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頭節又名「龍抬頭」:二月初二,春回大地,人們期望龍出鎮住一切有害的毒蟲,期望著豐收。這就是「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
龍抬頭剃龍頭
取其「抬龍頭」的寓意,也就有「剃龍頭」之說;「二月二龍抬頭,家家男子剃龍頭」。舊時淮安民間有「有錢無錢,剃頭過年」的說法。
龍頭節為什麼要理髮?
二月二龍抬頭,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時間一長,就形成了二月二剃頭的習俗。「二月二龍抬頭,家家小孩剃毛頭」也是這一原因,為取吉利在剃頭中間加「龍」字,叫剃「龍」頭,以區別其它時間的剃頭,還有些女孩選此日穿耳孔。另外,家長們選此日送孩子們人學讀書。
在這民俗裡,人們選擇在這一天剃頭,以期許鴻運當頭的吉祥預兆。
龍抬頭理髮
龍抬頭剃龍頭習俗來歷
二月二祭龍神,民間還有個傳說。很久以前,陝西關中大旱,連年無雨。在臨潼驪山之東的馬額塬上有個小山村,村裡有個小夥子叫水生。他見天旱,便設法四處找水。一天,他在百裡外的塬頭村,聽一位老伯講了這樣的話:「關中天旱之事,玉帝早就知曉。曾命東海龍王的孫子前去播雨。可這小龍到了關中卻一頭竄到龍河裡,把播雨大事給忘了。」水生問:「如何制服它呢?」老伯說:「必須弄到一根降龍木才行。」水生經過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降龍木,制服了小龍。只見小龍抬頭騰空而起,直衝九霄,霎時烏雲翻滾,雷聲大作,譁譁地下起了大雨。為了紀念這「龍抬頭」的日子,人們規定每年農曆二月二為「春龍節」。
龍抬頭這天,漢族民間和宮廷裡也有許多風俗。明人沈榜《蜒署雜記》中有「鄉民用灰自門外蜿蜒布入宅廚,旋繞水缸,稱為『引龍回』」的記載。清讓廉《春明歲時瑣記》中說:「二月二日為土地真君生辰,城內外土地神廟,香火不絕,遊人亦眾,又有放花盒燈、香供獻以酬神者,俗謂此日為『龍抬頭』。」在我國北方,還有人習慣在二月二日這天理髮,稱為「剃龍頭」。
「二月二,剃龍頭」,留了一個正月的頭髮終於可以剪掉了,而且還能得到好彩頭。這一天,最忙的地方就是街頭巷尾那些大大小小的理髮店,從早到晚,門庭若市。大人孩子排著候著,剪去冰冷厚重的嚴冬,迎向清爽明媚的春天。
「二月二,剃龍頭」,留了一個正月的頭髮 在飲食上,北方還有「二月二,啃豬頭」的傳統。年前備好的豬蹄兒豬頭,要在此時拿出來收拾一番,用火燎掉豬毛,用刀刮去汙穢,把碩大的豬頭分開,和豬蹄兒一起放在大盆裡泡上兩天,只等二月二放在大鐵鍋中烀好,大快朵頤。
在瀰漫的香氣中,曾經的我們用粘滿豬油的手,尋找豬頭中那對像燕子一樣輕巧好看的骨頭,以及豬蹄兒裡面帶給我們無限歡笑的玩具――嘎拉哈。
二月二還有一種習俗是屬於小孩子的,叫「穿龍尾」,如今已難得一見。但當年奶奶給我穿龍尾的畫面依舊曆歷在目。
到了二月二,奶奶就會拿出平日積攢的花花綠綠的布,剪成一個個硬幣大小的圓兒,再用切成段兒的高粱稍兒將五彩的布片兒連起來,末端還要系上彩色布條兒。做好的龍尾拴在我們肩上,大大小小的孩子在早春清冽的空氣中奔逐,五彩流蘇隨風飄蕩,神採飛揚的我們宛若遊龍。
農曆二月二,是一年中我們與龍走得最近的一天,在豐富多彩的習俗中,人們延續著龍的血脈傳承著龍的精神,同時,我們用這種方式感念大自然的無私饋贈,並冀求能有美好的未來。
帶著敬畏與感恩,走到這裡,冰消雪解,蟄蟲萌動,新的一年便隨著甦醒的春天款款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