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能有四句話,悟透了,覺悟就在當下!

2020-12-05 聖度文化

禪宗六祖慧能,留下四句話,若能悟透其中的道理,覺悟就在當下。即便難以悟透,常記這四句話,學佛的路,也會越走越順。

第一句話: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學佛要明白,持戒是為了什麼?很多人學佛,都是在舍本求末,學佛要先明白,修禪持戒的目的,修禪修的是行直,持戒持的是心平,持戒與修禪是讓我們達到心平,行直的工具,很多人學佛,恰恰把工具成了目的,為了持戒而持戒,為了修禪而修禪。

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心平行直,就算不持戒,不修禪又何妨?前提是真的做到了,心平行直,才可以不持戒,不修禪。這句話是在開示大家,不要執著於工具本身。

第二句話: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學佛要明白,家中父母的恩,才是學佛者,最應該報答的,很多學佛的人,學了佛以後,心中只有佛,每天拜佛供佛,卻很少花些心思,去孝敬自己的父母,很少關愛身邊的人。佛法不是出世的學問,佛法就在世間,一個人不要學了佛以後,忘了自己還是個人,這也是捨近求遠的表現。

身為一個人,要先處理好自己與身邊人的關係,如果連身邊人,以及父母,你都沒有照顧好,就算你一心向佛,每天拜佛,也毫無益處,假如你從不拜佛,心中卻時時懷有善念,懂得上孝父母,下慈子女,尊師敬長,友善親友,你即便是不拜佛卻勝過拜佛。

第三句話: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學佛要懂得向心內求,少向身外求,身外處處都是相,哪有什麼佛?佛不在天上,佛更不在西邊,佛就在你心裡,見了自性,也就見了佛。

很多人學佛,都是在求佛,求佛毫無益處,學佛要多觀內心,多修自己,因為身外無法可求,更無法可得。

第四句: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如果真的能領悟六祖慧能之意,並按此言修行自己,那麼不用等到將來,如何如何,此刻就能離苦得樂。

學佛要懂得珍惜當下,不要把希望都寄托在將來,更不能抱怨環境,學佛要懂得常思己過,只有修正自己,才是正路,當下不努力,一味地求佛,將來換個環境,你也一樣改不了過去的習性,即便到了西方也一樣迷茫,無法見性。

很多人都在抱怨,現在的環境如何如何不好,卻不知,是你的心出了問題,在任何環境裡,都有像佛陀,像六祖這樣的人,也有愚痴的人,愚痴的人,如果不懂得學習,不去增長智慧,那他無論到哪裡,永遠都是愚痴的人。

