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節使者:古代外交中「節」這種外交禮器涵義的發展與演變

2020-08-28 文史大課堂

宋朝文豪蘇東坡一句「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讓「持節使者這個身份廣為人知。那麼節是什麼呢?

「節」是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外交禮器,以竹為杆,上綴以犛牛尾巴。一般持節的使臣,是代表著國家和皇帝的最高使者,類似於現在的對外全權大使。

但是以「節」作為外交禮器,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之中,也是經過漫長的發展歷程,才被確定的。後來,隨著時代的變化,「節」這種禮器,又逐漸沒落,被後來的國書,符印等代替。

一、 「節」作為古代外交禮器的確立,與中國古代農耕文明下的敬老思想有關

現代人一般都知道持節使者,就是指古代的外交使臣。那麼為什麼要用「節」這種東西作重要的外交禮器,來代指皇帝的權威和國家的象徵呢?

這就要從中華民族最早的國家制度建立開始說起。眾所周知,發源於黃河流域的中華民族,是由農耕文明發展而來的。

持節使者

而農耕文明區別於遊牧文明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其對於經驗和規律的重視。因為最早的人類,受限於科技和探索世界的手段貧乏,難以面對諸如洪水,地震,旱災等自然災害。而偏偏農耕文明之下,最重要的生存方式便是從「土裡刨食」。

如此一來,什麼時候耕種,什麼時候除草,什麼時候收穫等等的生存經驗,就是一代一代人有序傳承的重要生存手段。以「二十四節氣」為代表的中國古代傳統曆法,正是這種經驗傳承的直接表現。而在一個社會之中,掌握經驗的人,往往是那些年紀比較大的人。

年紀大了就腿腳不好,尤其是在古代生存資料比較欠缺的時候,這個時候就需要有人攙扶或者是依靠拐杖之類的東西。

推而廣之,也就是說在中華民族最早的族群之中,掌握著社會地位和權利的,往往是那些拄著拐杖的老人。而所謂外交使者,其實就是掌權者派出去代表自己的人。

可是怎麼樣才能讓別人知道使者是代表掌權者的呢?就必須要用到一種能讓人家理解的信物。這個時候,一直陪伴在掌權的老人身邊的拐杖,就是一個很好的信物。

皇帝,也被稱為天子

而在眾多做拐杖的材料之中,竹子以其自身蘊含的「謙虛」「正直」等擬人的屬性,成為「節」這種外交禮器的載體,至於犛牛尾巴,則是為了好看並加以區分。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制度的成熟,掌權者不一定都是老人了,但是這種代表最高統治者的信物卻流傳了下來,形成「節仗」這種禮器的存在。

《周禮·地官·掌節》之中記載:

「凡邦國之使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

這個時候的節仗實際上已經不單單只竹節了,而是泛指國君的信物,但因為古老的習俗,「節」這種外交禮器的名字還是被傳承了下來。

二、「節」最早只作為一種外交禮器的涵義而存在,其後逐漸演變為代表皇帝威權的象徵

那麼作為一種「外交禮器」。「節」這種東西具體有什麼樣的含義,又蘊含著什麼樣的責任與權力呢,持節使者與不持節的使者,又有什麼樣的區別呢?

首先從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外交對象上來看,大抵可以分為兩種:其一是以分封,宗藩、朝貢等體系為代表的中華文化圈之類的外交,另一種則是諸如中亞,阿拉伯,南亞等較遠的國家的外交。

在前一種較小範圍的外交之中,因為中國宗主國的位置是確立的,不需要強調使者的身份,僅從外貌,生活習慣,已經其他種種方面,外交關係的雙方基本都能確定對方是誰,從哪來的,所以這種外交之中是很少用「節」這種外交禮器的。

張騫

這就體現出了「節」作為外交禮器的第一個含義,區分彼此,代表國家民族的一種象徵。

另一方面,以漢朝為例,在與中亞諸國的外交之中,因為受到匈奴的阻隔,實際上對於中亞諸國來說,漢朝是一個相對遙遠的概念。對於漢朝也是一樣,中亞諸國甚至更遠的西亞,歐洲等諸國,也是比較遙遠的,雙方根本沒有建立穩定的外交關係。

這個時候,派遣使者出國的時候,「持節」就是一種表明自己身份的手段,同時也是告訴對方,這是我的使臣,代表我的國家和帝王,如果你對使節不友好,就是對我不友好。

從這個意義上說,使者持不持節,實際上也是一種區分內外,遠近的方式

除此之外,持節與否的另一個含義,則是代表中央王朝對這件事情的關注程度。以魏晉南北朝軍閥割據時代的例子來看,這一時期「節」的內涵實際上是被擴大了,從單純的外交禮器,演變成為皇帝的象徵,突出了其中代表皇權威嚴的成份。

