有為」,韓非子提倡依法治國治民,設置法律,賞罰分明,調動臣民的積極性,使他們能夠為君主服務,而不是像以前一樣只靠君主一個人的能力治理國家。這可以看出韓非子已經看透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只有利益關係才是最穩固的,只有讓臣民得到利益,他們才會甘心為國君辦事。
對於具體設置的律法,韓非子主張要以「利民」為主,能順應民眾之意,對民眾有實際的好處,這樣臣民就都能夠為了利益全心為國君辦事,這樣國家富強就指日可待。而且還要賞罰分明,既不能亂罰,也不能濫賞,而且君主必須守信,做到言出必行,該善該罰都不能受個人感情因素影響。這樣臣民都能發揮自己的長處,為國家的強盛而努力,這就是「臣道有為」的真諦,也是達成「君道無為」的途徑。
而且為了保證法的公平性,君主必須隱藏自己的喜好,不能讓有心之人通過迎合君主的喜好獲得特權,這樣就不能選取到優秀的人才,不能充分利用臣民的智慧了。另一方面,還要讓大家都一起監督,讓那些沒有盡職的臣民都受到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