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西伯利亞廣袤的森林深處,有一顆「藍色的眼睛」,那就是貝加爾湖;他的外型似月牙,如同一輪明月鑲嵌在歐亞大陸的板塊上,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也是歐亞大陸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貝加爾湖最美的季節是冬季,封凍的貝加爾湖如同一顆巨大的藍色寶石,霧凇,冰雕,他們一起組成了一幅奇幻的畫面!所以有人說:「一生要去一次貝加爾湖」!
而我們今天的故事就從這裡開始……
02
這裡曾是西漢時期的北海,曾經有一位外交官在這裡持節放牧數十年,他就是「蘇武」。他忠貞不屈的愛國形象,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象徵。
班固在《漢書》中說:「孔子稱志 士仁人,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使於四方,不辱君命;蘇武有之矣。」(《漢書 李廣蘇建傳》)
西漢時期,「和戰」是漢帝國和匈奴之間的主旋律,在經過漢武帝時期對匈奴長達十年的軍事打擊之後,關係有所緩和,大的軍事衝突沒有,小的摩擦時有發生。有時也會互派使節,帶些禮物,表示友好。
03
所以,在公元前100年,漢武帝派蘇武帶著100多人的外交團隊,出使匈奴;去的時候,不僅將扣押在漢朝的匈奴使者帶回匈奴,還帶去了豐厚的禮物,也是表達了漢帝國願意和匈奴友好相處的誠意。
蘇武的這次外交出使,原本進行的很順利,就在任務完成,準備返回長安的時候,發生了意外事件,就是這次意外事件,徹底改變了蘇武的命運,也幾乎造成了一次重大的外交事故。
當時在匈奴有一個投降的漢朝使者叫衛律,但他的副手虞常是假投降。虞常聯合蘇武的副使張勝和匈奴的緱(gou)王,密謀把單于的閼氏(yan zhi)劫持到漢朝去。沒想到計劃洩露,被單于知道了,單于殺了緱(gou)王,活捉了虞常。這件事雖然和蘇武沒關係,但是張勝畢竟是蘇武的副使,肯定會牽連到他。果然,虞常供出了張勝,單于大怒,想要把使團都殺掉。
這個突發的政治陰謀,也基本宣告漢朝這次外交活動的失敗。
04
如果只是從外交角度來說的話,這是一次嚴重失敗的外交,所以作為使團的負責人,蘇武是有責任的。
首先匈奴確實缺乏友好誠意,想要達成原先的目標不太可能。但是在這一次的外交活動中,蘇武並沒有發揮好外交官的作用,事情發生前,用人不察,這場政治陰謀,他的助手張勝是直接參與的;事情發生後,並沒有很好的採取措施挽回頹勢,而是想到「以死明志」,這是一個並不明智的選擇,因為作為一個外交官,面對不利的局面,需要冷靜和智慧,積極採取措施挽回局面。如果自殺,實際等於承認自己也參與了這場陰謀,這樣可能更使外交活動陷入更大的被動。
從外交方面來看,蘇武並不是一位合格的外交官,蘇武的這次外交活動的失敗,讓漢匈之間剛剛恢復的友好往來,再次中斷。
05
單于後來並沒有殺掉漢朝使團,而是採取勸降。但是蘇武也確實是個鐵骨錚錚的漢子,外交活動雖然失敗,但國家民族大義不可動搖。面對好友李陵的勸說,面對衛律的威脅利誘,面對惡劣的生存環境,蘇武並沒有屈服,義正辭嚴,充分展示了外交官的形象!「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06
匈奴見勸降不成,就把他流放到北海,讓他放羊。揚言「等羊生了小羊羔,就放他回去」,但全是公羊,根本生不出羊羔。
就這樣,他在這裡持節放牧,渴了吃一把雪,餓了,野果野草充飢,他是這片土地最孤獨的牧人!最後連使者旌節上的毛都沒了。直到公元前85年,漢朝再次派使者出使匈奴,他的隨從買通單于手下,偷偷的與漢朝使者見面,就這樣蘇武才能夠返回長安。此時距離他出始匈奴,已經過去了19年!
07
蘇武這種忠勇不屈,視死如歸的精神,反而讓匈奴對他敬重有加,越想勸降他,軟硬兼施,百般折磨蘇武,卻也成就了蘇武作為漢朝使者的氣節!
北海放牧,蘇武以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戰勝了飢餓、嚴寒和孤獨;錚錚鐵骨,傲立於北海之上!以不屈的名族氣節,維護了民族和國家的尊嚴!雖然蘇武的外交功勞和同期的其他外交官是無法相比的,正氣凜然孕育出頑強的毅力!他是西漢傑出的外交家和民族英雄!他奉命出使,被迫羈留,不辱使命;這種愛國氣節震撼古今;熔鑄成中華民族一座永恆的愛國主義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