學佛切記,要懂得珍惜當下。牢記六祖慧能這四句話,對學佛幫助很大。感恩關注與分享。

相關焦點

  • 佛家四句話,句句直指人心,悟透福報無量!
    譬如,達摩祖師傳法,唯講安心;六祖慧能談禪,只論見性。下面這四句話,句句直指人心,悟透福報無量。第一句: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地藏經》中有言:「南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在佛家看來,凡夫眾生心地不清淨時,言行舉止,都是在造作惡業。
  • 六祖慧能,禪宗,壇經,六祖,慧能,佛
    六祖壇經,六祖說,正見名出世,出世是什麼意思呢,慧能在大梵寺授無相戒之後,接著向信眾講般若波羅蜜法,將他經過深思熟慮體悟出來的道理講解授給信眾。六祖壇經,六祖說,正見名出世,出世是什麼意思呢,他還對自己的寄坐禪於日常修行和生活的「無念」、「定慧等」的禪法作了詳細的講述。他在講述中,特別強調:凡夫與佛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界限,關鍵在迷、悟之間,凡夫一念覺悟便可立即成佛,並且說修行不必遠離現實生活,即使在充滿煩惱的世俗環境也可以達到覺悟。
  • 六祖慧能大師曰:開示悟入「覺」之知見,才是修行的正道!
    短短八句話,就把定境,禪境,以及悟境全部都涵攝到了。這才是真正的成就者的修為境界。每日和諸位大德菩薩們分享一首祖師大德的覺悟詩,也是一件歡喜的事情。希望我們都能略有所悟!我們接著講《法寶壇經》。六祖慧能大師曰:「佛,猶覺也。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佛,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佛教:《金剛經》中的四句話,悟透受用一生!
    此經蘊含宏大,教化世人如何消業、修福、開慧,有四句經文,悟透受用一生!其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百卷的《大般若經》濃縮成了一部五千餘字的《金剛經》,由此可見,此經在般若部經典中的地位,可謂舉足輕重。從慧能祖師開始,禪宗便以《金剛經》印心,作為驗證參學者所悟真假的法寶。
  • 和田玉牌-禪宗六祖慧能佛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和田玉禪宗六祖慧能佛偈意思是:只要通過堅韌不撥的修習,並排除外在煩惱對清淨身心的侵擾,就能漸漸地覺悟圓滿。認為修行是一個漫長、辛勞、時時警醒,逐步精進的過程。慧能作: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意思是說只要覺悟到人的本心本性原本就是清淨無染的,就可以立地成佛,把漫長的修行過程,轉化為當下的一念頓悟。兩者的感悟,從佛學「緣起性空」的立場上來說,慧能悟得更透。
  • 禪宗六祖慧能10大經典名言,句句直指人心,了悟人生
    他說的道理肯定沒問題,大部分都是對的,但是到了操作層面,總感覺跟自己的內心隔著一層,因為他本身就沒給咱說透嘛。這一點,禪宗就做得非常好。禪宗講「成佛」,但是不是說讓人人都去當和尚。他這個「成佛」,拋開宗教的意義,也可以理解為讓自己成就自己。禪宗六祖說:「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他又說:「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皈依。」
  • 從六祖慧能的偈語悟文旅真諦
    從六祖慧能的偈語悟文旅真諦 我不信佛,但對中國禪宗第六代祖師慧能略知皮毛。  毛澤東曾說過,廣東歷史上出了兩位偉人,一位是孫中山,另一位是六祖慧能。慧能家境貧寒,三歲喪父,遷居南海。稍長,賣柴養母。因聽人誦讀《金剛經》有悟,決心出家學佛。在湖北黃梅的到五祖弘忍的慧識,他在磨房裡「開發自性」,心如止水,坐禪悟道,弘忍密授衣缽,夜渡九江,隱跡南方。
  • 六祖慧能—頓悟成佛
    所以, 慧能的新禪法就是「定慧一體, 平等雙修」, 避免那種只重外在形式,而忽視內心覺悟的偏頗, 防止形成「假善人」、「偽道德」的人格形態,要求修持者表裡如一, 使內在的道德信念與外在的具體行為相一致, 把意識和行為統一於個體完善的具體活動中, 從而保持了宗教信念的莊嚴性和崇高性。慧能在這裡強調和突出了「慧」。慧能用宗教的悟解來取代外在的行為。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禪宗嗣法的第六代祖師,一氣呵成,見性成佛
    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六祖壇經,禪宗,六祖慧能,壇經惠能是力主「頓悟說」的。慧能此偈是針對神秀偈而說的。慧能認為,菩提本就無樹,明鏡也不是臺,是當下破除了我執,法執趨向中道已證道無生法忍的境界!所以說:本來就是什麼東西都沒有,又從哪兒去沾染塵埃呢?慧能偈直悟本心;泯棄了物我相對的觀念;神秀偈則仍有物我的執著,在境界上差了一籌。慧能禪法最重要的理論就是「頓悟說」。那何為頓悟呢?
  • 這句話六祖慧能聽後,頓時開悟,你聽了以後,有沒有開悟?
    這句話六祖聽了,頓時開悟,你聽了以後,有沒有開悟?禪宗六祖慧能,曾聞金剛經而悟道,很多人都好奇,六祖慧能他,到底是聽到了那一句話嗎,才頓悟見性的?慧能有一日,遇到一位客人在誦讀佛經,慧能聽後,頓時開悟,這裡的開悟,並沒有真的見性,慧能聽了金剛經以後,就好像撿到了寶貝一樣,此後,便一人,不遠萬裡,去找五祖弘忍,求學佛法。之後的經歷,與小說西遊記中,描寫的相差不多,很多人都還不知,西遊記中,孫悟空一階段的原型,其實就是六祖慧能。