古代外交場合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實際上持節也是一種賦予臣子一部分皇帝權利的做法,代表的是皇帝對於某件事或者某個人的重視。

《晉書·職官志》中說:

「使持節得殺二千石以下;持節殺無官位人,若軍事,得與使持節同;假節唯軍事得殺犯軍令者。」

大概意思就是說持節的人,就可以殺兩千石的官員,而沒有持節的人,殺如此高官就是犯法的。

很明顯,這個地方的「節」其實已經類似於後代的天子劍,更多的是代表皇帝的權力,而非是外交禮器。

三、「節」這種外交禮器涵義演變的原因和結果

本來只是一種單純的外交禮器,可是在歷史發展的演變過程之中,卻逐漸脫離了外交的範圍,成為皇帝威權的象徵,並最終被包括虎符,天子劍等其他象徵物品所代替,是因為什麼呢?

首先,從單純的外交利器到皇帝維權的象徵,其實是在逐漸加深的皇權之下的必然產物。春秋戰國乃至秦漢時代,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逐漸確立,郡縣制代替分封制,成為社會上最主要的統治秩序。

在這種演變的過程之中,曾經處於半獨立狀態的諸侯徹底的被收攏到皇權之下,其權力被大大的限制了,而相反,皇帝的權力卻逐漸增強。

虎符

「節」原本只是一種外交禮器,可因為在外交事務之中,其代表的是皇權,而皇權又是在逐漸加強的過程之中,所以出使的路上,其他臣子們遇見持節的外交使者,是要非常尊重的。

這是皇權加強帶來的必然結果,其後使者歸朝,「節」也被奉還,但臣子們卻意識到了持節所代表的皇帝的威權,於是在面臨其他不好解決的事情的時候,也希望皇帝能賜給自己這樣代表皇帝全權處置的權力。

如此一來,原本單純的外交禮器就逐漸擺脫了外交範圍,成為皇帝威權的象徵。

而從單純的外交禮器轉向皇權象徵的過程之中,其實用的次數也大大的增加了。古代封建國家,尤其是在秦漢這樣的封建時代早期,國家外交行為本來就不太頻繁,需要持節出使的更是少見,幾年也許才遇上一回。

這個時候,拿一根竹子做成的「節」作禮器,並沒有什麼不方便。可是隨著「節」所代表的意義逐漸超出外交範疇,成為皇權的象徵,其使用的次數迅速增加,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也變得繁複。

以竹木做成的「節」就非常容易損壞,不方便代表皇帝的權威。於是慢慢被更輕便靈巧的虎符、天子劍等形式的物品所代替。

《宋史》記載:

「至隋唐時,持節、假節已有名無實,但仍通稱出任刺史、太守為假節。」

至此, 「節」也逐漸從政治生活之中消失,僅作為一種外交禮器的代稱而存在。宋代以後,隨著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展,中國人天朝上國思想的根深蒂固,「節」這種相對平等的外交禮器就被國書等其他形式的信物所取代,徹底消失在了歷史的煙雲之中。

四、結語

現代人最熟悉的與「節」有關的詞,應該是禮節,氣節。作為古代一種外交禮器,「節」這種東西正是古人外交精神的集中體現。一方面講究尊重別人的禮,另一方面也包含著堅持自己的骨氣。

朝貢

隨著中國古代中央集權的加強,節所蘊含的意義也超出了單純的外交禮器,成為皇帝維權的象徵,直至進化成一種官位,制度。而在這個演變過程之中,因為節所代表的含義的擴大,其被使用的次數也迅速增加了起來。

這個時候,材料的限制就促使「節」被更方便,更堅固的虎符,天子劍,甚至是國書等替代,逐漸消融在歷史的滾滾浪潮之中。

「節」作為外交禮器的形式雖然不在,但其所代表的外交精神,卻一直經久流傳,深入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成為其後歷史之中,中國曆朝歷代在外交上獨特風格。

參考文獻:

《史記》

《宋史》

相關焦點

  • 美麗的貝加爾湖畔,有一位孤獨的使者,持節放牧捍衛國家尊嚴!
    >而我們今天的故事就從這裡開始……02這裡曾是西漢時期的北海,曾經有一位外交官在這裡持節放牧數十年但是在這一次的外交活動中,蘇武並沒有發揮好外交官的作用,事情發生前,用人不察,這場政治陰謀,他的助手張勝是直接參與的;事情發生後,並沒有很好的採取措施挽回頹勢,而是想到「以死明志」,這是一個並不明智的選擇,因為作為一個外交官,面對不利的局面,需要冷靜和智慧,積極採取措施挽回局面。如果自殺,實際等於承認自己也參與了這場陰謀,這樣可能更使外交活動陷入更大的被動。
  • 重陽節習俗及演變
    在其逐漸形成的過程中,同時逐漸向周圍地區傳播,接受的人越多,擴展的地域亦越大,節日習俗也隨之逐漸發生。  最早明確記述九月九日風俗的是三國(220—265)初期魏文帝曹丕的《九日與鍾繇書》。  那時的習俗是「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這種重陽求長壽的涵義與設宴享樂的習俗以後一直很流行。  三國後是西晉(265—316)、東晉(317—420)。
  • 七夕節的涵義,何止「中國情人節」這麼簡單~
    七夕節的涵義,何止「中國情人節」這麼簡單~ 2020-08-24 17: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變成男兒節的端午:聊聊日本端午節的演變
    當然具體是誰,這裡不做探究,需要注意的是銘文中「五月丙午之日」這幾個字。這和端午的觀念何時傳入日本有很大的關係。我們知道,端午節是取五月的第一個午日,這是因為這一天被我國古代先輩認為是陽氣至極之日。古人於五月午日煉鏡、採藥、練劍等都是為了取其至極之陽氣。丙與午於方向同在南,於五行同屬火,在五月丙午日日中這一陽氣至極的時候制鏡,為的就是用更好的火候來製得好鏡。
  • 七夕節的涵義,何止「中國情人節」這麼簡單
    農曆七月初七,民間傳說中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的鵲橋相會的日子。近年來,在部分商家的炒作與年輕網民的「推波助瀾」之下,被發展為所謂的中國情人節。七夕節的涵義,其實何止於此啊!農曆七月初七,稱為七夕節,又叫乞巧節。鼎早辰光,乞巧節並不是為了紀念牛郎織女的愛情,而是紀念織女這個人的。神話傳說當中,織女排行老七,民間稱「七姐」。
  • 重陽涵義的演變 -中新網
    重陽涵義的演變 2016-10-09 10:52:42漢劉歆的《西京雜記》卷三「戚夫人侍兒言宮中樂事」謂:「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而且,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劉歆已經試圖在替重陽「惡日說」平反了。  當然,為「重陽」正名並使其成為「吉日」的第一人是三國時的魏文帝曹丕。曹丕在《九日與鍾繇書》中對「九」這個數字作了全新的注釋:「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 「三八婦女節」的由來 「女王節」「女神節」演變過程中有奧秘
    今天是三八婦女節,這個在百年前由芝加哥女工罷工平權所誕生的節日,近幾年在全國市場領域正悄然發生著變化。在絕大多數商家的口號裡,「婦女」這個詞逐漸被淡出,隨之演化出來的是「女王節」、「女神節」等新名詞。在節日名稱的演變過程中,不論是實體商家還是電商,一直在不斷借勢促銷,力爭將3月8日打造成「消費節」。
  • 七夕節的節日起源與演變:最早起源於漢代
    提起七夕節,現代人都會想到這是中國的情人節,或者就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傳說,但是其他關於七夕節的內容,大家可能都不太了解,所以帶領大家來看看關於七夕節的一些歷史的演變與發展變遷。
  • 七夕,是如何從乞巧節演變為情人節的?
    那麼,為什麼在七夕節的發展過程中,它逐漸演變出了情人節的含義呢?其實,七夕節最開始之所以會被當成是一個節日,也是基於人們對於數字的崇拜。在當時卦爻中認為,七具有著反覆歸來的意思,而七月初七更是這種內涵的集中體現,在這種迷信思想的影響之下,七夕節也成為了一個固定的節日。對於七夕節來說,由於它最開始的誕生具有一定的迷信因素,因此每逢七夕節的時候,人們就會通過一些特殊的方式來許下自己的願望。
  • 古代中日外交使者:「派遣僧」和「偷渡僧」
    在古代中日邦交關係中,僧人的作用不可小覷。唐朝鼎盛時期,日本曾多次派遣僧人入唐求取佛法,後來受延喜禁令影響,派遣終止,日本對唐宋外交開始採取消極態度。直至明朝永樂時期,中日邦交才得以恢復。這期間,大多數僧人由於得不到官方的批准和官牒,只能採取偷渡的方式如宋求法。
  • 外媒評論:小泉外交節節敗退 日本時代已經結束
    自2001年參拜靖國戰犯觸怒中國後,他在這個原是「文化祖國」的國家裡,也成為一個「不受歡迎」的政客,使兩國外交史上,4年多一直留下白頁多張,寫不出輝煌的歷史來。更何況中韓兩國似乎已尋找到了一個目標,攜手合作,以對小泉展開猛烈的外交攻勢。這種格局似乎是戰後以來的第一次。
  • 古代傳統習俗「八節」淺談
    自然節氣「八節」作為「二十四節氣」的主要時令,在古代主要是作為農用節氣指導耕作。古代大多詩詞就是指的自然節氣,比如南北朝文學家庾信的《詠畫屏風詩》有「三春冠蓋聚,八節管弦遊。」詩句,唐代李商隱有「四時當首夏,八節應條風。」,詩僧寒山有「四時周變易,八節急如流。」
  • 古代女子如何過七夕?求得肯定、求得寄託,七夕節是習俗也是心酸
    七夕節作為古代僅有的以女性為主要受眾的節日,從這些民俗事象中也不難反映了古代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和生活的狀況,以及在古代父權社會的大環境下產生的獨特的文化心理。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農耕工作對於體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擁有著粗壯體質的男性有了用武之地,成為了生產的主力軍。這種社會分工的演變帶來的是社會地位的變化,男女地位不再平等。
  • 古代女子如何過七夕?求肯定、求寄託,七夕節是習俗也是心酸
    七夕節作為古代僅有的以女性為主要受眾的節日,從這些民俗事象中也不難反映了古代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和生活的狀況,以及在古代父權社會的大環境下產生的獨特的文化心理。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農耕工作對於體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擁有著粗壯體質的男性有了用武之地,成為了生產的主力軍。這種社會分工的演變帶來的是社會地位的變化,男女地位不再平等。
  • 馬雲並非原創者,雙十一購物節在古代的稱呼竟然這麼俗
    網友們在今天瘋狂的購物,大大過來把癮,享受購物的快樂,那麼古代的購物節日是怎麼樣的呢?雙十一購物節不是馬雲原創,在古代也有類似雙十一這樣的促銷日,既不是光棍節,也不叫購物節,而是叫重日節,時間是每月的重日,如一月一日、二月二日、三月三日等等。
  • 七夕節的民俗演變與傳承
    尊敬的市民朋友們:七夕節快到了,您知道七夕節是如何演變為「中國情人節」的嗎?七夕節有乞巧乞美、種生求子、拜魁星、為牛慶生等豐富的禮儀習俗,您了解它們的文化蘊涵嗎?本期講座,著名民俗學專家龔德全教授將以七夕節的起源、演變、轉型及傳承為主線,一一為您道來。敬請參與!
  • 「七夕節」:從「女兒節」到「中國情人節」
    七夕對亞洲鄰國也有影響,日本、越南和朝鮮半島都有七夕節。畢淑敏在《藍色天堂》裡寫道:據說,「七夕節」是在中國古代傳入日本的,在日本原是朝廷貴族的祭祀活動,又稱「乞巧奠」。從江戶時代開始,逐漸成為一種民間慶祝活動。
  • 日本五月五日的主角原本是女性,是怎麼發展為男兒節的?
    中國端午節傳入日本,最初流行於日本皇室和貴族之間,但是日本民間在五月也有一些紀念活動,這些活動後來逐漸融入了中國端午習俗,演變形成了更具有日本民間特點的端午節風俗。古代日本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人們敬畏自然,崇拜神靈,因而在播種和收穫之前舉行祭祀活動成為古代日本人生活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日本五月的祭祀活動與農業生產插秧有著密切的聯繫。
  • 穿越古今的文化使者——看絲織品在古代禮儀中的妙用
    因此,在古代中國,人們會將絲織品用於死者的葬穴中,一般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是為了能夠搭建一條死者與生者的交流渠道;二是寄於死者好的寓意,希望他能夠羽化升天。禮在中國的形成和發展也經歷了較長時間的演變,禮是對中國古代原始社會中巫術的一種再創造。
  • 宋朝情人節:由乞巧節「迎紫姑」演變而來,為何紫姑後來被封廁神?
    七夕節由乞巧節演變而來關於乞巧節的起源,有人說大約始於先秦,成型於漢朝。文獻《西京雜記》寫:"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古代女孩過乞巧節乞巧節在宋朝的演變,儀式眾多固定成節日每當在農曆七月初一到初七這段時日裡,漢人就開始了以牛郎織女為主題的七夕活動,一共連續慶祝七日八晚,當中的節目繁多,花樣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