  • 六祖壇經,文化的傑出代表,禪宗,壇經,六祖慧能
    尤其是在「推進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今天,我們既要繼承和發揚一切優秀的文化,包括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和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又要充分體現時代精神和創造精神,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的要求,進行文化創新。而六祖慧能的禪宗,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就是創新精神。
  • 六祖慧能大師眼裡的西方極樂世界
    很多修禪的人喜歡引用六祖《壇經》中「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這句話來否定西方極樂世界,否定淨土念佛往生一法。這是對六祖慧能大師的曲解,是在謗祖謗佛,罪過很大。慧能大師一向主張兩種西方觀,即有兩個極樂世界,一個遠的,一個近的;一個事相的,一個理體的。
  • 評王長海《六祖慧能悟禪圖》
    作者 李旭光 長海兄的六祖慧能悟禪圖,立意為六祖造像,功德無量。六祖慧能,638——713年,生於唐代中葉,祖籍範陽(今北京),因父親被貶官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東),故史稱新州人。慧能出身微寒,俗姓盧,目不識丁,3歲喪父,24歲成為佛祖釋迦牟尼血脈傳承33代祖師,被西方稱為「東方的耶穌」。
  • 禪宗六祖慧能
    佛經經過漢字的意譯,高度精煉,一語概之,這句話把佛性闡述的明明白白,就是說每個人的心是都有佛性的,但是被紅塵、凡世的人或事物所掩蓋、所汙染,如果你能清除這些掩蓋的俗塵,你就是佛!這句話是釋迦牟尼說的,最初為他的弟子迦葉所理解,摩訶迦葉作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印度禪說第一祖,迦葉因為對佛陀的參悟,成為佛說禪宗第一祖,禪宗有印度禪宗和中國禪宗,印度不叫禪宗,叫禪說,迦葉就是印度禪說第一祖,以後在印度相繼發生二十八祖,禪宗進入中國的第一宗師,就是菩提達摩,梁武帝蕭衍曾接見過他
  • 善知識|終日口說般若,不識自性般若,學佛者如何「悟」透般若
    特別在史文領域這樣的例子很多,我們平常生活中也一樣都有,只是看我們能否參悟領會。儒釋道的文化就有很多這樣問題,如佛家祖師裡說的:「小悟無其數,大悟十八回。」生活中,經常出現,名師指點時往往話不說透,這時候就要自己領會,儒釋道思想中講的「悟」居多。這種悟境就是言思不及的境界。善知識!
  •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的10大經典名言,句句直達人心,了悟人生!
    惠能(638年-713年),俗姓盧氏,是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為禪宗第六祖,世稱禪宗六祖。他幼年而孤,成年後以打柴為生,某天因聽人誦《金剛經》而有所領悟,於是一心向佛。經人指引,拜在黃梅憑墓山禪宗五祖弘忍大師門下,因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深受弘忍的器重,並將佛法衣缽傳授與他。
  •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的10大經典名言,句句直達人心,了悟人生!
    惠能(638年-713年),俗姓盧氏,是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為禪宗第六祖,世稱禪宗六祖。他幼年而孤,成年後以打柴為生,某天因聽人誦《金剛經》而有所領悟,於是一心向佛。關於六祖慧能的言論,在《壇經》中有詳細的記載,逍遙子為大家整理了幾句,我們不妨一起學習一下。1、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釋義:自性原本清淨虛空,真正悟道的人,不會執著於事物表象,因此,無牽無掛,無憂無懼,自由自在。安頓好了內心,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 六祖慧能經典語錄,句句直指人心!
    六祖慧能大師,中國佛教南禪宗祖師。中國佛教最後一位嫡傳佛祖。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門,為禪宗第六祖。著作《壇經》流傳於世。慧能禪師的真身,供奉於廣東南華寺靈照塔中。這三句話就是《六祖壇經》上六祖接引惠明的時候所說的話,這句話是禪宗最根本的思想之一。這 裡的「善、惡」,代表所有分別的。有了分別智,我們就失去了本心。三、悟此法門,由汝習性,用本無生,雙修是正。
  • 六祖慧能與《金剛經》
    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祖知悟本性,謂慧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三更受法,人盡不知。
  • 六祖慧能開示:禪語無邏輯,「知識」是參禪的障礙
    六祖慧能開示:禪語無邏輯,「知識」是參禪的障礙 | 文 青衫文齋禪,是一種行為,不是語言,是一種眾生鍛鍊思維、開發智慧的方式。禪,以「靜」為基礎,以人類本能為本源,經過一代又一代高僧大德們的開發,結合西來的佛學,形成了中國禪得系統的修行方式。